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西京(中国画家)

联合创作 · 2023-12-28 04:03

艺术简介

曾先后在美国、法国、俄罗斯、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英国、泰国、韩国及香港、台湾、澳门、深圳、大连、北京、广州、郑州、合肥等国家和地区及城市成功地举办画展了六十余次,被新加坡南洋美术学院、马来西亚艺术学院、泰国东方书院聘为客座教授。王西京在2000年荣获日本政府“国际阿卡得密奖”和“教育文化勋章”;2002年荣获汉城国际书画大展“国际贡献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奥林匹克运动”特奥金质奖;2003年获日、中、韩“国际美术节大展”金奖和“中国北京国际美术节”特等奖;2005年获“法国国际美术沙龙展”特别奖,2015年获“法国骑士勋章”,2018年获“法国秋季艺术沙龙终身会员成就奖”;“中法杰出文化使者贡献奖”及“法国巴黎荣誉市民勋章”,是我国在海内外享有盛誉的艺术家。

作品评价

传统、时代与个性 ——王西京的水墨人物 文/邵大箴(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理论家)阅读王西京先生的水墨作品,走近他几十年走过的艺术历程,有一个很深的感受,那就是:他是与时代同步具有文化自觉性的艺术家,他的一幅幅作品,反映了他生活的时代从社会意识到审美理想的变化;他个人的艺术审美趋向,反映了他对民族传统史化和艺术的深刻认识。自古至今,每一个人都生活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他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不可能不打上时代的烙印,艺术家也不例外。但是,这并不表明在同一时代生活中的人,对客观社会环境的主观反映所体现的价值和意义都在同一个水平之上,这是毫无疑义的。每个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决定了他的选择取向,对艺术家来说,还有与之相关的艺术观的问题。王西京是一位有使命感的艺术家,他是在1968年从专业学校毕业后走上艺术创作道路的,他在实践中学习,通过大量临摹古代人物画和连环画创作提高了自己的造型技巧,尤其是以线为基础的中国画造型能力。在1969至1974年间,他创作《越南女英雄》、《林中响箭》两部优秀连环画,受到业内人士的好评。应该说在对待传统中国画的问题上,他是有心人。1978年他出版了自己编写的书《中国线描人物画技法》。这当然与他生活在这个有悠久文化历史和有中国画传统的西安有关,但也说明他勤于自学、勤于钻研传统艺术,在同辈人中较早自觉地认识到中国画的价值。王西京的自觉性还表现在另外一方面。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许多艺术家纷纷选择重大历史题材进行创作,这就使一些艺术家在题材选择上下功夫颇多,而在艺术处理上却经营不足。王西京80年代以历史题材的人物画很注重艺术本体,注重语言自身的感染力,既有写实的造型技巧,又有中国画的笔墨功力。20世纪的中国画人物画创作,吸收西画素描造型之后出现了写实的倾向。对于这一点有人提出质疑,认为这是对传统中国画的否定,这种看法似乎脱离当时的历史实际,不够全面。中国画中的人物画创作吸收西画写实造型,是在“五四”之后“中西融合”大思潮中产生的一种普遍现象。不可否认,“中西融合”大思潮对中国现代文化和现代艺术有积极推动的一面,也有压抑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的一面,那时因为“西学”以强势的姿态“东渐”,写实造型的西画也是以“科学”的方法被引进来对传统文人画加以“改造”的。