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士成(清代将领)
人物简介
聂士成,字功亭,1840年生于合肥北乡岗集三十铺村聂祠堂郢一农家。他幼年丧父,家贫如洗,母子俩靠租种几亩薄田收点旱粮相依为命。聂士成的母亲生性豪爽,以有烈女之风闻道乡里。某日,一姓夏的商贩为歹徒追杀,躲进聂家求助,被聂母收纳藏匿,商贩幸免于难。那次风波后,受到聂家母子热情相救的夏姓商贩弃商从戎,便力邀聂士成也去当兵。此时聂士成已在乡下由母亲择了一位农家女完婚,并有了长子聂宪藩(聂宪藩后毕业于东京振武学校,民国时曾任安徽省长),但志存高远的他不安于家中穷得丁当响的平常生活,毅然别母撇妻步行赶往临淮关,投奔已当了哨官的夏某。这支队伍属袁甲三部。
人物概述
19世纪50-60年代,太平军、捻军起义风起云涌。安徽、河南、山东、江苏交界一带是农民军的主战场,袁甲三部也就成了“剿捻”和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的主力之一。袁甲三是河南项城人,道光进士,历任帮办团练大臣、督办安徽军务钦差大臣。聂士成在袁部充马前卒,东奔西突,冲锋陷阵间隙钻研兵书和文化,逐渐当了把总。1863年袁甲三死后,聂士成转入淮军李鸿章部“铭字营”,随刘铭传转战皖、苏、浙、闽诸省,逐渐晋升副将、总兵。他和同为合肥人的王孝祺、章高元并称淮军后起三总兵。 1883年12月底,中法战争爆发。法国海军孤拔舰队进攻台湾,拟占据该岛作为其远东海军的补给基地。1884年7月16日,以巡抚衔督办台湾事务的刘铭传秘抵基隆,和孤拔舰队展开历时8个月的台湾保卫战。在法军一度强行登陆占领基隆的危急形势下,刘铭传电告朝廷请求援军。当时许多将领被侵略军的嚣张气焰吓破了胆,贪生怕死,畏葸不前,而聂士成主动请缨驰援台湾。 1885年1月底,聂士成率800名勇士租用英“威利”号轮船自山海关启程南下,为防与船坚炮利的法国舰队在海上相遇,他指挥运兵船绕道台南登陆,然后披荆斩棘,跋涉1300里,终于赶在基隆决战前到台北,和刘铭传守军会师。 此前,刘铭传所部在基隆河一带与法军对峙时处于劣势,台北要隘月牙岌岌可危。聂士成策应刘铭传的“扼主围堵”战术,在台岛民众配合下,与登岸的法国海军陆战队展开激战并予敌以重创,迫使法军残部退回舰上,并灰溜溜地离开台湾本岛。 1885年10月12日,清政府宣布福建省台湾府改建为台湾省,以刘铭传为第一任巡抚。不久,聂士成奉命返回北洋,统领庆军,驻节东北旅顺口。 聂士成领兵在辽东、河北一带驻防十多年,比较早地意识到来自沙俄和日本的侵略威胁。他曾亲率三名武备学堂学生和一名翻译巡游东北边陲8个月,行程23000里,视察防务,编制守土方略,测绘军事地图。他把沿途所见和自己的心得体会写成10余万字的《东游纪程》一书,认为沙俄“贪心不死,每思开扩土地”,而日本对朝鲜也是虎视眈眈,朝鲜与中国,如唇齿相依,“若有疏失,非独伊一国之危,亦我国之大患也。” 事态的发展,正如聂士成所料。1894年7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10月下旬,一路日军从朝鲜义州附近渡过鸭绿江进攻中朝交通要道九连城。聂士成部等40000余清兵沿江布防御敌。战斗中,部分清军惧敌,稍一交火便为保存实力而退却逃命,而腹背受敌的聂士成则坚持战斗,直到孤立无援后才撤。随即,聂士成又率部扼守摩天岭。 摩天岭又名大高岭,是日军进逼沈阳的必经之地。面临敌强我弱的态势,聂士成制订了缜密的防守策略,即不仅仅据险死守,还要灵活出击,和敌人打心理战、麻痹战。