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晓红(北京教授)

联合创作 · 2023-12-28 05:17

个人简介

夏晓虹,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赴日本、美国、德国、捷克、韩国、英国、马来西亚、以色列、新加坡以及台湾、香港地区从事研究与参加学术会议,并曾在德国海德堡大学(1998)、日本东京大学(1999-2001)客座讲学。主要关注近代中国的文学思潮、女性生活及社会文化。著有《觉世与传世——梁启超的文学道路》、《诗界十记》、《晚清文人妇女观》、《旧年人物》、《诗骚传统与文学改良》、《晚清的魅力》、《晚清社会与文化》、《返回现场——晚清人物寻踪》、《晚清女性与近代中国》、《阅读梁启超》、《晚清上海片影》;并主编“学者追忆丛书”,编校《梁启超文选》、《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梁启超卷》、《〈饮冰室合集〉集外文》,合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北大旧事》、《图像晚清——点石斋画报》等。

学术论文

专著与论集

《觉世与传世──梁启超的文学道路》,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8月;北京:中华书   局,2006年1月   《晚清文人妇女观》,作家出版社,1995年8月   《缠足をほどぃた女たち》,(东京)朝日新闻社1998年6月   《诗骚传统与文学改良》,浙江文艺出版社,1998年3月   《晚清社会与文化》,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3月   《晚清女性与近代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   《阅读梁启超》,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8月   《晚清上海片影》,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1月

学术随笔集

《诗界十记》,浙江文艺出版社,1991年9月   《旧年人物》,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年2月   《晚清的魅力》,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4月   《返回现场——晚清人物寻踪》,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9月   《同学非少年——陈平原、夏晓虹随笔》,太白文艺出版社,2005年1月   《旧年人物》(增订本),文汇出版社,2008年8月

编著

《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与陈平原合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3月   《梁启超文选》(二册),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8月   《梁启超学术文化随笔》,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年7月   《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梁启超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8月   《追忆康有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年1月   《追忆梁启超》,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年1月   《北大旧事》(与陈平原合编),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1月   《触摸历史——五四人物与现代中国》(与陈平原合作主编),广州出版社,1999年   《季镇淮先生纪念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1月   《图像晚清:点石斋画报》(与陈平原合作编注),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8月   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9月   《〈女子世界〉文选》,贵州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   《〈饮冰室合集〉集外文》(三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   《文学语言与文章体式——从晚清到“五四”》(与王风合作主编),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1月   《胡适论文学》,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9月   《酒人酒事》(与杨早合编),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5月   《大家国学·梁启超》,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8月

