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奥斯汀
人物生平
写作经历
简·奥斯汀出生在英国汉普郡斯蒂文顿镇的一个牧师家庭,过着祥和、小康的乡居生活。兄弟姐妹共八人,奥斯汀排行第七。她从未进过正规学校,九岁时曾被送往姐姐的学校伴读。姐姐卡桑德拉是她毕生最好的朋友,然而奥斯汀的启蒙教育却更多得之于她的父亲。奥斯汀酷爱读书写作,十一二岁时便已开始创作。成年后,奥斯汀随全家迁居多次。1817年,奥斯汀抱病在身,为方便就医,举家迁往曼彻斯特,在两个月后不治身亡。奥斯汀死后安葬在温彻斯特大教堂。简·奥斯汀终身未嫁,逝世时仅为四十一岁。
创作过程
奥斯丁创作的小说,几乎都经过长时间的反复修订改写。她出版的第一部小说是《理智与情感》(1811)。《傲慢与偏见》(1813)是她的第二部作品。这两部作品,加上她去世后出版的《诺桑觉寺》(1818),都写于十八世纪的九十年代,为其早期创作的作品。而《曼斯菲尔德庄园》(1814)《爱玛》(1816)与《劝导》(1818)则写于十九世纪,算是后期作品。这六部作品,总共不过一百五十万字(中文),数量不算多。作品初出版时,销量也不算很大。
文学地位
可是她在英国文学中的地位却随时间的过去而日益显得重要,以致竟有批评家认为:
“作家当中其手法最接近于(莎士比亚)这位大师的,无疑就要数简·奥斯丁了,这位女性堪称是英国之骄傲。她为我们创造出了一大批的人物……”(托·巴·麦考莱语)。另一位将她与莎士比亚相比的是现代美国的批评家艾德蒙·威尔逊。他说:“一百多年来,英国曾发生过几次趣味上的革命。文学口味的翻新影响了几乎所有作家的声望,唯独莎士比亚与简·奥斯丁是经久不衰。”赞赏奥斯丁的作家,从瓦尔特·司各特开始,可以说是绵延不绝,粗略一排就有:特洛罗普、乔治·艾略特、柯勒律奇、勃朗宁夫人、骚塞、爱·摩·福斯特等几位。但是她的杰出与伟大之处究竟表现在哪些方面,也不是一下子说得清楚的。弗吉尼亚·吴尔芙就曾说过:“在所有的伟大的作家中,她的伟大之处是最最难以捕捉到的。”
生活背景
奥斯丁与摄政王
奥斯丁在世时,英国由摄政王统治。他的父亲乔治三世晚年精神失常,国会安排由他摄政。1820年老王去世,摄政王即位,是为乔治四世。据说他非常喜欢奥斯丁的作品,在每个住处都存有一套。他还写过一封信给奥斯丁,表示了自己的钦佩并希望她能把下一部作品献给自己。奥斯丁在一封信里说:“对亲王的感谢,我感到荣幸。”同时也多少有点违心地写了《爱玛》书前的那篇献词。据记载,摄政王藏书室的负责人曾建议奥斯丁写题材大一些的作品。
奥斯丁在回信中说:“我不写传奇。我必须保持自己的风格,继续走自己的路,虽然在这条路上我可能永不会再获成功。我却相信在别的路上我将彻底失败。”奥斯丁向亲属表示过,她自己能做的只是“写乡野的几户人家”,“在一小块(两英寸宽的)象牙上……用一支细细的画笔轻描慢绘。”人们自然要庆幸亏得奥斯丁没有采纳那样的建议。而且她也不纯粹是“为小题材而小题材”。她也能做到小中见大。她在作品中关怀妇女、恋爱、婚姻问题,探讨社会在这些方面的谬误与偏见并从而揭示人性中的一些弱点。探讨人性,这难道能说是在写微不足道的小题材吗?古代的希腊人认为最重要的问题莫若是“认识自我”。他们在德尔菲神庙上铭刻的就是这几个字。
创作时表
1794-95 《初次印象(傲慢与偏见)》动笔。
1796 《初次印象(傲慢与偏见)》完成,《埃莉诺和玛丽安(理智与情感)》动笔
1798-99 《诺桑觉寺(苏姗)》完成。
1803 《苏姗(诺桑觉寺)》以10镑价格卖给理查.克罗斯比,但未被出版。《沃森一家》动笔(1818年出版)
1805 《沃森一家》放弃。
1811 《曼斯菲尔德庄园》动笔。《理智与情感(埃丽诺和玛丽安)》出版。
1813 《傲慢与偏见(<第一印象> 修订版)》出版。《曼斯菲尔德庄园》完成。
1814 《曼斯菲尔德庄园》出版。《爱玛》动笔。
1815 《爱玛》完成并出版。《劝导》动笔。《苏姗(诺桑觉寺)》从出版商理查.克罗斯比手中买回。
1816 《劝导》完成。《苏姗(诺桑觉寺)》修订。
1817 《沙地屯》动笔
1818 《诺桑觉寺(<苏姗>修订版)》和《劝导》出版。
主要作品
