珀西·比希·雪莱

联合创作 · 2023-12-27 06:18

人物生平

短暂一生

一个出身贵族、家境富裕的少年,又天资聪颖、俊美异常,他的一生该是怎样一个华美而圆满的故事?

在伊顿公学(黛安娜王妃的儿子威廉王子和哈利王子就是在这里上中学)读书的时候,因为他的美和聪慧,对学校学仆传统的不肯妥协,激起了同学疯狂的嫉妒,他们甚至成立了一个"恼雪团"来专门欺负他。他们把他逼到墙角,撕掉他的书,踢他,掐他,往他身上吐口水。然而他们发现雪莱的眼中冒着一种让人害怕的光芒,于是一哄而散,而他,只是拾起他喜爱的书,默默地走到如茵的草地上。

他一生的基调都在伊顿中学奠定好了。

他的母亲很不喜欢这个长子,她理想中的男子该是魁梧而剽悍的,而他那么秀美,那么爱冥想,那么爱拿着一本诗集走到丛林里去读,那么狂热地宣扬无神论。

18岁他考进牛津大学,却因为他在学校里散发了一本小册子《无神论的必然性》,又拒不妥协而被校方开除。

他的父亲是一个保守的辉格党成员,一怒之下,断绝了他的经济资助。雪莱,一个庞大家产的继承者,因为坚持自己的叛逆思想而陷入身无分文的困境。

不得已,他只好靠妹妹海伦的零花钱来救济一下。海伦此时正在伦敦一个私立女子学校读书。为此,雪莱常到学校去找妹妹。学校里的女学生也因此有机会结识海伦的这位小有名气的哥哥。雪莱俊美的仪表、潇洒的风度和广博的学识,立即赢得了一群女生的崇拜。其中海伦的好友哈丽特更是对雪莱一见倾心。

哈丽特的父亲曾经是一个酒馆的老板,其他的同学都因此看不起她,说她是"堕落的贱妇"。她给雪莱写了一封信,说父亲逼她回去上学,而她宁愿自杀也不想回学校了。雪莱毅然决定和她私奔。

就这样,一个19岁的少年带着一个16岁的少女上路了,他们怀着幼稚而真诚的拯救对方的决心上路了,他们在苏格兰举行了婚礼。

目睹了苏格兰和爱尔兰人民的处境后,他写了《告爱尔兰人民书》,号召他们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在大学他就读过激进的政治家葛德温的《政治正义论》,而且把葛德温作为自己的精神导师。他写了许多热情洋溢的信向这位导师倾诉自己的看法。终于有一天,葛德温请他和夫人去府上做客。

在那里,他遇到了葛德温的两个女儿。这两个女儿都不是他亲生的,范妮是他的第一任夫人带过来的,珍妮是他的第二任夫人与前夫所生。他的亲生女儿,他的掌上明珠,他最心爱的宝贝儿玛丽这个时候正在苏格兰度假。

他的原配夫人是英国卓越的进步思想家和作家玛丽·沃斯托尼克拉夫特(1759~1797),曾写过《人权的辩护》和《女权的辩护》两篇文章。她在生下玛丽之后不幸死于难产。

玛丽当时15岁,是智力卓越的父母亲的结晶,又兼有母亲的美貌。做父亲的很遗憾雪莱没有见到自己最珍爱的女儿,但他还是带诗人去看了原配夫人的一张画像。

范妮和珍妮都爱上了雪莱,她们每天望眼欲穿地等待着诗人来做客,听他讲话,听他朗诵自己的诗作,她们深深地迷上了他!她们写给妹妹玛丽的每一封信里谈论的都是他!

玛丽终于回来了。

他看到了期待已久的女神。她就像他钟爱的古希腊史诗一样让他欣喜若狂。而她,从看到他的一刹那就知道他们的一生再也分不开了。

可是他已经有妻室,虽然哈丽特到底只是一个肤浅而爱慕虚荣的女子,可当初是他把她带出来的,并允诺给她一生的幸福,更何况她已经生下了他的孩子,怎么能离弃她?

恨不相逢未娶时。

他只能把一颗滚烫的心埋进墓地里。让它冰冷,让它加盖,覆上泥土,让它永远不再发芽。希望是可怕的,希望有时候更像绝望。

可是最怕的就是连墓地都开出了花,连死和冷,连埋葬都阻止不了爱的生长。

他们的爱情被葛德温发现了。这个一向抨击英国虚伪的婚姻制度,维护世间真爱的斗士,却不能容忍自己的女儿爱上一个已婚的男人,哪怕这种爱是百年难得一见的,哪怕他们的缘分是天注定,他也要拆散他们。他威胁诗人不准再进他的家门,要他永远死了这条心。

1814年7月28日,雪莱与玛丽约定好清晨四时出走,雇好了马车。雪莱守护在葛德温家对面的房子里。当星月渐渐隐去,灯烛熄灭时,玛丽轻轻推开房门,向黑暗中的雪莱奔去。

这一去就是一生一世,这一去就是颠沛流离,而她从未后悔。17岁的她,做了人生最大的冒险,用一生做赌注来赢得一段爱情。珍妮在几分钟前才下了决心同妹妹一道出逃。因为她心中也怀着对雪莱真诚的爱慕。

他们三人租了一条小船,渡海去了瑞士,又徒步走到巴黎,后来穷困潦倒又回到了伦敦。他们相守的8年间,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不停地流浪,搬家,躲避,经受贫穷、恶语中伤、误解、整个正统社会的攻击。所谓的美好爱情,首先需要的就是一颗强大的心,足以对抗绝大部分人的污蔑。天才都是不见容于当时的,在所有的人都说他是疯子的情况下,你如何相信他是天使?

不知道一个17岁的少女是如何做到的。一切美好的事物都需要用血和泪来浇灌它。

阴冷的伦敦,阴冷的日子大大地摧残了他的健康,他们不得不出国。他们在日内瓦湖畔遇到了另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拜伦。那是两位诗人幸福的时光,白天一起泛舟湖上,晚上在火炉边谈论诗歌,谈论哲学,谈论政局。好不快意!

