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邦华
人物生平
1902年10月6日出生于江苏省溧阳县。父亲是前清秀才,从小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在小学时,他跟兄长学习蚕体解剖,见到蚕体内部器官,感到极大兴趣。在南菁中学时,他用自修课桌饲养芋青虫,观察其生活史。博物老师见他对昆虫如此入迷,甚表赞扬。在老师和兄长的影响下,使他抱定了学习昆虫学的决心。1920年,蔡邦华中学毕业后,随兄东渡日本求学。在东京进修半年日语后,考入鹿儿岛国立高等农林学校动植物科。在学习期间,他不仅注重基础课,而且还利用空间时间学习鉴定昆虫的方法。去日本前他曾在家乡采得桑树害虫“白蚕”(蚕蟥),因在国内查不出学名,便带到日本四处求助。冈岛教授看到这个中国学生如此专研,就主动为他查找参考书,指导查考方法,不久蔡邦华找到了确切的学名。1924年,正当蔡邦华毕业,接国立北京大学校长章士钊电邀,回国任该校生物系教授。1927年,他再度赴日,在东京帝国大学农学部研究蝗虫分类,并在镝木外歧雄专家帮助下,对竹蝗做了详细的研究,写出“中国蝗科三新种”论文。1928年,蔡邦华提前结束学业回国,应浙江省昆虫局邹树文局长之邀,在该局任高级技师。不久转入浙江大学农学院任教。1929年,他开始从事螟虫生态学的研究。1930年,他受学校派送到德国进修,开始在柏林德意志昆虫研究所和柏林动物博物馆研究昆虫学,并在国立农林生物科学研究院学习昆虫生态学。他借此机会对欧洲9国进行了旅行考察。随后进入慕尼黑大学应用昆虫研究院,跟随森林昆虫学家爱雪立希教授研究实验生态学。1932年,蔡邦华参加了在巴黎召开的第五届国际昆虫学大会。1936年回国,继续在浙江大学任教。当时蔡邦华对国民政府在学校推行党化教育十分不满,与几十位农学院教授愤然离校,转入南京中央农业实验所,从事螟虫生态和防治的研究,发表专著和论文十余篇。其中《螟虫研究与防治之现状》被当时教育部指定为农学院参考教本。1937年,回到杭州,任浙江省昆虫局局长。1938年后,蔡邦华重返浙江大学任教。1940年开始他担任浙江大学农学院院长,长达13年。在抗日战争时期,条件极其艰苦,学校几经搬迁。蔡邦华除了忙于搬迁和教学外,还争取一切时机就地开展科研工作,进行了不少西南山区的昆虫考察,出版《病虫知识》期刊,以资交流。1945年秋,抗日战争胜利,浙江大学从贵州省的湄潭县返回杭州。蔡邦华受当局派遣,赴台湾参加接受台湾大学的工作。不久又回到浙江大学从事教学工作。1947年,浙江大学广大师生参加的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民主救亡运动,受到军警围攻。蔡邦华不顾个人安危,于1948年1月亲赴南京,向国民政府教育部长朱家骅陈述学校被军警包围,歹徒破坏,搞得无法生活,无法教学,代竺可桢校长前来辞职,并向教育部请示善后。为了避免事态扩大,当局派出要员前往杭州督处,使学校暂解危急。他这种声张正义,敢于面对逆境,赴汤蹈火的高尚情操,深受后人敬仰。1949年,杭州解放后,由于竺可桢校长离校在外,蔡邦华被推任为学校校委会临时主席,代行校长职务。1951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3年,全国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他奉调中国科学院昆虫研究所任副所长。1955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首批院士(学部委员)。此外,他还担任其他多种学术职务。1962年,动物所与昆虫所合并,蔡邦华任研究员、副所长。198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3年8月8日,因病逝世于北京。
研究方向
蔡邦华是中国最早从事昆虫分类学研究的学者之一,他强调各个目科要有各个目科的典型代表,特别是要列出与经济有关的种类或中国特有的种类。因此,他编著的《昆虫分类学》颇受人们的赞赏。关于物种问题,他认为应该要用新的观点来分析,人们认识物种不仅要从形态学上找出差别,而且还要从生态地理、生活习性方面来了解它的实际意义,进而用近代分子生物学的方法来探索物种的界线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主要成就
科研成果
1930年,发表了《螟虫对气候抵抗性之调查并防治方法试验》的论文。
1930年后,在德国受爱雪立希教授的指导,以谷象发育与温湿度关系为题开展实验生态学的研究。经过一年多的观察,在错综复杂的组合里,证明谷象在不同条件下,有三个最佳结果:第一寿命最长;第二发育最快;第三繁殖最多。其中哪一个是在生态学上对于昆虫大量发生起主导作用的呢?他经过不断的对比和思索最终确认繁殖最多是真正促使害虫“猖獗”的主导因素,使这一久经争论的问题得到了解决。这一观点深得爱雪立希教授的赞许。论文发表后,受到了国际生态学界的重视,美国昆虫学家曾详细加以介绍。
此后,蔡邦华在螟虫的发生、防治与气候的关系的研究上,又做了大量工作。从1930年到1936年数年间发表论文10余篇,如《三化螟猖獗与气候》《害虫研究上温湿度之调节方法》《螟蛾预测及气候观察之办法》等等。不仅在生态学具有重要学术价值,而且在此基础上创建了一套害虫测报制度,为防治螟的危害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蝗虫生态学的研究上,发表了《中国蝗患之预测》《竹蝗与蛗螽之猖獗由于不同气候所影响之例证》等数篇论文。受到了苏联蝗虫专家贝·比恩科的重视。他在自己的著作中,曾多次引用了蔡邦华的材料,认为这些工作很有实际意义。
50年代蔡邦华对松毛虫发生规律的研究,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他认为在自然的条件下,才能正确地探明害虫的发生规律,并且要求用综合的方法来分析害虫发生的环境条件。他根据松毛虫的数量变动,提出松毛虫发生有一个虫源带。经过长期的野外观察,于1960年正式提出松毛虫的发生基地,认为向阳山坳的山地,由于经营不当,种植纯松林,再加上幼林成长郁闭过度,使林下寸草不生,生物群落极为贫瘠,这就是松毛虫发生基地的基本条件,这样地带容易促使松毛虫大量发生。松毛虫猖獗是向四周扩散的结果。他这一观点,后来在山东昆仑山、牙山、崂山各林区调查松毛虫发生情况得到了进一步证实。在他工作中还发现由于大量使用六六六农药,引起松毛虫抗药性的提高,而且林内寄生性和捕食性天敌显著减少,造成年年防治,年年成灾的局面。为此,他提出加强经营管理,改造发生基地生态环境,提倡营造混交林等措施,借以控制松毛虫的大量发生。他的建议受到林业部门的赞赏。这方面所发表论著有:《关于防治松毛虫的研究》《马尾松毛虫的发生与寄主植物受害程度的关系的初步观察》《中国松毛虫研究和防治现状》等10余篇。
学术论文
1 蔡邦华.我国当设植物检查所之管见.中华农学会报,1923,29.