简·奥斯汀一生一共有六部主要作品:主要作品《理智与情感》(Sense and Sensibility, 1811)《傲慢与偏见》(Pride and Prejudice, 1813)《曼斯菲尔德庄园》(Mansfield Park, 1814)《爱玛》(Emma, 1815)《诺桑觉寺》(Northanger Abbey, 1818, 死后出版)《劝导》(Persuasion, 1818, 死后出版)次要作品《苏珊夫人》(Lady Susan,1794,1871死后出版)《爱情和友谊》(Love and Friendship,1790,14岁时写)未完成作品《Sanditon》(生前最后一部作品)《The Watsons》(因父亲的去世导致简情绪很低落,故未写完)1.《理智与情感》又名《理性与感性》(Sense and Sensibility, 1811)2.《傲慢与偏见》(Pride and Prejudice, 1813)3.《曼斯菲尔德庄园》(Mansfield Park, 1814)4.《爱玛》(Emma, 1815)5.《诺桑觉寺》(Northanger Abbey, 1818, 死后出版)6《劝导》(Persuasion, 1818, 死后出版)
创作特点
小说特点
根据《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的说法,简·奥斯丁是“第一个现实地描绘日常平凡生活中平凡人物的小说家。(她的作品)反映了当时英国中产阶级生活的喜剧,显示了‘家庭’文学的可能性。她多次探索青年女主角从恋爱到结婚中自我发现的过程。这种着力分析人物性格以及女主角和社会之间紧张关系的做法,使她的小说摆脱十八世纪的传统而接近于现代的生活。正是这种现代性,加上她的机智和风趣,她的现实主义和同情心,她的优雅的散文和巧妙的故事结构,使她的小说能长期吸引读者。”并且说:“当时(指十九世纪初)流行夸张戏剧性的浪漫小说,已使人们所厌倦,奥斯丁的朴素的现实主义启清新之风,受到读者的欢迎……到二十世纪,人们才认识到她是英国摄政王时期(1810--1820)最敏锐的观察者,她严肃地分析了当时社会的性质和文化的质量,记录了旧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现代评论家也赞佩奥斯丁小说的高超的组织结构,以及她能于平凡而狭窄有限的情节中揭示生活的悲喜剧的精湛技巧。”
本文作者在阅读了中外评论家对奥斯丁的分析评论之后,觉得还是以上所引的
简短结论最为准确精到。内中惟一未突出提到的是奥斯丁塑造人物的巨大才能(每部小说的主角都是青年女性,但她们无一雷同),以及她能站在更高角度,冷眼看待、评论这些人物(特别是她心爱的人物)的睿智目光。奥斯丁曾说过什么是好的作品。她说:“……有些作品,其中展示了才智最强大的力量;其中作者以最精心选择的语言向世人传达了对人性最透彻的了解、对这种丰富多彩的人性恰到好处的描绘,以及对机智幽默最生动活泼的抒发。”(见《诺桑觉寺》第五章末段)奥斯丁的几部作品,可以毫无愧惭地说,都是达到了这样的标准的。
语言特色
奥斯丁的语言确实出色,这在提高她作品的水准上起着很大的作用。她的对话不但符合人物性格,而且常含机锋。(奥斯丁小时候曾和家人演戏自娱,写好对白自是她的特长。)叙述描写部分语言通常徐缓舒展,与她所写的那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环境与人物身份非常配称。
作者偶尔亦用曲笔,不动声色地说几句谑而不虐的反话,使读懂的读者不禁要发出会心的微笑。(批评家瓦尔特·艾伦就说过,整部《爱玛》,“就是在嘲弄中孕育成的。”)在结构上,《爱玛》亦极匀称紧密。除了书中高潮处外,每一章亦都有精彩的“看点”。
这就使得翻译者苦苦奋斗工作时,又自有乐趣,仿佛是“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相信读者在读她的书时,也会有这样的体会的。有批评家说过:“在《爱玛》中,整个主题就是女主人公痛苦的认识自身并逐渐抛开幻想的过程。”
文学特点
由于奥斯汀终其一生都生活在封建势力强大的乡村,加之家境殷实,所以生活圈子很小。这使得她的作品往往局限于普通乡绅的女儿恋爱结婚的故事当中,而她的作品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了封建势力的观点。作品主要通过淑女绅士们的社会交际,日常对话来反映家庭和社会的道德标准。这使得奥斯汀的作品很长一段时间都被认为是通俗读物。但是,尽管奥斯汀的作品被比喻为“两寸象牙雕”,但是她仍然通过身世太太们的日常对话交际来反映出了当时的社会百态,用幽默的语言来讽刺了惟利是图,爱慕虚荣的现象。
感情生活
情窦初开
