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建民

联合创作 · 2023-12-27 08:10

主要经历

1942年12月1日生于河南宝丰书香世家,系叶孔扬之子,叶鸿章之孙,明开国大臣叶琛后裔。1943年,1岁,父出走,母孤守,祖父残疾,家入困境。1946年,3岁,随祖父叶鸿章学颜体书法,随母亲孙乾画花鸟鱼虫。1951年,8岁,借宿舅父孙靖邦家中,入读马街小学,仅用4年时间跳级读完6年制完小。1955年,12岁,被马街小学保送上宝丰初中,因家庭贫困辍学。是年秋,通过扫蒺藜卖钱买来新华词典一本,继而夜以继日的抄写和读背。1956年,13岁,恩师丁天德(曾替叶建民交全年学费6毛)把从报纸上多年积攒剪辑而来的书画图片和芥子园画谱赠予叶建民。1957年,14岁,已是驰名乡里的小画家。是年春,青黄不接,叶建民肩背书袋,以画谋生,外出游历,四处漂泊。他给厂矿画壁画,写标语;给剧团,照相馆画布景;给商店画商品画;走街串巷替人画肖像画等。十年间,他步行走遍大半个中国,吃百家饭,读千里书,抄新华词典,背文史篇章。曾漫步孔林,攀登武当,借宿少林,瞻仰于敦煌。1966年,23岁,文革风暴,席卷大地,因其1岁离家的父亲曾工作于民国政府,并随之赴台,叶建民被扣 “有海外关系”、“反革命”,又因曾用碎烟叶换红薯干,被扣“投机倒把分子”,被当地数罪并罚,抄家封门,赶到猪圈居住,并对他连续文批武斗,批斗数十次后,于是年秋深夜出走。1969年,26岁,远离故乡,携母亲移居方城。因祖先遗骸葬于舒山,故更名舒山以作纪念。1972年,29岁,因当地学校缺少一位初中语文三年级教师。叶建民应聘,并执教八年。曾三次被评为优秀教师和班主任,又在初中语文教师夏季培训班作指导老师。1979年,37岁,党的三中全会后重返故里宝丰。1980年,38岁,娶妻成家。是年于宝丰县城开办“舒山书画社”。自画自卖,探索进取,深研笔墨。1985年,43岁,赴香港会亲,见到了时隔40多年未见的父亲,百感交集,写下了《梦港岛会亲》,其诗这样写道:“梦里依稀几春冬,万水千山得相逢。把盏叙旧慰长想,亲情更比酒情浓。同舟操楫见肝胆,风云变幻识杰雄。莫道台独敢吠日,但见众唾淹逆虫。恩恩怨怨付流水,朝朝暮暮盼一统。一国两制顺民意,海峡三通合国情。雄鸡一唱港梦断,拭揩泪眼看天明。”此诗在海峡两岸均有发表。1986年,44岁,在著名书法家郭全忠老师指导下,开始了中国书画函大的三年学习生涯。1989年,47岁,以全市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平顶山分校,并获全国优秀学员证书。同年,拜大理论家书法家周俊杰为师,批改叶建民作业三年;同时又得到沈鹏、欧阳中石、刘艺、刘炳森众多名师指点。1992年,50岁,赴台探亲,并举办书画展,获得成功。1993年,51岁,与历史学家潘民中、杨晓宇合著的《叶公沈诸梁考论》出版发行。得到了海内外叶氏族人的肯定,促成了“世界叶氏宗亲会”的成立。同年获平顶山市委市政府“五个一工程”一等奖;同年又获得河南省省委省政府的全省台胞台属先进个人奖。1995年,53岁,隶书诗作《学孔繁森有感》刊登于中州统战封面。1996年,54岁,叶建民的事迹以《化作梅花报早春》为题,编入平顶山文史资料。1997年,55岁,重赴台湾探亲和书画展览,以诗书会友,结交许多高层人士,并拜天马派创始人叶醉白先生为师。时年88岁的叶醉白先生为叶建民题写了巨幅大字《叶舒山书画展》。1998年,已是56岁的叶建民深感时间紧迫,决定闭关深造。“三更灯火五更鸡”日复一日,“衣带渐宽终不悔”年复一年。此间,创作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书画作品。2006年,64岁,获由江泽民题字的《共和国名人》荣誉金匾和证书。2009年,67岁,获建国60周年《共和国建造者》荣誉证书和勋章,个人肖像邮票也在全国发行。2010年,68岁,东渡日本参加《第三届中日文化交流展》,荣获金奖,书画作品亦被日本前首相村山富士收藏。同年,通过互联网投票当选为《感动中国文化人物》。2011年,69岁,随文化代表团出访泰国,获《中泰友好形象大使》称号及金质奖章和证书。2012年,70岁,春节前收到马英九、陶世君从台北寄来的贺年卡。同年5月,移居北京。2014年,72岁,获文化部艺术中心颁发的《一代书画大师》牌匾。

