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建华

联合创作 · 2023-12-27 06:51

人物简介

甘建华,生于1963年,笔名牧夫、潇湘雁等,室名晴好居,湖南衡阳人。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会员,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衡阳市湖湘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衡阳日报社首席记者、高级编辑,衡阳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系客座教授,南华大学衡湘文化研究所特约研究员。

湖南尚美装饰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湖南尔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

出版专著《西部之西》、《天下好人》、《铁血之剑》、《中国医疗纠纷备忘录》、《江湖游医》、《蓝墨水的上游》、《江山多少人杰》,著有《衡阳往事》、《南岳笔记》、《辛卯纪事》、《生活在美的时代》等。

主编出版

《这里也是一片沃土》(青海师范大学文学作品选)、《辉煌之序》、《夜晚的玫瑰--中国当代女性的第四种感情》(上、下册)、《衡阳生活地图》、《湖湘文化名人衡阳丛书》(含《衡阳辞典》、《衡阳百人》上下册、《衡阳笔记》4本)。

先后获得“青海省首届青年文学奖”、“第二届中华铁人文学奖”、“衡阳市首届杰出记者”、“湖南省首届十佳青年记者”、“湖南省第三届十佳新闻工作者”、“中国第四届范长江新闻奖(提名)”、“荣耀中国· 2010全国文艺创作年度人物”、“第十届‘中华颂’全国文学大赛一等图书奖”、“《散文选刊》全国文学奖征文二等奖”、“衡阳市首届十大藏书家”等荣誉,作品《洛夫的乡情》、《陈长芬的影像长城》分别入选《中国散文大系》。

作为湖湘新一代儒商,成功策划推出了“喜欢衡阳的100个理由”、“影响衡阳市民生活100品牌”、“湖湘文化名人衡阳100人”等大型主题调查评选活动。

人物生平

1963年8月18日(农历六月二十九日),生于湖南衡南县茅洞桥。

1981年6月,毕业于衡南六中高38班。

1982年春节后,跟随父亲到,入读西部职工子弟学校。同年9月,考入青海师范大学地理系。

1983年4月,发起成立青海师范大学湟水河文学社,任社长,主编《湟水河》(内部油印季刊)。

1983年5月至1986年5月,担任青海师范大学广播站站长,参与编辑《青海师大报》。

1986年6月,大学毕业,获理学士学位,分配至青海石油管理局教育处工作。

1987年7月,调入《青海石油报》,任新闻记者、副刊编辑。

1990年1月,加入中国作家协会青海省分会(1992年转入湖南省作家协会)。同年5月,进入青海文学院第五期学习。

1991年元月,调入青海冷湖电视台,任总编室主任。

1992年10月,调回家乡,先在《衡阳日报》文艺部工作。几个月后,参与创办《衡阳晚报》。

1999年4月,在“湖南省首届十佳青年记者”颁奖典礼上,省委副书记文选德赞扬其“我们湖南的‘铁血记者’”。

2000年元月,创办《衡阳日报》特刊。

2004年4月,创建衡阳尔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2006年8月,创建湖南尚美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2007年10月,聘为衡阳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系客座教授。

2008年3月,聘为南华大学衡湘文化研究所特约研究员。

2009年11月,牵头成立衡阳市湖湘文化研究会,任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2012年1月,加入中国散文学会。

2012年6月,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成就荣誉

1982年10月,处女诗作《我们正年轻》获青海省大学生征文大赛第二名。

1986年5月,主编出版青海省第一本大学生文学作品集《这里也是一片沃土》。

1991年元月,“因突出的创作成就”,与杨志军、马学功等获得青海省文联、青海省作协授予的“青海省首届青年文学奖”。同年12月,小传入选《中国当代青年作家名典》。

1986年至1992年,创作的3部中篇小说(《黄金戈壁》、《蓝色玫瑰舞池》、《眺望似水流年》)和1部中篇散文(《地老天荒的一角》),2001年6月由广州出版社结集《西部之西》,2004年4月获中国作协、中华文学基金会、中国三大石油集团公司颁发的第二届“中华铁人文学奖”,居小说类第一名。

1993年7月,主编出版报告文学集《辉煌之序》(国际明星出版社)。

1994年11月,以深度报道《衡阳少了一个好人》一举成名,引起衡阳新闻界及百万市民的强烈震动,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青年报、法制日报、湖南电视台、湖南日报等80余家新闻媒体给予转载播发。其中关于“正当防卫”、“见义勇为”的分析,为后来全国人大常委会出台新刑法对于二者的厘定提供了一个文本。