但是,中西艺术交流、碰撞的过程,产生了刺激和推进中国传统艺术向现代转型的积极成果,尤其在人物画领域。当然,“新体”人物画有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如何把西画的素描写实造型融进以线为基础的国画写意造型之中,需要几代艺术家的努力。当王西京走进中国现代人物画画坛时,他也和同辈画家一样面临这一课题。他在一系列历史人物画中逐步摸索出解决这一课题的方法,反映他这一阶段创作成果的代表作当推1984年完成的《远去的足音》。王西京对传统文化精神、对中国画特有的观念和技巧的认识不断在深化。80年代中期之后,他在人物画上新的追求表明他有新的心得和体会,有新的艺术追求。他创作的以《人民领袖》和《鲁迅》为代表的一系列描写国家领导人和历史人物的绘画,在艺术风格上有较为明显的变化。在这些作品中,作者更重视线的表现力,更注意发挥虚白在布局中的作用,语言更具有写意性,一句话,更体现出传统文化精神。他似乎把写实造型技巧隐藏在画的深处,不让它表露于外,但在人物形象塑造上,仍然可以感觉到他得益于写实的造型功底。这种风格的变化,对画家个人来说,是实践经验积累的结果,也可以说是一种新的体悟。对当时的中国社会来说,是时代给中国画创作提出的新课题,与其说这是对历史上出现的某些偏差的一种补偿,毋宁可以看作是“旧”(包括文人画在内的中国古代绘画传统)与“新”(“五四”以来形成的新传统)的“整合”。不论人们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着多少意见分歧,我们必须面对这样的事实,那就是当代中国画的人物画要扎根于深厚的民族文化艺术传统,这决不意味着要单纯地走文人画老路,但在文人画的优秀传统中有可以汲取的重要养料;“新体”的写实型人物画必须体现民族精神。王西京的思维是辩证的,他清楚地意识到了问题的实质所在。似乎三个重要的概念在他脑中徘徊,那就是“民族传统”、“时代”和“个性”。因此,他的艺术风格的变化或转型是自然的,而不是刻意“做”出来的。他的许多描绘古代文人雅士或以古代诗词为题意的人物画,十分讲究笔墨语言,如笔线的遒劲洗练,墨色的丰富变化,在点、擦、皴、染中显示气韵,在变形、夸张中抒发自己的主观感情,根据描写人物特定的情景表达不同的意境。这些画没有重蹈前人的老路,而具有自己的个性特色。这表现在:一是格调清新、高雅;二是在甲面的线造型中形象有内在的饱满感。深谙民族传统艺术的情趣和格调与精湛技巧,又具有开阔的文化视野的王西京,在向艺术深处不断逼近。他的有些作品已经超越人物画的范围,用简练、含蓄甚至朦胧的语言表现某种意境,表现对人生、历史和宇宙的思考。无疑,他是在探索写意笔墨的无限可能性。王西京懂得时代在发展,人们的审美趣味在发生变化,艺术家的创造必须适应时代和大众的需求,艺术家必须在传统和现代的审美意识之间架起桥梁。显然,他和许多当代从事中国画创造的艺术家一样,在复归传统方面所做的努力,是为了创造具有现代感的艺术。这现代感不同于西方现代艺术,不脱离大众,不无病呻吟,而有健康的格调,充实的内容。这是我们新时代的艺术历程。在这条道路上王西京已取得丰硕成果,但仍有施展才智的广阔空间。相信他不会辜负人们寄予的厚望,在艺术创造上会做出更大的贡献。王西京的中国水墨复兴之路文/南阳子王西京先生是享誉中外的现实主义人物画大家,从他四十余岁跻身中国画坛所处的时代而论,在中国人物画以继承和发展徐蒋系统的艺术造型和笔墨语言为主的这条道路上,续接了中国人物画近当代的文脉,阶身发展主流的当代谱系,成为佼佼者。之后,他靠着深耕细作中西历史文化古典趣味到现当代绘画艺术的开拓性发展,在当代绘画观念和意识上纵横捭阖的创造性发展中,抽身间离东西艺术创作精神,反思东西方艺术差距和界限,采取打散与融合的态度,集古粹今的应变能力,又使他成为了21世纪中国人物画当代发展史中最重要的一员。 