6月连续下了十多天的阴雨,闷在房子里,大家只好讲鬼怪故事来打发无聊的日子。拜伦提议每个人把自己的鬼怪故事写成一个小说,结集出版。

拜伦和雪莱都没写成,对于诗人来说,这些怪力乱神的故事毕竟是旁门左道,大丈夫不屑为之。只有玛丽认真了,她花了整整两个月的时间写成了一本后世给予很高评价的小说《弗兰肯斯坦》(又翻译为《人造人的故事》),被认为是科学幻想小说的开山之作。

故事是这样的: 一个名叫弗兰肯斯坦的科学家把死人的尸体缝接在一起,用电击的方法使他复活,而他却被自己创造的身高2米5的丑陋不堪的巨人吓跑了。这个人造人心地善良,可是因为长相丑陋遭到人类的唾弃,非常孤独。他央求弗兰肯斯坦给他造一个女友,然后他们永远离开人类到北极去生活。弗兰肯斯坦答应了,可是在快成功的一刹那,他担心一旦这女人造人也复活的话,他们的后代会不会战胜并摧毁人类的世界?于是他毁掉了这个女人造人。这一切被窗外的人造人看在眼里,他发誓报复弗兰肯斯坦,杀死了他的新婚妻子、幼弟和好友,然后他们走上了相互追杀的不归路。

写这部小说时,玛丽才19岁。

那个丑陋的怪物其实就是她的化身,被整个正统社会唾弃的孤独感,无法取得身份认同的焦虑都在这个怪物的身上体现出来了。玛丽幼年丧母,被后母欺凌,后母一心只想赶她出家门,她选择了没有人祝福的爱情,和相爱的人在一起,但是遭众人责骂。

小说中有一个细节,写怪物躲在山里一户人家的墙壁后面,偷偷地学人类说话。虽然聪颖,她毕竟是一个女子,只能在父亲的书房里自学;拜伦和雪莱高谈阔论的时候,想必她的心里很酸涩。她就像那个怪物一样只能躲在墙壁后面,偷偷地学习以男性为主宰的话语。她和伍尔芙一样,终身以自己是女子进不了牛津和剑桥为憾。

一个女子选择了一个天才,她的一生似乎就是牺牲自我来成全一位天才的成长,若能做到这样,世人已经足矣。可是玛丽让人动容的是,用一只手撑在雪莱的背后,帮他挡住这个世界的一切伤害和误解,另一只手还要腾出来匆匆地记下自我,刻下一个自己的雕像。而这一切,竟是一个19岁女子所做的。

哈丽特死了,投水自杀。那些反对雪莱的人抓住了这个把柄作为永久攻击他的匕首,对他的人格大肆地泼污水,而且动用一切法律剥夺了他对一子一女的监护权。他们想让他一无所有。

他突然之间变老了。

他只是一颗赤子之心,把这个世界想得过于美好。他怀有的憎恨也是爱,他笔下的西风在摧残旧的隆冬的时候,也呼唤新的春天的到来。

可是这个世界却只顾着对他一味地摧残。

婚姻对于一般的人来说,能做到相看两不厌已经足够了,再好一点是相濡以沫,在患难之中结出一点超乎情欲之上的友爱,更好一点是两情相悦,互相有点喜欢。可是爱,对于两个人来说,太沉重、太艰难了。那不仅仅是一个两情相悦、花好月圆,而且是人生最大的考验,这样的一分真爱最难的就在于,如何在万难的境遇下,使它变成可能,并且去维持它?

一个女子以羸弱之躯,承受住生命中几乎所有的钝痛。出生10天之后,母亲死于产后并发症;儿子和女儿夭亡,丈夫早逝。在25岁之前,她经受了我们绝大部分人不可能接受的苦难和打击。

雪莱死后,她和儿子回到了雪莱的家乡,她的儿子成了庞大家产的唯一继承人,再也不用像他的父亲那样一生为金钱所苦所累。更幸运的是,她的儿子完全不喜欢文学,他不喜欢写诗,他是一个平凡而幸福的人。

雪莱生前的一个朋友向她求婚,她说:”我喜欢我现在的名字。“

她的晚年很幸福,儿子孝顺,出息,儿媳妇也很贤淑。但她后来的小说再也没有《弗兰肯斯坦》那样震撼人心了。一个女人离开了她传奇的经历,不绝如缕的故事也就该结束了。

爱是一场筵席,有的人拼却一醉,有的人举箸伤悲,有的人饮鸩止渴,有的人誓死不悔。

雪莱之死

1822年7月8日,雪莱在一个暴风雨的夜里驾船去接人,船沉人亡。10天以后,人们才在海边找到他的尸体,他的脸和手,以及露在衣服外面的部位都被鱼吃掉了,只能从他高挑的身材和口袋里的济慈诗集判断他就是雪莱。

死时,他30岁不到。而玛丽·雪莱才25岁。

一个天才就这样陨落了。人们把他的骨灰葬在罗马的新教徒公墓里,那里还躺着他夭亡的儿子威廉和同样早逝的好友济慈。

拜伦等好友为他举行了一个希腊式的葬礼,在海边用木柴烧掉他的尸体。火葬的场面极其悲壮,海岸上站满了围观的意大利人。就像古希腊史诗描写的赫克托尔的火葬一样,拜伦以及其他好友向火中投入香料、油和盐,还倒入了大量的酒。

据说,雪莱的心脏特别大,烧了三个小时没烧化,他的好友从火中抢出了心脏,用一个匣子盛起来,交给了玛丽·雪莱。

雪莱死后,玛丽·雪莱携着唯一存活的幼子回到了雪莱的家乡,由她的儿子继承了庞大的家产。而她,终身再也未嫁。

大事年表

1792 年

8 月4 日,佩西·比希·雪莱生于英国苏塞克斯郡霍舍姆附近的菲尔德·普 莱斯一世代贵族家庭中。父母思想都陈腐庸俗,雪莱自幼与父母不亲;后有 四妹及一弟。

雪莱出生前三年,即1789 年,法国大革命已开始,1789 年7 月14 日, 巴黎人民攻破巴士底狱。

1793 年

是年1 月21 日,法王路易十六被人民处死。同年初英国参加对法战争。

1794 年

英首相庇特停止“人身保护法令”,并宣布禁止举行群众集会。潘恩逃往法国。当时英国所有进步组织被宣布为非法。

1799 年

雪莱七岁。

据霍格(Hogg)《雪莱传》引雪莱妹海伦信说:雪莱六岁时 即被每日送往一教士处学拉丁文。

1800 年

雪莱八岁,作讽刺诗《一只猫咪》,共五节,三十行。其中二节云:

有人要想活得长;

有些人们却巴望:

一个老家伙,趁早就完蛋;

究竟怎样最恰当,

还请大家细思量,

因为我,不能随便瞎扯谈。

但这可怜的猫咪,

就是要把耗子觅,

来让它小小肚子塞个饱;

有人跟它也一样,

给他个耗子嚼一场,

就不会日夜唠叨没个了!

