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文中(考古学家)
人物生平
1904年1月19日生于河北省丰南县胥各庄镇大新庄乡瓦子庄。1921年裴文中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23年转入本科地质系。192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37年获得法国巴黎大学理学博士学位。1928年参加北京周口店遗址的发掘工作。1929年在周口店发现中国猿人第一个头盖骨,该发现对研究世界古人类学有极重要价值,是我国旧石器考古学和第四纪地质及哺乳动物研究的奠基人之一。1929年的一个冬日黄昏,在一处岩洞中,裴文中挖出了这块“著名的头盖骨”,他脱了上衣包裹起来,“像抱着一个婴儿似的”,小心翼翼地走回办公室。随后,他向北京发回了一封中国乃至整个世界考古史上最为著名的电报:“顷得一头骨,极完整,颇似人。”1931起,确认石器、用火灰烬等的存在,为周口店的是古人类遗址提供了考古学重要依据。主持山顶洞人遗址发掘,获得大量有价值的山顶洞人化石及其文化遗物。1935年赴法国留学,师从步日耶教授进修史前考古学。1931年起,确认石器、用火灰烬等的存在,为周口店是古人类遗址提供了考古学重要依据。主持山顶洞人遗址发掘,获得大量极有价值的山顶洞人化石及其文化遗物,1949年后,积极开展中石器和新石器时代的综合研究。1932年新婚后的第五天,他就回到了周口店。第一个孩子出生时,他在野外接到电报,赶回北京探望母子,手里还拿着一本专业书籍。在一次内蒙古的考察中,要穿过一片大沙漠,车子无法通行,当时已60多岁的裴文中和年轻人一样,骑着毛驴一路前行。1935年,裴文中到巴黎大学学习史前考古学。1937年获巴黎大学自然科学博士学位,并成为法国地质学会会员。回国后继续在实业部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从事古人类文化和第四纪生物地层学研究工作,先后任该所技士、技正。并在北京大学、燕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讲授史前考古学。抗日战争期间,日寇曾将其逮捕、审讯和监禁,以追问中国猿人头盖骨化石的下落,但他始终保持高尚的民族气节。1949年后积极开展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的研究,为这门学科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1940年10月他在燕京大学筹建“史前陈列馆”,为中国历史类博物馆首创。虽陈列面积仅120平方米 ,但馆中收集的史前古物极为丰富,其中大部分为他在周口店发掘所得,在史前考古学有重要价值。陈列品中还有他从法国带回的欧洲旧石器主要文化期的代表性石器。1945年抗战胜利后他将该馆改名为史前博物馆,对展品进行了整理和补充。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裴文中应国家文物局局长郑振锋的邀请出任该局博物馆处处长,并根据当时的情况提出“暂时维持现状,逐步改造旧博物馆”的工作方针,以后发展成为以改造原有博物馆为主,陈列以自然资源、历史发展和民主建设为主的方针,对发展我国博物馆事业起到指导性作用。1951年中央自然博物馆筹备处成立,裴文中任主任;1952年故宫博物院临时办事处成立,裴文中亦为主任。其后他还筹办了设于厂甸的“从猿到人”展览,筹划了周口店北京猿人博物馆的建设,指导了中国历史博物馆通史陈列的史前展陈规划,1979年被任命为北京自然历史博物馆馆长。1950-1953年任文化部社会文化事业管理局博物馆处处长。1952—1955年,文化部社会文化事业管理局、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大学联合举办了4次考古人员训练班(戏称黄埔4期),均以裴文中为班主任。他亲自编写讲义、授课、指导学员田野实习,并承担教学的组织工作,广请当时中国文物考古界和史学界名流为学员讲课。4期训练班共培训336人,对中国考古学和博物馆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54年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室研究员。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地学部首批学部委员。1957年荣获英国皇家人类学会名誉会员称号。1963年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古人类研究室主任。1979年任北京自然博物馆馆长。同年,当选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属史前学和原史学协会名誉常务理事。1982年当选为国际第四纪联合会名誉委员。1982年9月18日在北京病逝。擅长旧石器考古、第四纪地质、第四纪哺乳动物。语言:英语精通、法语精通。
