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罗狄斯·托勒密
人物简介
克罗狄斯·托勒密(ClaudiusPtolemaeus,)“地心说”的集大成者,生于埃及,父母都是希腊人。公元127年,年轻的托勒密被送到亚历山大去求学。在那里,他阅读了不少的书籍,并且学会了天文测量和大地测量。他曾长期住在亚历山大城,直到151年。有关他的生平,史书上少有记载。约公元90年生于埃及的托勒马达伊,曾在亚历山大城居住和工作,168年去世。一生著述甚多。其中《天文学大成》(13卷),是根据喜帕恰斯的研究成果写成的一部西方古典天文学百科全书,主要论述宇宙的地心体系,认为地球居于中心,日、月、行星和恒星围绕着它运行。此书在中世纪被尊为天文学的标准著作,直到16世纪中哥白尼的日心说发表,地心说才被推翻。另一部重要著作《地理学指南》(8卷)是古希腊有关数理地理知识的总结,主要以马里努斯的工作为基础,参考亚历山大城图书馆的资料撰成。第1卷为一般理论概述,阐述了他的地理学体系,修正了马里努斯的制图方法。第2卷至第7卷列有欧、亚、非三大洲8100处地点位置的一览表,并采用喜帕恰斯所建立的纬度和经度网,把圆周分为360份,给每个地点都注明经纬度坐标。第8卷由27幅世界地图和26幅局部区域图组成,以后曾多次刊印,称为《托勒密地图》。托勒密认为地理学是对地球整个已知地区及与之有关的一切事物作线性描述,即绘制图形,并用地名和测量一览表代替地理描述。他在《地理学指南》中采用了波西东尼斯错误的地球周长数字,又在绘制陆地向东延伸中增加了误差。把有人居住的世界想象为一片连续不断的陆块,中间包围着一些海盆,并在地图上表明:印度洋的南面还存在一块未知的南方大陆(见古希腊罗马地理学)。直到18世纪英国探险家J.库克的探险航行,才消除这个错误。他在《地理学指南》中还提出了两种新的地图投影:圆锥投影和球面投影。
人物生平
127年到151年,他在亚历山大一个大城进行天文观测。关于托勒密的生平,至今所知甚少。最主要的资料来自他传世著作中的有关记载,其次是罗马帝国时代和拜占廷时代著作家们传述的一些说法——通常颇为可疑。在托勒密最重要的著作《至大论》(Almagest)中,记载着一些他本人所作的天文观测,这是确定他生活年代、工作地点的最可靠的资料。见于《至大论》书中的托勒密天文观测记录,最早的日期为公元127年3月26日,最晚的日期为141年2月2日。由此可知托勒密曾活动于罗马帝国皇帝哈德良(Hadrian,公元117—138年在位)和安东尼(Antoninus,公元138—161年在位)两帝时代。《至大论》是托勒密早年的作品,此后他还写了许多著作,由这些著作推断,托勒密在哈德良皇帝时代已很活跃,而且他一直活到马可·奥勒留(MarcusAurlius,公元161—180年在位)皇帝时代。由托勒密留下的观测记录来看,他的所有天文观测都是在埃及(当时在罗马帝国统治之下)的亚历山大城(Alexandria,今埃及亚历山大省的省会)有一种说法,认为他出生于上埃及的托勒密城(Ptolemais,今埃及的图勒迈塞),这可能是正确的,然而此说出于后世(晚至约1360年),且无旁证。托勒密的姓名中,保存着一些信息,可供推测。Ptolemaeus表明他是埃及居民,而祖上是希腊人或希腊化了的某族人;Claudius表明他拥有罗马公民权,这很可能是罗马皇帝克劳狄乌斯(Claudius,公元41—54年在位)或尼禄(Nero,公元54—68年在位)赠与他祖上的。托勒密的著作集古希腊天文学之大城,但是对于他个人的师承,迄今几乎一无所知。《至大论》中曾使用了塞翁(Theon)的行星观测资料,有人认为塞翁可能是他的老师,但这仅是猜测而已。托勒密的不少著作题赠给一个不知谁何的赛鲁斯(Syrus)。还有人认为泰尔的马里努斯(MarinusofTyre)是托勒密的老师,托勒密在《地理学》(Gography)一书中使用并修订了马里努斯的不少资料。所有这些情况都还不足以确定托勒密的师承。
