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堤
人物
金堤(1921-2008)浙江吴兴人(今湖州)人。1945年毕业于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同年开始任美国驻华新闻处翻译,历二载,改任北京大学英语助教及文科研究所研究生。1949年初,北京和平解放后,参加解放军四野南下工作团;不久,回到北京中央军委机关任编译。1955年转业北京《中国建设》英文杂志社从事编辑、翻译工作;1957年转到南开大学执教;1977年调往天津外国语学院,历任翻译、审稿。 曾在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外国语学院等大学任教,也曾任英国牛津大学、美国耶鲁大学、圣母大学、德莱赛大学、弗吉尼亚大学、全美人文学科研究中心、华盛顿大学等单位研究员或客座研究员。现任美国俄勒冈大学客座教授。 主要译作: 英译汉:《绿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女主人》(作家出版社,1956年);《神秘的微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4年);《尤利西斯》(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 ) 汉译英: 沈从文《中国土地》(与作家白英合译);白居易《白马集》(伦敦Allen of Unwin, 1949年);《赵一曼传》(合译,北京外文出版社,1960年) 金堤获得了以下奖励: 1986年获得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研究著作二等奖(《论翻译》)。 1988年获得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研究著作一等奖(《西方文学的一部奇书》)。 1994年1月获得台湾1993读书人最佳书奖(《尤利西斯》)。 1997年12月获得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文学翻译彩虹奖(终身成就奖)。 1998年获得新闻出版署优秀外国文学图书奖一等奖(《尤利西斯》)。 2001年被中国译协授予“资深翻译家”荣誉称号。 2005年获得爱尔兰翻译家协会荣誉会员称号。
天书尤利西斯中文首译者金堤去世
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之一《尤利西斯》于1922年巴黎首次出版后,直到1993年底首个中译本才出现,它的译者就是翻译家金堤。早报记者日前获悉,翻译家金堤于11月7日在美国去世,享年87岁。 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之一《尤利西斯》于1922年巴黎首次出版后,直到1993年底首个中译本才出现,它的译者就是翻译家金堤。早报记者日前获悉,翻译家金堤于11月7日在美国去世,享年87岁。 金堤1921年出生于浙江湖州,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外文系。对于翻译,金堤的主张是,“在整体效果上要追求最大可能的相当性。虽然文体不能完完全全地翻译过来,但内文的意思是可以准确地译出,虽不至百分之百,但亦可以极其所能,取得最大的相等效果。” 作为翻译家,金堤最重要的成就就是耗费16年翻译完成的《尤利西斯》。而另一个更著名翻译版由著名翻译家萧乾和夫人文洁若合作完成。作为《尤利西斯》的首位译者,金堤的名字十几年来一直被萧乾、文洁若夫妇的光环笼罩。 翻译“天书”《尤利西斯》曾令中国翻译家们望而却步达半个世纪之久。1978年,在南开大学讲授翻译课的金堤应中国社科院之邀尝试翻译乔伊斯的《尤利西斯》。之后,金堤用一年时间才完成了5000字的《尤利西斯》译稿,填补了我国翻译《尤利西斯》的空白。1982年,金堤前往美国之后开始潜心翻译《尤利西斯》。1993年底,金堤在台湾出版了《尤利西斯》上卷,这是首部《尤利西斯》中文版。 