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韵

联合创作 · 2023-12-27 07:23

人物经历

1970年起参加工作,历任太原建筑材料厂、太原水电安装队工人。1977年冬参加文革后首次高考,1978年春入太原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就读。1979年,蒋韵在杂志《安徽文艺》发表首篇短篇小说《我的两个女儿》。1981年毕业于太原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96年,小说《栎树的囚徒》首发于杂志《花城》,并先后推出简繁体中文版。1998年,相继出版两部儿童文学小说《闪烁在你的枝头》与《谁在屋檐下歌唱》。2001年,小说集《现场逃逸》由法国水星出版社首次发行法语版。2005年5月,出版长篇小说《隐秘盛开》,该小说讲述了潘红霞、米小米和拓女子等人各自不同的爱情故事,后获第四届赵树理文学奖长篇小说奖。2007年4月,与李锐共同创作的“重述神话”项目长篇小说《人间》在北京首发;10月,小说《心爱的树》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奖。2008年4月,当选为山西省女作家协会会长。2009年6月,小说《英雄血》获《小说月报》第13届百花奖中篇小说奖;9月,出席河曲“山西作家创作基地”揭牌仪式暨山西小说创作回顾与交流笔会。2010年10月,出版长篇《行走的年代》,后该小说中篇版获第二届郁达夫小说奖中篇小说奖。2014年8月,小说《朗霞的西街》获老舍文学奖中篇小说奖。2019年8月,长篇小说《你好,安娜》首发于杂志《花城》,小说以一段青春恋情、两个少女的生命悲剧,探入三个家庭十二位身份不同、灵魂各异的女性的沉浮命运;12月,该小说登上2019年收获文学排行榜长篇小说榜第4名。

个人生活

1978年,24岁的蒋韵在《汾水》杂志社编辑部举办的一次笔会上,遇到了28岁的李锐。两人相恋并结为夫妻,五年后女儿笛安出生。蒋韵一家三口皆为作家。

主要作品

出版作品

发表作品

创作特点

主题

“失去”与“寻找”

蒋韵在创作初期曾与时代潮流保持一致,但很快便脱离时代,走上一条独自寻找的道路。蒋韵曾追随寻根文学的脚步,进行过一次寻根之旅,她独自回到自己儿时的老家开封,想要在家乡找到认同,但她走遍大街小巷却发现自己和家乡是那么隔膜、陌生。寻根之旅意义的破灭让她看到寻找现实中家乡的不可实现,此后她便独自静心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在对家园的构建中,她发现人类的家园之根是人存在于这个世界的根本,失根便失去了存在的活力。继而她在参与中国当代文学的构建过程中,发现中国正在慢慢失去自己的文学之根,古典精神从脑海里割除,她痛心于当代人对古典的抛弃,便塑造出一个个挣扎于现代的古典的人物,用她们在现代社会的遭遇展现古典的逝去。

蒋韵早年的长篇小说《栎树的囚徒》以“失去家园”和“寻找家园”为主题,以主人公范天菊不断失去家园来寻找家园为主线,从三位女性的视角讲述了一个家族百年的历史,讲述失根对一个家族的生存造成的毁灭性打击,宣扬了回归人自身之根,回归自然的理念。蒋韵1991年发表了小说《古典情节》,小说中的主人公夏平和美籍华裔赵都是有着古典情怀的人,他们渴望在现实中找到与他们同样热爱古典的另一半,但他们总是会被表象蒙蔽,最终双双理想破灭,一个走进古典悲剧,一个付出生命的代价。

2002年的一次美国之旅,让蒋韵清醒地认识到古典文化里最珍贵的东西。她开始从传统文化中寻找,《在传说中》便是她根据听到的传说故事而写的,小说写了城隆庙里一对泥塑的童男女——大头和尚和刘翠妞变成肉身和城隍庙的孩子们的友谊,写了开封这座古城的民风民俗、特色小吃,还写触犯天条,擅自行雨的血眼龙与为救它而与上天斗争的女香客的故事。《想像一个歌手》则写了伞头歌手许凡的一生,他命途多并、生活贫困,却一直保持快乐的天性。任何事情都改变不了他热爱自由,不愿被世俗所困的天性。蒋韵借许凡表达了很多人渴望却无法实现的生命本真状态。