此为雪莱诗全集中所载雪莱最早的一首诗作。据有的传记家猜想,小小 的雪莱是在讽刺他的父亲等人巴望其祖父比希爵士快死,以便得到遗产和议 会的干俸。

1802 年

雪莱十岁。

入萨昂学校(SionHouseAcademy ),该校在勃兰特福德 (Brentford)附近。校长为格林兰德博士(Dr。Greenland)。

1804 年

雪莱十二岁。

入伊顿学校(EtonSchool)。雪莱在该校近六年,处境极 坏。他在萨昂学校时即受同学辈欺侮,至伊顿更甚。只有一个比他年幼的同 学豪立戴(W。S。Halliday)同他友善,据豪立戴回忆,雪莱在伊顿确实备受 贵族子弟同学辈欺凌;但雪莱学业优良,视作业和考试如同儿戏,尤其拉丁诗艺出众超群。

雪莱不敬该校师长,唯同伊顿附近温莎隐居的一位退职老年医生林德博 士(Dr。Lind)过从甚密。有一次据说雪莱之父欲来伊顿将雪菜送疯人院拘禁, 雪莱秘密托人带信给林德博士,林德博士亲至,诊断为一般发烧,才阻止雪莱之父送子入疯人院之举。雪莱时常去林德老人处长谈。林德医生是很博雅的。

雪莱曾说:“林德博士这位老人对我之恩远过我父。”

雪莱在伊顿除读葛德丈著作外,读卢克莱修(Lucretius),普里尼(Pliny),美国法兰克林及法国卢梭等百科全书派、孔多塞、英国潘恩等人 书,也大量阅读自然科学书籍。近人金一海尔(King —Hdle)著《雪莱著作及思想》一书中有一章详述雪莱对自然科学的钻研,及在这方面所受教育。

1810 年

雪莱十八岁,10 月入牛津大学UniversityCollege(大学学院)。

雪莱故居——菲尔德庄园(6张)

该年4 月在伊顿时己出版与其妹合著之小说《扎斯特洛齐》(Zastrozzi),惊险说部而已。9 月出版《维克多和卡齐尔诗集》,始有特色。

入牛津后,于11 月出版《玛格雷特·尼柯尔逊遗篇》,12 月出版《圣·伊 尔文,或罗西克洛辛》均有反封建思想。

1811 年

雪莱十九岁。

3 月25 日因刊行《论无神论的必然性》一文而遭牛津大学开除。他在牛津仅住了数月。3 月26 日离校。

8 月28 日与哈丽特·成斯布鲁克结婚。11 月住凯斯维克(Keswick),迂骚狄,得悉葛德文仍健在。同年与黑奇纳女士(MissHitchner)通信,信 件往还甚多,大部分谈哲学、政治问题,谈为理想而牺牲个人的生命等,信中有一诗《致玛丽》,可见雪莱当时为理想而牺牲的见解:

扑灭你眼中悲袁的光焰吧,少女,

这光焰在你疲惫的眼中挣扎;

要敢于从命运的废墟,

借取决心,你应该坚韧不拔;

因为朝霞迸射的金光万道,

未必有如此之灿烂华羌,

象你身上的那一片光华闪耀,

那不可掩蔽的、最美的光辉。

象你所怀抱的如此美好的梦想,

我也甘愿拿生命来交换,

我将含笑做一个殉道者而死亡。

对着那爱情的不流血的祭坛。

为了心底的宝藏,你愿以身殉,

如果我也拥有如此珍贵的宝藏,

我决不愿拿它换取高龄,

换取干瘪的两颊和白发苍苍。

1812 年

雪莱二十岁。1 月同葛德文通信。2 月12 日一4 月4 日赴爱尔兰进行政 治活动,在都柏林刊布《告爱尔兰人民书》《关于建立慈善家协会的倡议》 《人权宣言》等文件,并在都柏林集会上公开发表演讲,谈天主教徒解放等问题。

6 月—8 月住林茂斯(Lynmouth),作《效艾棱巴罗勋爵的信》,并刊行。

写作《麦布女王》长诗。10 月在伦敦见葛德文。

1813 年

雪莱二十一岁。2 月完成《麦布女王》长诗及散文注释。(同年复印成,未公开发行。)同月离特雷玛多克(Tremadoc),第二次访问爱尔兰(至克 伊拉内Kiltarney,柯克Cork 等地)。4 月在伦敦。7 月—10 月在贝尔克夏亚的勃拉克内尔(Bracknel1,Berkshire)。10 月—12 月在爱丁堡。12 月 在温莎(Windsor)定居。共后往还于勃拉克内尔和伦敦之间。

1814 年

雪莱二十二岁。刊行《驳自然种论》一书。7 月与哈丽特·威斯布鲁克离异,而与葛德文之女玛丽·伍尔斯东克拉夫特·葛德文同居。7 月28 日— 9 月中,雪莱偕玛丽赴法国、瑞士、菜茵河一带旅行。

1815 年

雪莱二十三岁。1 月祖父去世,得相当遗产,后助人散尽。8 月定居温莎 附近的比晓普盖特(Bishopgate)。秋,作长诗《阿拉斯特》,否定个人中 心思想。作《一个共和主义者闻拿破仑垮台有感》;作《致华兹渥斯》,表 示惋惜华兹渥斯背叛革命理想。这些诗,连同《阿拉斯特》长诗一起,均于 下年出版。