2000年后,是王西京艺术由现代转入当代人物画创作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是他思考已久的个人水墨复兴行动年。在他看来,中国人物画的发展,如果只是仅仅固守在本民族的艺术语言,或者说在徐悲鸿和蒋兆和之后,要不断借助新的写实来完成现实主义精神的时代体现的话,就必须重新焕发和激活中国人物画的范式造型和笔墨格调。既要善于吸收古为今用的艺术实践和笔墨创造,也要在洋为中用的发展历程中,深刻意识到全球化艺术语境的变化。那么这样势必要求艺术家抛开狭隘的民族艺术观,将创作的对象全球化。在艺术的造型方面,立足具有中国画本体论精神的基础上,实现具有油画文化观念和审美意识的有机融合。这种思路的开拓,实际上就是以具有中国精神和中国气派的造型艺术与笔墨语言,创造具有国际艺术语言潜质的作品,赢取并实现中国当代人物画艺术形象跻身世界艺术舞台的机会和可能。 2016年前后,王西京创造了一批作品。在写意和写实之间,他更加注重人物画在笔墨内在美的延伸和塑造上下功夫。在写意参入写实的造型中,尤其不再纠缠中西艺术的界限和分别,而是巧妙地把写实的造型能力发挥到最佳状态的同时,让写意为写实服务。倾斜一方的力量所形成的的某种绘画精神倾向的有序表达和塑造,既是一种大世界的文化关怀,也是一种大世界的文化拥抱。他的这种做法,实际上形成了强烈的意识和观念的转变。把东方线性的写意拿来服从写实的艺术需求(这里的写实亦含中西),以中国笔墨的精神来干预和塑造属于世界性的艺术语言,但又没有失去属于本民族的艺术塑造和语言立场。这是一种艺术上赢取更多文化认可的大胆尝试,也是近百年来中国艺术家为之苦苦探索和追求的艺术梦想。 2018年,法国秋季沙龙国际艺术展上,王西京荣获了“法国秋季艺术沙龙终身会员成就奖”、“中法杰出文化使者贡献奖”和“法国巴黎荣誉市民勋章”。这一事件证明,中国艺术家在这一领域所做的努力,得到了世界级的认可和赞扬。 我们知道,法国秋季沙龙组织是国际最著名、历史最悠久,也是最高端的国际综合艺术展示平台。1903年,秋季沙龙组织由世界级雕塑家罗丹和法国著名画家雷诺阿等倡导创立。创办以来推出无数风格流派的艺术家,其中包括高更、塞尚、马蒂斯、米罗、莫奈、毕加索等人。历史证明,这些人后来都成为了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艺术大师。巴黎秋季沙龙展已成为全球顶级的艺术展览,被视为艺术家跃居国际艺术家行列的重要平台。中国艺术家中,如徐悲鸿、刘海粟、林风眠、赵无极、吴冠中等,近年来少数当代艺术家包括王西京等人的作品也都入选其中。 这是王西京立足全球当代艺术视野,创造具有中国当代人物画范式造型与笔墨格调的人物画创作带来的艺术思考;也是他关注人类命运共同体,打通东西艺术界限,实现大国文化的东方情怀所在。 从集古焠今的家国情怀到跻身世界艺术之林的雄强转变,从中国画笔墨内质改造到中西融合的世界水墨艺术语言形象的塑造这一历程来看,机遇是属于当代艺术家的。关键的问题是,这样的机遇只垂青为艺术奋斗终生的艺术家。 王西京出生在十三朝文化古都的西安,这里是中国唐代中叶水墨艺术发端的源溯之地。遥隔1300多年的时空,水墨艺术何以能为中国艺术在全球化艺术之林拥有民族尊严和一席之地,成为了王西京最大的艺术追求和人生梦想。 笔墨内营和形象塑造一直是中国画坚持的两大方向。笔墨内营是建立在中国画的五行之说的,根植在阴阳文化观中的。这种民族文化基因所形成的强大秩序是建立在自我认可和内在需求的,具有绘画的民族内部观念和意识,塑造具有民族精神和个性气质的艺术形象。如果仅仅是满足自我内部的认可和理解,是无法适应当下的时代需求的,也无法与世界构成交流与对话的可能。这种情况,迫使我们必须重新认识自己的范式造型,接纳并吸收外来艺术。