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廷焕(明朝人物)

联合创作 · 2023-12-28 05:15

生平

朱廷焕,字衷白,明代单县人。其祖上乃当地有名的豪绅,家境富饶。他本人不但是抗清名将,还是在我国有一定历史地位的学者。       朱廷焕崇祯七年考中进士,后任工部主事,主持杭州政务。因颇有政绩,升任郎中、泸州府知府。母丧后,他辞官在家守丧,期满补任大名府知府。崇祯十五年十一月,清兵围困大名,大名城内人心惶惶,百姓争相出逃。朱廷焕亲自带领官员和士兵安抚百姓,城内人心很快得到稳定。大名城城墙坚固高大,城河宽深,易守难攻。朱廷焕凭借这些有利条件,周密部署,命令军队严防死守,打退了清军多次进攻。清军见屡攻不克,调来火炮轰城,很快城内一片火海,城墙也被炸开几个豁口。清军趁机组织了一次规模最大的冲锋,万余清兵搭上浮桥,从豁口里往城里冲去。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朱廷焕迅速组织敢死队,前面的兵士挥舞刀枪与敌人肉搏,后面有弓箭手埋伏,对冲过来的清兵,皆射杀之。经过一天一夜的战斗,终于打退了清军的进攻,胜利地保卫了大名。朝廷为表彰朱廷焕的战功,升任他为顺广兵备道、大名道道台。       由于明朝后期腐败,民不聊生,官逼民反,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义军四起,明朝内忧外患并起,其命运已在风雨飘摇之中。朱廷焕在向父亲写的家书中感叹道:“男生不辰,适逢危难。唯溅血城头,以报君父耳。”崇祯十七年三月,李自成的部下刘宗敏围攻大名。刘宗敏遣人持名片劝降,朱廷焕扯碎名片,将来使斩首,亲率官兵守城。刘宗敏大怒,调集百门大炮,用密集的炮火轰击城墙及上面的守军,守军伤亡惨重,但在朱廷焕的严防死守之下,大名仍然没被攻破。刘宗敏见硬攻难以取胜,遂派人策反朱廷焕的部下。朱廷焕的一个部将因防守不力,遭朱廷焕的严厉斥责,部将不满,在刘宗敏的策反下,投降了刘宗敏。当天夜里,该部下趁朱廷焕不备,偷开城门,农民义军攻入城内,城破,朱廷焕被捉。刘宗敏亲来劝降,朱廷焕拒降,大骂不止,遂被杀。清修《明史》,朱廷焕被列为名臣。       朱廷焕文武兼备,每到一任,非常重视对当地风俗的研究,在这方面有一定的建树。他在杭州任职期间,读宋末周密著述的《武林旧事》,感到该书虽然记述了宋南渡后百二十年的典故及风俗,但多有漏缺。遂复采 《西湖志》、《鹤林玉露》、《容斋随笔》、《辍耕录》、《癸辛杂志》诸书,补缀其阙,编成《增补武林旧事》一书,共八卷。共增补《睿藻》、《恩泽》、《开垆》、《故都宫殿》、《湖产》、《灾异》六门,一百五十四则,成为今人研究宋代以来古代风俗的一部重要著作。特别是书中对钱塘潮的著述,至今仍时常被人引用。      朱廷焕是单县豪绅朱家的代表人物,其后人虽然也做官,但历史地位相差远矣。当地人了解其事迹的不多,反倒是后人修的朱家牌坊,远近闻名。

参考文献

《明史·列传第一百五十四》:朱廷焕,单县人。崇祯七年进士。除工部主事,历知庐州、大名二府,即以兵备副使分巡大名。十七年,贼逼畿辅,廷焕严守备。贼传檄入城,怒而碎之。三月四日,贼来攻,军民皆走,城遂陷。被执不屈死。福王时,赠右副都御史。