1816 年

雪莱二十四岁。

3 月,《阿拉斯特》等诗刊行。

5 月—9 月间旅行瑞士日内瓦一带,始与拜伦订交。12 月10 日,前妻哈丽特投河自杀。遂与玛丽·伍尔斯东克拉夫特举行婚礼。

自年底起,与自由主义派利·亨特(LeighHunt)等人交往。

1817 年

雪莱二十五岁。

2 月5 日,与诗人济慈(JohnKeats)相识。

3 月居马洛(GreatMarlow)。

法庭判处剥夺雪莱抚养前妻哈丽特所生子女之权。

作《致大法官》一诗,以示抗议。

写作长诗《伊斯兰的反叛》。

发表《关于在整个王国实行选举制度改革的建议》小册子。

发表《为夏洛蒂公主去世告人民书》小册子。

1818 年

雪莱二十六岁。

《伊斯兰的反叛》一侍出版。4 月抵意大利,从此未返英伦。访比萨(pi-sa)、莱航(Leghorn)等处。8 月在威尼斯迂拜伦,彼亦早已被英国 恶势力逐出英伦,漂泊至意大利。9 月至艾斯特(Este),写巨著《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第一幕,11 月访罗马和庞贝,定居那不勒斯。

雪莱好友、遗嘱执行人——诗人拜伦(11张)

1819 年

雪莱二十七岁。

写完《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全诗剧四幕,并成诗剧《倩契》。

作政论《从哲学的观点看议会改革》未完稿,约二万言。

曼彻斯特群众集会遭到骑兵屠杀,对此惨案,雪莱忿极,作政治长诗《暴

政的假面游行》及其他诗篇。名篇《西风颂》亦成于是年秋。这一年据一般

传记家言,是雪莱最多产的一年。

据雪莱夫人言,“雪莱在1819 年时已相信人民与统治者之间的一场冲突已不可避

免,而他急切地愿望站在人民一边。他计划写一组政治诗,但因当 时英国有所谓‘诽谤罪’的法律压制,不可能出版。”遂以隐晦的语言作《西风颂》等诗预言社会的新生。

1820 年

雪莱二十八岁。

1 月至比萨。6 月至莱航。

《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及其他》诗集出版。

写《阿特拉斯的女巫》一诗,此诗为雪莱诗中措词最难解之作,意境微茫,充满着空想社会主义思想。

该年与雪莱往还友人中有希腊爱国者玛夫罗柯达多亲王等人。

同年,西班牙人民起义,迫使国王菲迪南实施1812 年宪法,释放爱国人士。雪莱作《自由颂》。该诗中透露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萌芽。篇幅较长。

1821 年

雪莱二十九岁。 2 月济慈死。作长诗《阿童尼(阿多尼)》吊之。雪莱夫人谓此诗实雪莱自挽。

作《为诗辩护》,答友人皮柯克的诗论。

秋,作最后巨著抒情诗剧《希腊》,颂扬希腊人民在土耳其暴君统治下

争自由的斗争。卷首题辞献玛夫罗柯达多亲王。

1822 年

雪莱三十岁。

《希腊》出版。

5 月1 日移居斯贝齐亚海湾之滨,近勒里奇(Lerici)镇的一住处,海浪拍击小楼底层的圆柱,环境幽静,而购物不便,妇女们叫苦。

6 月始作长诗《生命的凯旋》,未完。6 月20 日赴莱亨迎接自英来意的利·亨特。7 月8 日在回家途中,斯贝齐亚海上突然起风暴,雪莱等数人复舟淹死,

雪莱时年不满三十周岁。

拜伦、亨特等友人参加雪莱火葬礼。友人屈雷劳尼(Trelawny)冒险从烈焰中抢出雪莱的心,装入一瓶中。后葬雪菜骨灰于罗马新教徒墓园,友人们为复一大理石板,其上铭刻:珀西·比希·雪莱——“众心之心”(Percy Bysshe Shelley——COR CORDIUM)

并莎士比亚诗三行:

“他的一切从不曾消逝,

只是经历了海的洗礼,

变得更加丰富而奇丽。”

(Nothing of him that doth fade,

but doth suffer a sea,

change into something rich and strange。)

拜伦在雪莱火葬时恭立,俯首沉恩,火化毕,拜伦忽解衣跃入海中在泳 不已。越二年从军希腊死。

1839 年

雪莱逝世后17 年,克服了重重障碍,雪莱夫人编纂的《雪莱诗集》四卷 本才出版,第二版改为一卷本,此集大体收入了雪莱的主要诗作,为后来各 版本的主要依据。此后又若千年,雪莱之名才大著。雪莱生时自印之诗集,大多每种四五百册,而售出者往往在十册以内。本世纪二三十年代英潘及沛克二氏始编成了雪莱全集(包括诗歌、散文、政论、书信)十卷本;七十年代后又有雪莱未刊行之原稿发现,如艾斯戴尔家藏稿本,多为雪莱早岁诗作。雪莱书简1960 年前后已收集近千封。

