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向阳
文艺生涯
在《文学评论》、《人民日报》、《中国文化报》、《光明日报》、《文艺报》、《文艺评论》、《小说评论》、《当代作家评论》、《东方文化》等发表论文二百余万字。出版《朝圣的故事或在路上》(百花文艺出版社1997版)、《肩上是风》(中原农民出版社1999版)、《自巴颜喀拉》(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版)、《思远道》(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版)、《梦与马》(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版)、《夏娃备案》(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版)《镜中水未逝》(河南文艺出版社2004版)7部。主编《知识女性文丛》丛书3种。代表论文有《文学:人格的投影――文学研究的一种思路》《家族与乡土――20世纪中国文学潜文化景观透视》《部落与家园――近年小说的一种文化倾向》《不对位的人与“人”――人物与作者对位关系考察暨对20世纪中国文学知识分子形象及类近智识者人格心理结构问题的一种文化求证》《12个:1998年的孩子》《夏娃备案:11999》。论文论点20余次被《新华文摘》、《读书》及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文艺理论》《心理学》转载、摘编。论文入选《河南新文学大系》(1917--1997)(理论批评卷)(河南大学出版社)、《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丛书.理论评论卷》(华文出版社)《走向新世纪的中国文学》(作家出版社)《2001年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多种选集,散文入选1997中国文学排行榜,1998、1999、2000、2001、2002《中国最佳散文》《中国最佳随笔》(辽宁人民出版社),1999、2000、2001《中国散文精选》(长江文艺出版社),《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散文选》(上海文艺出版社),《中国当代名家散文经典》(云南人民出版社)多部选集。
主要作品
文学作品
论文作品
荣誉记录
个人奖项
文学奖项
创作特点
自由的文体想象力使何向阳的文学批评有时成为一种感性化的再创造过程。何向阳视野宽阔,思路活跃,治学严谨,虽然宏观把握和理论概括能力有待进一步强化,但何向阳却能将细腻的艺术感受与深湛的理性思考融于一体,使其批评文本展现出丰沛的人文意蕴。何向阳的批评实践注意广博地占有材料,爬梳辨证,沿流溯源,达到对批评对象的深入认识和丰赡繁富的表述,同时富于激情,具有诚恳、真挚的精神品格。
社会任职
2021年12月16日,当选中国作家协会第十届全国委员会主席团委员。
人物评价
“负责好自己的灵魂,是一个以深入人生、研究人性、提升人格为业的批评家作为一个人的最基本的责任。”这是何向阳从事批评写作的逻辑起点和伦理追寻。她的文学阅读,捕捉到的往往是作品背后流溢出的丰富信息量,超越于具体的文学作品,具有更为深远的多维意义。何向阳熟悉文学潮流涌向,通晓艺术发展流脉,体现出把脉艺术发展规律的努力。在对文坛现象做大量爬梳之后,发现喧嚣之下隐藏着显而易见的缺憾,专门花费笔墨谈论知识分子文学形象与现实中的知识分子形象之间的合拍与对位问题,认为作家创作滞后于社会进程发展,没有塑造出“整合了中华民族优秀品质而又能够呈现中国现当代社会文化发展的精神潜质的知识分子形象”。对当代作家从之前的事件追击转向人物刻画以书写历史题材的变化,强调批评的重心也应随之做出调整。同为女性写作者,何向阳对铁凝、孙惠芬、须一瓜、魏微等女性作家有一种体贴入微和感同身受。在她看来,女作家寻根最终指向是自我,男作家寻根出发点是自己,指向的却是远古。在她的逼视之下,作家的创作核心被抽丝剥茧般地呈现出来。(杨荣昌评)比起对于概念、规律的信守,何向阳明显地更热衷于对现象的观察、捕捉、表达、描摹;比起对于普遍法则归纳,更致力于对个案的过程研究;比起对于研究对象的客观冷静地剖析,她更擅长于饱含情绪的主观投入,不时地把自己摆放到自己当下书写的批评情景之中。她的这种写作态度,使她的批评文体呈现出引人注目的灵活性、变化性、多样性。读向阳的文章,就像是随她一起上路,路上随处展现的是变幻不定的风景:无边的旷野,静默的水流,寒夜的繁星,长空的彩虹。有时她指给我们看那气塞天地的风起云涌,有时她又从万绿丛中寻觅出细微的芒刺与花瓣;有时她从历史的隧洞深处给我们搀扶出一位白发三千丈的老人,有时她又从时代的托儿所里为我们牵引出一群形色不一的孩子,而且不多不少,一共十二个……“在路上”,是何向阳文学思维中一个潜在的、柔韧的、挥之不去的意象。她的第一本论文集就取名为《朝圣的故事或在路上》;第二本文集《肩上是风》, 其实还是“在路上”;其他一些文章的篇目,如《远方谁在赶路》《穿过》《梦游者永在旅途》,也都是“在路上”;在尚未结集的《风云变,或曰三代人》一文中,她又用近万字的篇幅满怀热诚地分析了凯鲁亚克的长篇小说《在路上》。也许,生命的固有属性就是“在路上”。我们生活着,也就是行进在路上。然而,各人选择的道路并不相同,各人对上路的意义的理解并不相同,各人对路上的体验更不相同。向阳或许是矛盾的。比起保尔式的“我们走在大路上”的坚定昂扬,多了几分困惑;比起狄安们狂放地向着“快乐老家”的进发,多了许多沉重;比那些放荡不羁的精神漫游者多了一些责任,比那些痴迷沉溺的宗教徒多了一些清醒,比那些虚无主义者多出了坚实的目的,比那些功利主义者多出了强烈的憧憬。这些矛盾与冲突在纠缠着她,也在支撑着她;在折磨着她,也在成就着她。(鲁枢元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