金堤于1993年底在台湾九歌出版社出版了《尤利西斯》(上卷)后的几个月,1994年4月,萧乾夫妇合作完成的《尤利西斯》(上卷)由译林出版社出版。当年10月,《尤利西斯》全译本推出,而金堤的全译本直到1996年才姗姗面世。而翻译界对这两个版本《尤利斯西》比较一致的观点是,萧译本基本上属于直译,采用的语言比较通俗直白。而金译本对一些句子做了一定调整和变化,语言比较流畅,更具有文学性。 两个译本之间有不少相似之处,由于金堤版本出版在前,有人甚至批评萧乾夫妇有部分抄袭金堤的嫌疑,但金堤曾表示,“我觉得,虽然他们出版的时间迟过我,但不可以说人家就是抄袭,再说萧乾与文洁若都是老一辈翻译家,大家应该尊重他们。” 尽管金堤非常尊重前辈,但目前最为人关注的《尤利西斯》译本还是萧乾夫妇的,金堤版的销量也远远落后于萧乾夫妇版,对此,金堤在一次接受采访中也流露出了一丝委屈。而萧乾在得知金堤的情绪之后,也曾公开表示:“如果金堤前来我家,我会双手拥抱他。” 据译林出版社原社长李景端在《萧乾与金堤翻译<尤利西斯>的恩怨》一文中回忆,萧文译本上卷出版前,在所附的“乔伊斯大事记”中,起初的原稿写有:“1987年金堤译《尤利西斯》三章在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编稿时,我觉得只译三章,分量太少,我把这一行删掉了。不料我这一草率之举,竟引发了萧乾老两口的一场争执。洁若大姐同意我删掉,而萧乾不但反对删,还要求把‘1981年金堤译过第二章’再加上去, 强调这是历史,必须承认。”在李景端看来,“金萧恩怨”最初是一场误会,但在1996年金堤在出版其全译本后,曾在不同场合公开贬低萧乾夫妇译本。就在这一年,萧乾也公开表示“不会去拥抱”金堤了。 如今,这些往事已随着两位老人的离世而化为云烟。
阳谷县与河南省范县、台前县的分界线
取固若金汤之意而名。本境有两个金堤,古称金堤,在观城中街西,高出平地数尺,相传为古黄河堤,自濮州至高唐都有,而今此堤隐隐横亘,如虬伏地。二是北金堤,俗称金堤,是阳谷县与河南省范县的分界线,此堤起自河南省滑县,经濮阳南关外,至莘县高堤口村西南入本境,经本县古云、大张家、樱桃园和古城4个乡镇,至仲子庙北进入阳谷县境,在张秋镇东张庄与临黄左堤衔接。古金堤自洪水入黄河口以东,以濮阳联接古马陵堤(今分属古云、樱桃园两乡镇),至范县故城(今古城镇)东北联古子路堤而成,五代周显德三年(公元956年)始与临黄左堤衔接。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临黄河左堤贯通,金堤与之遥峙,始称北金堤,成为华交平原重要的防洪屏障。1938年国民党军队炸开花园口大堤,黄水经淮河入海,金堤一度失修。1946年堵复花园口,黄河归故道,北金堤复起华北平原抵御黄泛屏障作用。北金堤沿金堤河而行,莘县段长33668米。1951年根据政务院决定,按照堤顶超高滞洪水位2米、堤顶宽8米、临背侧坡皆1:3的标准培修加固了金堤,普遍达到超高滞洪水位2.3米。莘县段滞洪水位黄海标高分别为:高堤口50.80米,樱桃园48.10米,古城镇南门外47.46米。此后经不懈的修护,使其圆满完成滞洪任务,确保了华北平原安全。另外旧志中还有秦始皇筑金堤的记载:秦始皇为出巡时交通方便,于始皇二十七年(公元前220年)始筑驰道,西起咸阳,东穷燕齐,南极吴楚,路宽五十步,隔三丈栽一株树,蜿蜒数千里,宏伟壮观,此即今横亘在莘县南部的金堤。民间亦有秦始皇“北修长城挡鞑兵,南修金堤挡洪水”的说法。据查,自禹导河,至金代的三千多年间,黄河多次改道,6次行今莘境,其中5次在秦始皇以后。这样看来,古金堤跟莘县有缘无疑,但秦始皇所筑驰道或金堤今之金堤的说法有待进一步考证。(莘县文化艺术发展中心潘国亮提供) 金堤即北金堤,西汉东郡、魏郡、平原郡黄河石堤号为金堤。东汉亦有金堤之名。今存古金堤在河南汲县、滑县,经濮阳、范县、台前县、山东寿张,至张秋镇,西汉平帝时,黄河决口,河水流入汴渠,泛滥60余年,东汉明帝永平十二年(69年)征发民工数十万人治河,由王景主持。他勘察了由荥阳至千乘海口的地势,指挥筑成了长堤,被后人称为“金堤”。1855年钢瓦厢决口黄河改道后,这条大堤处于河道以北,就被称为“北金堤”。现今这一道堤起自河南省濮阳南关火厢头,经山东莘县高堤口,河南范县、台前县,到阳谷县颜营,长120多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