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强
人物经历
1968年,张大强出生于钧瓷之都 神垕的一个陶瓷世家。大约晚清年间,爷爷带着一家老小从临近的鸿畅迁移到神垕镇。上世纪60年代,张大强的父母一边务农一边在神垕镇办的新华瓷厂从事瓷业管理和操作工作。张大强上有一个姐姐下有两个弟弟,都曾谋职于新华瓷厂。集体瓷厂倒闭后,他们至今一直还从事着与瓷业相关的工作。1983年初中毕业后,张大强进入新华瓷厂从事陶瓷成型、造型设计工作。其间,首部《钧瓷志》主编苗锡锦次子苗长强也同在新华瓷厂试验室做钧陶瓷工艺研试,他们还一起尝试过紫砂研制。1984年,河南省轻工业厅和河南省工艺美术学会在神垕联合举办河南省美术陶瓷设计培训班,主要教员有徐国桢、李绍翰、乔兴智及天津美院的王家斌教授。张大强参加了这个培训班。这是张大强第一次接受正规、系统的陶瓷艺术造型设计培训,却由此开启了其陶瓷艺术的神奇梦想。之后,张大强的陶艺天分旋即被激发出来:1985年,张大强设计的一套彩瓷文具,获得当年河南省科技腾飞奖。1986年,可能是张大强陶瓷艺术思想和实践的一个转折点。当年,全国陶瓷造型设计新产品评比在浙江绍兴举办,偌大的河南瓷区竟无一获奖。18岁的张大强跟随河南乡镇瓷业参观团到宜兴、景德镇等南方瓷区参观考察,亲眼目睹诸多时尚、前卫的现代陶艺作品(张大强自言“当时也说不清那是什么风格”),心情激动非常,兴趣盎然,决心尝试着引入钧窑造型艺术。1988年,新华瓷厂因经济效益下滑而倒闭,张大强转入时年兴旺的西大美术瓷厂从事钧陶瓷造型设计工作。西大美术瓷厂主产琉璃瓦、彩釉瓷,当时钧瓷老艺人朱耀宗在厂内专一烧制钧瓷。不同瓷种造型艺术的实践,使张大强的陶艺思维更趋多元化。当时,时任禹州钧瓷一厂钧瓷车间主任的刘富安刚刚获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周国桢、吴天保、刘焕章、杨大申、韩美林、吕品昌、徐国桢等艺术专家多次受邀到瓷厂讲学并进行陶艺创作。由于与刘富安的亲密邻居关系,张大强常常去钧瓷一厂“学艺”,受益匪浅,并开始尝试制作陶艺,作品有诸多面具、壁饰。1988年,张大强用匣钵料尝试创作的泥塑《牛》获得由刘富安倡议举办的钧瓷一厂“钧艺杯”创新设计大赛三等奖。尽管刘富安很喜欢张大强的陶艺风格,但是神垕瓷区主流并不认可此创作格调。1988—1990年,张大强转入神垕镇办胜利瓷厂,继续从事钧陶瓷造型设计工作,尝试其现代陶艺创作。1990年9月,张大强创作的陶塑作品《呐喊》获得河南省轻工部工业厅、河南省轻工科学技术协会陶瓷美术学会举办的河南省第二届陶瓷艺术展评会三等奖。张大强第一次以现代陶艺作品亮相公开性的区域大赛,尽管没能获得名次,但是受到时任河南省工艺美术协会工程师徐国桢先生的赞许。在参观展会的时候,徐国桢指着张大强的陶艺作品说:“整个展厅里,只有这件才称得上是真正的陶瓷艺术作品!”正在张大强现代陶艺梦想期待展翅飞翔的时候,1992年,50多岁的父亲突然病逝,作为长子的张大强不得不担当起养家糊口的重任。1992—1993年,张大强转入到北大三瓷厂,从事炻瓷、园林陶瓷(以花盆为主)乃至紫砂陶的造型设计工作。更深入直接地接触日用陶瓷和园林陶瓷的造型设计,使张大强的陶瓷艺术思想更加丰富多彩,为其日后陶艺思想的成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92年12月30日,张大强参与研制的“紫砂陶系列产品”项目获得河南省乡镇企业管理局举办的1992年河南省乡镇企业管理局科技成果三等奖。同年12月,张大强因参与“紫砂陶系列产品”设计而获得河南省星火奖评审委员会、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评审委员会颁发的科技进步“星火奖”三等奖。迫于生计,1993—2001年,张大强与友人合建瓷厂,专一烧制花盆——开创了钧瓷瓷区花盆烧制技艺的先河。当年,神垕瓷区产出的花盆占国内同行业七成以上的市场份额。至今,张大强还很自豪其对这一时期国内花盆器型艺术的开拓性贡献。开创花盆瓷业,张大强确实荷包猛涨,但是“陶瓷艺术对我来说,确实带有一种精神鸦片的味道”。张大强后来回忆说,办花盆瓷厂后,他把以前自己创作陶艺的文献资料一股脑儿地赠送给了朋友。“陶艺创作解决不了温饱,日用瓷烧制可以经济富足,但带来的是精神匮乏。”张大强郁闷非常。后来闻名钧瓷瓷区的钧艺大师杨晓峰从京城回来,带给张大强中央美院陶瓷艺术学者的论文集和作品集,使心情沉闷的张大强豁然开朗。尤其是刘士铭先生一气呵成的诸多泥塑作品,唤醒了张大强蓄积许久的陶艺梦想。在张大强看来,刘士铭先生的陶艺创作,题材基本源自日常生活,都在用传统泥塑技法表达现实生活,作品不拘细节,一气呵成。张大强心向往之。于是,2001年年初,经济富足的张大强撤离花盆瓷厂,回家自建窑口和工作室,决意重新拾起舍弃已久的陶艺创作。张大强开始密切关注现代陶艺大师周国桢的陶艺作品,到处收集周先生的作品及论文。作为传统钧瓷瓷区,神垕瓷区一直推崇窑变釉色,而对带有后现代意味的陶艺风格持排斥态度。此时的张大强尽管能感受到本土陶瓷艺术界的压力,但是一直闭门自造自练,未对外界公开自己的陶艺行动。“泥片造型需要经过长期的实践感悟,非快餐式作品。”张大强说。自闭在家的张大强自行摸索,专心创作卷泥片陶艺。“没有师傅教,只有靠自行探索,做了毁掉,毁掉再做,反复揣摩泥性,练习泥片塑形;没有相关文献资料,也缺乏可资借鉴的学习资料,全靠自己感悟泥片卷制。泥片制作技法和泥性肌理及手感都是在创作过程中渐渐顿悟发现的。”张大强回忆说,“泥片塑形完全看自己的悟性,都是靠自己摸索。”就是在这种“摸着石头过河”的反复实践中,张大强渐渐掌握了泥性。