论文与学术随笔、书评

1984年   黄遵宪的“新派诗”与民歌,《民间文学论坛》1984年1期   古代民歌表现手法对早期文人创作的影响,《北京大学学报》1984年5期;中国早期文人诗套语套式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7月   黄遵宪《度辽将军歌》简析,《阅读和欣赏》(古典文学部分8),北京出版社,1984年1月;《名家读宋元明清诗》,中国计划出版社,2005年6月    1985年   五四白话文学的历史渊源,《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5年3期   《木兰诗》艺术手法漫谈,《中文自修》1985年3期;《中国古代文学自学指要》,语文出版社,1987年2月    1986年   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析陶渊明《和郭主簿》其二,《文史知识》1986年3期;《和郭主簿》(二首选一),《先秦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三秦出版社,1990年6月   谈《香玉》的人物描写,《《聊斋志异》欣赏》,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3月    1987年   杜甫律诗语序问题研究,《文学遗产》1987年2期   梁启超与日本明治小说,《北京大学学报》1987年5期   梁启超对传统文学观念的反叛与复归,《文化:中国与世界》3辑,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12月    1988年   梁启超文艺观刍议,《中国文艺思想史论丛》3集, 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6月   梁启超,《中国古代文论家评传》,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年8月   写给别人还是写给自己──读几部近代人物日记,《读书》1988年9期   梁启超与日本明治文化,《文化:中国与世界》5辑, 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11月   吟到中华以外天──近代海外竹枝词,《读书》1988年12期    1989年   “娶妻当娶----,嫁夫当嫁----”──近代诗歌中的男人与女人,《读书》1989年1期   是真名士自风流──同光体诗社与南社,《文艺研究》1989年1期   “今别离”与“新相思”──近代拟情歌的新变,《读书》1989年3期   清初诗坛尊宋风气形成的原因,《文学评论丛刊》31辑,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年3月   《红楼梦》与清代女子诗社——从大观园中的“海棠诗社”谈起,《文史知识》1989年7期   说谭嗣同的“任侠”,《文史知识》1989年9期   一喜一悲人力车──新题诗小议,《读书》1989年9期   社会百象存真影──说近代竹枝词,《读书》1989年10期   奇思妙想“新游仙”──漫话近代游仙诗,《读书》1989年12期;《想象力的世界——二十世纪“道教与古代文学”论丛》,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   说林纾的“好名”,《中国文化》1期,1989年12月;傲骨原宜老布衣,《读人记》(古代篇),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9月    1990年   才子、名士与魁儒──说王韬的“豪放”,《读书》1990年1期;《书生襟抱本无垠》,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9月;《读人记》(古代篇),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9月   但开风气不为师──论梁启超的文学史地位,《文艺研究》1990年3期   海外偏留文字缘──说黄遵宪的“真率”,《读书》1990年5期   心存救济利名轻──说郑观应的“恬淡”,《读书》1990年9期   “新文体”简论,《东西方文化研究》4辑, 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10月   古典诗歌艺术的现代诠释──读《文字的魔方》札记,《文学遗产》1990年4期   须从旧锦翻新样──近代诗歌中的“新意境”,《读书》1990年12期   酒不醉人人自醉,《北方文学》1990年3期   菊砚端砚尽关情,《瞭望》1990年24期(6月11日)   并不简单的“简单”——李金发《记取我们简单的故事》简析,《中国现代诗导读》(1917-1938),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7月   改良少年贾宝玉,《文汇读书周报》1990年12月22日    1991年   林纾的古文与文论,《文史知识》1991年3期   历史与现实的交汇,《读书》1991年9期;《来之文录》序,《来之文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9月   人生得意须尽欢,《北方文学》1991年4期   古今人物排行种种,《瞭望》1991年49期(12月9日)    1992年   久领风骚的梁启超,《文学自由谈》1992年1期   梁启超的学术史研究,《学人》2辑,江苏文艺出版社,1992年7月   满族文学与满族文化,《读书》1992年8期   人生有情泪沾臆,《文学自由谈》1992年2期   说“顾怪”,《瞭望》1992年30期(7月27日)   “明末三大家”的由来,《瞭望》1992年35期(8月31日)   几代人的事业──季镇淮教授谈文学史,《群言》1992年11期    1993年   考据与图表的现代功用──读梁启超的《中国之美文及其历史》,《文学史》1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4月;   王韬、黄遵宪旅日心态研究,《学人》4辑,江苏文艺出版社,1993年7月   追寻历史的踪迹(关东篇),《读书》1993年3期   追寻历史的踪迹(关西篇),《读书》1993年4期   难识古人真面目,《瞭望》1993年36期(9月6日)   说黄宗羲的“名士风流”,《散文与人》2集,花城出版社,1993年9月   坐而言 起而行,《东方文化》1期,1993年10月    1994年   科学精神·文化视角·历史意识──梁启超的文学史研究,《学人》6辑,江苏文艺出版社,1994年9月;梁启超的文学史研究,《中国文学研究现代化进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12月   黄遵宪与王韬遗留日本文字辑述,《清华汉学研究》1辑,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年11月;《黄遵宪与王韬遗留日本文字述略》    1995年   蔡元培的男女平权思想,《学人》7辑,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年5月   以觉世始传世终的梁启超,《读书》1995年5期   清末的不缠足与女学堂,《中国文化》11辑,1995年7月   从男女平等到女权意识──晚清的妇女思潮,《北京大学学报》1995年4期   晚清文学改良运动,《文学史》2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10月   作为教科书的文学史——读林传甲《中国文学史》,《文学史》2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10月;《书写文学的过去——文学史的思考》,(台北)麦田出版公司,1997年3月   “英雌女杰勤揣摩”——晚清女性的人格理想,《文艺研究》1995年6期;《中国妇女与文学论文集》第一集,(台北)稻乡出版社,1999年5月   梁启超与日本明治“文体改良”,《晚清民国文学研究集刊》2辑,漓江出版社,1995年12月   遗民心事,《散文与人》5集,花城出版社,1995年12月    1996年   晚清的女子团体,《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1期   古文家的“新小说”——林纾的长篇小说,《文史知识》1996年2期   批茶女士是谁?