他要士兵在重峦叠嶂的丛林深处遍插清军旗帜,以小股多组分散击鼓鸣号,同时聂士成的轻骑队不时主动搔扰,闹得敌人疲于奔命。11月6日,聂士成亲领精兵数百乘夜幕披风雪奇袭驻连山关的日军,击毙日将富刚三造,然后克分水岭,进逼草河口。 1895年1月25日是农历的除夕。聂士成并未丝毫松懈军营的防务,他估计敌人会乘大年三十来偷袭,“乃置酒饮将士,预设伏以待”。是夜,500名日军还未摸到我方营地,就被埋伏在营前雪地里的我军将士打得人仰马翻,仓皇逃命。侵略军对聂士成的指挥策略,既佩服又恐惧,不再敢轻举妄动。而摩天岭这道天然屏障,有了聂士成部的守卫,更是成了铁壁铜墙。 聂士成率部坚守摩天岭、连山关4个月,苦战10余场,使敌人未能寸进,也使聂士成“中外皆钦其名”。不久,清政府调聂士成入关,授直隶提督。 直隶(今河北和京、津一带)提督有镇守畿辅、拱卫京师的重任,聂士成丝毫不敢懈怠。鉴于甲午战争中清朝的“八旗兵”和操老式武器的淮军已不堪洋枪洋炮一击的惨痛教训,聂士成和一些有识将士在朝廷支持下,编练新式陆军。 聂士成先从驻防直隶的淮军中挑选精锐,组建了30营约15000人的武毅军。这支经严格操练演习的队伍较多地使用新式武器,分设马、步、工、辎诸兵种,以随营学堂教习兵法、格制、测绘、对垒和汉文、洋文,建制袭照德国陆军,既严格又科学。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更加专横集权。她任命荣禄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并节制北洋海、陆军,新建北洋武卫军。按武卫军组建方案,聂士成所部为武卫前军,董福祥所部为武卫后军,宋庆所部为武卫左军,袁世凯所部为武卫右军,荣禄自募亲兵成立武卫中军。其中聂士成指挥的武卫前军扼北洋门户,是北洋军中的劲旅。 1900年,日、俄、英、法、美、德、意、奥藉口替清廷“代剿”义和团和保护本国侨民,组成八国联军,入侵华北。6月10日,大批联军从大沽登陆,拟经天津向北京进犯。6月17日,联军攻陷大沽口炮台。6月21日,清政府被迫宣战,聂士成奉命在天津迎敌。战前他已意识到此番形势的险恶,派人将老母亲送回合肥,表达了“士成在一日,天津有一日”的视死如归的决心。他将所部除留下5营在芦台驻守,其余各营上万人全部开往津门迎敌。而时在天津附近的义和团也有30000之众,此时和朝廷“捐弃前嫌”,以大刀长矛和赤裸的胸膛抗击侵略者。 7月6日,天津保卫战打响。聂士成率部从城南迂回小西门,架起大炮狂轰租界和跑马场,迫使敌人龟缩在跑马场地道内,而“租界各洋行,为毁者大半”,“华人此次甚勇敢,为从来所未见”,联军如此惊呼。第二天,聂士成部又进一步缩小对敌包围圈,并与马玉昆部合力,一度夺回老龙头火车站。 7月9日凌晨,英、法、美、日、俄大批援军赶至,战场形势急转直下。黎明时分,聂士成所部被迫退守八里台。这时,面对数倍于己的敌军“四面环击,枪林如雨”的危险局面,聂士成指挥全军将士奋勇鏖战达4小时,无惧无畏。交火中,聂士成7处中伤,“腹破肠出,犹挥军前进”,直至壮烈牺牲。他初负伤时,身边近卫再三恳请背他下火线,但他表示,“吾未瞑目,必尽吾职”,坚持与阵地共存亡。 聂士成为国捐躯后,被清廷追赠为太子少保,谥忠节,并在天津建专祠供后人瞻仰。其牺牲处八里台桥改名“聂公桥”(今城南水上公园北侧,毗邻南开和天津大学),桥畔树碑“聂忠节公殉难处”,两边联语:“勇烈贯长虹,想当年马革裹尸,一片丹心化作怒涛飞海上;精忠留碧血,看此地虫沙历劫,三军白骨悲歌乐府战城南。”
人物生平
从军剿捻
