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雪垠

联合创作 · 2023-12-27 06:22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现代小说家。原名姚冠三,1910年10月10日出生于河南省南阳市邓州市一个破落地主家庭。父亲上过开封优级师范。由于家境窘困,母亲准备在他出生时溺婴,幸为曾祖母所救。从小爱听外祖母讲故事,还由此激发了想象能力和文学兴趣。

邓县地处豫西南,环境闭塞落后,水旱灾害与瘟疫频仍。加上封建军阀压迫,农民无以为生,或外出逃荒,或铤而走险,土匪遍地。姚雪垠9岁那年,土匪攻破寨子,姚家房屋和衣物都被烧光,从此随父母逃到邓县城内居住。在县城里,先读了一年多私塾,又上了三年教会办的高等小学,背诵过大量古文并习作文言。暇时爱听艺人说《施公案》《彭公案》《三国志演义》等书。

教育经历

1924年小学毕业后,去信阳上中学。同年冬,由于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学校提前放假。

此后四年多,去樊城鸿文书院读书。

1929年夏,考入河南大学法学院预科。

工作经历

抗战爆发后,从北平辗转来到开封,与别人合办《风雨》周刊,任主编。

1945年到四川三台,任内迁的东北大学副教授。

1948年以后,先在高行农业学校,继在私立大夏大学教书。

抗战胜利后到上海,任私立大夏大学副教务长、代理文学院长。

写作经历

1929年后,在《河南日报》副刊用“雪痕”的笔名发表处女作《两个孤坟》和其他作品。

1931年因参加学潮被学校当局开除,此后刻苦自学,广泛阅读中国历史和古典文学作品,到北平以投稿、教书为生,曾在《文学季刊》《晨报》《大公报》《申报》等北平、天津、上海的报刊上发表小说、散文、文学论文多篇,富于时代感。

抗战爆发前夕,先后在《文学季刊》《新小说》《光明》、北平《晨报》、天津《大公报》上发表了《野祭》《碉堡风波》《生死路》《选举志》等10多篇小说,这些作品展现了内地农村黑暗混乱的现实图景,和被压迫者奋力反抗的斗争画面。此外,编过《大陆文艺》《今日》两种刊物,在《芒种》《申报》上发表杂感,还刊出散文散文诗、文学论文多篇。这些文章同样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的关切,有敏锐的时代感。由于受文艺大众化、大众语讨论的影响。

1935年起,陆续在北平《晨报》,天津《大公报》发表短篇小说。

1936年曾收集家乡口语,编为《南阳语汇》。

抗战爆发后,发表论文、杂感数十篇。并曾赴徐州前线采访,随后写成书简体报告文学《战地书简》。

1938年春到武汉,在《文艺阵地》1卷3期发表著名的短篇小说《差半车麦秸》1939年长篇小说《春暖花开的时候》开始在胡绳主编的重庆《读书月报》上连载,同时还创作了颇有影响的中篇小说《牛全德与红萝卜》。

1939年起,主要精力创作中长篇小说,写有《春暖花开的时候》《戎马恋》《新苗》《重逢》等。这个时期,他也写了不少文学论文,如《论现阶段的文学主题》《通俗文艺短论》《文艺反映论》《屈原的文学遗产》等,其中一部分曾集为《小说是怎样写成的》一书出版。此外,还印行了《M站》《春到前线》《差半车麦秸》等短篇集。

抗战胜利前后,转向故乡与童年的题材,完成了自传性长篇小说《长夜》,并写了《我的老祖母》《外祖母的命运》《大嫂》等一组散文。

解放战争时期,在上海还写了记述爱国科学家的传记文学《记卢镕轩》和短篇小说《人性的恢复》等。

1948年以后,发表了《明初的锦衣卫》《崇祯皇帝传》等学术论著,这为他后来创作《李自成》准备了条件。

抗战胜利后到上海,在此期间出版有报告文学集《四月交响曲》,短篇小说集《差半车麦秸》《M站》,中篇小说《牛全德和红萝卜》《重逢》,长篇小说《戎马恋》(一名《金千里》)《新苗》《春暖花开的时候》《长夜》,论文集《小说是怎样写成的》,传记文学《记卢镕轩》等,并研究明代历史,发表了《明初的锦衣卫》《崇祯皇帝传》等学术论著。

1953年因中南地区作家协会成立,迁居武汉。除写了少量报告文学、短篇小说、散文、杂感外,创作上处于苦闷的时期,只在50年代中期发表了《试论〈儒林外史〉的思想性》《现实主义问题讨论中的一点质疑》等论文。