知识延伸明史

《明史》是二十四史最后一部,共三百三十二卷,包括本纪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列传二百二十卷,表十三卷。它是一部纪传体明代史,记载了自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朱由检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二百多年的历史。其卷数在二十四史中仅次于《宋史》,但其修纂时间之久,用力之勤却大大超过了以前诸史。修成之后,得到后代史家的好评,认为它超越了宋、辽、金、元诸史。清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卷31中说:“近代诸史自欧阳公《五代史》外,《辽史》简略,《宋史》繁芜,《元史》草率,惟《金史》行文雅洁,叙事简括,稍为可观,然未有如《明史》之完善者。”清朝入主中原之后,转年即顺治二年(1645年)。经过三次改稿,费时几十年。《明史》的确有不少长处。首先,它体例严谨,叙事清晰,文字简明,编排得当。史评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曾将辽宋、金、元诸史和《明史》作了比较,认为“未有如《明史》之完善者”。其次,《明史》的史料较为丰富。当时可资的第一手史料很多,除一套完整的明朝各帝“实录”而外,尚有邸报、方志、文集和大量私家史乘。朱彝尊修史时《上总裁第二书》中说,仅各地的方志藏于国家图书馆者,即达三千余册之多。此外,如明人王世贞着述的《锦衣志》、《中官考》等,都对明朝特务统治和宦官之弊有系统地作了介绍。这些,都使明史的修撰者们较之各朝修官史者,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第三,《明史》有些地方持论公允,也能秉直书写。如对袁崇焕被清太宗设反间计杀害一事,以及熊廷弼的功罪问题的记载,都很有参考价值。第四,《明史》在体例上有新的创造,在列传中专列了“阉党”、“流贼”和“上司”三目。宦官专政为明朝一代历史的重大问题,《阉党传》记载了王振、刘瑾、魏忠贤等宦官党羽祸国殃民的罪行。《明史》的作者们对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领袖抱敌对和仇视的态度,在为他们立传的同时又诬之为“流贼”。这是作者的阶级立场所决定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总结经验:“至于亡明,剿抚之失,足为炯鉴。”但客观上为后人保存了明末农民战争的某些可靠史料。《土司传》专写西南少数民族的情况,分湖广、四川、云南、贵州、广西五个土司传。这些传,虽坚持民族压迫的立场,对少数民族有许多污蔑之词,但其中保存了大量这一带少数民族的重要资料。今日国内少数民族的历史,大半可以追溯到明朝初年。此外,《明史》其它部分篇章,也为后人保存了不少可贵的史料,如《刑法志》中对明代特务机构厂卫的叙述等,都有助于后人对这段历史的考察研究。

朱姓起源

1、朱姓始成于西周,是古帝颛顼高阳氏之后。古帝颛顼的玄孙陆终有6个儿子,第五子名安,大禹赐曹姓。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后,封安的后裔曹挟在邾(今天山东省邹城市一带),建立邾国,附庸于鲁国。邾国又作邹国,亦称邾娄,有今山东费县、邹城、滕州、济宁金乡等县地市,建都于邾(今山东曲阜东南南陬村),公元前614年邾文公迁都于绎(今山东邹城东南纪王城)。到了战国中叶为楚所灭,邾国贵族以国为氏,就是邾氏,后邾国君主支庶子孙又去邑为朱姓。2、另据<<魏书·官氏志>>记载,鲜卑族竭烛浑氏朱可浑氏,在孝文帝时住在洛阳,他们一起改为朱姓。3、《元和姓纂》记录说舜时有一个大臣名叫朱彪(一作朱虎),他的后人以朱为姓。由此看来,帝舜时代就已经有了朱姓。居住在闽、粤等沿海地区的朱氏,从明代开始陆续有人移居台湾,进而又有人远徙东南亚及欧美一些国家和地区。4、宋国的开国君主宋微子启(商纣王的庶兄)有裔孙朱晖,原以国名为氏,称宋氏。春秋时,诸侯灭宋,其后裔逃至砀(今安徽省砀山县),改宋氏为朱氏。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