卫立煌(民国时期将领)
人物生平
人物履历
1915年,任粤军第二军班长。
1917年,任海陆军大元帅。
1925年,任第9团少将团长。
1926年,任第14师师长。
1927年,任南京卫戍副司令。
1930年,任第45师师长。
1932年,先后任中路军第6纵队指挥官、鄂豫皖边区剿匪总指挥。
1933年,先后任北路军第2路军第1纵队指挥官、第5路军总指挥。
1934年,先后任驻闽预备军总指挥兼驻闽第10绥靖区司令官、鄂豫皖三省边区“清剿”总指挥兼三省边区督办、闽赣浙皖边区“剿匪”总指挥。
1936年,兼任徐海绥靖分区司令官、第五路军总指挥。
1937年,任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兼前敌总指挥。
1939年,兼任河南省政府主席。
1940年,兼任冀察战区司令长官。
1941年,任军事委员会西安办公厅主任。
1942年,任中国远征军第1路军司令长官。
1943年,任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
1945年,任陆军副总司令。
1948年,任东北行辕代主任兼东北剿匪总司令部总司令。
中央执行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常委、民革中央常委、国防委员会副主席。
参军经历
1912年,在安徽和县革命军当兵。
1914年,入湖南都督汤芗铭部学兵营。
1917年9月,被选派到孙中山的卫队,直接为孙中山服务。
1918年4月,派调到粤军许崇智部第二支队,向闽西南进发。
1926年7月,北伐开始,卫立煌的第9团先被编入总预备队留粤,10月在何应钦指挥下入闽作战。
1927年4月,率第14师驻南京,后移镇江。
1928年,前往北平陆军大学将官特别班第一期进修学习。
1930年,率第45师奉命保持津浦线南段的畅通,保卫南京。
1933年11月,率主力隐蔽于顺昌以南及沙县附近,沿闽江急行军至仙游和惠安东北的涂岭埋伏,袭击19路军南撤队伍。
1934年2月,退集到泉州的19路军余部被包围,卫立煌派人到泉州和谈,使19路军接受了改编。
1936年9月,加陆军上将衔,进驻潼关。
1937年7月,命令部属致力与坚持活动在大别山区的红军高敬亭部谈判。同年10月,组织指挥中国军队与日本侵略军的大规模会战——忻口战役。
1940年,在中条山设背水阵,保卫黄河,保卫华北。
1941年10月4日,郑州被日军占领,13日,卫立煌实施全面反攻,并亲至前线指挥,31日一举收复郑州。
1945年1月,率远征军各部队分进合击向芒友追击,与中国驻印军、美军部队在芒友与畹町之间的南坎会师。至此收复了滇西全部沦陷国土,完成了打通中印公路的战略任务。
1948年,总揽东北党政军大权,坐守沈阳。
美港经历
1946年11月,卫立煌偕夫人韩权华赴美考察军事。
1949年,出走香港。
1955年3月,返回中国内地广州。
人物逝世
1960年1月17日,因病逝世,终年63岁。
个人生活
感情生活
1927年12月24日,卫立煌与镇江崇实女子学校校长朱韵珩在上海举行了隆重热烈的婚礼。
1945年6月,经西南联大校长梅贻琦介绍,卫立煌与刚从美国留学回国的韩权华女士在昆明金碧路锡安圣教堂,举行结婚典礼。
健康状况
1958年5月1日,卫立煌到天安门观礼台参加国际劳动节庆祝活动,回家后感觉身体不适,后经医生诊断为糖尿病并发心脏病,当即送医院抢救,之后,卫立煌的健康日见恶化,除心肌梗塞外又并发肺炎,经多方抢救无效逝世。
人物关系
前妻:朱韵珩
妻子:韩权华
父亲:卫正球(清政府吏制下的合肥县石塘桥镇田赋官)
大哥:卫立炯
卫立煌和韩权华的主婚人:何应钦
卫立煌和韩权华的证婚人:龙云
人物轶事
赠送照片
1920年,孙中山先生赠送给卫立煌一张六寸的单人照片,并亲笔在照片上题签“立煌同志孙文赠”。
围剿红军
1932年5月中旬,蒋在武汉筹组鄂豫皖三省“剿匪”总司令部,自任总司令,调集26个师又5个旅,共约30万人,分兵三路进攻鄂豫皖苏区。卫立煌率李默庵第10师和蒋伏生第83师,于6月先在平汉线南段花园车站附近活动,警戒铁路线;8月占河口后向黄安(今红安)前进,与红4军、红9军等红军主力遭遇。蒋介石下令各纵队向鄂豫皖苏区的军政中心金家寨进攻,许诺谁先占领就以谁的名字命名该地,并改为县治。
9月,卫立煌奉命率第6纵队自新集北进策应第2纵队,于18日走山间小路袭占银山畈,越过大别山北部的蒙家山,与红军交战后进抵汤家汇。红军为保存力量转移东去,卫立煌部第10师主力遂于20日乘虚进占金家寨。事后,蒋介石将霍山、商城、六安等县的部分地区划出,以金家寨为中心,成立县的建制,命名为“立煌县”(今金寨县),并任命卫立煌为“鄂豫皖边区剿匪总指挥”。
抗日战争
