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宗祜
人物情况
基本信息
张宗祜,1926年2月19日出生于河北省满城县。幼年时随祖父在北京生活时间较长。祖父为清末秀才,父亲曾操律师业后从政。他在中学时,由于数学老师多次讲述有关矿物岩石方面的知识,对地质产生较大的兴趣。中学毕业,他毅然报考了北京大学地质系并被录取。他勤奋好学,成绩优异。经常和同学们一起,骑上自行车,背上水壶,带上铁锤、罗盘去北京西山看地层,打化石,回来后还进行小结。这种坚持野外地质工作,培养了他细微调查观察的良好习惯和作风。这是他所以能获取丰富的地质知识和形成自己的学术思想观点的原因。
北大求学
1948年张宗祜在北京大学毕业,即到甘肃兰州中国石油公司地质勘探处工作,在中国石油地质先驱者孙健初领导下从事石油地质工作。由于他细心观察,在老君庙油矿区(即现玉门油田)发现了含中新世微型软体化石的层位,从而填补了确定该矿区含油地层地质年代的化石依据的空白。1950年张宗祜调至北京地质调查所。同年进入内蒙古伊克昭盟鄂托克旗沙漠区和当时在永利制碱厂任职的钾盐专家李悦言在一起,进行碱湖的天然碱资源地质调查,成为中国最早进入该荒漠地区的地质工作者。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最早的一次碱湖水文地质和水化学调查研究工作。1950年末,为了完成建国后中国第一条全部由中国自行勘测设计的铁路线——包头至银川线,张宗祜和姜国杰步行近600千米进行沿线工程地质调查。多次穿越近百千米荒无人烟的地带,穿过沙地盐碱滩,4次渡过黄河,条件十分艰苦。当时治安情况很差,虽有解放军保护,仍3次遭遇武装匪徒袭击。但他们坚持完成了这项系统的铁道工程地质调查工作。1951 年张宗祜又前往山西太原西山进行石膏矿产资源的地质调查。这一段经历虽然时间不长,却从事了石油地质、非金属矿产地质、铁道工程地质调查等不同方面的地质工作,拓宽了专业知识面,增加了对地质现象的认识深度和对野外地质工作的兴趣,这对张宗祜以后业务上和学术上的成就,有着很重要的影响。
读研生活
1951年底张宗祜被选派到苏联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系攻读研究生。导师为苏联著名工程地质学家И.В.波波夫。由于波波夫考虑到中国黄土分布面积广,厚度大,与工程关系密切,因而建议张宗祜选择黄土地区工程建设中的工程地质问题作为研究方向。这也成为张宗祜在以后30多年的主要研究方向。1955年张宗祜获得地质矿物学副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在地质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局任工程师。先后参加了中苏专家组对长江三峡枢纽的地质鉴定,以及国家计委为制定第二个五年经济建设计划组织的西北地区工业布局的考察工作。1956年7月13 日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到地质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工作至今,先后任土质学研究室、工程地质研究室主任,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总工程师、所长、名誉所长。此期间主要从事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第四纪地质科研工作,多有建树。1957年参加过国家自然科学12年科技发展规划(1956-1965)中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部分的编制。1963年参加过全国农业科技十年规划制订工作。1980年初被授予全国地质系统劳动模范称号,获奖章及证书。
生平经历
1926年2月19日,生于河北省满城县。194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48-1950年, 任中国石油公司甘青分公司地质勘探处工务员。1950-1951年, 任北京地质调查所、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地质调查员。1951-1955年, 在苏联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研究生部学习,毕业。获地质矿物学副博士学位。1955年3月, 任地质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局工程师。1956年7月, 加入中国共产党。1957年1月, 任地质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工程地质研究室兼科技情报室负责人。1963年, 任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土质学研究室主任。1973年, 任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技术负责人。1978年5月, 任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总工程师。1980年, 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1年, 任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所长、研究员。1983-1987年, 任地质矿产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所长兼党委书记。1987年4月至去世前(2014.02),任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名誉所长。1978年后, 任河北省地质学会第三、第四、第五、第六届理事会副理事长。1979-1988年, 任中国地质学会第32届、第33届理事会理事。1989年, 任中国地质学会水文地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第四纪地质与第四纪冰川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任委员。1990年, 任河北省地球物理学会常务副理事长。1992年, 在中国科学院第六次学部委员大会上当选为地学部副主任。1993年, 荣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荣誉奖。1994年, 当选为首届中国工程院院士。1998年, 获中国工程科学技术奖。2000年, 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地球科学奖”。2014年2月19日凌晨1时,张宗祜因病在中国上海逝世,享年88岁。
突出贡献
地质研究
有很深的造诣,曾发表过多篇学术论文。是最早提出黄土高原第四纪下限年代为距今248万年左右的学者之一,为解决中国大陆第四纪下限问题提出重要依据。1983年以来,他倡议并负责主编、组织中国12个主要研究单位和专家完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及其毗邻海区第四纪地质图(1∶250万)及说明书》的编制工作。这是中国第一份全国性,包括海域在内的第四纪地质图件,达到了较高的国际水平,在国际第四纪会议上获得好评,1993年获地矿部科技成果一等奖,1994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与此同时,他负责主编的《中国第四纪地质》(英文版),则全面总结了中国第四纪地质的发展史、各类堆积物的分布规律、新构造运动、气候演变、地层和古地理等。
地质问题研究
张宗祜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如黄河的治理,他认为根本问题在于治沙,要把中游减沙和下游排沙结合起来,把产沙的重点地区作为治理的重点地区,把工作重点放在“治害”上。以“兴利”为目的的水利设施应考虑是否有利于黄河的治理。1988年他在中科院学部委员大会上提出了这一重要建议。
