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里克·阿克塞尔·卡尔费尔特
个人简介
卡尔费尔特是一个歌唱自然,歌唱青春和 爱情,歌唱古老的乡土文化的抒情 诗人。1895年发表第一部诗集《旷野与 爱情之歌》,即获得好评。不久,他又以诗集《弗里多林之歌》(1898)和《弗里多林乐园和达拉那传统画写意诗》(1901)一举成为诗坛的佼佼者。这两部诗集也是集中反映他的创伤主题和风格的代表作。此后陆续发表的诗集还有《福罗拉与波莫娜》(1906)、《福罗拉与柏洛娜》(1918)、《秋天的号角》(1927)等。卡尔费尔特是紧随 海登斯塔姆(1916圻获 诺贝尔文学奖)、弗勒丁之后瑞典现代 诗歌发轫斯的代表人特,都属于19世纪末期瑞典唯美主义流派。但 卡尔费尔特的 诗歌更具有浓烈的地方乡土气息,他对家乡达那始终怀有游子思乡的强烈感情,他对家乡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和古代文化遗迹的眷爱几乎贯穿了他的全部创作。 诗人立足于 达拉那的乡土文化,对现代世界的超常发展深感困惑和忧虑。由于 卡尔费尔特创作成就卓著,从1918年起,瑞典学院曾几次提名颁奖给他,但都被他以本人是评奖委员会成员为由推辞了。直至他退休之后,“由于他的诗具有无可置疑的艺术价值”, 诺贝尔文学奖,以其人类理想主义的伟大精神,为世界文学提供了永恒的标准,其中所包含的诗、小说、 散文、戏剧、哲学、史学等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杰作,流光溢彩,各具特色,全面展现了20世纪世界文学的总体格局。吉卜林、梅特林克、 泰戈尔、法朗士、 肖伯纳、叶芝、纪德……一个个激动人心的名字,《尼尔斯骑鹅旅行记》、《青鸟》、《吉檀迦利》、《福尔赛世家》,《六个寻找作者的剧中人》、《伪币制造者》、《巴比特》……一部部辉煌灿烂的名著,洋洋大观,百川归海,全部汇聚于这套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文集之中。全新的译文,真实的获奖内幕,细致生动的 作家及 作品介绍,既展现了作家的创作轨迹,作品的风格特色,也揭示了文学的内在规律,题材广泛、手法各异,令人在尽情享受艺术魅力的同时,更令人在各种不同的思想境界中获得不同程度的启迪,从而领会人生的真谛。 埃里克·阿克塞尔·卡尔费尔特于1931年获 诺贝尔文学奖。其时, 诗人已去世六个月了。代表作有《旷野与 爱情之歌》、《弗里多林之歌》、 《弗里多林乐园和达拉那传统画写意诗》、《福罗拉与波莫娜》、《福罗拉与柏洛娜》、 《秋天的号角》等。
世人评价
1931年的 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了瑞典 作家 卡尔费尔特,“由于他的诗具有无可置疑的艺术价值”。瑞典人第三次把 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自己人,这也是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历史上第一次颁发给一个已经逝世的 作家,这种情况目前也只出现了这一次。 诺贝尔奖一般情况下不颁发给死人,只有少数例外, 卡尔费尔特是个例外,联合国的一个秘书长也是死后补发的 诺贝尔和平奖。 卡尔费尔特时 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的评委,所以多次被提名他都拒绝了,觉得把奖金颁发给自己又作弊的嫌疑。很多评委觉得他和 海登斯塔姆齐名, 诗歌水平比后者还要高,确实能够代 表瑞典文学获奖,所以在他死后把 诺贝尔文学奖办法给了他,当然是没有经过他同意的, 卡尔费尔特是一个歌唱自然,歌唱青春和爱情,歌唱古老的乡土文化的抒情 诗人。1895年发表第一部诗集《荒原与 爱情》,即获得好评。发表的诗集还有《福罗拉与波莫娜》、《福罗拉与柏洛娜》、《秋天的号角》等。他和 海登斯塔姆都属于瑞典 唯美主义流派。但卡尔费尔特的 诗歌更具有浓烈的地方乡土气息,他对家乡达那始终怀有游子思乡的强烈感情,他立足于 达拉那的乡土文化,是个地域化色彩很明显的 诗人。他的 爱情 诗歌写的很好,当然和同样获得 诺贝尔文学奖的智利 诗人加米斯特拉尔可能没法比,但和 西班牙诗人阿莱克桑德雷还是有一比的。可惜 卡尔费尔特的 诗歌没有太深刻的地方,所以还够不上世界级文学大师的地位。