1957年创作代表作5卷本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

1960年被摘掉“右派”帽子。姚雪垠在逆境中开始创作他的代表作5卷本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这一史诗性的作品,以宏大的规模、壮阔的气势反映了宽广的社会历史生活,再现了明末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人物性格鲜明,具有深远的悲剧内蕴。

1978年后,当选为第五、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湖北省文联主席。1981年12月,在古稀之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5年起,姚雪垠陆续在北平《晨报》、天津《大公报》发表短篇小说。

1939年,他写的长篇小说《春暖花开的时候》开始在胡绳主编的重庆《读书月报》上连载。1943年初至重庆,他当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

1945年初至四川三台任东北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同年夏季返成都创作了取材于自身经历的长篇小说《长夜》。抗战胜利后到上海,任私立大夏大学副教务长、代理文学院长。其间出版有报告文学集《四月交响曲》,短篇小说集《M站》《差半车麦秸》,中篇小说《牛全德和红萝卜》《重逢》,长篇小说《戎马恋》《新苗》《春暖花开的时候》《长夜》,论文集《小说是怎样写成的》,传记文学《记卢镕轩》等。他研究明代历史,发表了《明初的锦衣卫》、《崇祯皇帝传》等学术论著。

1957年创作代表作5卷本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

1963年出版了第1卷,译成日文后获日本文部省、外务省颁发的文化奖;1976年出版的第2卷获首届茅盾文学奖。

个人生活

情感生活

1931年5月,由袁介亭做媒,在开封结了婚。时年,姚雪垠21岁,王梅彩18岁。从此,姚雪垠和王梅彩就组成了一个幸福的家庭。

健康状况

1999年4月29日逝世。

代表作品

《李自成》是“长河式”的小说,从崇祯11年写起,全面地反映明末李自成起义由困厄转到兴盛,复由胜利走向失败这一历史悲剧的发展过程。第1卷出版于1963年,第2卷出版于1976年,第3卷出版于1981年,最后两卷也已有若干单元(如《崇祯之死》《李自成之死》)陆续发表。已出版的前3卷共8册,以230万字的篇幅,着重展示了李自成从困境中奋斗,达到鼎盛,却又在鼎盛期内潜伏着深刻的危机,埋下后来失败的种子。作品不仅着力描绘了农民军和明王朝之间这场生死大搏斗,而且写出了当时十分激烈地进行着的民族战争,还写出了明朝统治集团内部的尖锐矛盾,李自成、张献忠、罗汝才几支义军之间的矛盾,李自成部队内在的矛盾,写出了明末社会上各个阶级、阶层的相互关系以及他们在农民大起义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变化。人物从帝王、后妃、百官到义军将领、战士、各类市民、穷苦百姓,乃至清方首领与文臣武将,地域从西北高原、中州重镇、北京城内到僻远山村、关外城池,场面从战地厮杀、牢狱交锋、密室定计、边寨平叛到宫廷宴饮、相府风光、京城灯市、军中婚礼,笔墨无不触及。作者力图对一个时代的生活作出总体式的反映。就所写社会内容的复杂宽广、生活色彩的丰富多样而言,《李自成》达到了当代作品很少企及的地步。作为一部规模宏大的悲剧性史诗,《李自成》创造了崇祯、李自成、张献忠、郝摇旗、李信、袁时中、慧梅、洪承畴、杨嗣昌等一系列性格或遭遇都相当复杂的典型形象──其中有许多是悲剧性的人物形象。不但主人公李自成扮演着大悲剧的主要角色,连他手下的一些人物,如李信、宋献策、田见秀等,其经历也都有很深的悲剧意味。整部《李自成》,就是由大大小小许多历史悲剧组成的。它们相互交织,构成明末社会壮阔复杂的背景,使整个作品洋溢着悲壮或悲凉的历史气氛,具有震撼人心、发人深省的思想艺术力量。姚雪垠长于写悲剧,《李自成》是他创作上进入成熟时期后写作的,在悲剧艺术的运用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和表现内容的广阔、矛盾线索的纷繁相适应,《李自成》采用了保证主线、兼写各方、多线条复式发展、蛛网式纵横交错、具体归结为若干单元的结构方法。这种结构既宏大复杂,又舒卷自如,吸取了《战争与和平》等外国长篇小说的创作经验而有新的创造。同时,《李自成》又注意吸收中国古典小说在结构上有张有弛、讲究节奏、笔墨多变的长处:时而金戈铁马,愁云惨雾,紧张得透不过气来;时而小桥流水,风和日丽,令人心旷神怡。《李自成》还很重视艺术结构上的完整、对称:整部小说从清兵入关开始,又以清兵入关结束;各卷的开头与结尾,也都互为照应。这些都是长篇小说美学上的重要探索与创新。《李自成》的出现,继《子夜》之后又一次大大提高了长篇小说结构艺术的水平。《李自成》是姚雪垠史学准备、生活积累、理论素养、艺术经验各方面集大成的产物,是几十年创造性劳动的结晶。正因为这样,《李自成》第1卷在60年代前期出版后深得好评;第2卷曾于1983年获首届茅盾文学奖。第1卷译成日文后,荣获日本文部省、外务省颁发的文化奖。英、法文译本或节译本也正在译印中。《李自成》一书是在近30余年中陆续创作成的,其间难免有文思不属之处,若干笔墨还有失之拖沓或现代化等缺点。作者生前表示待全书完成后,将统一再作修改,最后定稿。然而,1999年4月作者却匆匆离世,只留给了人们由他本人在病榻上口述,再由家人整理完成的《李自成》第四、五卷(出版于1999年8月)。作品名称出版时间出版社《红灯笼故事》1940大路出版公司《牛全德与红萝卜》1942重庆文座出版社《戎马恋》1943重庆大东书局《重逢》1943重庆东方书社《新苗》又名《母爱》1943重庆现代出版社《小说是怎样写成的》1943商务《春暖花开的时候》1944重庆现代出版社《差半车麦秸》1947怀正《长夜》1947怀正《李自成》1963一1981中青《大嫂》1982河南人民