实际上,早在2006年,张大强已经以其独创的卷泥片陶艺创作在国内外陶艺界声名鹊起。陶艺思想:表现生活、表达时代,但是,2006年,突然以卷泥片现代陶艺出现在国内陶艺界,张大强的作品受到的赞誉和诋毁一样多:称誉者评价张大强的作品为钧瓷艺术找到了新路子,使钧瓷艺术更加丰富多元化;诋毁者主要来自张大强所在的钧瓷瓷区,特别是传统钧瓷艺术的坚守者批评张大强远离了钧瓷“窑变釉色为魂”的宗旨,使“型”背离了钧瓷艺术的优良传统。张大强也坦承,2006年之前创作的陶艺作品,施釉有限而以形体表现为主,与釉色结合不多,只是局部结合釉色。因为当时的陶艺家反对陶艺用釉,如徐国桢创作的《猫头鹰》,只有眼睛点釉,真可谓“惜釉如金”。作品大多局部点缀色彩奔放、鲜艳的釉色,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但是2006年之后,张大强的陶艺创作跳出那些新生派陶艺理论的窠臼,“不要为形体而形体,现代陶艺若不能表现现实生活,只能是无病呻吟”。张大强一反早期创作“惜釉如金”的现代陶艺做派,追求现代陶艺的现实生活表现力。“我最初型釉结合创作比较完美的陶艺作品,大多是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杨志窑口搭烧试验成功的。”张大强回忆说。2006年屡屡获奖,大大激发了张大强的创作热情。“当时陶艺创作在经济上没有什么起色,只是感觉创作冲动很强,精神充实,每天创作都很有激情、很兴奋,摸到泥就高兴,喜欢触摸到泥。”张大强说,当时兴致来了三五分钟就可以创作一件陶艺,而且更注重各种瓷釉与形体的完美结合。作为钧瓷之都的艺人,近年来张大强更多地尝试卷泥片型塑与钧釉的结合,创作了大量最具时代表现力的钧艺作品,引起国内外陶艺界的高度关注。张大强认为,近年来,泥片成型已经成为世界现代陶瓷艺术创作中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也是世界艺术思想在陶艺领域的反映。钧窑引进卷泥片型塑已经迟了一步,但艺术效果及表现力显然更优于其他瓷种。泥片成型作为钧窑造型艺术的一种新兴塑造方式,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正是钧窑艺术生生不息的技艺基础。卷泥片造型技法进入钧窑成型艺术无疑将给当代中国钧窑带来极大的艺术提升潜力和张力。张大强说:“同行的批评也是一种动力,但我坚持一个创作原则:钧瓷艺术必须表现生活、表达时代!”
展览年表
历经5年有余的磨炼,2006年成为张大强卷泥片陶艺创作高峰年——在2006年杭州世界休闲博览会第七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上,张大强创作的陶塑《劝归》获得2006“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2006年10月,张大强的陶塑作品《猩猩系列一二三四》、《慈》入选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举办的第八届全国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同时,陶艺作品《根》获2006年“超越杯”中原陶瓷文化艺术创作与设计大奖赛铜奖。2006年11月,张大强创作的钧瓷艺术作品《劝归》、《腾》、《根》、《回娘家》获得河南省工艺美术协会、河南省“中国钧瓷”评定委员会举办的中国钧瓷创新评定会铜奖。同年,张大强创作的钧瓷艺术作品《睥睨》获得河南省工艺美术学会等举办的河南省工艺品旅游品设计大赛银奖。2006年,张大强被授予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2009年11月,张大强创作的陶塑《犬》获得河南省工艺美术协会、河南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质量评审委员会举办的2009年河南省艺术陶瓷作品展珍品奖,《根》、《猩猩》获得精品奖;同年,张大强创作的《犬》、《慈》分获2009“闽龙杯”全国陶瓷原创设计大奖赛二等奖、三等奖。2010年9月23日,张大强创作的陶塑《静观》获得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举办的首届中国历史名瓷烧制技艺大赛银奖;同时,张大强钧瓷艺术工作室还获得首届中国历史名瓷烧制技艺大赛现场雕塑金奖。2010年11月,张大强创作的《坤德洗》获得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等主办的第十一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颁发的2010“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铜奖。2010年12月,张大强创作的《唐宋遗风》在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举办的第九届全国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中获得银奖。在2010年10月举办的2010“河南之星”设计艺术大赛上,张大强的陶塑作品《志在青云》获得优秀奖,他同时获得河南省陶瓷玻璃行业管理协会颁发的“中原之星”银奖。2010年年底,由于突出的陶瓷艺术成就,张大强获得河南省陶瓷艺术家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