这一时期的吸收和接纳,还远不同于过去一段时期所言说的“洋为中用”。既要在当代艺术的观念和意识中具有全球化视野认知,还要善于梳理和取舍本民族艺术在当下水墨趣味和审美中的有效创造,摆脱人物画属于东方审美的那一部分,以探求异域世界在精神需求和文化心态上的认可。一味地强悍霸气,或者固步自封地完成“自我意识”的艺术,都是不可能获得更广阔世界的认可的,也无法真正实现属于本民族和国家的艺术尊严的。 王西京基于深厚的功力和精湛的艺术修养,在突破人物画的造型上,大胆利用中国画笔墨的写意之色与兼具东西艺术写实的造型能力,打破中西绘画中左右关系,形成色墨混合,以色块和墨块形成人物画造型艺术上表现艺术对象在体积感和重量感的物质笔墨构建,使本来的写意水墨具有西方同质写实绘画和雕塑的双重语境,完成了东西两种文化体系中对写实和写意的艺术置换,形成了双语体系的一体化绘画诉求,具有当代水墨的探索价值和构建意义。 我们在他绘制的关注非洲部落民众和重要人物的系列作品中,很容易看到这种艺术上的表现。如《伟大的灵魂》一图,东方线性的书写,在完成整体的人物形象上,布白的能力就是东方水墨艺术的哲学辩证观念在其中最强烈的表达和呈现。而形象的缔造,正是由于海洋文明中蓝色的衬景,体现了中西情调和审美观念的结合。《东非酋长》的作品中,积色和积墨都是最上乘的表现,旨在凸出头颅和面部人的骨骼肌肉,具有写实之实。人物眼神和内心世界的速写,写意中极度“传神”。《达卡女》、《塔吉克新娘》、《含美特族人》、《阳光下的母与子》等作品,在人物的面部表现上具有油画的肌理效果,同质异趣;头饰、服饰表现上,东方的线性色彩形成了写意的协奏,笔墨在完成色差和色的比重上,又使我们感受到了诸如印象派对色彩的主观表达。人物面部光影的技法表现上,则遵循西画之经典审美,略略需要明了的是,积色和积墨的形象塑造,完美地实现了与油画一样的艺术效果,令人震撼。另一组如《东非人》、《埃塞印象》、《朝圣者》、《何以为家》、《盼归》、《水屋》、《亚丁湾水手》的纯水墨作品,更是彰显了东方水墨独特的艺术审美和视觉效果,更具有中国精神和中国气质,在中西绘画间离性的左右观念中统一协调,形成了属于当代水墨形象和观念的全新塑造,有力地表明了中国水墨的态度和取向是具有世界开放性的,可以和油画媲美,一起拥抱全人类的文明。 这是王西京站在世界民族文化等量观下思考本民族艺术发展和出路的结果。 王西京的艺术,尤其是近二十年来创作的具有双向平衡与融合的绘画作品,使中国水墨在超越国别和文化界线上,实现了无差别的艺术主张和审美表达。通俗地讲,使中国画实现了具有油画同质的艺术效果,在光影和明暗的空间审美与趣味表达上,具有异曲同工之妙。从文化形态的观念和意识改造上,王西京创作的作品,又体现了中国当代水墨跻身世界艺术之林的魅力。其实,不止这些,王西京除了人物画的探索和实践外,在水墨绘画上对于山水、花鸟等领域也是具有全面的艺术修养的。只是他通过人物画集中体现和表现了自己艺术的综合造诣,通过人物画的创作,实现了他人物画艺术创造上的“大同世界”。 王西京苦心经营和孤独探索的艺术思考,完成了中国画水墨复兴的一个具有世界性范围的实践,他的视野和命题是广阔的,在当下的水墨艺术中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与全球意义。这需要我们对他的艺术和作品进行更准确的评估,更全面的认知,也是我们通过绘画艺术认识一个中国艺术家在面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重大历史使命中需要践行的伟大思想所在。诗意的中国画    创造性的传统 ——“开宗立派”王西京 文/何家英(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工笔画协会副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工笔画研究院院长。)     