艺术宗旨

叶建民常说:“人生天地间,也不过短短几十年,若毫无建树于后世,岂不是与草木一样同腐。”正如他在自勉的辞中这样写道:“志欲吞星吐月,身如流水行云。不卑不亢不躁,能诗能画能文。儒释道融于身,胸有传统笔无尘。栖身人间学先贤,走遍南北都是春。”因此,叶建民在作画方面提出这样的观点:“以诸子精华为基,拜自然万象为师。化前贤笔墨奥妙,于无为处而为之。”值得一提是:叶先生说的“无为”,既不是老子所说的的“无为而治”,也不是今人说的“无所而不为”,而是有所指的,“在无为处而为之”。既要在通晓中国绘画历史的基础上,善于发现前人的长处,总结前人的经验,把前人的精妙之处学到手,为己所用。同时,也要有敏锐的眼光发现前人在画史中留下的空白。用叶先生自己的话说是:“拾遗补缺”。这个“缺”就是“空白”。先生要用毕生精力,加以补之。“补缺”就是建树。

艺术理论

以诸子精华为基“书画是视觉艺术”,叶建民常说:“书画的最终目的是要挂在墙上让别人看的”。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这个“门道”就是该作品的真谛。看热闹者切不足论,看门道者通过细心地品味,会清楚地发现作品中的含金量:即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有多深;书画的功力有多厚;要向观者表达什么信息和传达信息所表现的手段等,都会一览无余地展现在观者面前。唐太宗言:“书者,小道也”故叶建民在《舒山书画社志》中写道:“书画者,小道也。不过是用来养家糊口而矣”。然这个小道真正能走好,作品真正能传留后世,并非易事。首先要具备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高雅的格调、民族的自信、爱国的情怀;其次要具备有:熟练精益的笔墨技巧、虚实得体的谋篇效果。落笔要有刚正之骨,浩然之气;谋篇要有宾有主,有轻有重,并且要注意到:疏密聚散、穿插交错、收头聚尾、呼应开合等。要想作出相应完美的作品,应该是意在笔先。这个“意”就是立意。立意就是主题,当你选择主题时就需要认真考虑先哲圣贤的教诲。所以,叶建民强调立意要以诸子精华为基。拜自然万象为师“自然天成,妙趣横生”人们常用这八个字来褒奖某件书画作品。叶建民在《画马略论》中评述道:“赵孟頫画马源于自然,画于自然,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徐悲鸿画马源于自然,高于自然,自成面目,超越前人。叶醉白画马源于自然,超于自然,四蹄腾空,大有飞天之姿,开辟了《天马画派》”。古往今来,不管是什么流派,不管师承何人,也不管你是逸品、极品、神品,必须源于传统、源于自然。叶建民少年辍学,但他幼受庭训,天资聪明,勤奋好学,年仅十四岁已初步掌握以画谋生的技能。1957年春,他肩背书袋画夹、告别乡井老母,浪迹天涯,发足无定处地走街窜巷,以画谋生。十年间,他步履大江南北、黄河内外,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吃百家饭、读千里书,饱食人间冷暖,探源古代先贤。他曾漫步孔林,攀登武当、借宿少林、临摹于敦煌,“望先贤而兴叹,观古今而图强”(摘自《叶建民日记》)。有时,叶建民行到无人处就露宿野外,听鸟鸣、品流泉、望月亮,看云变。心随物象游,手随物象转,呼吸着自然灵秀,沉睡于草木之间。