人物著作
《天文学大成》(Almagest)十三卷(又名《至大论》、《伟大论》、《大集合论》、《大综合论》)《实用天文表》(Handy Tables)《行星假说》(Planetary Hypotheses)二卷。《恒星之象》(Phases of the Fixed Stars)二卷。《占星四书》(Tetrabiblos)四卷。《地理学指南》八卷《光学》五卷《日晷论》(Analemma)《平球论》(Planisphaerium)《谐和论》(Harmonica)三卷《体积论》(On Dimension)《元素论》(On Elements)
重要著作
托勒密著有四本重要著作:《天文学大成》(Almagest)、《地理学》(Geography)、《天文集》(Tetrabiblos)和《光学》(Optics)。《天文学大成》——500年的希腊天文学和宇宙学思想的顶峰——统治了天文界长达13个世纪。这样一本知识上参差交错且复杂的著作,不是单独一个人所能完成的。托勒密依靠了他的先驱者,特别是喜帕恰斯,这一点是无须掩盖的。他面对的基本问题是:在假设宇宙是以地球为中心的、以及所有天体以均匀的速度按完全圆形的轨道饶转的前提下,试图解释天体的运动。因为实际天体以变速度按椭圆轨道饶地球以外的中心运动,为了维护原来的基本假设,就要考虑某些非常复杂的几何形状。托勒密使用了3种复杂的原始设想:本轮、偏心圆和均轮。他能对火星、金星和水星等等的轨道分别给出合理的描述,但是如果把它们放在一个模型中,那么它们的尺度和周期将发生冲突。然而,无论这个体系存在着怎样的缺点,它还是流行了1300年之久,直到15世纪才被哥白尼推翻。在《地理学》一书中,托勒密充分地解释了怎样从数学上确定纬度和经度线。然而,没有一条经线是用天文学方法确定的,仅仅少数的纬度线是这样计算的。他将陆上测量的距离归算为度,就在这无把握的网格上定出地区的位置。海面上的距离,简直是猜测出来的。他把加那利群岛放到它们真正位置以东7°去了,因而整个的网格定位只能是错误的。《地理学》对西方世界观的影响几乎也像《天文学大成》一样巨大和持久:托勒密标出的亚洲位置比它实际的更近(向西),与哥伦布同时代的地图制造者继承了他的错误观点,否则哥伦布也许就不会航行了。
人物成就
托勒密总结了希腊古天文学的成就,写成《天文学大成》十三卷。其中确定了一年的持续时间,编制了星表,说明旋进、折射引起的修正,给出日月食的计算方法等。他利用希腊天文学家们特别是喜帕恰斯(Hipparchus,又译伊巴谷)的大量观测与研究成果,把各种用偏心圆或小轮体系解释天体运动的地心学说给以系统化的论证,后世遂把这种地心体系冠以他的名字,称为托勒密地心体系。巨著《天文学大成》十三卷是当时天文学的百科全书,直到开普勒的时代,都是天文学家的必读书籍。《地理学指南》八卷,是他所绘的世界地图的说明书,其中也讨论到天文学原则。他还著有《光学》五卷,其中第一卷讲述眼与光的关系,第二卷说明可见条件、双眼效应,第三卷讲平面镜与曲面镜的反射及太阳中午与早晚的视径大小问题,第五卷试图找出折射定律,并描述了他的实验,讨论了大气折射现象。此外,尚有年代学和占星学方面的著作等。
地心说
在古老的宇宙观中,人们把天看成是一个盖子,地是一块平板,平板就由柱子支撑着。在公元前四到三世纪,对于天体的运动,希腊人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以欧多克斯为代表,他从几何的角度解释天体的运动,把天上复杂的周期现象,分解为若干个简单的周期运动;他又给每一种简单的周期运动指定一个圆周轨道,或者是一个球形的壳层,他认为天体都在以地球为中心的圆周上做匀速圆周运动,并且用二十七个球层来解释天体的运动,到了亚里士多德时,又将球层增加到五十六个。另一种以阿利斯塔克为代表,他认为地球每天在自己的轴上自转,每年沿圆周轨道饶日一周,太阳和恒星都是不动的,而行星则以太阳为中心沿圆周运动。但阿利斯塔克的见解当时没有人表示理解或接受,因为这与人们肉眼看到的表观景象不同。