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烈·海姆(诺贝尔奖得主)

联合创作 · 2023-12-28 02:05

个人简介

安德烈·海姆(AndreGeim),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科学家。父母为德国人,1958年10月出生于俄罗斯西南部城市索契,拥有荷兰国籍。1987年在俄罗斯科学院固体物理学研究院获得博士学位,毕业在校工作三年后在英国和丹麦继续他的研究工作。现受聘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1994年在荷兰奈梅亨大学担任副教授,也是荷兰代尔夫特大学的名誉教授。他于2001年加入曼彻斯特大学任物理教授。在他的职业生涯中,海姆发表了超过150篇的顶尖文章,其中很多都发表在自然和科学杂志上。他科研当中最受瞩目的就是2004年在曼彻斯特大学任教期间他和康斯坦丁发现了2维晶体的碳原子结构,也就是著名的石墨烯。到目前为止他杰出的研究工作已经使他获得了无数的奖项。其中包括2007年的Mott Prize和2008年的 Europhysics Prize。2009年4月他还获得了 Körber European Science Award。2010年获得皇家学会350周年纪念荣誉研究教授。.   值得一提的是在发现石墨烯之前,早在2000年他还获得“搞笑诺贝尔奖”——通过磁性克服重力,让一只青蛙悬浮在半空中。10年后的2010年他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也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同时获得过诺贝尔奖和搞笑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安德烈目前是曼彻斯特大学Langworthy研究教授也是曼彻斯特大学纳米科技中心主任, 之前拥有此荣誉头衔的人包括发原子裂变的卢瑟福爵士,卢瑟福于1907-1919年在曼彻斯特大学工作,1908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在获奖后接受采访时安德烈·海姆说:“对于研究人员来讲,诺贝尔奖是一个至高无上的荣誉。几年前很多人就在讨论说石墨烯的研究很可能是诺贝尔奖的大热门,所以很多人认为这次获奖也在意料之中。”   “ 但是我个人却从来没有期望能获得这个奖项。我做完睡得很香,因为我根本没有期望能拿奖。当有些人拿到诺贝尔奖后开始停止做科研,甚至停止做很多他该去做的事,并且其他方面的事物会缠绕着他很多年,这样他更不能专心工作。但对于我来说,我会像往常一样继续我的研究,认真工作,享受研究。”   “我目前就有许多的工作需要马上完成,还要写很多的文章,所以我会像往常一样高度集中精力去完成现有的工作,并且继续我的工作。庆幸的是我和康斯坦丁有很好的工作关系,我们相互学习,相互讨论。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之前在荷兰工作,但后来我决定带他来曼彻斯特和我一起工作的原因。”   “ 我发现有很多人都不能长时间的坚持认真工作,但是我却从来没有发现康斯坦丁那样非常热爱并且一直坚持并努力工作的人。”

个人荣誉

2010年10月5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科学家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以表彰他们在石墨烯材料方面的卓越研究。   海姆和诺沃肖洛夫于2004年制成石墨烯材料。这是目前世界上最薄的材料,仅有一个原子厚。自那时起,石墨烯迅速成为物理学和材料学的热门话题。   目前,集成电路晶体管普遍采用硅材料制造,当硅材料尺寸小于10纳米时,用它制造出的晶体管稳定性变差。而石墨烯可以被刻成尺寸不到1个分子大小的单电子晶体管。此外,石墨烯高度稳定,即使被切成1纳米宽的元件,导电性也很好。因此,石墨烯被普遍认为会最终替代硅,从而引发电子工业革命。2017年11月,中国科学院发布2017年院士增选结果,安德烈·海姆当选外籍院士。

石墨烯

自2004年安德烈·K·海姆(Andre Geim)教授和科斯佳.诺沃谢洛夫(Kostya Novoselov)研究员首次制备出石墨烯以来,石墨烯受到了全世界科学家的广泛关注。截止到2009年5月26日,关于石墨烯的SCI文章达到2874篇,仅2008年就有1123篇,发表在Science和Nature的相关论文就超过了80篇;其中在2008年,发表在Science和Nature的文章有30多篇。

近十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及其主要成就

近十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及其主要成就如下: 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者为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科学家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他们在2010年制成石墨烯材料。石墨烯是目前已知材料中最薄的一种,被普遍认为会最终替代硅,从而引发 电子工业的再次革命。   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者为英国华裔科学家 高锟以及美国科学家 威拉德·博伊尔和 乔治·史密斯。高锟获奖是由于在“有关光在纤维中的传输以用于 光学通信方面”作出了突破性成就,而两位美国科学家的主要成就是发明 半导体成像器件——电荷 耦合器件 图像传感器。   200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者为美国籍科学家 南部阳一郎和日本科学家 小林诚、 益川敏英。南部阳一郎的贡献是发现了亚 原子物理学中的自发 对称性破缺机制,而小林诚和益川敏英的贡献是发现了有关对称性破缺的起源。   2007年,法国科学家 阿尔贝·费尔和德国科学家 彼得·格林贝格尔因发现“ 巨磁电阻”效应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2006年,美国科学家 约翰·马瑟和 乔治·斯穆特因发现了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黑体形式和 各向异性而获奖。   2005年,美国科学家 罗伊·格劳伯、 约翰·霍尔和德国科学家 特奥多尔·亨施因为“对光学相干的 量子理论的贡献”和对基于激光的精密 光谱学发展作出了贡献而获奖。   200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归属美国科学家 戴维·格罗斯、 戴维·波利策和 弗兰克·维尔切克。他们发现了粒子物理 强相互作用理论中的 渐近自由现象。   2003年,拥有俄罗斯和美国 双重国籍的科学家 阿列克谢·阿布里科索夫、俄罗斯科学家 维塔利·金茨堡以及拥有英国和美国双重国籍的科学家 安东尼·莱格特因在 超导体和 超流体理论上作出了开创性贡献而获奖。   2002年,美国科学家 雷蒙德·戴维斯、日本科学家 小柴昌俊和美国科学家 里卡尔多·贾科尼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在 天体物理学领域作出了先驱性贡献,其中包括在“探测宇宙 中微子”和“发现宇宙X射线源”方面取得的成就。   2001年,美国科学家 埃里克·康奈尔、卡尔·维曼和德国科学家 沃尔夫冈·克特勒分享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根据玻色-爱因斯坦理论发现了一种新的物质状态——“ 碱金属原子稀薄气体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

浏览 2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