作品简介
卡尔费尔德的 作品以诗为主,他以丰富的想像、深厚的文学功力创作出一篇篇脍炙人口的作品,他的诗作的主题主要有三方面:描写自然、 爱情和 农民生活,而其内容大多是反映 诗人对家乡生活、传统和 祖先的感情。《荒原和 爱情之歌》(1895)他的第一部诗集,一共有46首诗,其中以第一篇《祖先》最为著名。它是一首怀古讽今、忆苦思甜的 作品,立意鲜明,论证精辟,风格粗犷豪放,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全诗围绕着瑞典古代 居民展开,诗的第一段用明快的笔法概括地描写了古代 居民的生活和劳动:他们都是微不足道的芸芸众生,丹青史册上找不见他们的尊姓大名。我却仍能依稀辨认,祖祖辈辈生育 繁衍,从上古绵延至今。是啊,就在这块古老的地方,世世代代住在约恩贝拉郡。他们在河滩上垦出膏腴,在深山里把 矿石找寻。终年劳累得筋疲力尽,直到无声无息地寿终正寝。卡尔费尔德在诗中所颂扬和缅怀的不是哪个 祖先个人,而是古代原始 农村公社制和淳厚朴实的民风。 诗人在《 祖先》的结尾向人们展示,没有昔日祖先劳动辛苦,哪里来今天的美好生活,于是含蓄地提出大家今天应该像以往的先辈一样辛勤耕耘。《 祖先》这首诗充满积极,开朗的情绪,富有生活气息,它用精练、朴素的 语言给人以力的感受,激励人们去奋发上进, 作品虽然言简意赅,然而读者可以通过自己的联想而产生共鸣,收到感染力很强的艺术效果。《弗里多林之歌》(1898)和《弗里多林的乐园》(1901)卡尔费尔德早期创作的两部诗集。他在这两部诗集里仿效瑞典 诗人 贝尔曼(1740—1795)和 芬兰诗人鲁恩贝格(1804—1877)创造两个人物形象作为他们各自长篇叙事诗中 主人公的做法,塑造出了一个既是学者又是 农民的弗里多林这个形象。弗里多林实际上是瑞典 农民的缩影,也是卡尔费尔德心目中理想的瑞典农民的高大而完美的形象。这个弗里多林同他本人一样是达拉那人,受过良好教育,学识丰富;身强力壮,能同周围的 农民打成一片,一位“饱学的拉丁学者,却用农民的语调和农民对话”;能歌善舞,既能唱粗俗的乡里小曲,也能唱高雅的上层社会的歌曲,甚至可以把 阳春 白雪和下里巴人融合在一起。总之,这是一个具有一切优点、也是瑞典所没有的 农民形象。这个形象在瑞典流传至今,深受人们喜爱。据说,卡尔费尔德所倾注心血匠心塑造的其实就是他自己,只不过以第三人称来描述而已。在众多的以弗里多林为中心人物的 诗歌中,尤以《收获的欢歌》最为动人:弗里多林跳起了 舞,甜酒喝得醉醺醺,饕餮了小麦地边的 水果,再把野莓果汁饮尽。悠扬起伏的 华尔兹乐声,使他心旌神移难自禁。看哪!他把外氅的下襟搭到臂上,拉着每个姑娘热烈地 跳舞。一直跳得她们娇喘吁吁,像朵无精打采的罂栗花儿,贴在他胸前情意绵绵。弗里多林跳起了舞。前尘影事使他心迷神醉。吱吱嘎嘎的农家 小提琴声,曾经给过他父亲 祖先安慰。但是现在你们的后代,弗里多林在这里 跳舞。他身强力壮,温文潇洒,同 农民讲话满口粗话,可是和学者却用 拉丁文攀谈。在新垦不久的田野里,沉甸甸的谷物一片金黄。他曾一口气不歇地刈割,只听得长柄 镰刀嗖嗖作响。谷物装得仓满囤流,他像你们一样笑逐颜开。这首诗想像丰富,节奏明快,字字句句洋溢着 诗人对 农村田园牧歌生活的迷恋钟爱和对宴饮游乐的向往赞赏,另一方面,它也深情地缅怀 祖先的丰富 文化和生活。这首诗可以说是一幅色彩绚丽、生气蓬勃的 农村行乐图,也是一幅欢快热闹的瑞典民俗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