1796年,20岁的奥斯汀遇到勒弗罗伊。情窦初开的她对这个聪明狡黠的爱尔兰年轻律师一见钟情。然而,奥斯汀的牧师家庭希望未来女婿拥有经济实力,而偏偏那时的勒弗罗伊还是个穷小子。而拥有6个孩子的勒弗罗伊家也执意与富贵之家联姻,因此要求勒弗罗伊返回爱尔兰。从此两人便再没有相见。当年,奥斯汀在致姐姐卡桑德拉的信中表达了无奈伤心:“终于,这一天还是到来了,我将与汤姆·勒弗罗伊告别。而当你收到这封信时,一切都已结束。一想到这些,我不禁泪流。”后来,勒弗罗伊如家人所愿地娶了个大家闺秀,还成为爱尔兰最高法院首席法官。直至晚年,他才向侄子坦言,曾与一位作家有过一段“少年之爱”。
终身未嫁
初恋以被迫分手告终,奥斯汀选择终身不嫁,而将所有未了的情感注入文学创作。这段恋情没有让奥斯汀成为勒弗罗伊太太,却激励她成为英国历史上最受欢迎的女作家之一。“是他告诉她,她拥有才华。是他鼓励她在写作中追随自己的思想。尽管他俩没有在一起,但这段恋情却激发她成为职业作家。”雷说。另一方面,奥斯汀和勒弗罗伊第一次相遇的房子也行情看涨。这座名为“迪恩小屋”的房子坐落在汉普郡,充满浓郁的英式特点,典雅而舒适。悠久历史、建筑价值再加上凄美爱情故事,这座小屋已经被开出1000万英镑的高价。
《简·奥斯汀》的著作主要是小说创作,在其它方面保留较少。论者多谓是其姊妹卡桑德拉在奥斯汀过世后焚烧了她的书信,可能还有其它一些未传开的作品。是耶非耶,尚待考证。
简·奥斯汀的婚恋观
在《傲慢与偏见》中她拒绝没有爱情的婚姻,捍卫有真爱的婚姻。当伊丽莎白的父亲的法定继承人柯林斯牧师(一个“傲慢与诌媚,自傲与谦卑的综合体”)向她求婚时,她拒绝了。因为在她看来,没有爱情的婚姻不能使彼此幸福,婚姻的维持不能仅靠钱财。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伊丽莎白的好友夏洛蒂,夏洛蒂是个“敏感、聪慧的年轻女子”,而夏洛蒂竞然在伊丽莎白拒绝柯林斯的求婚后嫁给了他。夏洛蒂对伊丽莎白曾这样说到“婚姻的幸福与否纯粹是靠运气”中国学术期刊网。而且,对于你将要共度余生的丈夫的缺点,你在婚前知道的越少越好。就是这样的婚姻价值观,让她为了世俗的利益而牺牲所有美好的感受。通过鲜明的对比,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妇女的可悲命运,又凸显了伊丽莎白的婚姻观——她主张有真爱的婚姻。这正是作者本人想要表达的婚姻观。
第二,她拒绝不平等的婚姻,渴望平等,相互尊重的婚姻。尽管达西出身名门,收入丰厚,还拥有彭伯里那么大的庄园,但是从他的求婚中我们看到,他不尊重伊丽莎白的感情,损害了她的尊严,她拒绝了他的求婚。“任你采取什么方式向我求婚,也不会诱使我答应你。……就觉得哪怕我一辈子找不到男人,也体想让我嫁给你,”达西高高在上,有钱有权有地位,而伊丽莎白没钱又没有地位,他以为伊丽莎白会答应他的求婚。在这样的不平等面前,她毅然放弃了。在她身上,我们看到了女性的个性魅力,充溢着女性对自由爱情的渴望以及对自由平等、独立人格的渴望。也因此达西的第二次求婚与先前大相径庭。尽管客观存在的因素没变,如两人的则产、地位的相对不平等,但他很谦虚,非常尊重伊丽莎白。“……我当初向你求婚,满以为你一定会答应我。你使我明白过来,我既然认定有位姑娘值得我去博得她的欢心,那就决不应该自命不凡地去取悦她。”伊丽莎白那种建立在真才实学基础上的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强烈的自信心和精神上的优越意识,以及那种迷人的反抗性格深深吸引着达西。同时在两人的交往中,他们不断发现自我,完善自我,最终建构了属于他们的美满爱情。
第三,她拒绝非理性的婚姻,崇尚感性与理性并存的婚姻。伊丽莎白在没有爱上达西前,她也爱过威克姆。“伊丽莎白觉得无论是上次见到他的时候,还是以后想起他的时候《傲慢与偏见》,她丝毫没有错爱他。威克姆先生在人品、相貌、风度和地位上远远超过了其他军官。”她与威克姆告别时,双方都十分客气。……分手后,她相信不管他结婚也好,单身也罢,始终是个和蔼可亲而又讨人喜欢的楷模。”当然那只是伊丽莎白对威克姆的一些表象认识,而事实上他是个“伪君子”。也因此在对威克姆有了真正的认识后,她理性地作出了决定。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她父母的婚姻还有她妹妹的婚姻。贝内特先生年轻时因为贪图妻子的关貌,娶了一个心胸狭窄智力低下的女人,两人在性格、爱好上有很大差异。婚后不久贝内特先生就对自己的轻率而后悔,家庭生活全无幸福可言。她妹妹莉迪亚举止轻浮,未成年就被外表魅力十足的威克姆诱惑,在冲动之下与之私奔。莉迪亚的私奔不仅使她自己身败名裂,还将连累整个家族陷入丑闻……。正如奥斯汀所说“恋爱婚姻是关系到终身幸福的大事,一定要严肃谨慎,切不可让表面现象蒙住了眼睛。”在爱情婚姻观上,她崇尚感性与理性并存。