人性

对时代浪潮中个体人性的关注一直是蒋韵创作关注的重点,蒋韵对人性的解剖是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从《落日情节》《旧盟》《走向深渊》《完美的旅行》到《上世纪的爱情》《北方丽人》《心爱的树》等,蒋韵逐渐开始自觉探析人性的过程。在她的这类小说中,文革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背景,她写了一群在文革中人性被扭曲的人,也写了那些虽处在非理性的混乱时代,却依然保持本真状态,保持美好人性的人们。

《落日情节》里的郗童,把被锁在屋里的哥哥放出去,而哥哥死于一场武斗,母亲的一句话成为她一生逃不出去的囚笼。从此她沉默寡言胆怯,对母亲便有了永远的愧疚,她不敢谈恋爱,把所有工资分文不少地都交给母亲,母亲将她紧紧抓在手里,却又和她隔着千山万水。郗童一生活在文革带来的伤害中,文革带给她的不仅仅是失去了哥哥,还是一辈子的惩罚和创伤。蒋韵以此说明文革带来的不仅是十年的混乱,而且是对人性深深的伤害。《完美的旅行》里,刘钢和陈忆珠之间真诚的交往,被人恶意构陷为一个不要脸的女人对一个孩子的猥亵,一个孤独的大人和孩子之间的友谊、温情刹那间沉入了深渊般的黑暗。陈忆珠不堪忍受侮辱而服药自杀。刘钢看到人性最丑陋的一面,选择离开家庭。小说对人性的丑陋作了淋漓尽致的剖析,原本是两个真诚的忘年交朋友,却因人性的丑恶、自私玷污了他们纯洁珍贵的友谊。

《旧盟》里的谢萤,面临着背叛与坚守的选择,她被造反派点名揭发她的好朋友方怡,她不愿意背叛朋友,她知道不揭发方怡自己就会被批判,她选择自杀来保持对朋友的忠诚和自己的尊严。《上世纪的爱情》里的主人公同样保留着与那个时代格格不入的品格,在那个充满动荡和混乱的时代,张采和姚均平依然真正地关心别人,发自内心地深爱着自己所爱的人,姚均平甚至为爱情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些人在文革那个特殊的年代是珍贵的存在,他们让对人性失去希望的人们看到活着的意义。蒋韵不是只展现人性丑陋的一面,在深刻剖析了丑陋的人性之后,她去寻找仅存的纯洁善良,没有被社会污染的本真的人性,以此在痛定思痛之后为人们重新树立新的价值标准,重新举起人性的旗帜,引导人们向善,给人以积极的力量。

爱情

蒋韵笔下的爱情故事,《红殇》《晚祷》《隐秘盛开》《琉璃》《旧盟》等,无一不在讲述“爱的失落”,她塑造的海棠、潘红霞、袁有桃、陈香等人,演绎出一场场纯情却又永远无法得到回应的青春绝恋。纵观蒋韵小说中关于“爱”的故事,可看到她笔下那一个个向往柏拉图式爱情的女子复杂的心路历程,也可感受到理想主义者遭遇现实后所承受的爱情幻灭、理想崩塌的精神体验。蒋韵将笔触深入至人物的内心深处,希望用爱情的绚烂与凋零状态来喻示人们所面对的巨大生命悲情。

《琉璃》中海棠拼尽全力从泥潭般的生活中脱身,与庸常的生活搏斗了三十多年,直到最后才发觉自己追寻多年的初恋只是一场虚妄,而追求多年的、所谓“优雅的生活”却伴随着悲哀与无奈,展现了精神理想在现实中的困境。主人公海棠对爱珍视,却难以避免爱的失落。

