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绍武

联合创作 · 2023-12-27 07:35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28年12月22日出生于北京,是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的儿子。梅绍武原名梅葆珍,他曾回忆说: “父亲的前三个孩子都夭折了,而当时北京有两个活到九十多岁的老人,一个叫葆琛,一个叫葆珍,父亲就将它们用做哥哥和我的名字,算是借借老寿星的福气。”抗战中,梅兰芳担心日本人阻拦他们离开香港,遂为排行老五的葆珍改名绍武。梅绍武幼年在上海读书,抗战爆发后,梅兰芳率剧团赴港演出后留在了香港,后来每年暑假,梅兰芳夫人福芝芳都要带着孩子到香港度假。

1941年夏,他们照例赴港,梅兰芳见到孩子们后非常高兴,当他听说沦陷后的上海学校教育越来越糟糕后,很担心孩子们既学不到知识又沾染上坏毛病,便和夫人商量,将梅葆琛、梅绍武留在了身边。梅葆琛曾回忆说: “父亲为我们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把我们两人领到一间陈设简单的小房间,两张床和一张两人合用的书桌,桌上已放好一排书籍,都是考学校需用的国语、代数、几何等课本。父亲说: ‘这是你们的卧室,考学的书也准备好了。我已替你们排定好了日期,每门功课按次序温习就行。以后我要经常来检查你们温习功课的情况。’就这样我们在他的细心安排和督促下,顺利地完成了一个月的复习计划,考取了岭南中学。”

岭南中学位于距九龙30多公里的青山,梅葆琛、梅绍武入学后就寄宿在学校,每两周回家和父亲团圆一次。兄弟俩每次回家,梅兰芳总是先问他们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情况,得知一切正常,他就带他们到处玩,还请游泳老师教他们游泳。尽管他十分疼爱两个孩子,但从不娇惯。曾有一段时间,梅绍武喜欢往头发上抹油,然后梳个分头,梅兰芳见到梅绍武油光锃亮的头发,很是不满,但他并不发怒,而是细心教导,告诉他美的含义。

香港沦陷

梅绍武香港沦陷后,梅绍武离开香港,到贵阳郊区花溪镇的清华中学读书。学校的环境虽然较为艰苦,但是梅绍武却在这里寻找到最大的乐趣,他有幸遇到了唐宝鑫、索天章、李宗瀛、周珊凤、周耀康等学识渊博的英语老师,他们严谨的教学态度、灵活的教学方法,使梅绍武熟悉了世界文学的多种样式和风格,他的英语由此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影响、决定了他一生成为翻译家的道路。梅绍武从清华中学高中毕业后,满怀一腔科学救国的壮志,于1946年考入杭州之江大学机械工程系,成为梅家第一个大学生。这对于从来没有受过学校的正规教育,却又渴求知识的梅兰芳来说,无疑是天大的喜讯,为此,他和福芝芳一起亲自将儿子送到杭州。因酷爱文学,梅绍武抹不去想读外语的念头,1947年暑假,得闻司徒雷登任校长的燕京大学到上海招生,梅绍武又报考了燕京大学西语系,并被顺利录取。

梅绍武在燕京大学主学英语,选修了邵可侣教授的法语和窝佛斯教授的德语,理科选修了天文学家戴文赛教授的 《微积分》。为了感兴趣的英国古典文学,他又选修了休斯教授的 《英国史》,这门课程的学习使他后来翻译19世纪小说家安东尼·特罗洛普的作品时很为受用。西语系老师鼓励同学们用英语演剧锻炼口语,梅绍武曾扮演过英国剧作家J.M.贝蕾剧作里的主角。

工作经历

1952年,梅绍武从燕京大学毕业,分配到北京图书馆工作。梅绍武如鱼得水,在外国文学翻译上,得到副馆长、苏俄文学翻译家张铁弦的教诲、指导;在国际书刊交换和选购外文书籍工作中,得到了张申府、顾子风的指导,阅读了多种外国重要刊物上的书评专栏,选择有价值的著作通过交换或采购获得;梅绍武还与常来北图查询资料的师友、学者戈宝权、王佐良、萧乾、冯亦代、吴富恒、李文俊、王央乐等晤谈,切磋商讨如何丰富北图珍藏。上世纪70年代中期,梅绍武曾赴英国访问,在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参观学习。

在北图近30年,梅绍武边工作边读书,逐渐走向研究和翻译外国文学的道路。即便在离开北图,到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工作的这些年,梅绍武仍坚持每月去借书两三次: “一进入如今新建的那座具有民族风格的北图宏伟大楼,它就给人一种远离外界喧嚣的宁静感觉。” (梅绍武 《北京图书馆使我成长》)