1995年4月、6月,以深度报道《愤怒的好人》、《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好人》再度引起世人关注。

1999年11月,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长篇新闻调查报告《中国医疗纠纷备忘录》,是中国新闻出版界第一部关于医疗纠纷的批判力作,引起了卫生部、国务院法制局、中消协的高度重视,成为调处医疗纠纷、整治医药市场的重要参考书目,并为后来修改制定新的《医疗事故处理办法》提供了一个文本。

1999年12月,主编出版《夜晚的玫瑰――中国当代女性的第四种感情》(上、下册,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0年元月,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长篇新闻调查报告《江湖游医》,成为对江湖游医最为集中有力的怒吼与指控,进而导致莆田性病游医遭到全国性的围剿。湖南省人民政府医药整治办向全省纪检监察部门和县级以上医院发文,“特别推荐这两部著作(《中国医疗纠纷备忘录》、《江湖游医》),共同商讨解决一个沉重的话题”。

自1999年4月至2003年3月,在中国记者新闻侵权纠纷屡败屡战后,第一个向滥用诉权恶意诉讼者发起进攻并最终胜诉,被央视称为“一次成功地捍卫‘中国记者’的荣誉之战”,引进了世界范围内的关注,给即将出台的《中国民法典·侵权行为法编》关于“恶意诉讼”这一司法解释条款提供了实证。

2003年6月,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深度报道作品集《天下好人》、《铁血之剑》,成为国内各大学新闻院系的重点研究对象,并结集出版《第三层表达――甘建华深度报道作品评析》、《甘建华深度报道解读》。

2005年元月,主编出版《衡阳生活地图》。

2006年11月,创办《尔雅》DM高档时尚杂志。

2007年6月至2008年5月,担任衡阳市人民政府主办的“影响衡阳市民生活100品牌”大型主题调查评选活动组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创造国内同类评比多项第一,影响遍及大江南北。

2008年12月,小传入选《湖南当代作家大辞典》。

2009年9月,散文《影像长城》获中国散文学会“优秀作品奖”。

2010年9月、10月,洛夫、唐浩明相继为《蓝墨水的上游》、《江山多少人杰》作序。同年11月,获评“荣耀中国·2010全国文艺创作年度人物”。

2011年1月,获“衡阳市首届十大藏书家”荣誉称号。

2011年11月,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文史笔记《蓝墨水的上游》、《江山多少人杰》,享誉世界的文化大师、洛夫、唐浩明、琼瑶、龙应台、何满宗鼎力推荐。

2012年1月8日,省市党政军领导、驻衡部队首长、湖湘文化名人、著名企业家及省内外嘉宾,600余人齐聚衡阳市华新开发区曲园酒楼三楼宴会大厅,参加、感受、见证了《蓝墨水的上游》、《江山多少人杰》首发式的盛典。何满宗、吴国威、崔一鹗、周振志、欧名君、杨宝霖、胡均亮等17位湖湘书画名家,贡献数百幅价值上千万元的精品佳作,馈赠前来捧场助兴的各路嘉宾。此举轰动湖南,可谓开创了中国乃至世界个人专著首发式先河。翌日,《衡阳日报》头版头条报道了首发式盛况,亦开中国报业之先河。春节前后,《新视报》和香港《名家》杂志分别将“湖湘才子甘建华”作为封面人物推介。

2012年2月19日,由衡阳市湖湘文化研究会、市作家协会、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南华大学洛夫与湘南作家研究中心、衡阳师院当代文学研究所联合举办,著名学者罗玉成教授担任学术主持,驻衡高校及本土30余名专家学者汇聚神龙大酒店,参加甘建华文史笔记衡阳研讨会,热烈探讨《蓝墨水的上游》、《江山多少人杰》的写作特色与学术价值,为衡阳文化塑城加油给力。

社会评价

甘建华先后获得“青海省首届青年文学奖”、“第二届中华铁人文学奖”、“衡阳市首届杰出记者”、“湖南省首届十佳青年记者”、“湖南省第三届十佳新闻工作者”、“中国第四届范长江新闻奖(提名)”、“荣耀中国·2010全国文艺创作年度人物”、“衡阳市首届十大藏书家”等荣誉,3次荣立三等功,5次受到嘉奖。

中央电视台、新华社、《新闻出版报》、《法制日报》、《中国记者》、《中国地市报人》、《文学报》、《广州日报》、《南方都市报》、《三湘都市报》、湖南电视台、人民网、红网等上千家媒体专文介绍过其事迹。