十年间,他结交了许多文人雅士,见识了不少古人真迹,他牢记着“三人行必有吾师”的教诲。他虚心向智者学习,向知者求教,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数十年来,叶建民只拜知识,不拜权钱。常以“人以鄙视,付以笑之”而过往。他自知虽“行万里路”,但未“读万卷书”而倍加努力地求知探索。“三更灯火五更鸡”日复一日,“衣带渐宽终不悔”年复一年。他喜欢于弄清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大到电闪雷鸣、惊涛拍岸、山崩地裂;小到青蛙排队,蚯蚓集合,蚁群厮杀。他总是仔细观察,从不放过任何细节。叶建民的艺术来源于大千世界的自然造化,植根于民族传统文化。他出生于书香世家,得家教启蒙,从家教走出,虽得到许多名师指点,但从不拘泥于师门,只是见贤思学、厚积薄发,形成自己的风格。正像沈鹏先生对他评价的那样:“他刻苦用功,虚心好学,向古代经典学,向现代精英学”,又说“他广泛涉猎中国传统文化,并注重哲学、美学修养。”所以,他认为“拜自然万象为师”是获取知识与灵感的最佳选择。化前贤笔墨奥妙民族传统、书画同源而异流,二者之间存在着息息相通的内在联系。都讲究节奏、韵律、干、湿、浓、淡,追求气息贯通,境界高雅,布局得当,意义深远等,要达到这些要求,必须靠笔墨去表现。用笔:叶建民通过几十年对书画的研究认为:构图有宾主之分,用笔有主宾之别。画中突出的那一笔为主,旁接的其他笔为宾。宾易轻,主易重,主要严谨,宾要悠扬,二者相合,切莫相抗。运笔,贵不动指,指动则腕松。腕松就会使线条轻浮;相反,指不动用腕运行,容易气沉丹田,划出来的线条格外雄厚有力。在一幅画中最忌笔笔平均,要有轻有重,有收有放,有长有短,有虚有实,否则画面就会出现神固气死的板滞。笔繁:不要气促,气促会使人眼界不舒感觉情俗;笔简:必须气壮,气壮会使人感觉有神而风格高尚。叶建民常说,线条不可过分追求秀致,也不可过分追求苍老,秀致易弱,使人感觉骨力不足;苍老易野,使人感觉缺少文雅之气。总之,中国文化讲究的是:中庸平和,阴阳均衡,需要善学者慢慢品评。用墨:墨分五彩:干、湿、浓、淡、焦。叶建民认为:中国画历史悠久,流派纷呈——有先淡后浓再加焦擦以取妥帖者;有先浓后淡再晕水墨以取湿润者;有浓淡写成略加醒擦以取明净者;有一笔分出浓淡不加擦染以取简古者;有由淡加浓或焦或湿连续反复以求深厚者;有重叠焦擦以求秋苍者;有纯用淡墨清水以取雅逸者,总之,古人用墨深浅厚薄随类而施,应该作到:墨淡,用浓衬托;墨浓,用淡抵消,达到中庸平和的美学效果。于无为处而为之叶建民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日记上写道:“笔投华夏,墨流东西”,八十年代,又在“舒山书画社”室内中堂处自刻木匾,上书:“艺海弄潮,拾遗补缺”。这个“缺”就是指历史画卷中的空白之处。可见他自幼就横下决心,要身体力行。叶建民认为:书是画的缩写,画是书的延伸。中国书画同源而不同功,书法者,传承之;国画者,发展之。他说:“书法到了我们这一代,只能传承,已没有发展和升华的空间。因为历史的原因,中国古代朝堂常以书取仕,作为应试考生必须把字写的漂亮。否则,阅卷老师就把你交的考卷当作废纸一张。其二,是工具的改变,我们常说的文房四宝,即笔墨纸砚,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都用不上。其三,随着社会的进步,高科技的发展。