1951年,梅绍武出版了他的第一部译著 《一个匈牙利富豪》,他认为这是父亲梅兰芳鼓励他研究英美文学、进行中外戏剧比较研究的成果。梅兰芳看着梅绍武的书,爱不释手。梅绍武拿到稿费后,诚恳邀请了父亲和梅剧团的几位老前辈到北京前门外的恩成居饭馆一表谢意。1959年国庆10周年时,梅绍武和父亲梅兰芳在各自的单位同时因成绩优异被评为我国首批先进工作者,父子俩一起到人民大会堂接受奖励,一时传为佳话。

人物逝世

“身出名门无意闻达笔耕默默五十载,性近古朴淡泊利禄译林茕茕一清灯。”2005年9月28日晚,梅绍武因结肠癌及术后伤口感染,在昏迷70多天后去世,享年77岁。

著名京剧艺术家梅兰芳之子梅绍武去世 享年78岁

著名文学翻译家、梅兰芳之子梅绍武先生因病于昨晚十点二十五分在此间北京肿瘤医院逝世,享年七十八岁。

梅绍武,一九二八年生于北京,一九五二年燕京大学毕业。第六、七、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梅兰芳纪念馆名誉馆长,中国梅兰芳文化艺术研究会会长。历任北京图书馆国际交换组干部,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据梅绍武夫人屠珍教授介绍,梅先生去年七月发现患有结肠癌,八月做完手术之后一切都还顺利,但是今年六月又复发,随后几乎一直在昏迷状态,其间也病危过多次但都挺了过来。“他没有留下什么遗嘱,因为他一直觉得自己的状态还不错,即使生病了也觉得自己还有无限精力,他常说还有好多事情要做呢……”。

梅绍武翻译作品包括约卡伊·莫尔的长篇小说《一个匈牙利富豪》,《任性的凯琴姑娘——特罗洛普中短篇小说逊和奥尼尔的剧本等。他翻译的阿瑟·米勒剧本《炼狱》在国内上演之后影响巨大。此外,他也是第一个介绍纳博科夫进入中国的人——尽管纳氏在西方被称为“小说之王”,但他的文字生僻难懂,故而在中国知名度不高。

屠珍教授说,梅先生今年打算要出几本书的。其中《梅兰芳的自述》和《福尔摩斯探案精逊已经分别由中华书局和上海译文出版社在今年八月出版;目前正在整理当中的《梅绍武论文集》也将由社科院出版;《欧亨利短篇小说全集》和翻译纳博科夫作品的修订工作本来也都在进行中。

说到梅先生的后事,夫人屠珍表示非常希望将梅绍武埋葬在北京万花山梅兰芳墓的后面。而梅绍武的追悼会则暂定于十月十一日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

主要作品

翻译作品

翻译作品有:卡伊·莫尔的长篇小说《一个匈牙利富豪》《鲍狄埃诗选》(与张英伦等合译),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普宁》《微暗的火》,阿瑟·米勒《萨拉姆的女巫》、达希尔·哈米特《瘦子》(与屠珍合译),柯南·道尔《福尔摩斯探案精选》(与屠珍合译)等;

文学作品

著作有《京剧与梅兰芳》(英文,与吴祖光、黄佐临合著),《西园拾锦——美英作家论》 《我的父亲梅兰芳》等;主编有《梅兰芳艺术评论集》《张謇与梅兰芳》等。

荣誉记录

梅绍武曾获得中国首届比较文学图书 (译作类)一等奖、中国第一个外国文学翻译奖——首届花城译文奖。

主要成就

梅绍武,2004年被中国翻译协会授予资深翻译家荣誉称号。梅绍武是著名的英美文学翻译家、评论家、戏剧家、作家。主要翻译作品有:卡伊·莫尔的长篇小说《一个匈牙利富豪》《任性的凯琴姑娘———特罗洛普中短篇小说选》《海尔曼老爷》《灰烬的沉默》《马克思和世界文学》《微暗的火》《瘦子》和奥尼尔、阿瑟·米勒的剧本等。此外,他也是第一个介绍纳博科夫进入中国的人。著有《我的父亲梅兰芳》和《京剧与梅兰芳》等书籍。2004年被中国翻译协会授予 “资深翻译家”荣誉称号。在老一辈翻译家中,他很低调,但他翻译的阿瑟·米勒名剧 《炼狱 (萨拉姆的女巫)》曾引起文化界的巨大反响,他本人也因此成为阿瑟·米勒研究名家;他翻译的纳博科夫小说 《普宁》《微暗的火》是我国作家以及外国文学爱好者追捧的珍爱;他还是一位通俗小说翻译大师,他翻译的欧美侦探小说、硬派推理小说成为此类译著的经典……其翻译作品影响了一个时代的阅读。梅绍武是梅氏兄妹中惟一从 “文”者,他把研究父亲梅兰芳的表演体系作为自己责无旁贷的任务。他撰写了百万字研究梅兰芳的重要文章,结集为《我的父亲梅兰芳》,编辑了 《梅兰芳艺术评论集》《梅兰芳自述》等,还亲自撰写了20余万字的梅兰芳传记剧本 (陈凯歌电影作品 《梅兰芳》据此改编),对京剧梅派艺术的研究作出了他人不可企及的贡献。