在任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副主任时,他积极组织院士专家并负责对中国地质环境一些重大问题进行考察并提出建议。曾先后对长江三峡库区土地利用及移民;东部沿海地区(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及黄河三角洲)的海平面上升;西南岩溶石山地区(贵州、云南)及西北水资源情况等方面进行咨询考察,并提出对策研究报告供领导部门科学决策参考。此外,还参加了中国科学院云南澜沧江及攀西地区地质考察,中国工程院西北水资源考察及咨询,地矿部及陕、甘、宁、青、新、内蒙古六省区的西北地区地下水资源勘查开发讨论,献计献策。
1990年代以来,张宗祜从全球变化的视角,进一步把研究重点转移到地质环境的变化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上来,先后组织了晚更新世以来北方地区(包括青藏高原、黄土高原、鄂尔多斯高原以及华北平原和渤海沿岸地带)地质环境的演化与未来生存环境变化趋势;人类活动影响下华北平原地下水环境的演化与发展等项目的研究,并作为首席科学家指导多部门、多学科,环境地质领域创新的综合研究,侧重探讨地下水圈的环境演化问题,获得重要进展。
科研组织
张宗祜不仅从事上述主要地质领域的科学研究,是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第四纪地质学科的带头人,他还用了许多精力和时间进行科研的组织管理工作,是一个出色的科技管理专家。他深知任何重大的科学成就,尤其是地质领域,离不开科研群体的支持和创造。20世纪50年代后期,在创建中国第一个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机构,即地质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的过程中,从规划、组建到科研活动的开展,张宗祜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还建立了当时中国最早的专业情报研究室,主持编辑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科技情报通讯。60年代在所内建立工程地质学的分支学科——土质学研究室。70-80年代,他多次成功地组织国家和部级的科技攻关项目和基础地质多学科、多部门协作的研究项目。他兼任学术组织多项职务,都是不遗余力地积极组织学术活动并亲自作学术总结。
个人荣誉
1980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委员(院士)。1984年被国家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85年被聘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1979-1988年曾任中国地质学会第32届、第33届理事会理事,中国地质学会水文地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第四纪冰川与第四纪地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河北省地质学会副理事长,河北省地球物理学会常务副理事长,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副主席,全国地层委员会第四纪地质组副组长,中国地质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河北省人大代表。在国际学术组织中,任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会黄土委员会委员,国际水文地质学家协会中国国家委员会副主席,国际工程地质协会会员以及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中国委员会委员。1990年获国家第一批政府特殊津贴。1992年中国科学院第六次学部大会上当选为地学部副主任,同年被聘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届学科评议组特约成员。1994年当选为首届中国工程院院士。1993年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荣誉奖;1998年 中国工程科学技术奖;2000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地球科学奖”。
社会评价
50多年来,张宗祜一直坚持野外工作,到实地考察。即使已过古稀之年,仍然亲自到黄土高原、川西山地、云贵高原等地,带领年轻的地质工作者跋山涉水,进行野外地质调查和考察。虽然他对黄土地区已十分熟悉,但仍在这一领域内不断求索。黄土高原的沟沟岔岔几乎遍布他的足迹。他治学严谨,善于综合分析和吸收其他学科的新成就为我所用,学术思想活跃,有开拓创新精神,不断提出新的研究方向,创造独到的学术见解。他平易近人,对同志循循善诱,对年轻人更是关心培养,言传身教,从不保留自己的学识心得,给人以深刻印象,是一位难得的严师良友。张宗祜长期从事中国黄土、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和第四纪地质研究,主持完成百余项国家和省部级重大、重点科技项目,揭示了黄土湿陷力学变形发生机理,提出了黄土高原土壤侵蚀基本模式和黄土高原土壤侵蚀类型分类体系,是世界首位发现黄土渗透性规律的地质学家。张宗祜主持完成的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华北地区水资源评价及合理利用”,解决了我省大区域复杂地质条件下科学评价地下水资源及其合理利用量的重大难题。
逝世消息
我国著名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专家,中国工程院和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名誉所长张宗祜,因病医治无效,于2014年2月19日凌晨1时48分在上海不幸逝世,享年88周岁。在张宗祜院士逝世后,党和国家有关领导同志通过各种方式,对张宗祜院士表示深切哀悼,对其家属表示亲切慰问。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发唁电表示深切悼念并对家属表示慰问。2月22日上午,张宗祜院士遗体告别仪式在上海龙华殡仪馆云瀚厅举行,张宗祜院士亲属、同事及其生前好友前往送别。张宗祜,1926年2月生,河北省满城县人。1948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51年至1955年在前苏联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研究生部学习,获地质-矿物学副博士学位。毕业回国后,在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工作,曾任研究所所长兼党委书记。1980年,张宗祜先生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学部委员。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张宗祜先生的一生为我国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第四纪地质、中国黄土及水资源开发利用等科技事业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他曾参加石油、非金属矿、铁路工程和西北地区工业建设布局选址等地质调查工作,为三峡大坝选址等一系列重大水利工程、交通项目、水资源勘探开发提供技术指导、规划论证和决策咨询。他对我国黄土高原的区域地质、地层、地貌及黄土工程地质、土壤侵蚀规律等进行了系统深入研究,取得一批重要研究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李四光地质特别荣誉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等多项奖励。张宗祜先生热爱祖国,敬业奉献,治学严谨,品德高尚,是我国科技界的楷模和杰出代表。他的逝世,是中国工程院和我国工程科技界的重大损失。张宗祜先生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