主要作品

类型年份作品名称情诗作品1809年《爱尔兰人之歌》(The Irishman`s Song)1810年《战争》(War)1810年《维克多与凯齐尔诗钞》(与妹伊丽莎白合作)1811年《玛格丽特·尼克尔斯遗稿》1812年《魔鬼出行》(The Devil`s Walk)1814年《写在布雷克耐尔》(Stanza,written at Bracknell)1814年《无题——1814年4月》(Stanzas——April,1814)1814年《致哈莉特》(To Harriet)1814年《致玛丽·伍尔斯顿克拉夫特·葛德文》(To Mary Wollstonecraft Godwin)1814年《致——》(To ——)1815年《无常》(Mutabilty)1815年《死亡》(On Death)1815年《夏日黄昏墓园》(A Summer Evening Churchyard)1815年《无题》(Lines)1816年《日落》(The Sunset)1816年《赞智力美》(Hymn to Intellectual Beauty)1816年《勃朗峰》(Mount Blanc)1816年《一个共和主义者有感于波拿巴的倾覆》(Feelings Of A Republican On The Fall Of Bonaparte)1817年《玛丽安妮的梦》(Marianne's Dream)1817年《致歌唱的康斯坦西亚》(To Constantia,Singing)1817年《致大法官》(To the Lord Chancellor)1817年《给威廉·雪莱》(To William Shelley)1817年《无题》(Lines)1817年《死亡》(Death)1817年《撒旦挣脱了锁链》(Fragment:Satan broken loose)1817年《给狱中归来的朋友》(Fragment: To a Friend relased from Prison)1817年《奥西曼迭斯》(Ozymandias)1818年《致尼罗》(To the Nile)1818年《逝》(The Past)1818年《一朵枯萎的紫罗兰》(On a Faded Violet)1818年《尤根尼亚山中抒情》(Lines written among the Euganean Hills)1818年《召苦难》(Invocation to Misery)1818年《无题》(Stanzas written in Dejection,near Naples)1818年《十四行:无题》(Sonnet)1818年《致玛丽》(To Mary)1819年《给英格兰人的歌》(Song to the Man of England)1819年《新国歌》(A New National Anthem)1819年《颂歌》(An Ode)1819年《苍天颂》(Ode to Heaven)1819年《西风颂》(Ode to the West Wind)1819年《告诫》( An Exhoratation)1819年《印度小夜曲》(The Indian Serenade)1819年《爱的哲学》(Love's Philosophy)1819年《1819年的英国》(England in 1819)1819年《饥饿的母亲》(A Starving Mother)1820年《含羞草》(The Sensitive Plant)1820年《云》(The Cloud)1820年《致云雀》(To a Skylark)1820年《阿波罗之歌》(Hymn of Apollo)1820年《潘之歌》(Hymn of Pan)1820年《两个精灵:一则寓言》(The two Spirits:An Allegory)1820年《秋:挽歌》(Autumn: A Dirge)1820年《十四行》(Sonnet)1820年《 久远的往昔》(Time Long Past)1821年《 年岁的挽歌》(Dirge for the Year)1821年《时间》(Time)1821年《无题》(Lines)1821年《阿拉伯歌词仿作》(Frim the Arabic:An Imitation)1821年《歌》(Song)1821年《无常》(Mutability)1821年《闻拿破仑死有感》(Lines written on hearing the News of the Death of Mapoleon)1821年《十四行:政治的伟大》(Sonnet:Political Greatness)1821年《哀歌》(A Lament)1821年《忆》(Remembrance)1821年《致爱德华・威廉斯》(To Edward Williams)1821年《致——》(To——)1821年《音乐》(Music)1821年《十四行:致拜伦》(Sonnet ti Byron)1821年《哀济慈》(Fragment on Keats)1822年《女催眠师语病人》(The Magnetic Lady to her Patient)1822年《致珍妮:回忆》(To Jane :The Recollection)1822年《写在勒瑞奇海湾》(Lines written in the Bay of Lerici)1822年《一盏破碎的明灯》(Lines)1822年《我们重逢和分别时不同》(Lines:'We meet not as we parted')小说作品1810年《扎斯特洛奇》(Zastrozzi)1811年《术士圣欧文》(St。 Irvyne; or, the Rosicrucian)长诗作品1813年《麦布女王》(Queen Mab)1815年《阿拉斯特》(或《孤独的精灵》)1916年《咏死》1817年《莱昂和西丝娜》(或《黄金城的革命:预见于十九世纪的一场幻景》)1818年《罗萨林和海伦》(Rosalind and Helen)1818年《伊斯兰的反叛》(The Revolt of Islam)1818年《朱利安和马达洛》1819年《暴政的假面游行》(The Mask of Anarchy)1819年《彼得·贝尔第三》1820年《心之灵》(EPIPSYCHIDION)1820年《致玛利亚·吉斯伯恩》1820年《阿特拉斯的女巫》1821年《阿童尼(阿多尼)》(Adonais)1822年《生命的凯旋》剧本作品1819年《倩契》(The Cenci,五幕悲剧)1820年《暴虐的俄狄浦斯》(Oedipus Tyrannus,诗剧)1821年《希腊》(Greece,抒情诗剧)1811年《论文及散文 无神论的必然》1814年《自然神论之驳斥》1817年《关于把改革付诸全国投票的建议》1821年《诗的辩护》诗剧作品1819年《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Prometheus Unbound)1822年《查理一世》论文散文《柯利修姆遗址》《刺客——一个传奇的片断》《论爱》《伯里克利时代——兼评佛罗伦萨画廊的雕塑》《论生活》《论来世》《论死刑》《论古风俗。涉及爱的主题》《论文学的复兴》《论<会饮篇>》《道德沉思录》《形而上学沉思录》《评赫格的<爱历克斯·海玛道夫亲王回忆录>》《论基督教》1811年《无神论的必然》(The Necessity of Atheism )1812年《告爱尔兰人民书》1812年《关于建立慈善家协会的倡议》1812年《人权宣言》1814年《驳自然神论——对话录》1817年《关于把改革付诸全国投票的建议》1818年《为夏洛特公主去世告世界书》1819年《一种改革的哲学观》1821年《为诗辩护》(A Defence of Poetry)译著作品柏拉图《会饮篇》荷马《维纳斯赞》但丁《地狱》篇部分歌德《浮士德》部分

人物评价

玛丽·雪莱著序

他的船驶出了视线,我却留在即将吞没他的大海浪花边上等候他的归来。

我们徒劳地等待着,大海似乎想用无休止的呜咽向我们通报我们不愿知道的消息,那段时间的真实痛苦超过了历来最出色想象力所描绘的虚构。终于知道了真相——是一种使得我们所爱也确实可爱的意大利成为坟墓,使它的天空变成盖棺布的真相。我们失去了他,而我却痴心地期望不是永远的失去,他那非凡崇高的品质是他继续存在的保证,虽然是改换了形式。罗马收下了他的骨灰;骨灰就埋葬在它长满野草的城墙脚下,这“世界仅有的纪念碑”已由于他的遗骸而具有更丰富的涵义。