《隐秘盛开》中,主人公潘红霞爱了一辈子的男人,直到死,她也未曾再见过一面,她就这样抱着一辈子的爱情死去。这是一个非常悲伤的结局,当潘红霞勇敢地去见刘思扬时,读者都为这等待了漫长岁月的相见而欣喜、激动,可现实却让人寒心。作者设置了无限悲情的结局,使得潘红霞一生浪漫主义的爱情追求更加充满了神圣和宿命的意味。

手法

画面频闪

在蒋韵的作品中,不少地方都运用了画面频闪这一艺术手法,其目的之一就是衬托人物性格特点,暗示人物的悲剧命运。如夕阳下的河边,站着一个孤独彷徨的人,这一画面在多部小说中也都有凸显。《栎树的囚徒》中苏柳的父亲范福生,在黄河之夜陌路狂奔,这个画面重复出现在作品中,暗示着父亲的悲剧,一生都在厮杀逃亡,却不知道自己是为谁厮杀,没有自我的思索,终将没有答案地走向他生命的穷途。

蒋韵采用画面频闪的另一目的就是突出主题思想意义,加深读者对思想主题的理解。在《栎树的囚徒》中有个动作出现了多次,那就是如小学生一样坐着两手拘束地放在膝上。天菊的一个舅舅来到T城时,遭到母亲的冷遇,就是坐在那里两手拘束地放在膝上。天菊那时还不懂这个姿势的特殊含义,直到母亲出狱后,回到她们T城的家,母亲苏柳坐在床边,像听话的小学生把两只手放在膝上,怯怯地张望。这一动作在经历文革的那一辈人身上频现,从侧面反映了文革对人造成永久的身心伤害,蒋韵用这样一个雕塑性的姿势,讲述无自由可言的那一辈人的生活悲剧。

以小见大

蒋韵小说多将社会历史作为时代背景,穿插着一个个零散的生活画面和人物命运。她的小说纤细柔和,她侧重描写一些与口常生活有关的故事,以小题材反映大时代,以小人物辐射大家族,以小事件与重大主题联系起来,这样既写活人物,也能让读者透过人物,从侧面把握时代的脉搏。

而在这些小人物里,有一些小女子是极其重要的,她们大多在十几岁的年龄,正值妙龄,却经受着无比艰难的命运抉择和生存苦难。如《绿灯笼》中的苏锦,《裸燕麦》中的“我”,《栎树的囚徒》中的天菊等。这些未成年的孩子是蒋韵小说中反复出现的一个意象,选择这一意象可能和蒋韵经历的年代有关。蒋韵出生在1954年,在文革时期正好十四岁,文革在她们眼中呈现的就是一派破碎扭曲的画面。如《找事儿》当中,16岁的琪,文革期间父亲政治失足。面对生活的变故,命运的抉择,类似琪这样的孩子开始了他们动荡的生活经历和苦难的心路历程。《落日情节》中的郗童,在1966年的某天将被母亲关在房间里的哥哥放了出去,致使哥哥在武斗中死亡,母亲因此对她恶言相向,这成了她终生无法面对的伤口。《旧街》中冯明伦亲眼看着父亲的妥协,在小小年纪就有了一双深不可测的眼睛,看透了这屈辱的人生,选择死来捍卫自己的自尊。

细节描写

蒋韵的小说中采用细节描写的手法,目的之一是烘托环境气氛,深化思想主题。比如短篇小说《绿灯笼》,这部短篇写的是日本侵华战争时期,作者不是直接描写战争的残酷与惨烈,而是以一个六岁女孩苏锦的经历去反映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恐怖、痛苦与绝望。六岁女孩稚嫩的双眼,看见失去父亲之后的母亲形如槁木。她目睹了日本战机轰炸下毁灭了的城市如同荒原,到处都是死人,许多烧焦或没有烧焦的树上,挂着一只只胳膊和零碎的血肉。如此血腥但又细致的画面,将日本侵略之下人们生活的悲惨描绘得淋漓尽致,将痛苦绝望的气氛烘托得细致入微。