王西京老兄年长我许多,是我的一位兄长,也是我艺术上的一位楷模。早在八九十年代,他的名字就被我所熟知,那时我跟我的老师白庚延在一个教研室里画画,白老师时常向我提起王西京,那时候我画的画线条不是太好,老师就推荐他的作品让我学习,总拿他做榜样,时间愈久,我对他的景仰愈深。虽然我们没有在一起共事过,但是我所了解的王老兄,他有一份长者的气质。第一,他是个性情中人,很慷慨,很仗义,很有责任感,为集体的事勇于付出,敢于担当。为陕西的美协做了很多工作,为陕西美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功不可没。 这人呐,都是有两面性的,王老兄也不例外,既有他敦厚的一面,也有他率性的一面,关于这一点,我们从他不同时期的作品所呈现出的不同风貌中也能够看出。老兄的画有着一个蜕变的过程。在他早期的作品当中,继承了当时陕西画家所倡导、所追寻的一种风格——极为注重塑造形象,画面总是很厚重,很严谨。但如若这份厚重与严谨过了头,有时难免会显得有点“僵”,这也是当时许多画家创作上的一点通病。王老兄那时主攻主题性创作,他却有着自己的想法,他既追求厚、重、大,追求一种金石味,又能使自己的作品散发出一种浓浓的史诗气质。那个时期他创作出了一批极有分量的,振聋发聩的,注定被载入史册的代表作品,他画出了时代的强音,体现了一个画家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忧患意识。历史和人民不会忘记他,他也无愧于“人民艺术家”的称号。那个时期他的作品庄严、神圣,令我们震撼、敬畏。到了后来,我惊喜地看到老兄创作出了一批古代题材的作品,就像完全脱胎换骨一般,他一下子发生了一个非常大的转变,不再强烈地追求严谨、厚重,笔触间变得轻灵、潇洒起来,形成了一种放松、自然、感性的画风,我感觉他寻找到了中国画画理上本质的一种东西,也寻找到了适合中国画语言表达的东西,这种东西里面充满了画理的成分,我认为他的画有充分的画理支撑。中国的写意画有别于西方的现实主义油画所追求的那种塑造性。曾几何时,我们的国画也片面地追求过现实主义油画的效果,追求过那种主题性创作,主题性创作相当于我们在写一部小说,小说里需要塑造一个个活生生的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王老兄早期的作品就属于这一类的范畴,但是后来他选择了古代题材,实际上更接近于中国的诗歌,他的作品是诗意的中国画,他能够得心应手地将笔墨抽象化,不拘泥于以前对结构的塑造,更注重形体整体的造型意识,更追求画的率性、自然、抽象、浑然、气韵、趣味,人物形象变形的那样一种味道,恰恰是来自于他对中国画的写意精神的把握、理解。由于他本身具备以前的连环画的功底,胸中自有丘壑,那么他对于把握一个人的造型似乎就不在话下,他的笔墨就表达非常自如,笔墨在他那里,已然不仅仅是技巧,更是“物之象”与“心之迹”的浑融契合,他找到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所谓规律性的东西就是,那些衣纹,不能仅仅停留在像工笔那样的一根一根的对真实衣纹的交待,而是在整体的疏密、笔墨的干湿的区别,大节奏上的把握,有的地方的笔墨比较浑然,就是它不交待得很清楚,线条十根八根不多,一根两根不少,他总能恰如其分地做到这一点,将整个画面的节奏感把握得非常好,特别是他在处理背景跟人物的关系上,横涂纵抹,挥洒自如,总有股“气”横贯画中,实践着“以气韵求其画,则形似在其间矣。”比如他的作品《司马迁》,他只是用淡淡的线,就能将司马迁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他将书法的旋律节奏流畅地运用于绘画之中,让作品形成了一股生动明朗,迂回流转的“气”,传达出饱满的人的内在精神。又如《钟馗醉酒》,墨色淋漓中的变形构成了一派抽象的写意,将醉酒的钟馗那一瞬间的憨态捕捉得活灵活现。