透过伊丽莎白,我们看到了作者的爱情婚姻观:爱情与婚姻不同,成熟的爱情才能成为婚姻。美满的婚姻需要真正的爱情为基础,需要物质做保障,需要理性思考为后盾。同时恋爱双方需要相互尊重,体谅对方,换位思考,为爱负责,平等和自由。在这四种婚姻关系中,只有伊丽莎白和达西符合这些标准,是作者理想中的婚姻模式。当然奥斯汀婚恋观也包含了一些消极因素。在奥斯汀的理想婚恋模式中,未能摆脱她既渴望超越现实又无法超越现实的两重性,她一方面呼吁婚姻要以爱情为基础,但另一方面又认为财产地位是婚姻不可或缺的。为了金钱结婚是错误的,但是没有金钱而结婚也是愚蠢的。另外,她小说中的婚姻双方都是无一例外的门当户对,这也体现了奥斯汀作品在女性独立问题上的历史局限性中国学术期刊网。
人物纪念
简迷由来
Janeite这个词大概有100多年的历史了。据说,最早在1894年,当时的一位著名批评家George Edward Bateman Saintsbury,在给《傲慢与偏见》写序的时候,就自豪地宣称自己是个Janite。这大概就是“简迷”这个词的来源。不过“简迷”的历史要比这个词更长久。简小姐的同代人,大名鼎鼎的“历史”小说家司各特(其实他是奥斯汀的前辈了,《劝导》里面Anne就很喜欢他的小说)就对她相当推崇,而且认定,喜欢奥斯汀的就一定非常喜欢,要么就根本不喜欢。1831年(奥斯汀小姐过世刚刚14年),著名的英国历史学家麦考莱(Thomas Macaulay)就在信中提到,在一次Party上,人人都将简小姐吹上了天。有个人说,人人都喜欢《曼斯菲尔德庄园》,但是否真是简小姐的信徒,是不是她的真正“选民”,得看一个人能不能欣赏爱玛。麦考莱本人就是个“简迷”,而且还把简和莎士比亚相提并论。想想100多年后,这仍然被大部分人看作是言过其实的大话,就知道麦考莱的趣味了。
简迷发展
1900年前后,简迷已经不再象司各特设想的那样,属于少数人了。据说在一战后的英国医院里,就推荐用奥斯汀的小说来辅助治疗战后创伤综合症。不过,“简迷”这个名字真正流行起来,要归功吉普林1924年发表的短篇小说“The Janeites”(这个拼法,而不是Saintsbury最初的Janite,成了辞典认定的标准用法)。这部有趣的小说讲了一帮英国士兵靠奥斯汀的小说度过了一战的疯狂和残酷。象吉普林的许多小说一样,“简迷”写得聪明而有人情味。从此,“简迷”的说法就广为人知了。
20世纪简迷的数量似乎仍在增加,其中不乏一些有趣的人。比如看过《看得见风景的房间》的人大概都能感受到其中的“简”味。而E.M.Forster就是一位极为推崇奥斯汀的作家。他在1923年为Chapman博士的牛津版奥斯汀小说集(大概在剑桥注释版出来前,这仍将是最广泛使用的奥斯汀作品版本)写评论的时候,就说自己是Jane Austenite。简的欣赏者中我们还可以加上从沃尔芙,奥登、Edmund Wilson到C.S. Lewis(看过新片Narnia的人大概会记得这个著名的基督教作家)的名字。70年代,Lionel Trilling在哥伦比亚大学开奥斯汀课的时候,就被蜂拥而至的选课学生折磨得不知所措。
反对派别
不过,有简迷,自然也就有简的反对派。最著名的自然就是对奥斯汀非常不买帐的夏洛蒂·勃朗特。她在私人信件里曾经极为严厉地批评过奥斯汀。考虑到我们的读者的感情,就不引用她的原话了。简的另一个著名的敌人是马克·吐温。不过,也有人专门写论文证明马克·吐温并非真的不喜欢简。不过大概奥斯汀小姐不大会真的在乎这个是非吧。真正奇怪的是亨利·詹姆斯。吉普林的小说中,那帮简迷在提到简小姐没有结婚也没有孩子时,就有人说,谁说奥斯汀没有后裔,她的后裔就是亨利·詹姆斯。后来,利维斯在研究英美小说的大作《伟大的传统》中,还真的把从奥斯汀经乔治·艾略特到詹姆斯看作英语小说最重要的谱系。不过詹姆斯很少提到奥斯汀。他最著名的论述出现在有关巴尔扎克的演讲中。
那里他刻薄地说,这种简·奥斯汀的崇拜是商业投机加上感伤的幻觉和自欺的迷恋。詹姆斯的态度,很快就得到了进一步的响应。1940年,D. W. Harding发表了一篇著名的文章 “Regulated Hatred: An Aspect of the Work of Jane Austen”。
其中的著名论断就是,喜欢奥斯汀小说的人,绝大多数都是奥斯汀非常不喜欢的那种人,既市侩又感伤。这篇十几页的小文章现被公认是奥斯汀研究的真正开端。
两派驳论