2 蔡邦华.螟蛾类概说.中华农学会报,1926(50):1—11.
3 蔡邦华.鳞翅目幼虫研究纪要.中华农学会报,1927,58:39—52.
4 6 蔡邦华.应用昆虫学最近的趋向.昆虫与植病,1933,1(1):5—12;1(2):40—44;1(3):58—62;1(4):87—93.
7 8 蔡邦华.害虫猖獗之预测.农报,1934,1(7):158—161;1(8):182—184,1934.
9 11 蔡邦华.本年浙江省扑灭松毛虫实施步骤.昆虫与植病,1937,5(15—16):314—317.
12 蔡邦华.竹蝗与蛗螽之猖獗由于不同气候所影响之例证.病虫知识,1941,1(1):3—9.
13 蔡邦华.米象猖獗受营养之影响.病虫知识,1941,1(2):26—31.
14 蔡邦华.五倍子之研究(二)共栖倍之观察.广西农业,1946,6:46—47.
15 16 蔡邦华.关于防治松毛虫的研究工作.科学通报,1955,4:43—45.
17 蔡邦华.昆虫分类学(上册,278页).财经出版社,1956.
18 蔡邦华.罗马尼亚昆虫和生物科学界访问记(1—50页).科学出版社,1957.
19 蔡邦华.中国松毛虫研究和防治现状.昆虫学集刊,1959,118—149.
20 蔡邦华.中国三化螟预测预报研究现状.昆虫学集刊,1959,150—170.
21 蔡邦华.害虫根治策略的商讨.文汇报,1961,5,4;遗传问题讨论集,1961:171—177,复旦大学.
22 蔡邦华,殷惠芬,黄复生.小蠹科分类系统的修订和我国产两新种的记述(小蠹研究之一).昆虫学报,1962,11(增刊):1—18.
23 蔡邦华,刘友樵.中国松毛虫属的研究及新种记述.昆虫学报,1962,11(3):237—252.
24 蔡邦华,陈宁生.中国南部的白蚁新种.昆虫学报,1963,12(2)167—198.
25 蔡邦华,陈宁生.中国经济昆虫志(第八册等翅目白蚁).1964(1—7):1—141,科学出版社,1964.
26 蔡邦华,黄复生.华北稻区灰稻虱的研究.昆虫学报,1964,13(4):552—571.
27 蔡邦华,黄复生.中国锉小蠹属的二新种(小蠹研究之六).动物分类学报,1965,2(2):121—124.
28 蔡邦华,侯陶谦.松毛虫的种间杂交及杂种生物学的初步观察.昆虫学报,1965,14(4):347—359.
29 蔡邦华,殷惠芬.中国四小蠹属的研究及新种记述(小蠹研究之七).动物分类学报,1965,2(4):323—332.
30 蔡邦华.昆虫分类学中册(Ⅰ—Ⅺ,1—303).科学出版社,1973.
31 蔡邦华,侯陶谦.中国松毛虫属及其近缘属的修订.昆虫学报,1976,19(4):443—454.
32 蔡邦华,侯陶谦,黄复生.我国森林害虫“松毛虫”综合防治的实践及展望.昆虫学报,1979,22(1):45—52.
33 蔡邦华,黄复生.中国白蚁.科学出版社,1980.
34 蔡邦华,侯陶谦,黄复生.森林害虫的综合防治.林业病虫害通讯,1980,2:1—5.
35 蔡邦华.昆虫分类学(下册).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
荣誉记录
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社会任职
曾任杭州市人民政府委员,一、四、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家科委林业组成员,国务院科学技术规划委员会农业组组员,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委员会植保农药药械组成员,农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昆虫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副理事长等职。
个人生活
蔡邦华的夫人陈绵祥是南社诗人。蔡邦华长子蔡恒胜。
人物评价
蔡邦华既是一位可敬的教育家,也是一位著名的科学家。在近60年的时间里,他致力于昆虫学多方面的研究,做出了巨大成绩。(中国农业大学评)
人物轶事
1933年,时任浙江大学校长的郭任远以当地特产火腿应加强改进为由,要农学院设立“火腿系”,许璇未予理会,郭任远责其抗命,许璇愤而辞职,偏偏梁希与许璇是至交好友,观点一致,梁希也拒不接受任命,以辞职抗议。同院教授金善宝、蔡邦华等60余人,群起支援,与许璇一起辞职离开浙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