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克木(学者)

联合创作 · 2023-12-28 03:54

人物生平

民国元年(1912年)8月14日出生于江西省一个旧官僚家庭。民国十九年(1930年),刚满19岁的金克木到北平求学。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冬),金克木因经济上难以为继而离开北平,前往山东德县师范教国文。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他带着挣到手的一点点微薄薪水回到北京大学做起课堂上的“无票乘客”。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他在北京大学图书馆任职员,从事创作与翻译。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任湖南桃源女中教师,兼任湖南大学讲师。民国三十年(1941年),金克木经缅甸到印度,任一家中文报纸的编辑,同时学习印地语与梵语,后又到印度佛教圣地鹿野苑钻研佛学。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10月27日,来国立武汉大学任教。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蒋介石发动的内战越打越大,5月底,全校学生连续三个晚上组织大型时事座谈会,金克木慨然前往,并深受学生欢迎。1947年6月1日,凌晨三点,国民党军警宪特近千人突然包围武大珞珈山校园,进步师生有很多人被抓上囚车,在被捕的五位师长中,首当其冲的就是哲学系的金克木。这一事件激起了全国学界以及社会各界的抗议浪潮,三天后,国民党当局迫于政治与社会压力,不得不释放金克木等人。“六一惨案”使金克木等五位教授一时成了新闻人物。他在北京与从西南联大毕业的女才子、武汉大学历史系著名教授唐长孺的妹妹唐季雍女士结为伉俪。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7月19日离开武汉大学前往北京大学任教,开始了他长达52年的北京大学教授生涯。2000年8月5日,金克木去世,享年88岁。

创作特色

诗歌

金克木善于运用古典意象在抒情空间里凝结了现代人的感触,使抒情具有客观化的意味,提炼出精致深婉的诗情,在精神和情感层面得到共鸣,具有舒缓的韵律美。金克木不仅注重诗“质”之美,其别具一格之处还在于在隐藏自己与表现自己方面,做出积极的探索。他主张情知合一,以简约追求丰富,以有限追求无限,营造出悠远深微的诗境。

金克木步入诗坛时有《秋思》《黄昏》。

《古意》是执著等待的背影,从“枯叶已铺满空山”的·秋冬时节到“上山采蘼芜”的春天,不见佳人归来,心却依旧,等待在此富有对理想坚守的意味。黑洞洞的《眢井》点化出阴森的气氛,诗人充满了奇特的联想和想象,虾蟆、土蛇、冥索的哲人、自杀少女的枯尸被有意味地联系起来,给人以想象的冲击力。

《镜铭》是借铭语“见日之光,长毋相忘”。婉转表述爱的誓言,在回忆的春天里会让人发出会心的微笑。

《灯前》是日常生活的剪影,琐碎而平静,“默默地做着事:针线,茶饭。/默默地消损着:日里,夜里。”年华在简单的生活中蒙上苍白的色调,是对生命在单调的日常生活里日渐消损发出喟叹。

《香草》《美人》吟出“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的况味,又融人漫漫等待的焦灼,这不单是古音的回响,更是孤独的心在现代社会里悬空无着落时的期待与追索,正是长期浸淫古典诗歌的氛围里,汲取了丰富的营养,精心运用繁复的古典意象,个体的思索浸染了绵密的思绪,在富有古典意味的框架内抒写着现代人的情怀,使抒情客观化,凝结了冷峻的意味。

散文

金克木的文字精细而立意宏远,微言大义,在漫不经心的叙述中,潜伏着一种严密而不可肢解的精神脉络,思想被整合在天马行空的文字中,自然、随意、顺理成章,没有硬要讲道理。在金克木的文章中,他对新思想、新事物,对社会和时代的变革,无不具有深入的了解与思考,对许多社会现象都有深刻绝妙的认识。他文章中蕴含的知识带给我们高明,但启发我们自己睁眼看世界的,是金克木积极、开放、热诚的生命态度,对世界、对人生的探究、思考和深峻的智慧。金克木的创作目的在很大程度上是想促进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在当代的健康发展。

金克木的《旧巢痕》和《难忘的影子》虽用的是第三人称,两本书其实是他的自传。而除了自传性作品外,金克木还有为数不少的回忆性随笔,表面上看作品是对亲朋故旧的一种怀念,但深入其中,读者会发现这些回忆性散文更多的体现出了一种文化观照。

个人著作

主要作品书名出版社出版时间《蝙蝠集》(新诗库,第1集之4)上海时代图书公司1936年《通俗天文学》(美国纽康著,译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38年《流转的星辰》(天文学,译作)中华书局抗战时期《甘地论》重庆美学出版社1943年3月《我的童年》(泰戈尔回忆录,译本)商务印书馆1945年《云使》(迦梨陀娑诗歌,译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中印人民友谊史话》中国青年出版社1957年《梵语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印度古代文艺理论文选》(外国文艺理论丛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伐致诃利三百咏》(译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印度文化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比较文化论集》三联书店1984年《印度古诗选》(译本)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旧巢痕》(笔名辛竹,自传体小说)三联书店1985年《难忘的影子》(笔名辛竹,自传体小说)三联书店1986年《雨雪集》(诗集)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天竺旧事》(回忆录)三联书店1986年《艺术科学丛谈》三联书店1986年《燕啄春泥》(百家文丛)人民日报出版社1987年《摩诃婆罗多插话选》(编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燕口拾泥》浙江文艺出版社1988年《文化的解说》三联书店1988年《回忆录》(附《我的童年》)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印度文化论集》台湾淑馨出版社1990年《书城独白》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文化猎疑》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无文探隐:试破文化之谜》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旧学新知集》三联书店1991年《摩诃婆罗多·初篇》(与赵国华、席必庄等合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说八股》(与启功、张中行合著)中华书局1994年《蜗角古今谈》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年《书外长短》(中国名家随笔精品丛书)宁夏人民出版社1996年《梵佛探》(当代学者自选集)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路边相》(当代名家感悟人生丛书)中原农民出版社1996年《文化卮言》(学苑英华)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末班车》(读译文丛)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槛外人语》(禅趣人生丛书)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咫尺天涯应对难》(名人名家书系)人民日报出版社1996年《评点旧巢痕》(长篇小说附评)文汇出版社1997年《开放社会科学》三联书店1997年《百年投影》(北大未名文丛第一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异域神游心影——金克木自选集》(世纪学人文丛)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少年时》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探古新痕》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庄谐新集》东方出版社1998年《挂剑空垄》(新旧诗集)三联书店1999年《梵竺庐集》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孔乙己外传》(小说集附评)三联书店2000年《华梵灵妙》海天出版社2001年《风烛灰——思想的旋律》三联书店2002年7月《印度文化余论——〈梵竺庐集〉补编》学苑出版社2002年8月《摩诃婆罗多的故事》,拉贾戈帕拉查理改写,唐季雍译,金克木校中国青年出版社1959年版,1983年重印