聂士成于1836年出生于合肥北乡岗集三十铺村聂祠堂郢一农家,侨居于合肥宣城。其母有烈女之风,七十岁时仍能练武。
1862年(同治元年),聂士成以武童生投效庐州军营,初隶团练大臣袁甲三部讨捻军,四月随军攻克庐州府城,因功叙奖外委。同年八月,随军攻克湖沟、浍北捻军据点,补把总,加五品顶戴。
1863年(同治二年),改隶淮军刘铭传部,随军攻克太仓、镇洋、昆山、新阳、吴江、震泽等地,升守备赏戴蓝翎。同治三年随军攻克苏州、江阴、无锡、金匮各城,九月升都司,加游击衔赏换花翎。同治四年,随军攻克宜兴、荆溪、溧阳、嘉兴、常州,九月论功超迁两江尽先补用参将。同治五年,追叙淮军分援浙皖闽三省战绩,聂士成奉旨以副将补用。不久随直隶提督刘铭传北上追击东捻军任柱等部,屡获大捷。
1867年(同治六年)十一月,赏力勇巴图鲁名号。同治六年随铭军在山东曹县、安邱、潍县及湖北黄安紫坪铺等地作战,击败东捻军任柱部。
1868年(同治七年)五月,聂士成以总兵交军机处记名简放,并赏给一品封典。同年七月,以参加平定西捻军功劳,聂士成以提督交军机处记名简放。
平步青云
1870年(同治九年),聂士成以两江补用记名提督调赴直隶办理海防;1873年(同治十二年),聂士成任武毅右军前营管带,随铭军前往陕西平定回乱,隶属骆国忠部;1876年(光绪二年),随铭军办理东明河工,“土木之用,必实必廉,修筑之劳,必久必固。”1882年(光绪八年),随铭军刘盛休部历年办理直隶河工出力受保奖,随带加三级。
1884年(光绪十年),中法战争爆发,聂士成于是年十二月参加渡海援台;1885年(光绪十一年),台防解严后还北洋。六月以总兵交军机处记名遇有海疆总兵缺出请旨简放。
1887年(光绪十三年)调庆军中任职,任亲兵新左营管带官。在此期间,聂士成所部参与旅顺要塞建设。
1891年(光绪十七年)四月,参加北洋海军大阅活动,聂士成部因数年间操防得力,同年九月由上谕赏加头品顶戴。不久,聂士成由旅顺调回直隶海防,其官衔仍为亲兵新左营管带官,实统芦台淮练军。十月底参加镇压热河金丹教叛乱,攻克叛军据点贝子府、下长皋等处,擒斩叛军首领杨悦春等有功,赏穿黄马褂。十二月,聂士成接替杨玉书,正式接统驻芦台淮练军各营,计统领芦台淮军武毅副中、老前两营,兼统古北口练军前右后三营。
1892年(光绪十八年)三月,热河全境平定,聂士成因功赏换巴图隆阿巴图鲁勇号,与王孝祺、章高元并称“淮军后起三名将”。五月初七日,补授山西太原镇总兵。
1893年(光绪十九年)九月至1894年(光绪二十年)四月,聂士成游历东三省及韩俄交界道里,历时八个月,行程23000余里,“游历凡经过要隘,皆用西法绘图立说,山川扼要形胜了如指掌。”著有《东游纪程》四卷。光绪十九年底朝廷赏给珍玩若干。五月,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聂士成率芦台防军先期入朝,驻军牙山。后赴全州招抚东学党起义军。
抗击日军
甲午战争爆发后,聂士成随提督叶志超援朝,驻军牙山。1894年(光绪二十年)七月,日军在牙山口外丰岛海面偷袭击沉中国运兵船“高升号”,同时从汉城出动陆军进攻牙山。聂士成根据敌众己寡、地形不利防守的情况,建议叶志超主动将部队撤至公州、成欢,利用成欢有利地形伏击日军。他和叶志超各率所部退守成欢、公州。聂士成率部在朝鲜成欢地方与日军激战后撤退平壤,因力战有功赏换刚安巴图鲁勇号。平壤失陷后,聂士成随后参加鸭绿江江防之战,坚守虎山,组织摩天岭防御战,他利用山高路险,设疑疲敌,雪夜奇袭连山关,继而收复分水岭,杀敌甚重,击毙日军将领富刚三造,取得清军为数不多的几场胜利,因功补授直隶提督。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正月,朝廷调聂士成所部八营由辽阳摩天岭入关回防津沽,作为沿海后路游击之师,主持天津沿海防务。
