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东·塞林格(诺贝尔奖得主)

联合创作 · 2023-12-28 02:01

人物经历

1945年5月,安东·塞林格出生于奥地利。1971年,获维也纳大学博士学位。现任奥地利科学院院长。1998年,当选为奥地利科学院院士。2009年,当选为法兰西科学院外籍院士。2011年,当选为欧洲科学院院士。2012年,当选为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士。2014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019年11月22日,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要成就

安东·塞林格长期从事量子物理和量子信息研究,是国际上量子物理基础检验和量子信息领域的先驱和重要开拓者。他在理论和实验上对量子物理基础检验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与合作者在国际上率先开展中子、原子、大分子的量子干涉实验;实现了无局域性漏洞、无探测效率漏洞的量子力学非定域性检验;提出并在实验中制备首个多粒子纠缠态(GHZ态),在量子力学基础检验和量子信息中起着关键作用。从量子物理基础检验出发,他和同事系统性地发展了多光子干涉度量学,并广泛应用于量子信息处理,包括:量子密集编码、隐形传态、纠缠交换、纠缠纯化、远距离量子通信、光量子计算和基于纠缠的成像等,其中1997年首次实现量子隐形传态的工作被公认为量子信息实验研究的开山之作。安东·塞林格教授迄今发表论文538篇,共被引用76000余次,其中发表在《自然》《科学》《物理评论快报》上的论文逾百篇。安东·塞林格教授积极推动中奥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自1983年起,他与中国科学院以及中国工程院等机构长期保持着沟通和交流,并与多家单位建立密切合作关系。其中,利用“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他的团队合作参与了中科院主导的洲际量子通信实验,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北京-维也纳两地的量子保密通信,成果入选美国物理学会评选的2018年度国际物理学十大进展。2015年,组织奥地利科学院举办了发展中国家科学院第26届院士大会,中科院院长、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长白春礼等参会,促进了中国科研人员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塞林格教授受聘为中国科大、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的名誉教授,为中国合作培养了优秀中青年学术人才16人,并在国际一流期刊合作发表论文60余篇,帮助他们在相关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荣誉记录

时间荣誉备注2022年10月4日诺贝尔物理学奖与约翰·弗朗西斯·克劳泽(John F. Clauser)、阿兰·阿斯佩(Alain Aspect)共同获得2019年墨子量子奖2017年捷克参议院奖章2015年世界科学院奖2010年沃尔夫物理奖与约翰·弗朗西斯·克劳泽(John F. Clauser)、阿兰·阿斯佩(Alain Aspect)共同获得2009年联邦十字勋章2007年艾萨克·牛顿奖章2004年克劳普施泰格纪念奖

浏览 5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