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骈(教育家)

联合创作 · 2023-12-28 01:46

人物生平

田骈(约公元前370—前291年),又名田广,一名陈骈,人称“天口骈”。齐国(今山东临淄)人。战国时代的思想家、哲学家。田骈是齐国临淄稷下道家学派的中坚人物。史称他好高议,“设不为官”。战国时代,百家争鸣异常活跃。在齐国,从齐威王的父亲田午开始,就在国都临淄(今山东临淄北)西边的稷下设立学宫,广招各国的学者、游士等有才之士前来议论讲学,著书立说。因为他们的地点在稷下,又受到齐国的保护和尊崇,因此,被请来讲学议论的人,称作“稷下先生”。田骈就是当时的“稷下先生”之一,是彭蒙的学生。后来,唐子在齐威王面前说田骈的坏话,齐威王要杀田骈。田骈就带着他的亲属逃往薛地。孟尝君听说此事,就派人用车子迎接田骈一行人。田骈到后,孟尝君用肉食米饭奉养他,一天三顿美味佳肴。冬天给田骈穿皮衣,夏天给田骈穿葛麻。出门不是乘牛车就是骑良马。有一回孟尝君问田骈:“你生在齐国,长在齐国,你对齐国还思念吗?”田骈回答说:“我思念那位叫唐子的人。”孟尝君说:“那位唐子不就是讲你坏话的那个人?”田骈说:“是的。”孟尝君问道:“你为什么要思念这种人呢?”田骈回答道:“我在齐国的那阵子,吃的是糙米饭,喝的是野菜羹。冬天挨饿,夏天受热。自从唐子说我坏话以后,我投奔到你门下,吃的是细粮肉食,穿的是轻暖衣服,乘的是牛车良马。就凭这些,我就忘不掉这个唐子。”

人物成就

学说田骈学说的主要表现一个“齐”字。认为从“大道”来看,万物是齐一的,即一致的。这种齐一或一致的说法,便被封建统治阶级和士大夫阶层的人物奉作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宗旨。在田骈看来,对待事物最好的办法是任其自然变化,强调“变化应求而皆有章,因性任物而莫不宜当”。他反对“好得恶予”,认为“好得恶予,国虽不大为王,祸灾日至”。田骈的这种思想,与当时稷下学派的另一个代表人物慎到的思想相近。他们都讲究抽象的法治论,在思想理论上推崇法治,却不知法治是地主阶级意识和利益的体现,轻视贤能智者在法治中的作用,自以为是,一味独行,没有客观真理作准则,把一切都看成绝对的,要么就服从君主个人的意志,要么就服从社会上的习俗,整天讲论法律条文,却不知法治究竟是为了什么。他们强调法治,认为治国没有法就会变乱,必须事断于法,一切以法律为依据;但同时又讲究“势”,强调“势”的作用,而且强调到过分的程度。认为只要权重位尊,就能令行禁止,否认贤智人才的作用,否定尚贤使能,不知道巩固政权、夺取天下要用得其人。这些,都是脱离具体历史实际的空谈教条,缺乏实践作用。田骈学习于彭蒙,得不言之教。学到“贵齐”要领,主张“齐万物以为首”,要求摆脱各自的是非利害,回到“明分”、“立公”的自然之理,从“不齐”中实现“齐”。他与慎到“之道”被称为死人之理,非生人可行,是一种脱离实践的教条,很难琢磨,人们都认为很“诡怪”,表现了田骈的论道本质和客观效果。

人物著作

对于田骈的著作,在他以后的诸子如《荀子》中有所论述。《汉书·艺文志》道家著录《田子》25篇,今均已亡佚。但他作为先秦的思想家,还是给我们留下了一些宝贵的思想资料。

轶事典故

田骈论齐

一次,田骈拿道家学术向齐王讲论。齐王说:“少讲天下的大道理!我所拥有的地盘就是齐国,我只想知道如何搞好齐国政治。”田骈回答说:“我所讲的大道可是了不起的,无为政治可以得到,好政治,它就好像是个大树林,你若缺乏木材就可以从中取得木材,你完全是可以自己从其中得到齐国好政治的,这还是我从小的方面来说。如果从大的方面去说,那又岂止齐国的政治!若依了道,万事万物的变化都是有章可循,都是可以顺乎情势处理恰当的。彭祖的长寿,三代的兴盛,五帝的昭明,神农的伟大,都是由于懂得‘道’这个了不起的东西,懂得‘道’也就掌握了治理天下的一般规则和方法,难道还愁搞不好齐国政治吗?”从田骈对齐王的这段阐述中,可见稷下道家黄老学派的基本政治思想理论,即掌握和顺乎客观规律而达到有为的政治目的。