抗战初期,卫立煌调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后,经常和八路军将领联络磋商,协调行动。《彭德怀自述》中说,十八集团军“归卫立煌所指挥,但他又从未指挥过我们”,就是说那时一方面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坚持独立自主;另一方面卫立煌不干预、不夺权、不搞“磨擦”。书中还指出卫立煌是“当时国民党中抗战派”。卫立煌多次明确表示,凡是抗日的部队,他都一视同仁。他排除干扰,顶住压力,给八路军调拨、支援了大批武器弹药、食品、服装等军需物资。例如,1938年春,他一次就拨给八路军子弹100万发,手榴弹25万颗。当时有人顾虑数目太大,不敢下发。卫立煌就亲自做工作,使这批物资迅速送到延安。卫立煌访问延安时,毛泽东对其坚持抗战给予褒奖。林伯渠书赠:“黄河保卫华北,先生保卫黄河”。
由于国民党内部派系之间的权利相争,以卫立煌在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兼河南省主席的任期内,连年受到控告。军统、中统特务系统早就以卫立煌“袒护共产党,怀有异心”为辞,告到蒋介石那里。汤恩伯、蒋鼎文对着河南省主席这一“美缺”馋涎欲滴,一再告状。
1940年,蒋介石暗示第97军军长、有“摩擦专家”之称的朱怀冰,纠合庞炳勋、张荫梧、侯如墉等部,由磁县、武安一带分三路向太行区八路军驻地进犯,遭到八路军自卫还击。朱怀冰急电向卫立煌求援,卫拒绝下驰援令,结果朱部主力及反共游杂武装共万余人被歼。卫立煌还不顾蒋介石、何应钦的电令,照常给八路军发放饷械。同年秋,蒋介石命卫立煌北上太行山,遏制八路军向南发展。卫立煌会晤朱德,协商议定了双方活动和抗日防卫的地区,划漳河为界,避免摩擦。
远征缅甸
1943年11月19日,远征军攻占芒友,并乘胜追击,于12月1日占领遮放,歼敌1000余人。
赴美考察
1946年11月,卫立煌偕夫人韩权华赴美考察军事,历时半年,借此机会,远避内战。后又延长半年,在英国、法国、西德、瑞士、荷兰、比利时等国参观考察。
辽沈战役
1948年初,卫立煌回国,到东北后,即集中兵力,固守要点。不管各地守军如何告急,不管蒋介石如何一再电令其派兵解围,他总是把兵力集中于沈阳、锦州、长春附近,拒不出战。因此,蒋卫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
9月12日,辽沈战役首先在北宁路山海关、唐山段打响,蒋介石见势不妙命令卫立煌立刻出辽西解锦州之围。卫立煌却借口“沈阳只能固守以自保”而不执行蒋的命令。24日,蒋介石急召卫立煌到南京,迫令卫立煌由沈阳出兵西进锦州。卫立煌表示沈阳兵力不足,不能西进,要蒋就近从关内调援军解锦州之围。蒋介石坚持原命,并派参谋总长顾祝同监督卫立煌执行命令。卫立煌回沈阳后,在军事会议上仍坚持己见,多数将领也说只可守。无奈,顾祝同只得回南京复命。顾带回的东北将领的文字汇报大意是:由沈至锦千里,背三条大河,七道小河,侧敌行军,犯兵家大忌。国共两军谁先过辽河谁败。
10月3日,蒋介石亲飞沈阳,撇开卫立煌直接授命廖耀湘组织机动兵团,以南下解锦州之围,同时命令驻守葫芦岛的侯镜如指挥东进兵团强攻塔山。其间,卫立煌曾亲至葫芦岛,告诉侯镜如解锦州之围,并率部与廖兵团会师是不容易办到的,并再三嘱咐侯,要稳扎稳打,不要强行攻坚,徒作无益的牺牲。
在锦州危急之际,蒋介石命令范汉杰能守则守,不能守则退守锦西。但卫立煌却指示:“锦州坚守不动,一退就乱。”
返回大陆
1955年3月14日晚,卫立煌夫妇在有关组织的周密安排下,由香港九龙乘专轮到澳门,再由陆路经石歧,于15日16时安全到达广州。中共中央华南局副书记林李明和统战部长饶彰凤代表中央前来欢迎并致欢迎词。3月17日上午,卫立煌接到了毛主席给他的欢迎电报,4月6日上午9时,卫立煌夫妇抵达北京,周恩来、朱德等亲到车站迎接。25日毛泽东会见并宴请了卫立煌。
双向关系
1927年12月24日,圣诞之夜,卫立煌与镇江崇实女子学校校长朱韵珩在上海举行了隆重热烈的婚礼。正赶上蒋介石与宋美龄举行“世纪婚礼”,朱韵珩因此结识了宋美龄。因为她与美龄背景相似,都是虔诚的基督教徒,都留学美国,二人一见如故,有了许多共同语言,书信来往常用英文,见面对话也常讲英语。
朱韵珩与宋美龄的“太太路线”是双向的,不但朱韵珩利用这个关系帮助丈夫接近蒋介石,宋美龄也以此帮助蒋介石笼络人才。在卫立煌当上河南省主席上,更可看出朱韵珩在调节卫立煌与蒋介石关系上所起的作用。
1939年1月,蒋介石委任卫立煌为第一战区司令长官,作战地区跨及六省,战区兵员有114万人,战区幅员和拥兵人数是当时全国十二个战区中最大最多的。但他没有象其他战区司令一样兼任主要驻地河南省主席。有一天,宋美龄给朱韵珩打电话,恭喜俊如升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朱韵珩可以到洛阳和他团聚了。朱韵珩早已知道卫立煌升任战区司令长官了,也在作去洛阳团聚的准备,听了宋美龄的报喜,计上心来,在表达感谢蒋介石对卫立煌的提携和栽培的同时,说先不忙着去,还是等当上省主席再去。
宋美龄听到这里表示朱韵珩现在就可以准备团聚了,并说俊如会很快当上省主席的,果然没有多久,卫立煌兼任河南省主席的任命就发表了。
人物评价
“善始”“善终”的“爱国军人”。(人民网 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