因为湖南的品牌建设和驻湘部队的政治文化氛围建设所做出的突出贡献,湖南省工商行政管理局、衡阳市人民政府先后授予“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广州军区、湖南省军区、驻湘各部队多次给予褒奖。

一、关于甘建华文学作品的评价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湖南省文联主席、著名作家谭谈:“西部之西”这个名词,对于许多人来说,可能只是一种想象力的延伸与地老天荒的镜像。但对于甘建华来说,那里的雪山、戈壁、盐湖、骆驼刺是他孤独的伙伴,那里的黄沙万里和刚劲漠风开阔了他的视野,陶冶了他的性情。所以,我们从他的《西部之西》系列小说和散文中,不难读出自唐代边塞诗以来那种令人景仰的壮士悲歌,也不难读出一位湖湘文化哺育出来的西部作家的浪漫情怀。

中国作家协会理事、陕西省文联主席、著名作家李若冰:“西部之西文学”是甘建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提出的文学主张。按他的解释,西出阳关两千里,在昆仑山和阿尔金山巨大的三角形盆地内,花土沟、茫崖、冷湖、大柴旦、格尔木等新型城镇,也是他小说中的安纳尔兰,即称之为“西部之西”。按我的理解,他的《西部之西》系列小说和散文,也是他的“西部之西文学”的实践产物和有代表性的奠基之作。

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小说学会常务副会长、著名文学评论家雷达:当那些伟大而寂静的日子流淌过去之后,甘建华以近乎精美的爱情故事见证了一个时代。由此,《西部之西》成了一朵壮烈的花,一处永远的痛,一部被千百万人含泪吟诵的情书。

著名作家、《藏獒》作者杨志军:湖南作家甘建华的《西部之西》,是一部厚实、凝重、具有独特叙述风格的作品集。在这里,生活的形貌既是曲折的变形的,也是瑰丽的雄奇的,时间的悠长和空间的深广,组合成一种诡谲而幻象不断的生活景观。浏览之间,我们体验到的是人生的艰辛,回味的却是作者甘建华追求的永恒和理想的坚贞。激情和思想是这部作品集的两个翅膀。

零陵师专中文系教授、著名文学评论家胡宗健:甘建华所讲述的这些生气勃勃的故事,让他笔下的主人公组成了西部之西文化的英雄群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西部之西》是甘建华回眸过去的一个驿站,也是他走向新的世界的一个起点。

中国石油报高级记者、著名作家凌须斌:作为一个湘籍西部作家,甘建华继承了他的家乡抒情的文风,而后与西部世界的地域特色、文化积淀高度结合起来,创作出了“菁菁校园”、“西部之西”两个系列的散文,总计40余篇,散见于全国各地报刊,并且10次获得省、部级文学创作奖,最终获得青海省首届青年文学奖,跻身于中国西部知名作家的行列。

湖南零陵学院图书馆馆长、教授、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杨金砖:“西部之西”不仅是甘建华先生提出的一个地域上的概念,也是他所举起的一面文学旗帜,这面旗帜曾在青藏高原产生过巨大的轰动效应,并为日渐凋敝的文学圣坛增添了一些生气。从《西部之西》一书中,我们可以一斑见豹地了解到他为文的激荡与为人的执著。同时,《西部之西》也是我们全面研究西部文学不可或缺的文本。

二、关于甘建华新闻作品的评价

中国记协原主席、人民日报原社长邵华泽:甘建华,湖南新闻界一个十分响亮的名字,一位非常优秀的记者。他的一系列长篇独家报道,让千百万人感受到了新闻工作者应有的独立品格和神圣使命。

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梁衡:毫无疑问,甘建华是一个务实而有行动力的记者,他为他供职和供稿的媒体赢得了很大的声誉,这有一个个具有穿透力的文本为证。

湖南省委常委、原宣传部长、现组织部长黄建国:读了甘建华同志的《天下好人》和《铁血之剑》这两本书后,我从中感觉到了一个有良知的记者的胸怀和境界、敏锐和眼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原社长、高级记者,现湖南省记协主席李凌沙:由于撷取视角的独特、不凡,文章内涵的深刻、丰富,写作手法的灵活、多样,给予了广大读者以特别的吸引力和震撼力,让甘建华同志成为了中国记者中的“这一个”。

知音传媒集团副董事长、常务副总经理,《知音》杂志副总编辑、编审雷一大:甘建华的《天下好人》和《铁血之剑》两部著作,为中国特色的调查性报道的丰富性和深入性提供了实证,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功,达到了一个地方记者所能达到的高度。

新华通讯社高级记者马原:在雁城衡阳,提起甘建华的名字,许多干部和群众都说:他是一个铁血男儿,敢给好人正名,敢为正气疾呼,敢向丑恶宣战!