蒋韵采用细节描写,也是为了将人物形象、性格刻画得更为生动具体。《心爱的树》中多次写到口常细节生活,丰富了人物的形象与性格特色。大先生后来娶得大萍,她刚进门,就抱起梅巧才两岁的老四,把这没娘的幼儿,裹在她肥厚温软的怀中,眼中全是怜惜的神情。接着从大先生清早的洗脸水、晚上的泡脚水、茶几上的热茶到她自己做的孩子们的虎头鞋、虎头帽,“踢倒山”布鞋以及餐桌上点着红点的花模,盘里的红油辣椒等等,无一不体现了大萍的勤劳能干。

荣誉记录

文学▪2014    老舍文学奖·中篇小说奖    《朗霞的西街》   (获奖)    ▪2012    《中篇小说选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行走的年代》   (获奖)    ▪2012    第二届郁达夫小说奖·中篇小说奖    《行走的年代》   (获奖)    ▪2009    《小说月报》第13届百花奖·中篇小说奖    《英雄血》   (获奖)    ▪2008    中国小说学会2007年度小说佳作    《红色娘子军》    (获奖)    ▪2008    《中篇小说选刊》年度优秀中篇小说    《心爱的树》   (获奖)    ▪2007    第四届赵树理文学奖·长篇小说奖    《隐秘盛开》    (获奖)    ▪2007    第四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奖    《心爱的树》   (获奖)    ▪2005    《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奖    《想象一个歌手》   (获奖)    ▪2001    2000年度中国小说排行榜·短篇小说第五名    《一点红》   (获奖)    ▪1988    《上海文学》奖    《盆地》    (获奖)    参考资料

人物评价

我觉得长久以来蒋韵一直持一种自尊的写作态度,通过小说她在探索人的来龙去脉。表面看是地理意义上的迁徙,内核应该是精神的漫游。小说里她以清洁的语言捍卫着心灵的暧昧。她的人物或恣肆或阴郁,或热情似火,或心清如水,她在表达这一切时既无所谓“阴柔”,也无所谓“阳刚”,我宁愿说她传达出一种英俊的气势和一种凛然却不冰冷的情致。她这样以一种坦白之致又暧昧至极的叙述将自己和其他作家区别开来,因此她有着独立的价值。(中国作协主席、作家铁凝评)在当代众多女作家中,蒋韵在题材、风格上一直独树一帜,卓尔不群。女性的命运和其精神世界是她关注的焦点,她们在历史的风云变幻中身不由己地颠簸浮沉,尽管不乏惨烈悲郁,但在蒋韵的笔下,却时不时洋溢着一股温馨的诗意和浪漫的情愫。(复旦大学教授、文学评论家王宏图评)她对故事情节的叙述细致入微,追求独具特色的语言风格,擅长借此塑造不同类型的女性形象。(中国新闻网评)蒋韵的写作从一代人的“怕”转向一代人的“爱”。从鲁迅文学奖作品《心爱的树》,到长篇小说《隐秘盛开》,把它写成一个个有关生死有关信仰的童话和传奇,直逼人类精神的高度。她塑造了一系列爱的信徒:引领小男孩走出迷途的“仙女”陈忆珠,集传统风骨与现代儒雅于一身的“大先生”,有着俗气名字的拓女子潘红霞们,他们对爱所怀的宗教般的感情,他们缄默一生的隐秘泪水,是现代人从苦涩中萌生的对神圣的爱的渴慕。她演绎的爱极端而孤绝:爱是不敢奢望爱情,是义无反顾地刚烈地坚持“一个人的战争”,是为一句承诺赴汤蹈火,是错过世俗幸福,执意去做精神上的苦行僧。(山西大同大学教授郭剑卿评)

浏览 2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