个人生活

梅绍武和夫人屠珍1951年,燕京大学在天津举办了一次聚会,梅绍武与屠珍相识了,他们都喜爱文学,相同的志趣在两个年轻人心中迸发了爱情的火花。1956年梅绍武、屠珍结婚,梅兰芳亲自主持了他们的婚礼。

社会任职

生前曾任职中国梅兰芳纪念馆名誉馆长,中国梅兰芳文化艺术研究会会长。历任北京图书馆国际交换组干部,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

人物评价

他是当代翻译一大家,尤其当代美国戏剧,几乎翻译了阿瑟·米勒的全部剧作。理所当然的他还是梅兰芳生平与艺术研究的权威。——黄宗江(著名戏剧、电影艺术家)他的人生态度自由自在,既能翻译高深的纳博科夫,又对大家认为是俗文化的东西不排斥,这实在难得。我对他翻译的 《福尔摩斯探案精选》真是爱不释手,不仅文笔好,而且相当严谨。过去很多人翻译的福尔摩斯作品都有不少错误,但我觉得他翻译的这个版本真是太好了,把它当作定本都是可以的。他平时话不多,做事很认真,他是名人之后,待人却平易近人,一点架子都没有。 ——任溶溶(著名翻译家)在他的介绍之下,大家才开始了解阿瑟·米勒,北京人艺也才演出了 《推销员之死》。其实他就是这样总是默默地在背后工作,他不希望出名。——李文俊(著名翻译家)梅绍武曾译介阿瑟·米勒、纳博科夫作品,影响了一个时代的阅读。——《新京报》

轶事典故

上世纪80年代初,美国剧作家阿瑟·米勒的剧作 《萨拉姆的女巫》在中国上演后,成为一件文化事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是我国公演的第一部米勒的剧作,而这部剧作的翻译,就是著名导演黄佐临邀请的梅绍武。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初,当阿瑟·米勒在中国还鲜为人知时,梅绍武就撰写了评介他剧作的文章发表在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内参上,从而成为我国最早研究阿瑟·米勒的学者。梅绍武说,《萨拉姆的女巫》这个戏十分成功,一连上演了50多场,观众们觉得剧中反映的美国历史上的冤案和“四人帮”造成的许多冤案很相似。著作背景梅绍武还是第一个介绍美国作家纳博科夫进入中国的人。上世纪80年代初的时候,上海译文出版社要出一套书介绍美国文学,梅绍武选择了纳博科夫的 《普宁》。被称为 “小说之王”的纳博科夫,是欧美很重要的一位后现代作家,1985年梅绍武又接受一位美国作家的建议,开始了纳博科夫重要作品 《微暗的火》的翻译。梅绍武说: “纳博科夫好用生僻的古典字,一般字典上找不到,翻译他的书得备一本《韦伯斯特国际大词典》。他的文笔十分晦涩,就像一位西方评论家说的那样,头一遍让你云里雾里,第二遍理出些头绪,第三遍才能茅塞顿开,发现其中阳光灿烂无比。”《普宁》《微暗的火》在中国已多次重版重印,成为人们一窥西方后现代文学堂奥的必读之物。从北京图书馆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梅绍武50年笔耕不辍,硕果累累。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他和著名翻译家董乐山、施咸荣被人们誉为美国研究所的“三剑客”。对外国文学翻译工作,梅绍武有着自己的认识: “文学作品尤其要译得通顺流畅,不佶屈聱牙,使读者读起来不吃力而兴趣盎然。译者把原作的精神掌握之后,就要花力气把外语琢磨透彻化成汉语表达出来,力求符合逻辑思维,符合汉语的规范。这样就可避免字句的混乱,语法上的不当,也就不会晦涩难懂了。设若按照汉语的语句顺序直译,罗列一大堆词典上的解释而不经大脑消化,无疑会造成译文的臃肿和笨拙或空洞辞藻的堆砌的弊病。”

浏览 8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