老兄尽情释放着自己的艺术想象,以当代人的想象赋予了人物更加立体、鲜活的性情,非常出彩。凭着在画理上的透彻理解,凭着内心的才华与强大的艺术感觉,王老兄将自己的作品画得有些出神入化,这是一般人所想象不到的,他完全可以驾驭于画面之上,让自己的笔墨率性随意地涂抹,这表现出他的一种过人的才华和特殊的禀赋,我觉得老兄后来的这种画风真正表现出了他本人的性情。老兄随意画的一些写意画,一些小品,就让我非常欣赏,它们属于诗性的东西,是从他内心汩汩喷发出的情感,已远远超越了状物的阶段,画得相当自由、自然。无论是形、构图,一看都是一种从内心流露出来的很成熟的状态,有人说这是画家用纯真的感情语言所织成的“心画”,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另外,如果你注意一下他的题字,会发现他的字的笔法和他的画的风貌是完全一体的,所谓字如其人,一切都暴露无遗,老兄的字与画均表现了他的真性情,他画人更画心。这不禁让我联想到,我们今天许多的人物画作品,常常以特别写实的面貌出现,一些画家笔下的变形,往往会变得很难看,变得很俗甚至往丑里变。而王老兄很善于利用变形来抒发形象,抒发自己对文人、仕女的理解,画里透着一股很儒雅的书卷气。他心中的形象总是那样潇洒率性。因此他的画也愈发地让我对他敬佩至极。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老兄选择了历史题材,选择了历史人物作为艺术上的表达,历史人物更适合笔墨的抒发,至于我们常说的继承传统,老兄继承的更是一种“创造性的传统”,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平时一说到传统,在人们的概念中都有种误区,大家往往会马上想到已有的一种样式,比如画人物画,就想到任伯年,其实我们早在唐以及唐以前的绘画研究上就有“创造性的传统”。唐代的张璪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非常准确地说明了中国画的一个大的传统概念,先从内心里对自然有所认识,再来创造自然。在陆机的《文赋》中也提到:“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朝”和“振”都说的是文学上的文采,“朝”指的是很早以前的,即传统;“夕”指的也是传统。“谢朝华于已披”说的是对传统已有的东西,我敬而远之,就是我不去重复人家;“启夕秀于未振”说的是传统上还没有表达的,我要抓住,要再创造,再表达,即为“创造性传统”。王老兄的作品就是抓住了传统所没有表达的点,将它再创作、再表达,形成了目前我们看到的这样一种风貌。我认为,在当代的人物画界,毫无疑问,王老兄是能排在前几名的人物,他是一位开派的大师。何谓大师?对一个大师的判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你是否是一个开派的人物,你是否能独领风骚,你是否树立了自己独特鲜明的个人风格和民族特色。“前无古人”是说你能够树立一种风格,“后无来者”则是需要你有一个不可逾越的高度与难度,这两点可以说是很多画家的终极向往,是画家们毕生努力的一个方向,也是人们评判一个画家的标准。我们今天看来,王老兄就有着鲜明的个人风格和民族特色,他做到了开派也做到了高度,达到了难度。他不遗余力地延续着中国传统书画的实践,兢兢业业地拓展着中国绘画艺术的表现空间,而在创新求变之后,他的绘画中最能打动人心的,依然是东方传统艺术中那些最富特征、最有生命的东西。他自如地在古今融合、中西结合中体察宇宙万物,洞察生命气象,释放笔墨性情,这让他的作品有了一种新时代的大家风范。

浏览 6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