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士达(著名画家)

联合创作 · 2023-12-28 04:03

基本内容

[明]号仰槐,一作仰怀,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万历二年(一五七四)进士。画人物、山水名世。万历间隐居新郭。尝论画有五美云:“苍、逸、奇、远、韵。”五恶云:“嫩、板、刻、生、痴。”人谓其深得画理。寿至八十外。泰昌元年(一六二o)尝作关山风雨图。《明画录》、《无声诗史》、《吴县志》、《故宫周刊》。主要作品《松阴搔背》、《松竹高士》、《坐听松风》、《蕉阴独酌》、《西园雅集》、《寒林钟馗》、《罗汉卷》、《仙山楼阁》、《三驼图》。   李士达的生活年代大约是十六世纪中叶到十七世纪初。在万历二年(公元1574年)考中进士,泰昌元年(公元1620年)还画过一幅《关山风雨图》,活了八十多岁。   李士达是正直的、有正义感的画家。明代后期,社会矛盾急剧加深,苏州为全国有名的工商业城市,纺织业尤为发达,所受的封建掠夺也最严重。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皇帝派来亲信宦官、税监孙隆等,在苏州横征暴敛,任意增税,激起广大失业织工的反抗。在这之前,有一次孙隆召集苏州名流众吏,气焰不可一世,吓得这些人“咸屈膝”,只有李士达不买帐,“长揖而出”。这件事使孙隆大为脑火,马上派人追捕。幸亏有人庇护他,才免于一场灾难。从此,李士达就隐居在新郭。不久,苏州爆发了有万余人参加的织工和市民反税监斗争,给明朝统治者以沉重打击,使李士达也受到了激烈的震动。这—年,他创作了《浔阳琵琶图卷》,以唐代诗人白居易贬官江州时所作的长诗为题材,当是寄托了对黑暗社会的不满与愤慨。   李士达在画上署名很特别,三个字都是只写左边一大半,也可能别有含意,至少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他的孤傲性格。他的作品多数是表现文人高士的闲适、放达的生活,如《松阴搔背》,《松竹高士》、《坐听松风》、《蕉阴独酌》、《西园雅集》;另—类是佛道鬼神,如《寒林钟馗》、《罗汉卷》、《仙山楼阁》;还有一类具有风俗漫画的性质,如《三驼图》。   《三驼图》(故宫博物院藏)作于万历四十五年(公元1617年)冬,画面无背景,只用白描法勾勒出三个姿态生动传神的驼背人,其中一人策杖提盘,一人拱手相问,一人拍手大笑。这是寓意深刻的讽刺画。画上有钱允治题诗道;“张驼提盒去探亲,李驼遇见问缘因,赵驼拍手呵呵笑,世上原来无直人。”可见,此画用曲折的讽喻手法,对当时社会现实进行了辛辣的嘲弄。画家用极其简略的似乎漫不经心的线条,栩栩如生地勾画出三个人的形体、神态和动作,可以看出他非常熟练地掌握了唐宋以来的白描人物技法。   李士达由于处境的关系,把自己的见解、感情、理想,以幻想的神仙境界寄寓之。《仙山楼阁图》描绘春天来到,山岭一片青绿,桃花盛开,成群结队的老人们在云烟飘渺的山间闲步欢语。仙山桃源这类题材,古人也画过,但赋予主题各不相同,有的寄托长生不老的梦想,有的表达信奉神仙的虔诚。而在李士达的笔下,“仙山”与“凡山”并无大异;活动在其中的并不是道貌岸然的“神仙”。而是平平常常的市井凡人。这不能不说是在审美理想方面的一个变化。   李士达最熟悉的还是文人雅士的日常生活。比如《西园雅集图》(苏州博物馆藏)刻画了二十二个人物,在山林野外的自在生活,分为五组,或挥毫作画.或吮笔构思,或谈禅论道,或弹琴遣兴。各组之间以树石或小桥自然分隔,又以僮仆的回首返顾使各组之间呼应联系。山石、人物造型多为圆形,线条柔韧,神态极生动。   李土达对绘画美的要求有“五美”——“苍、逸、奇、远(一作圆)、韵”;反对“五恶”——“嫩、板、刻、生、痴”,被评为“深得画理”。所谓“苍”美,是指笔墨成熟老练,既刚劲挺拔,又精气内含,达到苍劲、苍茫、苍润的效果。所谓“逸”美,是要求挥洒自如,放纵超脱,意趣为主,反对矫揉做作,呆板无味。所谓“奇”美,通指画面新奇,不同凡响,自出心裁。明代后期,画坛流行师古之风,提倡平淡无奇,稍有一点新奇气息,便斥为“野孤禅”、“邪派”。在这种风气之下,李士达能打破常规,提倡独创,是尤为难能可贵的。

浏览 10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