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克·洛朗

联合创作 · 2023-12-27

人物简介

作家雅克•洛朗(Jacques Laurent,1919-2000),也许我们首先应该称呼他为塞西尔•圣-洛朗,这仅仅是洛朗多个笔名中的一个,《亲爱的卡罗琳》、《香榭丽舍的小姐》、《克洛蒂尔特或奥尔唐斯》等通俗小说就诞生于这个笔名之下。

成长经历

雅克•洛朗本名叫雅克•洛朗塞利,他曾是法兰西行动学生会的成员,接着,在战前,又成为法兰西行动的成员,并在那里与拉乌尔•吉拉尔代、皮埃尔•布唐、弗朗索瓦•莱热和菲利普•阿里耶斯菲利普•阿里耶斯(Philippe Ariès, 1914—1984),法国历史学家。等人结下了友谊,先在《学生》杂志上发表文章,继而在蒂埃里•莫尼耶和让•德•法布雷格主持的《战斗》杂志上发表文章。被占领期间,他在维希政府的新闻部工作,跟多家贝当主义杂志合作过,其中有《法兰西》杂志(弗朗索瓦•密特朗也在上面发表过文章),这使他成为解放的战败者阵营的成员,即使他曾在1944年参加了法国国内武装部队这个抗德民众武装。虽然他本人没有受到清洗,但是,他所在的整个知识分子家庭的成员都被触及。他的心情很不舒畅:对他和他那一代人以及更年轻的一代人来说,解放后法国的新政权所代表的,是一种令人难以接受的新的道德观念。跟那些向极右刊物供稿的人相反,雅克•洛朗退出了政治。为了维持生计,他就用笔名在波尔图兰和让•弗罗瓦萨尔出版社出版侦探小说,这些出版社欢迎战后的“文学孤儿”费尔泰斯(V.Feltesse):《知识界和政界论战中的雅克•洛朗》(Jacques Laurent dans le débat intellectuel et politique),巴黎政治研究院大学第三阶段第一年结业论文,1992年。(原著注) 。1947年,他正是在弗罗瓦萨尔出版社用塞西尔•圣洛朗这个笔名出版了那部迅速畅销而又深受欢迎的小说《心爱的卡罗利娜》,这部小说在开始发行时曾遇到过一些困难,但最后成为战后最有名的畅销书之一。雅克•洛朗背上这个成功作者的名声,然而,作为真正作家的他反而难以突破:1948年,他出版了第一部小说《宁静的身心》,却无人问津。同一年,他通过跟圆桌出版社的《圆桌》杂志——出版社和杂志均由罗兰•洛登巴克主办——的合作,又重新品尝到杂志专栏编辑的乐趣。在那里,他见到了蒂埃里•莫尼耶,马塞尔•茹昂多、亨利•德•蒙泰朗,还有弗朗索瓦•莫里亚克,在一段时间里,还有让•波朗;代表年轻一代的有罗伯尔•康泰、让路易•屈尔蒂斯、罗歇•尼米耶……雅克•洛朗是杂志的固定合作者,他用讥讽的语气揭露当时的政治气氛。接着,1951年2月的一天,他发表了题为《保罗与让保罗•萨特》《保罗与让保罗•萨特》,保罗即后文中的保罗•布尔热。的文章,发出了有力的一击。这篇用一种除污去垢的幽默笔调撰写的反萨特主义文学宣言,使他成为后来被称为“轻骑兵团”的成员的领袖。 雅克•洛朗就这样向占据着统治地位的教派领袖发起了挑战,从而成功地登上了文学殿堂,而那个塞西尔•圣洛朗,他的替身,则给他带来丰厚的收入。这种在同一个人身上的两种分工,使这位作家得以利用其大众喜爱的小说家声望在文学阵地扩大影响:1953年1月,他创办了自己的杂志——《巴黎杂志》;1954年,他收买了《艺术》周刊,成为这个刊物的主办人。

社会贡献

《亲爱的卡罗琳》(1949)是二战后法国最受读者欢迎的畅销书之一,发行了30万册。今天看来,它的艺术成就显然要低于维昂的爱情杰作《岁月的泡沫》(1947)。评论家们也因此认为洛朗是个“什么都沾了一点边儿”的作家,“不那么属于文学的范畴”。但是,当1971年法国著名的格拉塞出版社(曾经出版过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推出了长达580页的长篇小说《蠢事》(LES BETISES),各种赞誉和溢美之辞随之而来,龚古尔文学奖更是毫不犹豫选择了洛朗的这本呕心沥血之作。