我编这个集子的动机,是唯恐遗漏了有可能构成这位天才纪念碑的任何一点材料,而不是向喜爱挑剔的读者只提供完整的作品。我敢于确信,雪莱诗歌的爱好者,他们要比当今任何一个诗人更能懂得他写的每一个词、每一行都天然具有独特的美,他们会原谅并且感激我:我把这个集子奉献给他们。

——《雪莱夫人序1824年版雪莱遗诗集》

那只小小的骨灰盒里就容纳了他留在人世而即将被埋葬的一切——而他的天才和品德曾是这个世界光荣的冠冕——他的爱一直是幸福、和平与善的源泉。

——《雪莱夫人有关1822年诗歌的题记》

他死了,这个世界并未显得异样。但是他对全人类的影响却在迅速增强——尽管人类的发展缓慢。而且,从这个国家政治状况的改善中,我们可以追溯到他的奋斗所起过的一份作用。他那颗灵魂,在新的状态下,正从意识到他的努力并非徒劳,也从他痴心热爱的自由事业有所进步的发展中获得安慰,虽然已为时太晚。

他死了,他在熟识他的人们中的位置还没有能被任何人填补,他仍然走在他们身边,像一个善良的精灵,给他们以安慰和恩惠——用他天才的光辉照亮人生的黑暗,以他的同情和爱鼓舞他们前进。任何人,一旦喜爱上雪莱,都必然会觉得所有其他的感情比较起来都仿佛是浪费在贫瘠的土地上。我们最大的安慰是知道,这样一个心灵纯洁而崇高的人曾经生活在我们中间,如今是到了我们总有一天会和他会合的地方。如果,我这样做的过晚,

也许,还能用这只疲倦的笔,

来把高贵、美好的英名纪念。

——《雪莱夫人序1839年版雪莱诗集》

鲁迅《摩罗诗力说》

修黎(95)生三十年而死,其三十年悉奇迹也,而亦即无韵之诗。时既艰危,性复狷介,世不彼爱,而彼亦不爱世,人不容彼,而彼亦不容人,客意太利之南方,终以壮龄而夭死,谓一生即悲剧之实现,盖非夸也。修黎者,以千七百九十二年生于英之名门,姿状端丽,夙好静思;比入中学,大为学友暨校师所不喜,虐遇不可堪。诗人之心,乃早萌反抗之朕兆;后作说部,以所得值飨其友八人,负狂人之名而去。次入恶斯佛大学(96),修爱智之学,屡驰书乞教于名人。而尔时宗教,权悉归于冥顽之牧师,因以妨自由之崇信。修黎蹶起,著《无神论之要》一篇,略谓惟慈爱平等三,乃使世界为乐园之要素,若夫宗教,于此无功,无有可也。书成行世,校长见之大震,终逐之;其父亦惊绝,使谢罪返校,而修黎不从,因不能归。天地虽大,故乡已失,于是至伦敦,时年十八,顾已孤立两间,欢爱悉绝,不得不与社会战矣。已而知戈德文(W.Godwin)(97),读其著述,博爱之精神益张。次年入爱尔兰,檄其人士,于政治宗教,皆欲有所更革,顾终不成。逮千八百十五年,其诗《阿剌斯多》(Alastor)(98)始出世,记怀抱神思之人,索求美者,遍历不见,终死旷原,如自叙也。次年乃识裴伦于瑞士;裴伦深称其人,谓奋迅如狮子,又善其诗,而世犹无顾之者。又次年成《伊式阑转轮篇》(The Revoltof Islam)。凡修黎怀抱,多抒于此。篇中英雄曰罗昂,以热诚雄辩,警其国民,鼓吹自由,挤击压制,顾正义终败,而压制于以凯还,罗昂遂为正义死。是诗所函,有无量希望信仰,暨无穷之爱,穷追不舍,终以殒亡。盖罗昂者,实诗人之先觉,亦即修黎之化身也。

至其杰作,尤在剧诗;尤伟者二,一曰《解放之普洛美迢斯》(PrometheusUnbound)(99),一曰《煔希》(TheCenci)。前者事本希腊神话,意近裴伦之《凯因》。假普洛美迢为人类之精神,以爱与正义自由故,不恤艰苦,力抗压制主者僦毕多(100),窃火贻人,受絷于山顶,猛鹫日啄其肉,而终不降。僦毕多为之辟易;普洛美迢乃眷女子珂希亚,获其爱而毕。珂希亚者,理想也。《煔希》之篇,事出意太利,记女子煔希之父,酷虐无道,毒虐无所弗至,煔希终杀之,与其后母兄弟,同戮于市。论者或谓之不伦。顾失常之事,不能绝于人间,即中国《春秋》(101),修自圣人之手者,类此之事,且数数见,又多直书无所讳,吾人独于修黎所作,乃和众口而难之耶?上述二篇,诗人悉出以全力,尝自言曰,吾诗为众而作,读者将多。又曰,此可登诸剧场者。顾诗成而后,实乃反是,社会以谓不足读,伶人以谓不可为;修黎抗伪俗弊习以成诗,而诗亦即受伪俗弊习之天阏,此十九栋(102)上叶精神界之战士,所为多抱正义而骈殒者也。虽然,往时去矣,任其自去,若夫修黎之真值,则至今日而大昭。革新之潮,此其巨派,戈德文书出,初启其端,得诗人之声,乃益深入世人之灵府。凡正义自由真理以至博爱希望诸说,无不化而成醇,或为罗昂,或为普洛美迢,或为伊式阑之壮士,现于人前,与旧习对立,更张破坏,无稍假借也。旧习既破,何物斯存,则惟改革之新精神而已。十九世纪机运之新,实赖有此。朋思唱于前,裴伦修黎起其后,掊击排斥,人渐为之仓皇;而仓皇之中,即亟人生之改进。故世之嫉视破坏,加之恶名者,特见一偏而未得其全体者尔。若为案其真状,则光明希望,实伏于中。恶物悉颠,于群何毒?破坏之云,特可发自冥顽牧师之口,而不可出诸全群者也。若其闻之,则破坏为业,斯愈益贵矣!况修黎者,神思之人,求索而无止期,猛进而不退转,浅人之所观察,殊莫可得其渊深。若能真识其人,将见品性之卓,出于云间,热诚勃然,无可沮遏,自趁其神思而奔神思之乡;此其为乡,则爰有美之本体。奥古斯丁(103)曰,吾未有爱而吾欲爱,因抱希冀以求足爱者也。惟修黎亦然,故终出人间而神行,冀自达其所崇信之境;复以妙音,喻一切未觉,使知人类曼衍之大故,暨人生价值之所存,扬同情之精神,而张其上征渴仰之思想,使怀大希以奋进,与时劫同其无穷。世则谓之恶魔,而修黎遂以孤立;群复加以排挤,使不可久留于人间,于是压制凯还,修黎以死,盖宛然阿剌斯多之殒于大漠也。