主要成就
学术生涯
裴文中出生于清贫的教师家庭。他从青少年时代起就追求进步,追求真理。
裴文中认为,劳动手段遗物的研究是恢复社会生产发展状况的可靠物证,如何鉴定人工制品和非人工物,成为史前考古学理论和实践的关键。裴文中以敏锐的观察力和认真的对比实验,在周口店发掘中便从岩石痕迹上弄清了人工打击和自然破碎的区别,从而明确中国猿人石器的存在。在法国留学期间,裴文中结合人工打击的实验及国外收集的自然破碎的岩石标本,深入分析人类制作的石器与自然形成的“假石器”之间的根本区别。以“史前人类使用的硬岩石的破碎和形成中自然现象的作用”为题的博士论文获得学术界的好评,它既为“曙石器”的破产作了有力的诠释,又在史前考古方法论上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裴文中在周口店的发掘标本和新生代所藏标本的基础上研究分析非人工破碎的骨化石,并指出其成因包括啮齿类动物咬碎的骨化石、食肉类动物咬碎的骨化石及其所呈现的食肉类动物爪痕、骨骼腐蚀后所出现的曲纹以及化学作用和水蚀作用的变形等,以物标本为依据并通过实验证明的观察使非人工破碎骨化石的性质和特征更加明确。裴文中对中国旧石器时代的文化体系和年代分期也作了开创和深入的综合研究。1937年美国费城举行了早期人类国际学术研讨会,会上裴文中宣读的“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是中国学者首次发表的全面总结,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重视。这篇论文把中国猿人文化、河套文化和山顶洞文化列为早、中、晚三个阶段,奠定了中国旧石器文化的分期基础,并指出它不同于欧洲的旧石器文化。1955年、1959年和1965年,他发表了一系列总结性论文,根据新的发现和研究,不断扩充其内容和提出新的认识,如用水洞沟文化和萨拉乌苏河文化来代替过去的河套文化等。裴文中对中国旧石器文化的体系和分期的论述领域的轮廓和基础,在中国旧石器时代的研究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裴文中还把研究领域扩大到中石器和新石器时代,为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的发展做出贡献。《中国史前时期的研究》一书便是具体的代表。中国的中石器时代是裴文中首先提出的研究课题。1935年在广西发现大批打制石器和个别的磨制石器,共生的动物又是现生种,裴文中提出这些遗存可能属于中石器时代。1943年裴文中在内蒙古调查试掘,否定这里属于旧石器遗存,把该遗址和黑龙江哈尔滨顾乡屯都作为中石器来处理,并强调细石器在这个时期的作用。在上述论点的启示下,随着新发现的增多,有关细石器的起源、时代和分布等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裴文中的开创之功诚不可没。有关新石器时代考古,裴文中也做了不少野外工作。1947年他在甘肃渭河上游,西汉水流域、洮河流域及兰州附近做了三个月的调查试掘,共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达93处之多。通过这次调查,对甘肃史前遗存的分布、分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并对过去的错误有所纠正,对JG安特生(Andersson)所谓“六期”体系作了首次的突破。1948年他又继续在甘肃河西走廊和青海湟水流域以及青海湖附近做了三个月的考古调查,对这一带遗址的分布、分期以及史前时期的“丝绸之路”等,都有了更深入的认识,特别是沙井文化的命名又是对“六期”说的再次突破。裴文中同时还注意到某些器物的考古研究,如论述陶鬲和陶鼎的论文(1947)便是一例。该文首先对三足器的定义、分类及有关部位的名称及其演化趋势进行了阐述,并指出鬲、鼎的形制为中原文化的代表,而边陲地区的变形鬲则受到黄河流域的影响,这是国内以陶鬲和陶鼎为专题的最早论文,树立了器物类型学研究的典范。
主要著作
1WCPei,An Account of the Discovery of An Adult Sinanthrops Sku ll in the Choukoutien Deposit,Bulletin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 1929,8(3):203~205.