从此之后,奥斯汀研究和简迷就互不买帐,暗自相互嘲讽,甚至公开诋毁。利维斯在《伟大的传统》中对Cecil爵士这个简迷抱着一副娱乐消闲的态度读奥斯汀就大大不以为然。60年代以后,特别是1968年Marvin Mudrick出版的Jane Austen: Irony as Defense and Discovery,以及1979年Sandra Gilbert和Susan Guhar的《阁楼上的疯女人》,已经使奥斯汀的形象与我们这些普通老百姓读到的大相径庭,再加上近20年的修正主义传记,奥斯汀后人努力想创造的一个纯洁的天使形象,已经被破坏得差不多了,取而代之的倒是一个女权主义的先锋,文化批评的前驱,甚至刻薄刁钻的小妇人。不过,简迷并不太在乎这些学术的潮流,她们关心的不是文化与帝国主义的关系,或者奥斯汀笔下的女性自觉意识,而是奥斯汀自己最直截了当提到的问题,那些男婚女嫁里面的道德、心理、经济和政治。简迷的热情从似乎一部接一部的奥斯汀改编电影电视中,从无数奥斯汀小说的续集和仿作(这些续集和仿作从浪漫爱情小说,侦探小说到色情小说,无一不有。这里最有名的大概是Bridget Jones’s Diary了)里,大概仍然可以看得到。或许,这只能表明,奥斯汀关心的问题仍然是我们生活最重要的问题,而奥斯汀的洞察力,即使不能帮我们找到理想的爱人,建立幸福的婚配,但至少能让我们从中获得一些人性的知识。
人物评价
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庸俗无聊的“感伤小说”和“哥特式小说”充斥英国文坛,而奥斯汀的小说破旧立新,一反常规地展现了当时尚未受到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冲击的英国乡村中产阶级的日常生活和田园风光。她的作品往往通过喜剧性的场面嘲讽人们的愚蠢、自私、势利和盲目自信等可鄙可笑的弱点。奥斯汀的小说出现在19世纪初叶,一扫风行一时的假浪漫主义潮流,继承和发展了英国18世纪优秀的现实主义传统,为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的高潮做了准备。虽然其作品反映的广度和深度有限,但她的作品如“两寸牙雕”,从一个小窗口中窥视到整个社会形态和人情世故,对改变当时小说创作中的庸俗风气起了好的作用,在英国小说的发展史上有承上启下的意义,被誉为地位“可与莎士比亚平起平坐”的作家。
社会影响
事件详情
英国央行表示,新版10英镑纸币将于2017年发行。而这一年,恰逢简·奥斯汀逝世200周年。2013年通行的10英镑纸币,印制的是进化论的奠基人达尔文的头像。简·奥斯汀取代达尔文,将改变英国纸币上女性形象缺失的局面。目前英国发行的所有纸币,正面都是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头像,背面印刷的则是不同时期英国的重要人物。20英镑上是现代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50英镑上是18世纪英国企业家马修·博尔顿和蒸汽机的改良者詹姆斯·瓦特。
事件背景
2013年4月,英国央行决定,5英镑纸币上的头像,由二战时期英国首相丘吉尔取代19世纪女慈善家伊丽莎白·弗莱,导致英国纸币上女性形象缺失,此举招致众多女权主义者的批评。英国记者佩雷斯早前发起网上联名,要求英国央行选择女性作为新钞肖像人物,获得3.5万人响应。佩雷斯称,英国央行试图“将女性扫出英国历史”,而此次胜利是联名行动的成果。
官方表态
英国央行新任行长卡尼强调,无意把女性排除在纸币肖像人选之外,今后选择纸币上的人物将会更加慎重,而且会征求公众的意见,以防止再发生争议。他称赞简·奥斯汀是“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作品评论
《傲慢与偏见》简·奥斯汀(Jane Austen,1775—1817)常被二十世纪的文学评论家们和文学史家们誉为真正伟大的英国小说家,因为她使英国小说更臻完美,因此她的小说是最具经典意义的小说。英国著名文学家和评论家基布尔(T.T.Kebble)说“简·奥斯汀是一位喜剧艺术家”,并认为她“在纯粹喜剧艺术方面仅次于莎士比亚”。 英国十九世纪著名史学家、诗人和政论家托马斯·马科莱(Thomas Macauley)称她为“写散文的莎士比亚”。奥斯汀在研究她所处的社会时,明显地表现出对当时社会的不满,正如她通过伊丽莎白的口所说的:“世事经历得越多,我就越发对这个世界不满。世人都是反复无常的,那种表面的优点或见识是很不可靠的。日复一日,我的这种信念更加坚定。”于是她就拿起反讽和喜剧这两种有力的艺术武器来批判那些不合理的传统道德观念和乡绅贵族阶层的保守人物,揭露他们的虚伪,嘲弄他们的愚蠢。