虽然,其独慰诗人之心者,则尚有天然在焉。人生不可知,社会不可恃,则对天物之不伪,遂寄之无限之温情。一切人心,孰不如是。特缘受染有异,所感斯殊,故目睛夺于实利,则欲驱天然为之得金资;智力集于科学,则思制天然而见其法则;若至下者,乃自春徂冬,于两间崇高伟大美妙之见象,绝无所感应于心,自堕神智于深渊,寿虽百年,而迄不知光明为何物,又爰解所谓卧天然之怀,作婴儿之笑矣。修黎幼时,素亲天物,尝曰,吾幼即爱山河林壑之幽寂,游戏于断崖绝壁之为危险,吾伴侣也。考其生平,诚如自述。方在稚齿,已盘桓于密林幽谷之中,晨瞻晓日,夕观繁星,俯则瞰大都中人事之盛衰,或思前此压制抗拒之陈迹;而芜城古邑,或破屋中贫人啼饥号寒之状,亦时复历历入其目中。其神思之澡雪(104),既至异于常人,则旷观天然,自感神,凡万汇之当其前,皆若有情而至可念也。故心弦之动,自与天籁合调,发为抒情之什,品悉至神,莫可方物,非狭斯丕尔暨斯宾塞(105)所作,不有足与相伦比者。比千八百十九年春,修黎定居罗马,次年迁毕撒(106);裴伦亦至,此他之友多集,为其一生中至乐之时。迨二十二年七月八日,偕其友乘舟泛海,而暴风猝起,益以奔电疾雷,少顷波平,孤舟遂杳。裴伦闻信大震,遣使四出侦之,终得诗人之骸于水裔,乃葬罗马焉。修黎生时,久欲与生死问题以诠解,自曰,未来之事,吾意已满于柏拉图暨培庚之所言,吾心至定,无畏而多望,人居今日之躯壳,能力悉蔽于阴云,惟死亡来解脱其身,则秘密始能阐发。又曰,吾无所知,亦不能证,灵府至奥之思想,不能出以言辞,而此种事,纵吾身亦莫能解尔。嗟乎,死生之事大矣,而理至,置而不解,诗人未能,而解之之术,又独有死而已。故修黎曾泛舟坠海,乃大悦呼曰,今使吾释其秘密矣!然不死。一日浴于海,则伏而不起,友引之出,施救始苏,曰,吾恒欲探井中,人谓诚理伏焉,当我见诚,而君见我死也。然及今日,则修黎真死矣,而人生之,亦以真释,特知之者,亦独修黎已耳。

(95)即雪莱,下文的“裴伦“即另一位”恶魔派“诗人拜伦。

(96)恶斯佛大学通译牛津大学。

(97)戈德文(1756—1836)通译葛德文,英国作家,空想社会主义者。他反对封建制度和资本主义剥削关系,主张成立独立的自由生产者联盟,通过道德教育来改造社会。著有政论《政治的正义》、小说《卡莱布·威廉斯》等。

(98)《阿剌斯多》和下文的《伊式阑转轮篇》,分别通译为《阿拉斯特》、《伊斯兰起义》。

(99)《解放之普洛美迢斯》和下文的《煔希》,分别通译为《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钦契》。

(100)僦毕多(Jupiter)通译朱庇特,罗马神话中的诸神之父,即希腊神话中的宙斯。

(101)《春秋》春秋时期鲁国的编年史,记载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前722—前481)二百四十二年间鲁国的史实,相传为孔丘所修。

(102)栋即朞,本意是周年,这里指世纪。

(103)奥古斯丁(A.Augustinus,354—430)迦太基神学者,基督教主教。著有《天主之城》、《忏悔录》等。

(104)澡雪 高洁的意思。《庄子·知北游》:“澡雪精神”。

(105)斯宾塞(E.Spenser,1552—1599)英国诗人。他的作品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积极进取的精神,在形式上对英国诗歌的格律有很大影响,被称为斯宾塞体。作品有长诗《仙后》等。

(106)毕撒(Pisa)通译比萨,意大利城市。

郭沫若《<雪莱的诗>小引》

雪莱是我最敬爱的诗人中之一个。他是自然的宠子,泛神宗的信者,革命思想的健儿。他的诗便是他的生命。他的生命便是一首绝妙的好诗。他很有点像我们中国的贾谊。但是贾生的才华,还不曾焕发到他的地步。这位天才诗人也是夭死,他对于我们的感印,也同是一个永远的伟大的青年。

雪莱的诗心如像一架钢琴,大扣之则大鸣,小扣之则小鸣。他有时雄浑倜傥,突兀排空;他有时幽抑清冲,如泣如诉。他不是只能吹出一种单调的稻草。

他是一个伟大的未成品。宇宙也只是一个永远的伟大的未成品。古人以诗比风。风有拔木倒屋的风(Orkan),有震撼大树的风(Sturm ),有震撼小树的风(Stark),有动摇大枝的风(Frisch),有动摇小枝的风(Maessig),有偃草动叶的风(Schwach),有不倒烟柱的风(Still)。这是大宇宙中意志流露时的种种诗风。雪莱的诗风也有这么种种。风不是从天外来的。诗不是从心外来的。不是心坎中流露出的诗通不是真正的诗。雪莱是真正的诗的作者,是一个真正的诗人。

