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太生(北京医生)

联合创作 · 2023-12-28 05:16

人物经历

1984年,毕业于广州中山医科大学,并获学士学位1990年,获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硕士学位,期间建立了ELISA法测定血清G-CSF水平,该发现已获国家专利经国家批准用于临床发热的诊断及鉴别诊断1996年,获卫生部医药卫生科技进步三等奖93年-99年,在法国巴黎PITIE医院学习工作,并获博士学位1997年,首先提出了艾滋病病人的免疫功能重建的新理论,这一科学发现为艾滋病病人的治疗打开了新的希望之门,在艾滋病的研究中具有里程碑性质。1998年,被法国授予"优秀外国医师奖--维多利亚雨果奖",是首次获得该奖的中国人1999年,回国后在协和医院创建了临床细胞免疫实验室,建立了中国正常人的T细胞免疫功能正常值。并对中国艾滋病病人的免疫改变和免疫功能重建进行了开创性研究2001年,获得了北京协和医院2001年度科研成果一等奖,2003年,出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非典”攻关小组临床科研组组长,同时是科技部、卫生部“非典”联合攻关小组专家之一2018年,李太生获得吴阶平医药创新奖

擅长领域

擅长发热待查和各种感染性疾病的诊治

个人职务

管理职务

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主任

北京协和医院内科学系副主任

艾滋病诊疗中心主任

学术兼职

中华医学会感染性疾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兼艾滋病学组组长

卫生部艾滋病专家咨询委员会临床组副组长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分会主任委员

感染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主要成就

科研项目

致力于中国HIV-1感染者gag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应答规律研究,特别是在艾滋病及SARS的临床诊疗及免疫学方面开展了系统性创新性研究并取得重大突破,为中国感染性疾病的临床转化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提出“免疫重建”理论,与中国抗艾实践相结合,研究出效优、价廉、低毒的抗病毒治疗“中国方案”。同时负责着包括欧盟美国NIH的艾滋病CIPRA项目和国家"十五"攻关在内的多项国际国内科研课题。

项目成果

李太生教授三十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感染性疾病的临床和转化研究,继在国际上首次提出艾滋病免疫重建理论后,于2004首次证实国产抗病毒药物对国人的抗病毒及免疫重建效果,发现最大程度控制艾滋病毒复制是免疫重建的决定因素,为“中国方案”的临床应用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针对抗病毒治疗后免疫重。建不佳者,首次指出胸腺功能衰竭是其关键原因,丰富和完善免疫重建理论。在此基础上,2006年率先优选出以国产药为主的2个抗病毒药组合:方案A(司他夫定+拉米夫定+奈韦拉平)和方案B(齐多夫定+拉米夫定+奈韦拉平),费用仅为进口药的六分之一,确保抗病毒治疗在中国艾滋病高发区迅速推广。主持制定中国首部《艾滋病诊疗指南》(中华传染病杂志,2006),成为国家卫生计生委面向全国发布的诊疗规范;并举办数百次全国会议和学习班,培养了上万人的治疗队伍,整体上提高了中国艾滋病的诊治水平;为中国艾滋病病死率由2008年的5.8/百人年降至2014年的3.1/百人年提供了技术和人才保障。

人才培养

回国以来,李太生在各会议培训班做有关艾滋病的讲学报告近百次,听讲学员上万人,为国家培训了一大批防治艾滋病的骨干力量。

期刊论文

在《科学》、《自然医学》、《柳叶刀》等国际权威科学杂志上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获得国际医学界的高度评价,共发表学术论文近200篇,其中在SCI收录的杂志上发表论文共40篇,被他人引用2000多次。

获得荣誉

获得全国留学回国人员先进个人代表获得北京协和医院2001年度科研成果一等奖获得第八届全国青年科技奖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材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吴阶平医药创新奖被法国授予"优秀外国医师奖--维多利亚雨果奖"2020年11月,荣获2020年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人物事迹

在2003年春季北京抗击SARS的战斗中,一直战斗在第一线,是协和医院抗SARS专家小组成员,并出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非典”攻关小组临床科研组组长,同时是科技部、卫生部“非典”联合攻关小组专家之一。

浏览 10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