——晚清翻译文学误读之一例,《东方》1996年2期;斯托夫人与批茶女士——晚清翻译文学误读之一例,《翻译与创作——中国近代翻译小说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3月   寂寞身后事,《读书》1996年6期;《重读大师:激情的归途》,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8月;《另外一种散文》,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2月;《北大百年散文精选》,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1月;《世界华人学者散文大系》9,大象出版社,2003年8月;《不仅为了纪念》,三联书店,2007年5月   发乎情,止乎礼义——林纾的妇女观,《文学史》3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6月   圣人心迹,《读书》1996年8 期;《重读大师:激情的归途》,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8月   “兼贻史料”与“不拂人情”——林纾小说创作研究,《晚清民国文学研究集刊》3辑,漓江出版社,1996年8月   晚清白话文运动,《文史知识》1996年9 期   晚清人眼中的秋瑾之死,《学人》10辑,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9月;纷纭身后事——晚清人眼中的秋瑾之死,《律师文摘》2006年2辑(4月)   以学为乐以史为志——一发不能收的纯粹学者季镇淮,《中央日报》1996年2月24-25日;《印象大师》,(台北)业强出版社,1997年4月;以学为乐以史为志——季镇淮教授印象,《读人记》(当代篇),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9月    1997年   杜甫联章诗的结构方式,《文史知识》1997年7期    1998年   罗兰夫人在中国,《学人》13辑,江苏文艺出版社,1998年3月   戊戌前后新兴的妇女教育——以上海中国女学堂为中心,《文史知识》1998年6 期   近代小说知多少,《读书》1998年7期   始信英雄亦有雌——秋瑾与《芝龛记》,《文学评论丛刊》1卷2期,江苏文艺出版社,1998年11月   中西合璧的上海“中国女学堂”,《学人》14辑,江苏文艺出版社,1998年12月   Ms Picha and Mrs Stowe, Translation and Creation, 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8   并世人物缘悭一面——顾、黄、王三家交游考,《人民政协报》1998年6月22日;《学海星光集》,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   顾、黄、王家世略说,《人民政协报》1998年11月9日   顾、黄、王行迹合述,《人民政协报》1998年11月23日   逾矩与守法,《人民政协报》1998年12月21日   晚清报纸的魅力,《中华读书报》1998年12月30日;《散文》(海外版)1999年3期;《1999中国最佳随笔》,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年4月    1999年   从父母专婚到父母主婚──晚清的婚姻自由,《读书》1999年1期   秋瑾与谢道韫,《北京大学学报》1999年1期;《辛亥革命与二十世纪中国》,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10月   梁启超与《和文汉读法》,《东方文化》1999年2期;《和文汉读法》,《清末小说から》53号,1999年4月   从留日到抗日——林长民与五四运动,《文汇读书周报》1999年4月3日   来自巴黎的警报——五四期间的梁启超,《文史知识》1999年4 期   外交元老的投袂而起——汪大燮与“五四运动”,《北京观察》1999年5期   刘崇佑:抗辩政府的大律师,《读书》1999年5期;《律师文摘》2002年3辑,时事出版社,2002年9月   日本汉诗中的甲午战争,《读书》1999年11 期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人民政协报》1999年1月20日   梁启超的家庭形象,《中华读书报》1999年6月30日   地图中的沧桑世界,《中华读书报》1999年11月17日;《1999中国最佳随笔》,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年4月    2000年   黄遵宪与日本明治文化,《学术界》2000年1期   中国现代文学语言的形成,《开放时代》2000年3月号   古典新义:晚清人对经典的解说,《中国学术》2辑,商务印书馆,2000年4月;《古典新义:班昭与〈女诫〉在晚清的歧义》,《中国女性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   军歌,《读书》2000年6期;《2000中国年度最佳随笔》,漓江出版社,2001年1月   芝山一笑,《万象》2000年7月;   心关国粹谋兴学——丘逢甲教育理念的展开,《潮学研究》8辑,花城出版社,2000年7月   秋瑾北京时期思想研究,《浙江社会科学》2000年4期;(台北)《中国文哲研究通讯》10卷3期,2000年9月   黄遵宪写《朝鲜策略》的缘起,《中华读书报》2000年8月16日   晚清女学中的满汉矛盾——惠兴自杀事件解读,《二十一世纪》2000年12月号;(全本),《现代中国》1辑,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10月   黄遵宪と明治社会,《アジア游学》13号,2000年2月   Madame Roland in China: The Reception and Reinterpretation of a Popular Literary Image, Images of Westerners in Chinese and Japanese Literature, Amsterdam: Rodopi B.V.,2000   新闻记事?? 小说??: 胡仿兰 事件 分析,《??????》No.4, 2000-12   小说年代纪的意义,《中华读书报》2000年2月2日    2001年   黄遵宪《朝鲜策略》之余波,《中华读书报》2001年1月17日   从新闻到小说——胡仿兰一案探析,《中国文化》17、18期,2001年3月   历史记忆的重构,《读书》2001年4期;历史记忆的重构——晚清“男降女不降”释义,《晚明与晚清:历史传承与文化创新》,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3月   晚清上海赛马轶话,《中华读书报》2001年4月18日;《寻根》2001年5期(10月)   飞龙岛自行车琐谈,《寻根》2001年3期(6月)   彭寄云女史小考,《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年3期(7月);《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1年10期   中国学术史上的垂范之作——读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天津社会科学》2001年5期(9月)   车利尼马戏班沪上寻踪,《寻根》2001年6期(12月)   晚清の女性教育における满汉对立——惠兴自杀事件を読む,《古典学の现在》Ⅱ,2001年2月   登陆塘沽,《今晚报》2001年8月9日;《梁启超与饮冰室》,天津古籍出版社,2002年5月   我眼中的“性灵派”学者——纪念陈贻焮先生,《博览群书》2001年9 期    2002年   为了非专业的读者——《司马迁》新版序,《博览群书》2002年1期;季镇淮《司马迁》,北京出版社,2002年1月   