译雪莱的诗,是要使我成为雪莱,是要使雪莱成为我自己。译诗不是鹦鹉学话,不是沐猴而冠。

男女结婚是要先有恋爱,先有共鸣,先有心声的交感。我爱雪莱,我能感听得他的心声,我能和他共鸣,我和他结婚了。─—我和他合而为一了。他的诗便如像我自己的诗。我译他的诗,便如像我自己在创作的一样。

做散文诗的近代诗人 Baudelaire(波德莱尔,代表作《恶之花》),Verhaeren(凡尔哈伦,代表作《原野与城市》),他们同时在做极规整的Sonnet(十四行诗)和 Alexandrian(亚历山大式诗歌,即古希腊诗歌)。是诗的无论写成文言白话,韵体散体,它根本是诗。谁说既成的诗形是已朽骸骨?谁说自由的诗体是鬼画桃符?诗的形式是Sein(存在)的问题,不是Sollen(义务)的问题。做诗的人有绝对的自由,是他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他的诗流露出来形近古体,不必是拟古。他的诗流露出来破了一切的既成规律,不必是强学时髦。几千年后的今体会成为古曲。几千年前的古体在当时也是时髦。体相不可分─—诗的一元论的根本精神却是亘古不变。

十二月四日暴风之夜

选自一九二三年二月版《创造季刊》第一卷第四期

徐志摩《读雪莱诗后》

近来常喜欢读诗,觉得读到好的诗的时候真如听到绝妙的音乐,五官都受了感动,精神上好像复新了一般。只觉得一般人们的重浊;诗人的高超。在诗里似乎每一个字都是有灵魂的,在那里跳跃着;许多字合起来,就如同一个绝大的音乐会,很和谐的奏着音乐。这种美的感觉,音乐的领会,只有自己在那一瞬间觉得,不能分给旁人的。

我喜欢读轻灵的诗;太浓郁的实在不能领会,并不是不喜欢。譬如英国那几位浪漫派诗人里像雪莱这一位诗人,他的Prometheus Unbound(《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 我实在够不上读他,因为太浓厚伟大了。他的小诗,很轻灵,很微妙,很真挚,很美丽,读的时候,心灵真是颤动起来,犹如看一块纯洁的水晶,真是内外通灵。

雪莱的为人真是白朗(Byron,即拜伦)对摩尔(Jom Moore)说的话,他说雪莱是人世上最温柔文雅最不自私的人。马太阿诺特也这样的说。他的诗里,随处都可以表现出他温文俊逸的人格来,不由人不赞美他,颂扬他,羡慕他,对他有无限的同情。而对于他的身世,尤其有悲哀的美感,深切的同情。

他是爱自由的,他是不愿意受束缚的。他是“不愿意过平凡的生活的”。他对高德温(Will Zodwin)说他对于诗的浓厚的兴趣,以及劝化世界并且是人类平等的志向是他的“灵魂的灵魂”。但是仅仅爱自由的精神,热烈的利他情绪并不能使他成为伟大的诗人。他之所以成为伟大的诗人是因为他对于理想的美有极纯挚的爱。不但是爱,更是以美为一种宗教的信仰,他之所谓美不是具体的。他以为美是宇宙之大灵,美是宇宙的精神,美的精神便是上帝。宇宙万物以美而生。申言之,雪莱的美是有柏拉图的观念的意味的。谁能读了“Hyme Iutelldctual Beauty”(《赞智力美》)之后而说他不是有柏拉图主义的意味呢。

但是雪莱的理想的美在人世里曾否圆满实现呢?这般的超越的“理想”一般人实在不能体验到。宇宙的精神,只有在诗人的心里感到,在诗人的心理圆满实现。只有有丰富的精神生活的哲学家与诗人可以窥见宇宙之神秘。雪莱便体验到这宇宙之神秘,向众生呼喊道“美”是上帝的精神,人生应常美化。又向美之神祷告说美之神呵、你快些降临罢!

只有受精神感动的诗人才能默悟到此,领会到此。诗是表现理想的美的。在雪莱的意思,以为这便是诗人所以为诗人之一点。诗决不仅是好看的字眼,铿锵的音节;乃是圣灵感动的结果,美的实现,宇宙之真理的流露。所以他说“诗人是极轻灵的,是圣洁的。若不是受圣灵的感动。。。。。。决不能做出诗来”。他又说,诗人以一无所不包无所不入的精神来测度人情的深浅人类的境遇。诗人是接受灵感的祭司,是世界的立法者。诗人是超越界与现实界交通的天使。这便是诗人的使命,我们读了他的诗,不能不感觉到雪莱实在是完成了他的使命,因为我们读了他的诗之后觉得亦些微的领悟到宇宙之神秘。

(《文学》周报第95期,1923年11月5日)

其他评论

本质上是一个革命家,他会永远是革命先锋队的一员。——马克思

社会主义的急先锋。——马克思

天才的预言家。——恩格斯

美丽而不切实际的安琪儿,枉然在空中拍着他闪烁的银色的翅膀。——马修·阿诺德

诗如其人,人们之所以至今对雪莱推崇备至,除了其精湛的诗歌语言,还有其人其诗中强烈的革命精神。如果有人说,雪莱的作品在中国也曾引导处在暗夜的人们向往光明而终于投身革命,如果有人说,他的作品在中国曾鼓舞被压迫的人民投入争自由争人权的运动,以致接受党的领导, 成为战士,投入伟大的人民解放战争,我是相信的,因为我就是那得到启示、受到鼓舞的一类人中的一名。——江枫(中国著名翻译家,《雪莱全集》主编)

在他个性特色最鲜明的作品中,其精美程度胜过了莎士比亚;没有一个诗人能和他相比,没有一个诗人能超越他。他在1821年和1822年写下的那些短诗,也许可以大胆地说,是英语

文学最美的精品。——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

雪莱是世界上最不自私的人,别人和他相比就几乎全都成了野兽。——拜伦

当水重归平静而理智的大海/我的人民/你该葬身何处?

——海子《土地·神秘的合唱队·雪莱》

One of the best artists of us all。——华兹华斯

感谢海浪,让你在苍旧的历史上永远年轻;

感谢迷航,让你与那些伟大先哲并肩比邻;

感谢死亡,让我在精神上亲近你纯粹的心。

——某不知名崇拜者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