托勒密于公元二世纪,提出了自己的宇宙结构学说,即“地心说”。其实,地心说是亚里士多德的首创,他认为宇宙的运动是由上帝推动的。他说,宇宙是一个有限的球体,分为天地两层,地球位于宇宙中心,所以日月围绕地球运行,物体总是落向地面。地球之外有9个等距天层,由里到外的排列次序是:月球天、水星天、金星天、太阳天、火星天、木星天、土星天、恒星天和原动力天,此外空无一物。各个天层自己不会动,上帝推动了恒星天层,恒星天层才带动了所有的天层运动。人居住的地球,静静地屹立在宇宙的中心。托勒密全面继承了亚里士多德的地心说,并利用前人积累和他自己长期观测得到的数据,写成了8卷本的《伟大论》。在书中,他把亚里士多德的9层天扩大为11层,把原动力天改为晶莹天,又往外添加了最高天和净火天。托勒密设想,各行星都绕着一个较小的圆周上运动,而每个圆的圆心则在以地球为中心的圆周上运动。他把绕地球的那个圆叫“均轮”,每个小圆叫“本轮”。同时假设地球并不恰好在均轮的中心,而偏开一定的距离,均轮是一些偏心圆;日月行星除作上述轨道运行外,还与众恒星一起,每天绕地球转动一周。托勒密这个不反映宇宙实际结构的数学图景,却较为完满的解释了当时观测到的行星运动情况,并取得了航海上的实用价值,从而被人们广为信奉。
历史功绩
天文学
托勒密的天文学著作经阿拉伯学者之手而重为欧洲所知之后,又在欧洲保持了长时间的影响力,至少延续到16世纪。在此之前,没有任何西方的星历表不是按托勒密理论推算出来的。虽然星历表的精确程度不断有所提高,但由于托勒密所使用的古希腊本轮–均轮系统具有类似级数展开的功能,即为了增加推算的精确度,可以在本轮上再加一个小轮,让此小轮之心在本轮上绕行,而让天体在小轮上绕行。只要适当调诸轮的半径、绕行方向和速度,即可达到要求。从理论上说,小轮可以不断增加,以求得更高的精度,有些天文学家正是这样做的,关于小轮体系的繁琐,是许多宣传性读物中经常谈到的话题,这也成为托勒密的罪状之一,但这在很大程度上是错误的。姑以被誉为“简洁”的哥白尼体系为例,在《天体运行论》(DeRevolutionibus)中,哥白尼仍使用小轮和偏心圆达34个之多(地球3个,月球4个,水星7个,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各5个)。
地理学
最后必须谈到托勒密地理学对后世的巨大影响。《地理学》一书在9世纪初叶便有了阿拉伯译本,书中关于伊斯兰帝国疆域内各地记载中的不准确这处,很快被发现并代之以更准确的记述,原初的阿拉伯文译本已经佚失,但此书在伊斯兰地理学中的直接与间接影响是值得注意的。《地理学》约在1406年出现由J.安杰勒斯(Angelus)从希腊文本译出的拉丁文译本。因为此书即使在当时(在它问世后1200年!)仍是对已知世界总的地理情况的最佳指南,所以很快流行起来。直到16世纪,许多制图学在16世纪的进展提供了强大的刺激。托勒密的投影方受到非议,由此导致各种新投影法的问世。《地理学》中的第一种投影法在墨卡托(Mercator)1554年的欧洲地图中受到非议,第二种投影法从1511年起受到更多的批评。然而无论如何,托勒密的《地理学》为后人提供了世上最早的有数学依据的地图投影法。
现代学者的详细研究表明:C.哥伦布(Columbus,1451-1506)在开始在他那改变人类历史的远航之前,至少曾细心阅读过5本书,其中之一就是托勒密的《地理学》,而其余4本与此不是同类著作,因此可知哥伦布的地理思想主要来自托勒密。哥伦布相信通过一条较短的渡海航线,就可以到达亚洲大陆的东海岸,结果他在他设想的亚洲东岸位置上发现了美洲新大陆——尽管他本人直到去世时仍认为他发现的正是托勒密地图上所绘的亚洲大陆。
天体模型
