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都

联合创作 · 2023-12-27 06:48

个人简介

安都,男,1963年生于北京,198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系。现为中国国家(北京)图书馆特藏部收藏鉴定 员。负责国家级现代、当代国画、书法作品收藏业务。另兼职北京电视台《美术广场》栏目编撰人,负责介绍北京地区卓有影响的画家、摄影家。安都是香港华图斯国际美术公司(美国)鉴约画家,瑞士Amici公司特约画家,瑞士前任驻华大使、现任九家在华企业及瑞士银行董事、顾问的舒爱文先生的特约艺术顾问。安都在海外尤其是在瑞士是著名的画家。中国美协会员。

1、中国收藏家协会学术研究部副秘书长

2、北京荣宝斋挂售作品画家

3、北京保利艺术中心签约画家

4、北京798喜神艺术空间加盟画家

代表作品

个人画展举办

1985年、1986年:北京大学

1990年3月:北京琉璃厂朝花书社。

1991年:北京亚太大厦 琉璃厂瑞成斋 北京华侨村。

1994年2月:瑞士瓦莱塔大酒店。

6月:香港东方文华大酒店美艺画廊。

9月:瑞士苏黎士 ACP.GALERIE画廊。

1995年12月:德国驻中国大使馆。

1997年11月:北京荣宝斋画廊。

12月:上海美国总领事馆。

2000年2月:新西兰、惠灵顿。

3月:奥克兰、北京炎黄艺术馆。

1992年《安都画集》由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1997年《安都画选》由荣宝斋画廊编印。瑞士卢塞恩报、香港新报、菲律宾商报整版篇幅介绍。中国《名人》杂志、中国国际民航《Air China》(98年9月出版)专题介绍。香港大公报、香港明报、香港新晚报、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金融时报、北京晚报(三次)、首都建设报、人才市场报等等几十家国外及国内报刊宣传介绍。

为瑞士Amici公司所设计的咖啡杯(一套六只)畅销欧美。

为瑞士前任驻华大使舒爱文先生《心灵初探》一书插图二十六幅,已出版德文版、中文版。

收藏

美国道·琼斯跨公司总部大楼永久悬挂。

日本东京都国际出版画馆。

美国国际集团亚洲基础设施基金会。

美国福特基金会。

德国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基金会。

美国ESSO石油公司。

美国壳牌集团。

美国通用汽车公司。

英国路透社。

德国《镜报》。

香港明爱集团。

英美烟草公司香港部。

瑞士RESTAURANT酒店。

香港东方文华大酒店。

北京五州大酒店。

中国《金融时报》社。

天津逸仙科学工业园。

瑞士前任财政部副部长李舒珊。

欧共体前任部长J.M。

德国著名收藏家飞玉楼。等等百余家著名的国内外企业以及为数众多的海外人士收藏。

拍卖会

香港:94年苏比拍卖行;

瑞士:94年ART拍卖行:

2000—2001年成功策划并举办中国美术家协会“鑫光杯”、“亚亨杯”“新世纪杯”三个全国性中国画大展,并任秘书长职务,且在三次大展中均获优秀奖。

新闻报道

《画家安都:人乃尘埃 画乃寄情 诗乃抒意》

读安都的画,让人印象最为深刻的便是嵌在画面中的诗句:“ ”;“闲士得隐心懒殿,笑对天赐自在居。”(安都诗句)好一个“天赐自在居”。可繁忙功利的现代社会何以得来这“自在居”呢?对于这位土生土长的京城画家来说,又如何做到“大隐于市”呢?带着些许好奇,记者找到了这位“现代隐士”,想要了解如何找寻现代人心中失落已久的精神归宿。

春天的傍晚,天还有些凉意。我们坐在京城老街市的茶馆中,就这样从文人画、文人精神谈起。

“诗”与“画”

安都,1963年生于北京,自幼受家学影响,酷爱诗书画。曾一心向往中央美术学院的他,却阴差阳错地被举世闻名的北京大学考古系录取。在北大求学期间,他一面博览古今,研习老庄哲学,一面坚持诗书画的创作。就是那时,作为当时学生社团“美术社”的骨干,他有机会结识了人生重要的艺术导师之一、我国著名书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大为先生。

1986年北京大学毕业后,安都被分配到中国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部,专门负责古今名家字画的鉴定和收藏。凭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工作上如鱼得水的安都,开始在艺术上博采众家、锤炼沉淀,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中国传统文人画讲究“诗书画印”合一,诗为第一,画第三。然而在当代,文人画和它所寄托的精神已经失传已久。最为彰显文人精神意境的“诗”已经没落,更无从以书、画来烘托弥补。

“文人画传统、文人精神都已经没落了。”安都忧虑地说。

现代文明让人们在享受着巨大的生活变化的同时,也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生活环境、生存环境的变化,让以农耕文化为传统的中国人,已经无法再将精神寄托于山林自然之间。文人精神,魂归何处?