成就贡献

语言成就

文革后,金克木在国内诠释学和符号学,并将它们用于研究中国文化。

他精通梵语、巴利语、印地语、乌尔都语、世界语、英语、法语、德语等多种外国语言文字。他曾仅靠一部词典,一本凯撒的《高卢战纪》,就学会了非常复杂的拉丁文。他除了在梵语文学和印度文化研究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外,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佛学、美学、比较文学、翻译等方面也颇有建树,为中国学术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梵学研究

在印度文化各个领域的研究中纵横驰骋,称得上是真正懂得印度文化的为数极少的人之一。新中国成立以后,他和季羡林一道,培养出新中国第一批梵、巴语学者,中国年轻一代的梵语学者们,都曾受惠于金克木。金克木写作的专著《梵语文学史》是学习印度文学的必读课本,他不仅研究印度文化最古老的经典,对印度古代文化有深厚的功底,而且对于印度近现代的论述也不落俗套,独具慧眼。

文学成就

金克木有《旧巢痕》《难忘的影子》等文学作品著世,金克木也是文理兼通。他还曾就具体的数学问题请教过丁石孙,并能从丁石孙的解释中判断出他所擅长的数学研究领域。

他对儒家、佛家、道家均有长期的研究,精通梵学,对西方学问也如数家珍,对伦理学、心理学、逻辑学乃至数学、物理、人类学等等都有独到的见解;更神的是,金克木最擅长将各种学问融通在一起,汪洋恣肆,蔚为大观。

外界评价

陈纳:在我结识的许多老师中,有些并非我的任课老师,却深深地影响了我,令我终身铭记。金克木先生就是这样一位。李海华:金克木一生淡泊名利,很少谈论自己,也很少接受别人采访。晚年更是深居简出,以著述为本分。但金克木却也平易近人,关心后辈。金克木喜欢聊天,与后辈交流;金克木始终把读者当作朋友,坚持给读者回信。金克木做教授50多年,桃李满天下。他的大师的风范、他的诗化的人生和他的智者的境界是我们永远的精神财富。张汝伦:比起历史上的杂家,金克木有过之而无不及。他的学问之杂,前无古人是可以肯定的,后无来者也可以基本断言,除非人类最终能摆脱讲究“专业”的时代。张弘:金克木是举世罕见的奇才,靠自学精通梵语、巴利语、印地语、乌尔都语、世界语、英语、法语、德语等多种语言文字。金克木只是小学毕业生,但在文化界,绝对是一位知识渊博、中外融通的大师级人物。陈平原:像金先生那样博学的长者,并非绝无仅有;但像他那样保持童心,无所顾忌,探索不已的,可就难以寻觅了。以“老顽童”的心态与姿态,挑战各种有形无形的权威——包括难以逾越的学科边界,实在是妙不可言。

人物轶事

在图书馆上“大学”1930年,金克木突然发现了一大宝藏:市立图书馆。这个图书馆,使读书青年金克木有了归宿感,他觉得那儿就是他的新家,是他的大学。正如金克木所描述的:”我几乎是天天去,上午、下午坐在里面看书,大开眼界,补上了许多常识,结识了许多在家乡小学中闻名而不能见面的大学者大文人的名著。如果没有这所图书馆,我真不知道怎么能度过那飞雪漫天的冬季和风沙卷地的春天,怎么能打开那真正是无穷宝藏的知识宝库的大门。””探宝”与激情——外语学习金克木学习英语的初期,好像进入一个巨大的迷宫,好奇心和激情推动着他往前走。老师对他说:”富兰克林学英文就是念的阿狄生。”这就更让他觉得迷宫里面有无数的珍宝要他来开发。他无意中调动起老师的激情,教学渐渐变成了讨论,讨论又发展为谈论。就这样,金克木在一个月的时间内,探到了老师在大学四年中所学的英文要点和心得。此后,金克木又以同样的”探宝”激情,学好了法语、世界语、梵语等多种语言,成为名副其实的语言学大师。一本字典学拉丁语金老就是这样怀着好奇心来专研学问的,如他在《自撰火化铭》中写道:“战时至西南,逢史学名家赠以凯撒拉丁文原著,谆谆期以读希腊罗马原始文献,追欧洲史之真源以祛疑妄。”为了能“读希腊罗马原始文献,追欧洲史之真源以祛疑妄”,金老居然仅凭一本词典学会了十分复杂难解的拉丁文。

浏览 2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