托勒密的天体模型之所以能够流行千年,是有它的优点和历史原因的。它的主要特点是:1.绕着某一中心的匀角速运动,符合当时占主导思想的柏拉图的假设,也适合于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易于被接受。2.用几种圆周轨道不同的组合预言了行星的运动位置,与实际相差很小,相比以前的体系有所改进,还能解释行星的亮度变化。3.地球不动的说法,对当时人们的生活是令人安慰的假设,也符合基督教信仰。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托勒密提出的行星体系学说,是具有进步意义的。首先,它肯定了大地是一个悬空着的没有支柱的球体。其次,从恒星天体上区分出行星和日月是离我们较近的一群天体,这是把太阳系从众星中识别出来的关键性一步。托勒密本人声称他的体系并不具有物理的真实性,而只是一个计算天体位置的数学方案。至于教会利用和维护地心说,那是托勒密死后一千多年的事情了。教会之所以维护地心说,只是想歪曲它以证明教义中描绘的天堂人间地狱的图象,如果编纂教义时流行着别的什么学说,说不定教会也会加以利用的。所以,托勒密的宇宙学说同宗教本来并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
博学多才
除了在天文学方面的造诣,托勒密在地理学上也做出了出色的成就。他认为,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应为整个地球,主要研究其形状、大小、经纬度的测定以及地图投影的方法等。他制造了测量经纬度用的类似浑天仪的仪器(星盘)和后来驰名欧洲的角距测量仪。托勒密有地理学著作八卷,其中六卷都是用经纬度标明的地点位置表。他的多数地点位置好像都是根据他的本初子午线和用弧度来表现的平纬圈之间的距离来计算的,因为他的经度没有一个是从天文学上测定的,只有少数纬度是这样测定的。托勒密采用了波昔东尼斯测定的地球周长的较小数值,这就使得他所有用弧度表现的陆向距离都夸大了,因为他把每一弧度的距离定为五百希腊里,而不是六百希腊里。这样一来,从欧洲到亚洲横贯大西洋的洋面距离,看上去就比埃拉托斯特尼的计算值小得多,这项计算最后还导致了哥伦布从西面驶往亚洲的企图。托勒密对世界情况比他的前辈熟悉得多,埃拉托斯特尼的地图东面只到印度的恒河为止,但是托勒密知道有马来半岛和“蚕丝之国”,即中国。在数学方面,他用圆周运动组合解释了天体视动,这在当时被认为是绝对准确的。他还论证了四边形的特性,即有名的托勒密定理。他对光学也作过研究,认为光线在折射时入射角与折射角成正比关系。
社会影响
1492年,当哥伦布从西班牙海岸出发,一路西行寻找遥远的东方时,他带着3艘帆船、87名水手,以及一本由托勒密编写的《地理学》。 尽管那时,距离这本著作诞生已经过去了1300多年,但对于当时的欧洲人来说,它仍然是“对已知世界地理情况的最佳指南”。这本书齐集了托勒密费尽心思收集的8000多个地方的经纬度坐标,以及收集或绘制的26幅欧洲、亚洲、非洲等地的地图。 在没有望远镜、电脑或卫星的时代,难以想象古希腊人托勒密,究竟是怎样获得有关世界的信息的。据说,他曾担任亚历山大城图书馆馆长一职。这个被视为“人类文明社会的太阳”的地方,也许给他提供了一些“更古老的地图”作为参考。 更多时候,他从喜欢聊天的水手那里获取资料,因此,他常常凭借猜测绘制大陆和海洋的形状。伦敦苏富比拍卖行的地图专家戴维·金索普说:“当想到,他的绘制只能依靠海员和乘客的描述而进行,你就知道他的工作有多么不寻常。”这一切真是神奇极了:“当时的技术那么有限,地图的显示却大体正确”。如同许多曾经被时间灰尘埋没的巨著一样,《地理学》在公元2世纪左右成书时并没有引起重视。直到1300多年后,探索未知大陆的热情开始在欧洲蔓延。一个走街串巷收集古籍的神父,意外在罗马都城发现了无人问津的《地理学》手稿。 书中,托勒密详细说明如何采用两种方法将球体的地球绘制到平面上,提出投影和比例尺问题,明确了地图应该“上北下南”。直到今天,这些理论仍然是地形图和世界地图绘制的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