田骈辩难

有个齐国人去见田骈,说:“听说先生道德高尚,主张不能入仕途为官,一心只求为百姓出力。”田骈问:“你从哪里听来的?”那人答道:“从邻家女处听来。”田骈问:“你说这些是什么意思?”那人说:“邻家之女立志不嫁,年龄还没到三十岁却有子女七个人,说是不嫁吧,却比出嫁更厉害。如今先生不仕,却有俸禄千种,仆役百人,说是不做官,可比做了官还富有呀!”田骈表示惭愧。

田骈论士

有个前来拜见田骈的客人,服饰合于法式,进退合于礼仪,举止娴静文雅,言辞恭顺敏捷。田骈刚听他说完,便谢绝了他。客人离去的时候,田骈一直注视着他。弟子们对田骈说;“来客是位士吧?”田骈说:“恐怕不是士啊!刚才来客掩蔽收藏的地方,正是士申说施行的地方,而士掩蔽收藏的地方,也正是来客申说施行的地方,来客恐怕不是个士啊!”所以说,火光只照一个角落,就有半间房屋没有光亮。骨骼过早长成,质地就疏松不实,身材一定长不高大。常人不谋求道义,只是拘谨于外部仪表,就会巧诈多端。心志如果不正,就不能建立功业。喜好聚敛而不愿施舍,国家再大也不能统一天下,灾祸就会天天发生。所以,君子的仪容风范.象昆仑山的玉石一样美好,象高山上的大树一样挺拔他们朴朴实实,言行谨慎,敬畏教令,而不敢骄傲自满;他们孜孜不倦,取舍严肃不苟,而心地非常淳朴。

稷下黄老

稷下黄老之学产生于战国时期的齐国。黄是指黄帝,老是指老子。

它的基本体系是由稷下先生慎到、田骈、环渊等创造的,其主要著作是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黄老帛书》(或《黄帝四经》)和《管子》一书中的《白心》、《内业》、《心术》上下四篇以及《慎子》、《田子》、《蜎子》等。学术特征为“道法结合、兼采百家”,道家是其哲学基础,法家是其基本的政治主张,兼采百家则是其政治主张的辅翼。

作为最具有齐国特色的政治理论,稷下黄老之学曾两度成为“显学”。战国中后期曾是田齐政权的官学,西汉初年特别是文帝、景帝时期曾一度成为西汉的主流意识形态,对田齐政治和西汉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稷下黄老之学之所以产生于齐,兴盛于齐,是因为田齐统治者大力提倡的结果。

为什么田齐统治者一上台之后就不遗余力、大张旗鼓的尊崇黄帝、宣扬黄帝的学说呢?除了尊祖之外,主要原因是为了寻找代齐的政治借口。田氏代姜齐后,为了摆脱篡逆的指责,也为了笼络民心、巩固政权,他们抬出了自己的祖先黄帝,想借黄帝战胜炎帝的历史,为自己正名(田齐的祖先是黄帝、大舜、陈国国君、陈完;姜齐的祖先是炎帝、伯夷、四岳、姜太公)。

为什么田齐统治者又尊崇老子,褒扬他的道家思想呢?因为田齐统治者与老子是同乡。据《史记》记载,老子是“楚苦县历乡曲仁里”人,而苦县本属陈国,只是到了春秋时期陈国被楚国所灭,才属楚国。老子的故乡是陈国,田齐统治者的故乡也是陈国;老子的学说是“道”,而齐国从姜太公起就有重“道”、“道统”、“道术”的传统;田齐统治者将同乡老子的“道”与齐国本土的“道”加以整合、扬弃,借同乡老子的招牌,推行一种讲究通权达变的新“道”——黄老之学。

稷下黄老之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慎到、田骈、环渊。

人物评价

庄子: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彭蒙、田骈、慎到闻其风而悦之。黄玉顺:彭蒙之道在齐田,田骈之师有至言。亦彼亦此齐万物,莫是莫非尚自然。陈骈亦操黄老术,稷下人称天口骈。物皆有可有不可,各因其性岂能偏?慎到亦曾游稷下,尚法重势已改弦。一于君兮断于法,势位足以屈其贤。无为而治堪标榜,法出于道有渊源。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