2WCPei,Notice of the Discovery of Quartz and Other Stone Artifacts in the Lower Pleistocene Hominid-Bearing Sedments of Choukoutien Cave Deposit, Bulletin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1931,11(2):109~146.
3DBlack,PTeilhard de Chardin,CCYoung & WCPei,Fossil Man in China,Geological Memoirs,SerA,1933,11:1~166.
4裴文中,周口店洞穴层采掘记,地质专报乙种第七号,1934:1~68。
5WCPei,On a Mesolithic (?) Industry of the Caves of Kwangsi,Bul letin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1934,14(3):394~412.
6WCPei,Le Rǒle des Animaux et des Causes Naturelles Dans la Cassur e des os,Palaeontologia Sinica,New SerD,1938,7:1~60.
7WCPei,The Upper Cave Industry of Choukoutien,Palaeontologia Sinica ,New SerD,1939,9:1~58.
8裴文中,中国史前时期之研究,商务印书馆,1948。
9裴文中、吴汝康,资阳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甲种专刊, 第1号,1957。
10裴文中主编,山西襄汾丁村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 与古人类研究所甲种专刊,第2号,1958。
11裴文中、张森水,中国猿人石器研究,中国古生物志,新丁种12号,1985。
12裴文中,广西柳城巨猿洞及其他山洞之食肉目、长鼻目和啮齿目化石,中国科 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集刊,第18号,1987。
人才培养
他关心考古人才的培养,曾担任四届考古工作人员训练班的班主任,并亲自授课和辅导野外实习,培养大批考古工作者。他还常常利用外出考察之际举办有关考古学、第四纪哺乳动物的讲座。学生、考古学家张森水。
个人生活
抗日战争期间,裴文中被日寇逮捕、审讯和监禁,以追问中国猿人头盖骨化石的下落,但他始终保持高尚的民族气节 。
获奖记录
中国科学社于1930年授予他金质奖章。1937年获巴黎大学自然科学博士学位,并成为法国地质学会会员。1957年,英国皇家人类学会授予他名誉会员称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属的史前和原史学协会名誉理事(1979年)。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会名誉委员(1982年)。重大研究项目:中国猿人石器研究,负责人,获中国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周口店发掘与研究,“中国猿人第一块头盖骨发现”获国家科学金奖。
社会任职
九三学社第一、二届中央理事会理事,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常委兼秘书长,第三、四、五、六届中央委员会常委;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考古学会前副理事长,中国古生物学会前名誉理事,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燕京大学教授,中法大学教授;并担任北京自然博物馆馆长。法国地质学会会员、英国皇家人类学会名誉会员(1957年)、先史学与原史学国际会议名誉常务理事(1979年)和国际第四纪联合会名誉会员(1982年)。建国后曾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委员,英国皇家人类学会名誉会员,九三学社第三至第六届中央常委,第二至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人物评价
广泛的考古实践和渊博的知识素养,是他在学术研究中取得丰硕成果的保证。他热爱考古事业、爱护青年、治学严谨、富于创造和进取精神。作为中国猿人头盖骨的发现者,裴文中的名字将永远为后人所铭记。(九三学社评)裴文中先生是中国20世纪的科学精英,是地质学界、古人类学界和考古学界的一代宗师,也是卓有成就的文学家、科普作家和教育家,还是文博界的重要领导者。能同时开辟几个学科领域,并在其他学术天地中引领风骚,不能不说是个奇迹,后人很难望其项背。能取得这样辉煌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他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这种精神应该成为今天所开展的“知识创新工程”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