正如她所说的:“我承认,愚蠢的行为、荒谬的事情、异想天开的古怪念头、前后矛盾的言行,都使我觉得好笑,只要有可能,我就要嘲笑它们。”她在《傲慢与偏见》中正是这样做的,而且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正如奥康瑙尔所说,奥斯汀是位“最杰出的道德家,她总是通过小说来教育读者,而且她教导的方式是谨慎而周到的”。她在小说中从不说教,而总是寓教于讽,寓教于乐,让读者从作品那些滑稽可笑人物的自相矛盾、荒谬可笑的言谈举止和适得其反的行为中得到乐趣与启迪。毛姆说:“我相信,广大的读者已经认定《傲慢与偏见》是奥斯汀的杰作,我认为他们的评价是很中肯的。使一部作品成为经典名著的,不是评论家们的交口赞誉、教授们的阐述研究、用作学校里的教科书,而是使一代又一代的众多读者在阅读这部作品中得到的愉悦,受到启迪,深受教益。我个人认为,《傲慢与偏见》总体来说,是所有小说中最令人满意的一部作品。”译者认为,毛姆的这一看法不仅代表了学者专家们的权威评价,同时也是世界各国广大读者的一致心声。
作品简介
《理智与情感》简介:《理智与情感》虽是简·奥斯汀的第一部小说,但写作技巧已经相当熟练。故事中的每一个情节,经作者的巧妙构思,表面的因果关系与隐藏在幕后的本质缘故均自然合理。女主人公根据表面现象产生合情合理的推测和判断,细心的读者虽然不时产生种种疑惑,但思绪会自然而然随着好的观察而发展,等着最后结果出现时,与表面现象截然不同,造成了出乎意料的喜剧效果。如果反过来重读一遍,会发现导致必然结果的因素早见于字里行间。小说的情节围绕着两位女主人公的择偶活动展开,着力揭示出当时英国社会潮流中,以婚配作为女子寻求经济保障、提高经济地位的恶习,重门第而不顾女子感情和做人权利的丑陋时尚。小说中的女主角均追求与男子思想感情的平等交流与沟通,要求社会地位上的平等权利,坚持独立观察、分析和选择男子的自由。在当时的英国,这几乎无异于反抗的呐喊。如同书名里所体现的那样,故事集中表现了“理智”与“情感”的矛盾冲突。以玛丽安为代表的人物是理智不足而感情有余;以约翰·达什伍德夫妇为代表的人物是理智有余而感情不足;而以威洛比为代表的人物在感情上又是十分虚伪,表面上似乎很有情感,实际上却冷漠无情,自私透顶。作者在故事里对珍重感情的人报以赞扬,尽管对这些人在理智上的欠缺也不时加以讽刺,然而对缺少感情仅有理智或是在感情上虚伪的人,却表现出了鄙夷的态度。作者最终赞赏的是女主人公埃莉诺,因为她即重感情又有理智。这里表现了作者在这个问题上的理想,即是人不能没有感情,但感情应受理智的制约。《傲慢与偏见》小乡绅班纳特有五个待嫁闺中的千金,班纳特太太整天操心着为女儿物色称心如意的丈夫。新来的邻居彬格莱(Bingley)是个有钱的单身汉,他立即成了班纳特太太追猎的目标。在一次舞会上,彬格莱对班纳特家的大女儿吉英(Jane)一见钟情,班纳特太太为此欣喜若狂。参加舞会的还有彬格莱的好友达西(Darcy)。他仪表堂堂,非常富有,收入是彬格莱的数倍,许多姑娘纷纷向他投去羡慕的目光;但他非常骄傲,认为她们都不配做他的舞伴,其中包括吉英的妹妹伊丽莎白(Elizabeth)。达西(Darcy)对彬格莱说,她(伊丽莎白)长的可以“容忍”,但还没到能引起他兴趣的程度。伊丽莎白自尊心很强,决定不去理睬这个傲慢的家伙。可是不久,达西对她活泼可爱的举止产生了好感,在另一次舞会上主动请她同舞,伊丽莎白同意了和达西跳了一支舞,达西由此而逐渐对伊丽莎白改变了看法。彬格莱的妹妹卡罗琳(Caroline)一心嫁给达西,而达西对她十分冷漠。她发现达西对伊丽莎白有好感后,怒火中烧,决意从中阻挠。达西虽然欣赏伊丽莎白,但却无法忍受她的母亲以及妹妹们粗俗、无礼的举止,担心吉英只是看上了彬格莱的收入和家产,并非是钟情于彬格莱,便劝说彬格莱放弃娶吉英。在妹妹和好友达西的劝说下,彬格莱不辞而别,去了伦敦,但吉英对他还是一片深情。班纳特先生没有儿子,根据当时法律,只有男性可以继承财产,而班纳特家的女儿们仅仅只能得到五千英镑作为嫁妆,因此他的家产将由远亲柯林斯(Collins)继承。柯林斯古板平庸又善于谄媚奉承,依靠权势当上了牧师。他向伊丽莎白求婚,遭拒绝后,马上与她的密友夏绿蒂(Charlotte)结婚,这也给伊丽莎白带来不少烦恼。附近小镇的民团联队里有个英俊潇洒的青年军官韦翰(Wickham),人人都夸他,伊丽莎白也对他产生了好感。一天,他对伊丽莎白说,他父亲是达西家的总管,达西的父亲曾在遗嘱中建议达西给他一笔财产,从而体面地成为一名神职人员(其实是韦翰自己把那笔遗产挥霍殆尽,还企图勾引达西的妹妹乔治安娜私奔)。而这笔财产却被达西吞没了。伊丽莎白听后,对达西更加反感。