演练新军
甲午战争结束后,聂士成在芦台奉旨以所部武毅军及功字营为骨干,从直隶驻防淮练军中选练及新募马步队30营,仿照德国营制,参用西法编练武毅军,聘请德国和俄国教习教练步队和马队,仿照德国营制操法,指导编订《淮军武毅各军课程》、《武毅先锋马队操练教程》、《武毅军练兵图说》等作为训练教材,创办开平武备学堂,用近代军事知识教育军官,训练士兵,收效显著。
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五月,聂士成首次入京朝觐。九月,聂士成率部出山海关剿办热河朝阳地区马贼。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冬,聂士成奉命总统直隶淮练各军。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朝廷创立武卫军,聂士成部武毅军改编为武卫前军,聂士成以直隶提督兼任武卫前军总统,仍驻芦台,扼守北洋门户。二月,朝廷以聂士成“公忠笃实,办事认真”,编练武毅军三年卓有成效,交部从优议叙。十月聂士成再次进京朝觐,并赐紫禁城内骑马。另于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1898年(二十四年)各赏赐有差。
庚子之变
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末,义和团运动起于山东,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蔓延至直隶境内。团民仇视外洋事物,沿途烧毁铁路电线。四月,义和团破坏保定铁路,五月三十日,聂奉命保护芦保、京津铁路。义和团烧毁黄村铁路,聂军小队前往阻止,被义和团迎击,伤数十人。之后义和团三千人毁廊坊铁轨,聂士成率军前往,遭义和团袭击,聂军还击杀死义和团五百人。当时掌政之端王载漪、大学士刚毅等人下旨严责士成。直隶总督裕禄命聂士成回芦台,聂士成率军回天津。当时天津有义和团二万多人,常击杀武卫军士兵,聂士成不敢反抗,但聂军与义和团的仇隙更深。军机大臣荣禄害怕聂军哗变,冩信安慰聂士成,称武卫军军服西化,容易被误会。聂士成回信称:“拳匪害民,必贻祸国家。某为直隶提督,境内有匪,不能剿,如职任何?若以剿匪受大戮,必不敢辞。”
清廷对义和团政策剿抚不定,使得京畿一带局势难以控制,最后招致西摩尔联军北上及八国联军入侵。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五月二十一日,大沽炮台失守,天津北上联军与聂士成部在天津交火。五月二十五日,朝廷对列强宣战,令聂士成率部保卫天津,收复大沽炮台,阻止八国联军北上。六月,聂士成率所部守卫天津杨村一带,与义和团一起阻击欲入京拯救使馆区的八国联军先遣队,清军与联军互有死伤,而义和团则被聂士成派上前线,遭联军机枪扫射,撤回时又遭聂军机枪扫射,死伤惨重。由于京津铁路已被义和团破坏、八国联军先遣队不擅陆战、聂军装备精良(配有德制重机枪),联军无法前进只能后撤,清廷称此役为廊坊大捷。但裕禄将之归功并大赏于义和团,而聂军则分文无赏。
六月下旬,聂士成奉命攻打天津租界十余次,差点攻下,当时西方军队称聂军是中国最强悍的军队。而义和团则乘机四处焚掠,聂士成派兵镇压,杀义和团千多人,更招致义和团妒恨,诋毁聂士成通敌,清廷下旨督责,以聂士成“旬日以来并无战绩,且闻有该军溃散情形,实属不知振作”,给聂士成以革职留任处分。聂士成非常气愤,称“上不谅于朝廷,下见逼于拳匪,非一死无以自明”,于是每次战斗均亲上前线。