“大梦醒来睡眼忪,榻上香茶泉水冲。雨打碧叶拂户牖,风过野树笼芳丛。文章已随不惑去,懒读春秋笑鉴通。若问闲来何事故,白袍化云觅仙踪。”(安都诗句)安都的诗、画,似乎就是在极力追寻着优雅文化传统的“仙踪”。

“物”与“心”

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安都的作品就已经成为京城传统书画圣殿乃至海外画廊的常客。他的作品曾受到过各种好评。然而,最让他念念不忘、引以为傲的是一句前瑞士驻华大使舒爱文对他作品的评价:“我在你的画中看到了‘心’与‘物’平等。这对于现代人来说,十分难得。”

“心”与“物”/“精神”与“物质”的对立或和谐统一是个恒古的哲学命题。对此,中西方人经历了不同的认识流变。西方人在走过了“人定胜天”的技术进化之后,逐渐从注重物质转向了对精神的尊重和回归。而中国似乎自从近代以来,在被迫“现代化”之后,又将崇尚精神境界追求的传统逐渐淡化。在上个世纪90年代,这个“老外”对安都的肯定,让他找到了自信。这自信不只从对传统的研修中得来,也从一个文化的“他者”鼓励中获得。

“那时候(90年代),我的画主要是老外喜欢。我当时的画结合了中国画和西画的元素。既有西方人的构成色彩,又有中国人的文化精神在里面。”安都说。

那时候,安都的画在瑞士、美国、新西兰等国和香港地区多次展出。在国内,他的画也受到外交使节、文化名人的热捧。安都坦言,自己从未受过正规美术教育,绘画主要依靠自学,创作的时候并没有固定的“师法”。然而,正是这种未经雕琢粉饰的“拙”,让人们领略到了一种人性在艺术上无拘束的释放。

当大写意不能满足自己奔放的性情的时候,安都开始向西方现代主义绘画学习如何运用色彩。他陶醉于后印象派对色彩的表达,那种看似无拘无束的发挥中,蕴藏着很多耐人回味的情感。对后印象派进行了一段时间的研究之后,他开始尝试将中国文人画“诗书画”一体的境界与西方现代派绘画相结合。

“我既喜欢用很纯的色彩,又喜欢用很雅的色彩。风格截然不同。”安都说。正是因为对色彩表现力的不同偏爱,才让他在艺术上开始大胆的尝试。他自嘲,“在绘画上是一个比较分裂的人。”或许,正是这性格上的矛盾,才让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集于一身,在这热闹非凡的尘世中能辟得一方心灵的净土。

2006年前后,在经历了一段中西结合的创作之后,他很快又回到了传统的中国山水画创作。

禅境与世俗

朋友眼中的安都是个特立独行的人。军旅画家兰铁成曾称他为“画坛上的独行侠”,评价他的为人“天马行空、纵横天下”;书画专家萨本介先生寄语他:“安好笔耕乐,都因百怪来。”

如今的安都已步入“知天命之年”。年轻时的棱角锐气已渐渐被淡然随意所取代。

谈话间吟诵的诗句,代表了他此时的心境:“薄雾已化青烟离,闲鸟秋蝉对语急。悠然斜松不知老,怡情岩隐叮咚溪。怀中自酿邀群帝,疏林野果做奢席。碧霄来鹤传诚意,此山指定接引梯。”(安都诗句)他的山水画,繁密的山林之间往往有似冥思苦索、吸风饮露、参禅悟道的髯者僧人,坐忘于山林之间,对目空亭。在历经人生的大起大落之后,开始接受命运的安排,将自己交付于宇宙天地。

“文人画精神对我来说就是天人合一的精神,就是一种禅宗的精神。”安都说。中国古人寄情于山水,是人回归自然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在当代社会尤为难得。据安都说,他在善本部的主要工作是整理金石碑帖。整日地读贴,让他更加接近古人,更加接近那个遥远而令人怀想的时代。是啊,对于这个整日与古籍善本、“诗书画印”打交道的修行者来说,心中存留最多的应是那悠远的过去,那丝丝的怀古之情。

或许正是这样的生活,让安都能够常常有这番“怀中自酿邀群帝”的豪情,让他忘却身在繁华都市中的嘈杂,世事纷扰归于平静淡漠。

天人合一

“‘ 。我的画面要体现的恰恰是这个境界。”安都说。在他看来,“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平等的关系。“我愿意‘品山’、品味自然。”他品了一口茶,说道,“在品味的过程中,物我合而为一。”

安都的山水画,与崇尚“简、淡、疏”的古代文人山水有很大差别。他的山水画更多的是在繁密的山水意境中寻求人与自然的合一状态。他自述道,“华滋厚润的浓淡墨点,纯熟潇洒的双勾夹叶,层层叠叠的疏密松针,峭傲不羁的顽石崖岩似乎用它们的大势为画面提供着抒情的意境服务。”

时光荏苒,当年闯荡画坛的莽撞青年,而今已界知天命之年。然而,不愿向上天屈服的安都桀骜道:“天不笑我我笑天!”从昔年的色彩明烈、风格强健的大写意回归至含蓄传统中时,匆匆已过去十年。

“ ” 是安都对自己艺术人生的写照。

(来源:国际在线专稿)

浏览 2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