南京大学新闻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丁柏铨:甘建华信奉的是人民群众利益至上的原则,他做到了既不怕硬又不怕软。面对对手的软招,他以硬制软;面对对手的硬招,他毫不胆怯,作好了牺牲个人利益而在所不辞的准备。他体现了“铁血记者”的英雄本色,委实令人钦佩。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新闻事业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中国电视新闻奖评委时统宇:甘建华是否可以称得上是一位思想者暂且不论,但他在泛娱乐化时代坚守深度报道的理念和定位的努力就可圈可点。

衡阳日报社高级编辑、著名记者李升平:甘建华在中国首开先河挑战恶意诉讼最终胜诉,引起了世界范围内媒体的关注,使动辄“告记者”这股歪风得以遏制,为即将出台的民法典增添了一个条款,也使甘建华本人成为中国新闻界的新闻人物。

三、关于甘建华文化随笔的评价

世界华文诗坛泰斗、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洛夫:甘建华游走于文学和历史之间,坚持精致写作、快乐阅读的原则,《蓝墨水的上游》中充溢着对衡阳人文历史的温情和敬意。可以这样说,衡阳文化在走过2000多年历史之后,终于等到甘建华来做一个系统的总结了。

著名学者、《曾国藩》作者唐浩明:阅读《江山多少人杰》,分明能感觉到甘建华敏锐的记者视野,生动的作家文风,深沉的学者气度,并触摸到湖湘士子重操守、敢担当的理学源头。

著名作家、台湾言情文学大师琼瑶:我仔细拜读了甘建华的文章,非常感谢他对我和我们家族的关注。他的文笔优美,叙述精到,在中国作家中非常突出。

著名学者、公共知识分子、香港大学教授龙应台:甘建华对湖湘文化尤其是衡阳地方文化的深入研究,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工作,将来会有许多人记住他并感谢他。

著名书法家、湖南省文联副主席、湖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何满宗:甘建华游走于文学和历史之间,坚持精致写作、快乐阅读的原则,行文中充溢着对衡阳人文历史的温情和敬意。

著名学者、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梁衡:可以预见,《湖湘文化名人衡阳丛书》的出版,将为中国地方文化研究提供一个有益的蓝本,它的价值将会被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所看到。

中国文联出版社总编辑、编审奚耀华:甘建华的文史笔记既让人惊喜,湖湘文化在衡岳湘水曾经迸发出璀璨夺目的光辉;又让人感喟,中国地方文化研究业已达到了博雅精深的高度。

著名杂文家、公共知识分子李升平:湖湘文化研究高素质新人的开山之作,也是湖湘文化衡阳本土研究领域领军人物的扛鼎之作和普及弘扬之作。

衡阳市人民政府顾问、衡阳市湖湘文化研究会会长陈新文:《衡阳笔记》之所以给人耳目一新、澄静愉悦的阅读快感,书尚未印行,网络评论赞誉不断,除了甘建华本身具备的湖湘才子天赋才智,更因他淡泊功利,砥砺名节,焚膏继晷,格物致知,最终胸纳七气,器局开阔,写史证人,悟性得道。

南华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法学院教授董正宇:甘建华对家乡衡阳这块文化沃土有着持续的热情,从2004年湖南尔雅文化传播公司的创立拓展,2008年享誉中国的“影响衡阳市民生活100品牌”大型主题调查评选活动,再到此次《湖湘文化名人衡阳丛书》的编撰,一路走来,说而且做,做而且好,的确令人钦佩。

湖南新乡土诗派骁将、著名作家吕宗林:甘建华以扎实的史学功底和睿智的见识,演绎衡阳历代湖湘文化名人曾经有过的流风余韵,赋予笔下人物以鲜活的个性和饱满的形象。《衡阳笔记》具有一种宏大叙事的气象,不愧为一部感受独到、意境深远、文采斐然、雅俗共赏之作。

著名军旅作家(以创作彭德怀元帅题材多部著作享誉全国)丁隆炎:《白沙丁氏》这篇文史笔记,确曾使我欣喜激动异常,更使我的孙子们像过节般欢腾。

现代大画家陈少梅第三子陈长龙:您的文章丰富多彩,纠正了此前关于我的祖父和父亲的许多错讹之说,看后深受感动并致谢。“关注衡山陈氏二十年”,看来您深入研究过衡山陈氏的历史,远胜过我们这些后人。

浏览 2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