七月初,聂军与联军交战时,义和团到聂家抓害聂士成的母亲、妻子及女儿,聂士成派兵追赶,而其部下有一营新军其中有很多士兵与义和团串通,大叫聂军造反并开枪射击聂军,使聂士成腹背受敌,身中数弹。七月九日,聂士成在城西八里台中炮阵亡。义和团本要戮聂尸,因联军追至才幸免,后来德军扯来一条红毯子,盖在聂士成破碎的身体上。并让士兵把聂士成的遗体交还给清军。
聂士成阵亡后,清廷朝议赐恤,载漪、刚毅力阻,后来清廷下诏称聂士成“误国丧身,实堪痛恨,姑念前功,准予恤典”。
应聂士成故旧周馥等人请求,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二月,署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凯代为聂士成请恤,称其“秉性忠贞,践履纯笃,事亲极孝,居官极廉。驭众严而有恩,遇事勇而有断,沉毅果敢,威望绝伦。”朝廷上谕以聂士成追赠太子少保,著照提督阵亡例赐恤,加恩予谥,谥号忠节。生平战功事迹及死事本末,宣付国史馆立传。并准于立功省份、死事地方及及原籍芦台、天津、合肥建立专祠。建立专祠。聂士成阵亡后,其灵柩由部属护送回安徽原籍安葬。1911年(宣统三年),聂士成次子聂宪藩为其改葬于宣城。
个人著作
聂士成虽是武将,但也粗通文墨,颇通史书,为人礼贤下士,较之于当时同级别的清军将领,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从《东游纪程》的记载来看,聂士成曾读过《史记》、《汉书》、《唐书》和薛福成的《出使日记》。有《东游纪程》、《东征日记》及诗文数篇传世。
后世纪念
1905年清政府立碑纪念,花岗石砌筑基座,高2.4米,位于天津八里台以南(今天津市南开区紫金山路与卫津南路交叉口)。谥号“忠节”。高2.4米。碑正面刻“聂忠节公殉难处”,两侧立柱上刻“勇烈贯长虹,想当年马革裹尸,一片丹心忍作怒涛飞海上;精诚留碧血,看今日虫沙历劫,三军白骨悲歌乐府战城南”,横额为“生气凛然”。1984年复立时,碑文仅留“聂忠节公殉难处”七字。2000年是其为国捐躯100周年,天津市政府在原聂公碑所在地建了一个高4.18米的聂士成铜像以示缅怀,镌刻:将军驱骑刀光寒,一跃桥头此生瞻。聂公当年激扬处,多少青松配雨寒。
历史评价
黄遵宪:“天苍苍,野茫茫,八里台作战场,赤日行空尘沙黄。一弹掠肩血滂滂,一弹洞胸胸流肠,将军危坐死不僵。聂将军名高天下闻,虬髯虎眉面色赭,河溯将帅无人不爱君。”袁世凯:“该提督秉性忠贞,践履纯笃,事亲极孝,居官极廉,驭众严而有恩,遇事勇而有断,沉毅果敢,威重绝伦。”“前岁拳匪事起,环球震动,仓促用兵,以身殉难,迹其苦战授命,武臣中实惟该故提督一人。”陈左高:“清代武将工翰墨,而有日记传世者推聂士成。”《清史稿》:“联军之占津、海也,长驱而入,唯士成阻之;俄兵之侵龙江也,乘隙以进,唯寿山拒之:固知必不能敌,誓以一死报耳。”据八国联军随军记者记载,“华军虽众,皆不足虑,所可畏者,聂军门所部耳;盖聂军有进无退,每为各军之先;虽受枪炮,前者毙,后者又进,其猛处诚有非他军所可比拟者”,又称聂军“所带军械均系极佳之毛瑟快枪,并有极好炮队,该兵士即将新式各炮安置于天津城内炮台上……租界房屋无一处不被击毁者……自与中国交兵以来,从未遇此勇悍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