以后的人们除了签字以外,甚至连笔都用不上了。怎么办?传承,必须传承!否则,愧对祖先,愧对我们的民族。对于中国画而言,叶建民认为大有发展空间。因为纵观中国绘画历史,一代一代都在进步,一代一代都有发展。从《中国传世名画》中,我们可以看出历经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两宋,元明清,再到近代,可以说中国绘画源远流长,从岩画,陶绘到壁画,墓壁画,漆画,画像砖,画像石,再到卷轴画,扇面画,装框画等,大量的作品构成了琳琅满目的多彩画卷。到了魏晋南北朝以后,绘画开始分科,构图、技法、笔墨设色,都朝着更加娴熟,更加符合大众审美方向的发展。隋唐绘画是中国绘画成熟时期,最大的特点是民族文化的非凡信心和巨大包容。消融了外来文化并成为自己的营养。人物画由清瘦机智转向雍容大度,山水画也独立成为画科。五代开始出现了宫廷画院机构,山水,人物,花鸟无所不精。宋代更是宫廷画院兴盛,职业画家活跃,文人作画趣雅,画坛繁荣的情况下,进一步分科,除了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外,又出现了年画、版画、宗教画、杂画等。画家更注重笔墨技巧,于勾勒挥洒中,或见理趣,或见禅意,或抒志向,或表童心,汇成多元主题。中西绘画艺术由此开始鲜明的区分开界限。元代初期的文人画家怀才不遇,为躲避现实,大多以梅兰竹菊石为画材,并配上诗书来安慰漂泊的心灵。中后期的画家大多是为自我表白人格情绪,对笔墨技法的追求进入到一个空前变革和创新的阶段。明代初期大兴文字狱,使绘画表现出刻板、拘谨和匠气的特点。中后期,画风跳出孤芳自赏的范畴,朝向雅俗共赏的方向发展。同时,版画、插图画、年画也已盛行,绘画成为大众艺术。清代画坛的风格各异,流派纷呈,文人画家强调:诗书画印的完美统一,并重视人品才情的修养,提倡“士气”,贬斥“匠气”,创作上讲究“师造化”,独树个性。“古典派”要表达淡泊、宁静、与世无争的情怀。“革新派”要张扬个性,“外师造化,内得心源”,反对循规蹈矩。“海派”画家要以书法融入绘画,讲究笔趣墨韵,别开一代新型画风。随着西洋的明暗、透视和中国线条、笔墨、宣纸熔为一炉时,也独具韵味,受到国人的赞誉。进入近现代以来,中国画坛出现三种现象:一是坚持民族传统,守住笔墨底线,融入书法功力,创造出雅俗共赏的新型作品;二是主张引进西方艺术,实行中西合璧,以素描为基础对中国画进行改造。三是以西方印象主义,光影效应,将生命中的自我感悟用中国画的水墨加色彩直接泼洒在纸上,再少加挥擦,形成自我欣赏的独具特色的“国画”。若论中国绘画历史,犹如浩瀚大海,大有后浪推前浪之势,时隐时现的飞溅出光辉耀眼的浪花,动人心弦,叹为观止,不断丰富中华民族的艺术宝库。他说,在这五彩缤纷的书画长廊中,有的虽贵为皇帝、皇亲、贵族,或书画官员,但多数则一生失意,穷困、潦倒,甚至因穷而饿死,因忧患而自毙,因失意而癫狂。无论处于何种境地,他们都用自己的手,拿起饱蘸深情的笔墨,挥洒着一腔热情,将自己心灵的震颤绘成不朽的作品,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子孙。叶建民在深入探索前人的基础上,把干粉擦笔技法创造性的融入到水墨线条之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效果,把“于无为处而为之”的构想,化为佳作昭示给后人。如:《林则徐》、《涉水图》。