柯林斯夫妇请伊丽莎白去他们家作客,伊丽莎白在那里遇到达西的姨妈咖苔琳(Catherine)夫人,并且被邀去她的罗辛斯山庄做客。不久,又见到了来那里过复活节的达西。达西无法抑制自己对伊丽莎白的爱慕之情,向她求婚,但态度还是那么傲慢,加之伊丽莎白之前便对他有严重偏见,便坚决地谢绝了他的求婚。这一打击使达西第一次认识到骄傲自负所带来的恶果,他痛苦地离开了她,临走前留下一封长信作了几点解释:他承认彬格莱不辞而别是他促使的,原因是他不满班纳特太太和班纳特小姐们的轻浮和鄙俗(不包括吉英和伊丽莎白),只是看上了彬格莱每年五千镑的收入与房产,并且认为吉英并没有真正钟情于彬格莱;韦翰说的却全是谎言,事实是韦翰自己把那笔遗产挥霍殆尽,还企图勾引达西的妹妹乔治安娜私奔。伊丽莎白读信后十分后悔,既对错怪达西感到内疚,又为母亲和妹妹的行为羞愧。第二年夏天,伊丽莎白随舅父母来到达西的庄园彭伯里,在管家的口中了解到达西在当地很受人们尊敬,而且对他妹妹乔治安娜非常爱护。伊丽莎白在树林中偶遇刚到家的达西,发现他的态度大大改观,对她的舅父母彬彬有礼,渐渐地她对他的偏见消除了。正当其时,伊丽莎白接到家信,说小妹丽迪雅随身负累累赌债的韦翰私奔了。这种家丑使伊丽莎白非常难堪,以为达西会更瞧不起自己。但事实出乎她的意料,达西得知上述消息以后,便想办法替她解决了难题——不仅替韦翰还清赌债,还给了他一笔巨款,让他与丽迪雅完婚。自此以后,伊丽莎白往日对达西的种种偏见统统化为真诚之爱。彬格莱和吉英经过一番周折,言归于好,一对情人沉浸在欢乐之中。而一心想让自己的女儿)嫁给达西的咖苔琳夫人匆匆赶来,蛮横地要伊丽莎白保证不与达西结婚。伊丽莎白对这一无理要求断然拒绝。此事传到达西耳中。他知道伊丽莎白已经改变了对自己的看法(他日后对伊丽莎白表白:You are too generous to trifle with me.你为人太真诚大方,不会以此来愚弄我),诚恳地再次向她求婚。到此,一对曾因傲慢和偏见而延搁婚事的有情人终成眷属。《曼斯菲尔德庄园》简介:《曼斯菲尔德庄园》与作者其他小说一样以男女青年的恋爱婚姻为题材。但是,比较而言,本书情节更为复杂,突发性事件更加集中,社会讽剌意味也更加浓重。小说最后以范妮和埃德蒙的美满姻缘为结局,但在故事发展的过程中,作者的讽刺笔锋主要指向了以富足人家为代表的英国上流社会,揭示了他们的矫揉造作和荒唐可笑。《爱玛》简介:爱玛是个既漂亮,聪明又有钱的年轻姑娘,由于具有这般得天独厚的条件,不禁有点随心所欲,她自己打定主意不结婚,却热衷于给别人做媒,每每不是按照情理而是凭着异想天开或一时冲动,乱点鸳鸯谱,结果闹出了许多笑话,吃了不少苦头。不过,爱玛虽然没给人撮合成一门亲事,但她最后却坠入了情网,与奈特利先生喜结良缘,跟另外两对青年男女一起,构成了爱玛的喜剧结局。《诺桑觉寺》简介:《诺桑觉寺》与奥斯丁其他几部长篇一样,故事围绕着男女主人公的爱情的发展而越来越扣人心弦。天真得有点傻的女主人公凯瑟琳是家境小康的牧师之女,长到十七岁了,还没有遇上能打动她少女心扉的男主人公,因此生活平平淡淡。然而,她的好朋友,当地的富有人家艾伦夫妇俩要到巴思去度假,带她一起外出。巴思的社交场所让她开了眼界,并结识了富家之子、牧师亨利蒂尔尼与他妹妹艾丽诺?蒂尔尼,他们很快成了好朋友,凯瑟琳并且爱上了亨利?蒂尔尼。凯瑟琳在离家三个月之后,在没有朋友陪伴的情景下,孤身一人搭乘邮车,于一个星期日之夜回到了富勒顿。心地善良的母亲见女儿回家已是判若两人,总以为她是留恋外面世界的诱人,而竟猜不到十七岁的女儿的感情世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亨利?蒂尔尼的意外出现,终于让凯瑟琳父母明白,他们必须考虑是否要同意女儿的婚事了。《劝导》简介:本书描写了一个曲折多磨的爱情故事。贵族小姐安妮·埃利奥特同青年军官温特沃思倾心相爱,订下了婚约。可是,她的父亲沃尔特爵士和教母拉塞尔夫人嫌温特沃思出身卑贱,没有财产,极力反对这门婚事。安妮出于“谨慎”,接受了教母的劝导,忍痛同心上人解除了婚约。八年后,在战争中升了官、发了财的温特沃思上校休役回乡,随姐姐、姐夫当了沃尔特爵士的房客。他虽说对安妮怨忿未消,但两人不忘旧情,终于历尽曲折,排除干扰,结成良缘。女主人公Anne在19岁的时候爱上了一文不名的男主人公Wentworth,但是他们的婚姻遭到Anne的父亲(一位挥霍无度的大地主)和Lady Russell(像母亲一样照顾Anne长大)的反对。Anne听从了他们的劝导,放弃了这段感情。但是在其后的十年内,她一直无法忘记Wentworth,失败的爱情也使她过早的失去了青春美貌。十年之后,Wentworth先生功成名就,而Anne的父亲却因为经济拮据而不得不将自己的庄园租给了Wentworth先生的朋友。两人再次见面时,Anne成了嫁不出去的老姑娘,Wentworth先生却有很多年轻美貌的小姐围绕着、盼望着能够得到他的青睐。不过这个故事的结局我想大家都可以猜到,我们的Anne小姐最后还是和Wentworth先生再次坠入情网,又一个奥斯丁式的happy ending。