梁启超:近代传记的新变,《文史知识》2002年4 期;梁启超《名人传记》序,《名人传记》,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5月   绘岛唱和,《黄遵宪研究资料选编》,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2年5月   晚清上海报刊中的秋瑾祖父遗闻,《中华读书报》2002年7月17日   吴趼人与梁启超关系钩沉,《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6期(11月)《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文学、近代文学研究》2003年4期   英雌秋瑾,《北京青年报》2002年1月14日   文学史的缺席与在场,《中华读书报》2002年3月6日   同里:曾经有过的荣光,《上海文学》2002年5 期   须磨:寻找康梁故居追记,《东方文化》2002年3期   《(新编增补)清末民初小说目录》,《中华读书报》2002年8月28日;《清末小说から》68号,2003年1月)   梁启超墓园的故事,《书城》2002年9-10期    2003年   晚清女报的性别观照——《女子世界》研究,《大众传媒与现代文学》,新世界出版社,2003年1月;《现代中国》3辑,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5月;《精神的印记》,贵州教育出版社,2004年4月   返回历史现场的通道——上海旅游指南溯源,《读书》2003年3期   上海道台跳舞会记,《文物天地》2003年5期;   谁是《新中国未来记》第五回的作者,《中华读书报》2003年5月21日   晚清女性:新教育与旧道德——以杜成淑拒屈彊函为案例,《北京大学学报》2003年3期(5月)   文学与史学的联姻,《文汇读书周报》2003年3月21日   读晚清小说第N种方法,(台北)《中国时报》2003年9月21日;(马来西亚)《星洲日报》2003年11月9日;读晚清小说第N种法,《羊城晚报》2005年8月6日    2004年   重构晚清图景——《晚清女性与近代中国》导言,《博览群书》2004年1期   秋瑾之死与晚清的“秋瑾文学”,《山西大学学报》2004年2期(3月);《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4年8期   梁启超与吴其昌——吴其昌著《梁启超》前言,《博览群书》2004年5期;吴其昌《梁启超传》,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7月;《读书滋味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追忆与感怀》,人民出版社,2008年8月   旧戏台上的文明戏——田际云与“北京妇女匡学会”,《现代中国》5辑,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12月;《北京:都市想像与文化记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   New Meaning in a Classic: Differing Interpretations of Ban Zhao and Her Admonitions for Women, Holding Up Half the Sky, New York :The Feminist Press at The 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 2004   秋瑾,《中华文明之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    2005年   梁启超的文类概念辨析,《国学研究》15卷,2005年6月;《文学语言与文章体式——从晚清到“五四”》,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1月   民初戏剧中的秋瑾形象,《文史知识》2005年9期    2006年   今日黔中大腹贾,当年海外小行人,《文汇报》2006年2月19日   晚清女性典范的多元景观——从中外女杰传到女报传记栏,《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6年3期;《教育:知识生产与文学传播》,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年6月   梁启超曲论与剧作探微,《现代中国》7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   胡适与梁启超的白话文学因缘,《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5期(9月);《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7年3期   何震的无政府主义“女界革命”论,《中华文史论丛》2006年3 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9月   近代外交官廖恩焘诗歌考论,《中国文化》23辑,2006年12月   我的第一本书,《中国图书评论》2006年2期   人文知识分子的学术思考——《彷徨英雄路》序,《社会科学论坛》2006年2期   底本选择焉能如此马虎?——两种新刊黄遵宪集版本小议,《中华读书报》2006年3月1日    2007年   从“尚友录”到“名人传略”——晚清世界人名辞典研究,《现代中国》8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近代中国的百科辞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   吴孟班:过早谢世的女权先驱,《文史哲》2007年2期(3月)   晚清外交官廖恩焘的戏曲创作,《学术研究》2007年3期   黄遵宪与早期《申报》关系追踪,《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7年1期(3月)   秋瑾与贵林,《读书》2007年9期   王钟声与《惠兴女士》新戏,《文艺研究》2007年10期   寻找梁启超澳洲文踪,《书屋》2007年12期   北京时期的秋瑾——在首都师范大学的演讲,《社会科学论坛》2007年12期    2008年   晚清的西餐食谱及其文化意涵,《学术研究》2008年1期;《复印报刊资料·文化研究》2008年10期   阅读林纾训子书札记,《现代中国》10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   晚清女报中的乐歌,《中山大学学报》2008年2期(3月)   洋场水龙会变迁述略,《寻根》2008年4期(8月)   作为政治家的梁启超——“梁启超研究”导论之一,《云梦学刊》2008年5期(9月)   梁启超代拟宪政折稿考,《现代中国》第11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从新发现手稿看梁启超为出洋五大臣做枪手真相,《南方周末》2008年11月13日   晚清报刊广告的文学史意义,《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8年4期(12月)   Tianyi bao and He Zhen’s Views on “Women’s Revolution”, Different Worlds of Discourse, Leiden/Boston: Brill,2008   Wu Mengban:A Pioneering Chinese Feminist, Paths toward Modernity, Prague: The Karolinum Press,2008   秋瑾与中外女杰,《潮州社科》2008年2期(6月)   女性之死与晚清社会,《稷下大讲堂——文化名人报告文集》,山东文艺出版社,2008年10月   北京研究的新视角——《士林交游与风气变迁:19世纪宣南的文人群体研究》序,《社会科学论坛》2008年12期

