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修英(北京医生)

联合创作 · 2023-12-28 05:16

生平

宗修英进入学龄未进小学,延师家教,初读启蒙诸书和四书五经,继续诸子百家、唐宋诗文。弱冠之年方入志成高中,1948年考人辅仁大学中文系。

家庭背景

因出身世医之家,禀承父志,随父习医,并拜人北京名医赵树屏、张菊人门下,边攻读岐黄之书,边侍诊父、师之侧。1956年随父调入北京市中医医院内科,得以广开医域视野,博采众家之长,医术日益提高,求诊者逐渐增多。60年代初,随父辈等开展血液病研究(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小紫癜、过敏性紫癜、紫癜性肾炎等),对再障贫血取得疗效,部分病例得到完全缓解,总结出本病的治疗规律,并研制了“生血散”、“止血散”等验方。

浩劫

“文革”浩劫,宗修英父在地主、反动学术权威等“罪名”下,于1966年8月底被抄家,财物、图书、文物、家具等均被没收,宗修英们全家八口被遣送回西红门故里。在此期间,身住危房,漏雨透风,仅靠两稀一干度日。宗修英在群众专政下,被编入四类分子小组,全天农田劳动,劳动强度既大,工时又长,工分极低,收工后还要打扫街道;晚饭后出义务工,强劳至深夜。除此之外,社员们前来求医问药者络绎不绝,吃饭与休息时间竟被移作诊疗之用。曾记得1967年秋冬之际,一大队干部患破伤风症,四肢抽搐,牙关紧闭,经天坛医院医治无效,回家等死。众干部邀宗修英救治,先以汤药灌之,配合针灸,整夜为其推拿按摩。经过几十个日夜抢救,终于起死回生。“文革”期间社员工分极低,日仅几角钱,无力求医买药。凡来求医者宗修英均为无偿服务,多用针灸为其施治,既不花钱,又能医病。如需服药者,在选方用药上力求经济有效,颇受社员欢迎。从此名声日振,致使五里三村患者星夜“偷”请出村治病,至次晨才疲惫而归,再荷锄上工。1968年后,村内村外前来求诊者每日有多起,村革委会规定:凡找宗氏诊病者,须经该会主任批准,但来诊者日有所增。革委会不堪其忧,曾一度制止诊病,又遭群众反对,遂于1971年秋季将宗修英安排到村卫生所中医科上班,从此结束了农业劳动。在卫生所工作一年多时间内,前来就诊者除丰台、大兴区县者外,也有来自北京市内各个阶层,逐渐扩大至党、政、军干部,诊所门前红旗、上海牌小汽车成行,就诊者多在前半夜即来排队,等来晨挂号。1972年为红星公社办赤脚医生中医学习班,学员多达百余员。1973年3月21日经北京市委落实政策,调回到北京中医医院内科工作。1975年宗修英被友谊医院借调到院办西医学习中医班任教共一年余,由于工作需要,1976年10月宗修英被调到友谊医院中医科工作,兼任讲师。几年中曾为医院举办“西学中”班、厂矿学习班、社区班、护理班,传授中医理论及临床教学。又去延安地区为“西学中”提高班讲中医基础及临床,并为首都医科大学二系讲课、带临床共六个年级,为中医队伍培养了一批继承人。1985年—1999年被国家人事部、卫生部中医药管理局批准宗修英为全国五百名老名中医之一,以师带徒方式培养高级中医师人才,为宗修英配备了三名优秀中年医师作为继承人。

总结与探讨

在四十多年的临床中,通过大量理论与实践的反复总结与探讨,有如下几点体会:一、遵古而不泥古经典之旨为医学之本,而历代医家包括时医在内,均有诸多建树,使祖国医学事业不断升华与提高,宗修英辈应该既用经方,又不受成方之羁绊,兼取他人之长,不尚门户之见,不墨守流派之戒律,绝不厚古而薄今。如此临证,才会“有是症用是药”、“左右逢源”,信手拈来取得意外成效。二、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辨证是中医特点之一,辨病又是针对某些疑难杂症的主要举措。如对临床中许多疑难杂症以整体观念协调阴阳以辨病,随病用其药,往往收到满意的疗效。辨证论治是祖国医学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体现,如能洋为中用、古为今用,中医将会有个质的飞跃。中、西医各有长短,多年来互有偏见和不理解,甚至菲薄诋詈,是非常错误的。应该真诚团结、取长补短,真心搞出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来,才为宗修英辈之重任。三、痰湿为病是当前主要病因之一近年来由于人民生活普遍提高,物质供应丰富,家用电器普及等因素,人们在享有的同时,忽略了科学进餐和合理使用家电,以致近年来发现患者中属湿邪困扰者(如肥胖、痰多、浮肿、头晕目眩、多寐、腹胀便溏、消化失常、身倦乏力等)比比皆是。而此症候又往往不被医家所重视。而宗修英在多种疾病或某种疾病的某一阶段,发现是湿症为患,即从湿论治,每每获效,因此也逐步形成了自己用药风格。曾研制了祛湿丸系列方药,颇受患者欢迎。四、继承家教师训,攻克多种重病自幼随祖父、父亲左右研读医籍,师承家训,并聆教于张、赵二名师,在中医医院内科血液组和友谊医院曾专攻再障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或血小板增多症,均能取得稳定病情、血象逐步改善的效果。其他急慢性疾病,如长期低热、白塞氏病、血卟啉病、气血坏疽、脑浓肿、妇科崩漏、带下、不孕症等难治病和怪病,通过辩证辨病相结合,施以中药及药理已证实有效的临床经验用药,在不同程度得以攻克,或延长生命、减轻疼痛,提高生存质量。五、遵循古训、家训,视病人如家人

社会评价

临床40余年,深知病人疾苦、求医之难,古训“医乃仁术”,“人命负重,贵于千金,一方济之,德愈于此”。身为医生,肩负救死扶伤重任,理应急人所急,挽救患者于病痛之中。所以终年临床,不计较工作时间及人数众多,每日提前到班为本院职工诊病,为了照顾远近郊区农民和外省市慕名而来的患者,每每加班为其诊治,经常连续工作六七小时,使患者满意而返。还利用班后或双休日为住院患者会诊。1984年被评为北京市卫生局急诊医务人员服务标兵。1985年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并被载人《中国中医人名大辞典》和英国剑桥传记中心《国际医学名人录》(International Who’s Who in Medicine)。

善举

为了使更多无条件来京就医的贫困山区、遥远省市地区的患者也能看上病、治好病,近十年来开展了“通讯医疗”,也就是通过书信免费为患者答疑、治疗,为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和十余个国家的患者回信解答问题、开方遣药,有时还要代患者买药、配药、寄药,治愈患者逾千,使多年不孕患者喜得贵子已数十例。通信医疗事迹被北京广播电台播出,《人民日报》、《北京日报》及时作了报道,各地方报纸连续转载,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也专题介绍。各地患者求医问药信件如雪片飞来。自1980—1998年间,共亲笔义务为患者写信解答、宣传医药知识等有2万余件次。在中医教研之余,撰写了经验总结、病案报告等医学论文30余篇,发表在中外医学杂志或在国际国内医学会议上宣读。还被邀赴日、韩、泰讲课和会诊,得到各界人士称赞。

荣誉

宗修英是民革成员,也是北京市第6、7、8届政协委员和第9届文史资料委员会特邀委员。1998年7月被聘为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员。

浏览 3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