相关影片
【成为简奥斯汀】基本信息中文名称:成为简奥斯汀英文名称:Becoming Jane发行时间:2007年语言:英语类别:爱情/剧情导演:罗宾·史威考德 Robin Swicord剧情简介简·奥斯汀(安妮·海瑟薇饰)用她的文字、聪明与智慧照亮了整个世界。而且她的生活同样充满了激情与爱情。1796年,二十岁的简遇到了汤姆·勒弗罗伊(Tom Lefroy,詹姆斯·麦卡沃伊饰)。他们的感情成为了现实生活中的传奇,而爱情故事也成为她毕生最伟大的著作。在当时的英国社会,为了爱情而结婚是一个愚蠢的游戏。金钱决定了整个等级分明世界的运转。奥斯汀夫妇,在把他们最小的女儿嫁出去的时候,对这一点非常清楚。只是简心意已决,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和桀骜不逊,再加上年轻人的傲慢与偏见,她决定要为爱而婚。即使如此,父母还是希望为简挑选一个富裕且有远大前程的丈夫。卫斯理先生就是最理想的选择,当地贵族、声名显赫而且非常富有的格瑞莎姆夫人(玛吉·史密斯饰)的侄子。虽然他们千方百计要促成此事,但还是被简直截了当地拒绝了。后来,她遇到了年轻的爱尔兰人汤姆·勒弗罗伊。他是一位律师实习生,和简的哥哥亨利一起从伦敦来汉普郡游玩。他长相英俊、聪明过人但也十分拮据。他对简单纯朴的乡村生活毫无兴趣。但是不久就发现了与自己心灵相通的简·奥斯汀。两个人彼此找到了无数共同的兴趣爱好。他们在小树林里唇枪舌战,他们在人群拥挤的舞会上翩翩起舞。她在玩板球上技高一筹,而他则送《汤姆·琼斯》给她阅读。两个人陷入了爱河之中。但是他们一直被人监视着。格瑞莎姆夫人对此冷眼相看,而卫斯理则一直心存希望。父母以及亲戚的反对,让两人必须做出决定。汤姆提议私奔,导致的后果很显然将会是灾难性的。简的家庭经济状况不好,而她也将面临贫困和蒙羞。勒弗罗伊在爱尔兰的家庭也指望他能够出人头地。如果他们选择了逃跑,所有的一切都将毁于一旦:家人、朋友和财富。在他们这个充满感性和冲动的年纪,他们真的会走上这一步吗?简最终放弃了和勒弗洛伊私奔,为了勒弗洛伊声誉。多年之后,勒弗洛伊成为了爱尔兰的首席法官,并给他长女起名为简。简和姐姐一生未婚,简的一生为英国文学留下了6部巨著。幕后制作《傲慢与偏见》的现实版傲慢,英俊的达西先生,映射的是汤姆·勒弗罗伊,一个实习律师,只是达西有钱,独立,拥有权力、地位,不需要依靠别人。美丽,聪慧,略显偏激的伊丽莎白,映射的正是简.奥斯丁本人,只是伊丽莎白在感情上,在家庭上没有更多的羁绊。于是。《傲慢与偏见》中,达西与伊丽莎白最终走在一起。而汤姆·勒弗罗伊与简.奥斯丁,最终却只能成为相爱却不能在一起的“朋友”。导演朱里安·杰拉德用了很长的时间,聚焦在奥斯汀年轻时代的生活,从中得出结论这位著名的未婚女人一定在保留单身这一问题上再三思考过。庆幸的是,朱里安·杰拉德固执得没有把这个文学作家的形象演绎成19世纪的布里奇特·琼斯,但是这个故事确实在某些方面做出大胆的假设,设想出与她有关系的真实生活中的达西先生。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浪漫爱情中的女主角领衔主演安妮·海瑟薇气质高雅而且美丽动人,人物角色十分相配。【真实的奥斯汀】基本信息中文名称:《真实的简·奥斯汀》英文名称:The Real Jane Austen内容简介简奥斯汀一直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她离世将近两百年,但其作品诸如《傲慢与偏见》、《曼斯菲尔德庄园》等仍旧带领着全世界的读者认识简奥斯汀的世界。这部影片向我们讲述了简奥斯汀自己找寻真爱的故事。【奥斯丁的遗憾】基本信息中文名称:《简·奥斯丁的遗憾》英文名称: Miss Austen Regrets简·奥斯汀作品内容简介基于简奥斯汀的生活及信件,《简奥斯汀的遗憾》讲述了简奥斯汀最后的岁月。【相关电影剧集】简·奥斯汀《简奥斯汀书会》《简奥斯汀在曼哈顿》《BJ单身日记》(95版达西扮演者科林·费尔斯演出)《迷失奥斯汀》(ITV迷你古典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