社会评价

《蠢事》发表了以后,著名文学史家皮埃尔•德•布瓦岱弗尔在他的《今日法国作家》里评价说,这是“出自于一个真正的小说家之手”,证实了洛朗早期的小说《安静的躯体》并非是撞大运。洛朗让人想起了英国小说家格雷厄姆•格林,他们的小说都很鲜明地分为两类,亦即“消遣读物”和严肃作品。很显然,《安静的躯体》以及代表作《蠢事》是可以流传后世的。在1948年下午创作《亲爱的卡罗琳》的塞西尔•圣-洛朗摇身一变,在晚上他就成为了字斟句酌、一丝不苟的雅克•洛朗。这位雅克•洛朗在深夜躺下来,成为《安静的躯体》。两部风格迥异的作品几乎同时发表,一个作家也就拥有了两个名字,两种声音。当然,雅克•洛朗在他的政论以及文学批评中的声音多少显得刺耳,他一边诽谤国家元首戴高乐,一边对存在主义哲学家保尔•萨特指手画脚,极力挖苦。感谢法国的知识分子和广大读者吧,他们原谅了反犹主义者塞利纳,发现了被美国人遗忘掉的福克纳,然后让加西亚•马尔克斯在巴黎的街头和海明威相遇,说上一声“大师,你好”和“再见,朋友!”,他们还对乌纳穆诺、米兰•昆德拉等一批批流亡作家敞开了热情的怀抱,同样,他们把雅克•洛朗这位经常惹出事端的作家送进了法兰西学院的大殿,正如他们当初挑选女作家尤瑟纳尔、日后推举华裔作家弗朗索瓦•程(程抱一,著有长篇小说《天一言》等,曾获得费米纳文学奖)进入四十个“不朽者”的行列一样。 在《蠢事》的中译本序言中,雅克•洛朗说,这本书将代替他在中国漫游,“也许将给我轻轻地染上一点东方的色彩”。或许,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是一本带着浪漫而神秘的色彩的长篇杰作。它在结构形式上是那么地独特,竟可分为四个不同的部分。首先是一部书名叫《康布雷的蠢事》的未完成的小说,讲述了士兵居斯坦的种种冒险和艳遇。为了惩罚居斯坦——他竟敢拒绝吃掉那些作为饭食的臭猪肉,拉于尔上尉决定让这个违抗他的士兵去蹲监狱。但因为居斯坦的舅舅曾经是个飞行员,还在伦敦当上了上校,滥用职权的拉于尔上尉便讨好地给了居斯坦一次特别休假,送这个撒谎的士兵去医院割阑尾。这部分的故事以安葬上尉而滑稽结尾,所占篇幅还不到50页。雅克•洛朗却花费了200多页纸来进行《康布雷的蠢事之分析》,这也就构成了全书的第二部分。洛朗假托为一位遇难者在生前交付给自己在出版界工作的同窗A.B.(安托万•布隆丹的姓名缩写)发表的小说以及分析。同样,这位遇难者创作期间的私人日记也就成为了小说《蠢事》的第三部分《每日之酒——内心的想法》。雅克•洛朗以西贡、孟买、沙漠、巴黎的丽芝大饭店等为背景,记述了“我”飘忽不定的行踪以及与让娜、弗朗索瓦兹、加布里埃尔等多位女性的交往。洛朗在《每日之酒》的开篇援引了卢梭的《忏悔录》 :“气候,季节,声音,颜色,黑暗,寂静,运动,休息……”作家试图折射他所处的四、五十年代斑驳陆离的社会光景,或许在洛朗看来,“文学是一种挥发性香精,它很容易浸透不是它的东西。”而到了第四部分,A.B.收到了那位同窗的遗书,他在手稿的最后声称“必须分解、归类、控制自我,也就是解剖自我”,这也就是被命名为《心灵深处》的一些哲学随笔。雅克•洛朗通过如此复杂的小说结构,以多变的文体、天马行空的叙述方式和放浪不羁的语言,为读者展示了文学的巨大魅力。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