出版图书

春暖花开的时候作者名称 姚雪垠作品时间 1999年11月1日李自成作者名称 姚雪垠作品时间 2005年1月《李自成》是姚雪垠著长篇历史小说,共有五卷,出版于1963—1999年。长夜作者名称 姚雪垠作品时间 2017年2月《长夜》以20年代军阀混战时豫西山区农村为背景,描写了李水沫这支土匪队伍的传奇式的生活,塑造了一些有血有肉的“强人”形象。李自成第4卷作者名称 姚雪垠作品时间 1991年1月《李自成第4卷》是一本中国青年出版社在1999年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姚雪垠。

创作特点

《李自成》这部小说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首先,它成功地刻画了李自成、崇祯帝等一系列人物形象。李自成思想性格上的变化,崇祯皇帝维护风雨飘摇之中的政权时的宵衣旰食,都是具有深度和广度之笔。其次,小说在明末清初的社会生活场景上颇费笔墨与心思,从宫廷到战场,从都城到乡野,都不乏生动描写之处;从政坛角逐到沙场交锋,从典章礼仪到人情风俗,描摹大多翔实逼真。

笔名由来

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的作者姚雪垠,原名姚冠山。他姓姚,属“冠”字辈,排行老三,于是,家人就给他起名叫姚冠三。他十四、五岁时,改名为“姚雪痕黟”。这是他当年怅惘心情的反映。姚雪垠只上了三年小学,便失学了。后来读中学,读了一学期又失学了。这时他读到一首苏东坡的诗:“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雪痕”二字就是取人生如飞鸿踏雪,偶留痕迹之义。后来新文学运动兴起了,在怅惘之中,他看到了光明的前途。于是,便把“痕”字的“广”去掉,换以提土旁,以表示其不再悲观,而要发奋图强了。

社会活动

1938年春去武汉,不久参加第五战区文化工作委员会,从事抗日的进步的文化活动。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湖北省作家协会主席。任全国第六届、七届政协委员。

获得荣誉

1963年出版了第1卷,译成日文后获日本文部省、外务省颁发的文化奖。1976年出版的第2卷获首届茅盾文学奖。

后世纪念

姚雪垠文学馆前门匾额“姚雪垠文学馆”为当代文学家周而复亲书。正房匾额“文坛飞将”为当代文学巨匠茅盾书写。楹联为当代书法家张志和撰书:“瑞雪无垠,得晴日自成气象;姚黄有约,与桃李共沐春风”。西厢房楹联为著名作家魏巍撰书:“名满千载传后世,文星百代照南阳”。东厢房楹联为当代文豪、原新华社社长穆青撰书:“笔底风雷传闯史,胸中浩气贯嵩云”。此院楹联匾额组成了极高品位的书院楹联文化。正房陈列着姚雪垠生前的生活、工作用品,及其主要获奖证章;西厢房布展着姚雪垠70年的艰苦创作历程,分四部分:情系故乡,追求光明,投身民族解放洪流,风雨岁月。东厢房布展着姚雪垠的文学艺术成就,分四部分:文坛交往,享誉中外,缅怀与纪念,大家评说。

浏览 2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