主要评价

书法泰斗,原书协主席沈鹏先生评价:“叶建民多年来执着的追求书法艺术,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首先,他立足传统,注重传统经典的学习与研究,基本功扎实,路子正;其次,他刻苦用功,虚心好学,向古代经典学,向时代精英学;第三,他悟性好,潜力大,由于他广泛涉猎中国传统文化,并注重哲学、美学修养,所以书法的追求的格调高,在书法界有很高的评价。”书法泰斗,北师大书法博士生导师欧阳中石先生评价:“叶建民的书法,运笔自然,师古不泥,书法大气磅礴,笔势飞扬流动,且书风具有畅达俊逸的笔韵。线条厚实饱满,笔墨变化多姿,潇洒飘逸。既有浑厚苍劲的气势,又有温柔秀雅的情韵,堪称极品之作。”文字学泰斗,新华词典编辑组组长,中国辞书学会会长曹先擢先生评价:“叶建民先生的国画是有深厚的功底,画面构图活脱,用色古艳沉着,整体表现精道,笔歌墨舞,美不胜收。”台湾天马派泰斗,叶醉白将军评价:“建民宗棣,书画俱佳,既有传统,又有新意,是族人之兴。”著名作家、诗人杨晓宇先生赞曰:“翰墨文章应水韵,丹青画卷舒山诗。”著名历史学家潘民中先生赞曰:“舒山云起,应水鹤鸣。”资深媒体记者王留健以《又一个齐白石从宝丰走进北京》为题报道了叶建民的事迹。

个人作品

叶建民、黄永玉、刘大为、范曾合集的《国韵风华》人民美术出版社;叶建民、黄永玉、欧阳中石、刘大为、李采、侯学源、王明明合集的《七十年七大家》中央文献出版社;叶建民、欧阳中石、沈鹏、刘大为、黄永玉合集的《一代书画大师》中央文献出版社;叶建民、刘大为、黄永玉、欧阳中石、沈鹏合集的《神州书画名家》中国文联出版社;叶建民、刘文西、刘大为合集的《中国画坛领军人物》中国文联出版社;叶建民、沈学仁、欧阳中石、谭涤夫、林加国、陈丹青合集的《百家档案传承》高等教育出版社;叶建民、刘大为、黄永玉、欧阳中石合集的《聚焦中国艺术》中国国际出版社;叶建民、范曾、欧阳中石、刘大为合集的《当代中国的书画》当代中国出版社;叶建民、靳尚谊、欧阳中石合集的《笔尖上的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叶建民、刘大为、沈鹏合集的《华夏瑰宝》,华夏出版社出版;叶建民、刘文西、范曾合集的《当代中国的书画》,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叶建民专集《汉字文化》,汉字文化杂志出版社出版;叶建民、潘民中、杨晓宇合著《叶公沈诸梁考论》古籍出版社出版。《中国国学名家•叶建民卷》华夏出版社出版

人物入编

《中国艺术人才精品》,《北京国际艺术品博览》,《当代书画英才集》,《当代书画名家作品集》,《中华书画名人作品集》,《风光这边独好》,《第三届中日友好文化艺术交流展精品集》,《海峡两岸书画名人大辞典》,《跨世纪著名书画家精典》,《中华人物大辞典》,《感动中国文化人物》,《共和国名人大典》,《古今画坛名家与名画》,《一代书画名家》

浏览 4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