专业领域

担任过的课程   1984年—1986年,北京大学中文系助教   本科生课程:中国古代文学史   1986—1992年,北京大学中文系讲师   本科生课程:中国古代文学史   研究生课程:1)近代文学改良思潮;2)梁启超研究   1992-1997,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本科生课程:中国古代文学史   研究生课程:1)晚清文学改良运动;2)梁启超研究;3)明遗民文学研究4)近代文人妇女观   1997年—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本科生课程:中国古代文学史、近代文学改良思潮   研究生课程:   1)晚清文学与文化;   2)晚清女性与近代中国;   3)明遗民文学研究;   4)晚清上海的文化空间;   5)晚清报刊研究;   6)近代作家研究;   7)梁启超研究;

科研项目

1993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晚清文学改良思潮”(已完成)   2001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晚清文学的兴替与新文学的建立”(已完成)

获奖情况

1988年,《梁启超与日本明治小说》获北京大学首届青年优秀成果二等奖   1991年,《梁启超与日本明治文化》获北京大学第二届青年优秀成果二等奖   1992年,《觉世与传世——梁启超的文学道路》获北京大学光华安泰青年科研成果奖   1996年,《从男女平等到女权意识——晚清的妇女思潮》获第三届北京大学学报优秀论文奖   1996年,《晚清文人妇女观》获北京大学第五届科学研究成果著作二等奖   1996年,《晚清文人妇女观》获北京市第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2006年,《晚清女性与近代中国》获教育部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