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兰斯·埃米尔·西兰帕

联合创作 · 2023-12-27 08:35

人物经历

西伦佩从小聪明好学,尽管家中生活拮据,父母还是省吃俭用,千方百计送他上学。西伦佩以优异的成绩自坦佩雷中学毕业,考入芬兰最高学府赫尔辛基大学,攻读生物学。到大学最后一年,因家庭日趋贫困,已无力再供他上学,被迫辍学,回到家乡。一九一六年,西伦佩发表了第一部长篇小说《人生与太阳》,但真正为西伦佩在文坛上打下坚实基础的,是他于一九一九年发表的长篇小说《神圣的贫困》。小说以现实主义的手法,通过对主人公尤哈·托沃拉六十年苦难生涯的描述,反映了芬兰贫苦农民的命运,展现了芬兰历史的真实景象。西兰帕开始建立为他自己和家庭成就称为作家住宅。这代表风格的别墅是西兰帕朋友设计的建,家庭是可以修改它。别墅然而,西兰帕的困难,其建设始于西兰帕债务恶性循环。西兰帕住在别墅的家庭在1920至1925年甚至1927年至1928年。于1929年后西兰帕和他的家人搬到赫尔辛基,主要是在夏季以及在圣诞节。实现西兰帕扣押了出版者的抵押贷款债务。1920年世纪西兰帕出版了一本短篇小说,与此同时,西兰帕的经济问题越来越多,他负债不断增加。他未能出示出版商希望新的小说。1927年,他们返回家乡,并成功地为一些时间来获取足够的钱。在1928年秋季地方电力公司切断的未付帐单,因为电力成就和西兰帕家庭不得不改变地下厂房在坦佩雷,他在那里再住了一年,然后再转到赫尔辛基。1929年西兰帕图书出版商WSOY交替的北斗七星和同年西兰帕转移到生活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奥塔瓦WSOY支付给西兰帕的债务,赎回的作品,权利和未售出的存货的作品和成就别墅。贸易一直是最昂贵的单一作家的合同,63.3万马克(约合106500欧元)。20世纪30年代末开始时,西兰帕出版了一些重大的小说,1932年《人们在1934年夏天一夜之间》这些小说,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在国内和国外的桥梁开始决定已经在20世纪30年代末从一开始就保持芬兰候选人,诺贝尔文学奖。西兰帕本人试图推动这一问题的经常来访的瑞典和创造的关系。诺贝尔奖的奖金西兰帕在1930年代初已收到。1936年,西兰帕得到了赫尔辛基大学名誉哲学博士学位。

个人作品

《神圣的贫困》

(1919)西伦佩将这本书题名为《神圣的贫困》,是为了缅怀在极端贫困的条件下生活的大多数芬兰人民。他们的命运完全仰仗那一小块土地的施舍,他把他们的贫困称为神圣,是因为这贫困像不可逃脱的命运一般,被人们怀着宗教般的顺从接受下来了。

小说的主要人物尤西·托沃拉并非什么英雄式的人物。西伦佩偏爱一切朴素的东西,偏爱阴郁单调的日常生活中的一切,讨厌所有纯粹的美,喜欢忠实地描写人物,于是把尤西塑造成一个纯朴而又愚钝的弱者。他一直是个供人差遣的粗鲁工具,是众人的笑柄,被所有人蔑视、虐待,他的妻子同样是个愚昧无知的女人。从他们结婚起,她就欺骗了他,让他接受了另一个男人的孩子。她不会做家务,和他一样笨手笨脚。他们好不容易才搞到了一小片庄园地,但既不会经营,又缺乏远见。尤西夫妇生了许多孩子。拖儿带女,缺吃少穿,整天挣扎在贫困线上。

尤西最终卷进了革命潮流,这是他人生历程的必然结果,因为他一无所有,除了投身革命之外已别无出路。他开始考虑自己的能力了,而且竭尽所能,积极为新政权工作着。在讨论会上,他居然也发了言。他的发言引起了别人的注意,他感到从未有过的高兴,感觉到了自身的一点价值。他怀着天真然而却盲目的热情跟随着大流。他拿起了从未使用过的武器,感到自豪。有一天,一个地主被杀了。这次谋杀尤西并未参加。不久之后,新政权失败了,尤西和另一些人因谋杀罪被判死刑。尤西成了时代风云的稀里胡涂的牺牲品。有关尤西之死的描写,是小说的关键情节。它表现了一个痛苦的悲剧,再加上一些富有戏剧性的细节,一个生动感人的艺术整体便跃然纸上。《神圣的贫困》很能体现西伦佩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创作功底。这部作品简洁朴素、明白易懂,写的都是平凡的人,琐碎的事。然而平凡之中却不乏令人深思的揭示,琐碎之处又常有感人肺腑的描绘。在有限的背景中创造出无限的魅力,在平凡的生活中发掘出无尽的美感,这便是西伦佩的作品深受广大读者喜爱的缘由。

《少女西丽娅》

(1931)在西伦佩的所有作品中,最受赞誉的作品便是《少女西丽娅》。作者倾注了极大的情感塑造出了西丽娅这个纯洁、善良、美丽而不幸的少女形象。家庭破败后,西丽娅不得不出外去当女佣。在第一个东家家里,东家的胞弟就企图强奸她。西丽娅反抗了歹徒的侮辱,但歹徒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西丽娅反倒成了流言蜚语攻击的对象。生活给她上的第一课就这么残酷。她向青年奥斯卡里敞开了初恋的心扉,但最终得到的却是无法消除的误解和怀疑。在苦闷和失望之中,西丽娅离开了第一个东家,到邻村的西维里家继续当女佣。但这位善良美丽的少女永远也无法逃脱遭受侮辱的厄运。村上的一个手艺人又企图强奸她,而她在反抗侮辱的斗争中又一次获得了胜利。她所处的环境的确污浊不堪,但她却始终保持着独立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纯情的西丽娅又一次坠入爱河之中。然而她深深爱着的情人几乎立即就抛弃了她,可她却把爱情铭刻在心头,默默忍受着失恋的痛苦和孤独。在战争的危难中,西丽娅表现得勇敢、果断。她对自己的出色表现几乎闭口不提,仍然和往常一样沉默稳重。当她感觉到先天性肺给核发作时,她没有丝毫恐惧。为了避免把疾病传染给别人,她带上几件日常用品,在浴室里找到一块栖身之地。在那儿,她比以前更孤单了。她知道死亡正向她走近,她静静地等待着,感到自由和快乐。她借助梦境独自准备迎接美好的一切。有时在梦境中,她甚至感到自己在永恒的幸福中飘荡。显然,在《少女西丽娅》中,西伦佩在寻找和赞美一种人性的美。他摈弃了一切说教,一切心理分析,完全靠单纯、但却意味隽永的描绘制造出了一种极富诗意的氛围。这是一种扣人心弦、催人泪下的诗意氛围。因此,有评论说,《少女西丽娅》的作者像个“不折不扣的诗人,创造出了光彩焕发的纯粹的诗意”。

《夏夜的人们》

(1934)在西伦佩最后一部重要的小说《夏夜的人们》中,作者首先以精湛的笔触描绘了典型的芬兰风光。“千湖之国”的蔚蓝湖泊,林木葱郁的巍巍群山,瞬息万变的阳光之美,深不可测的天空之景构成了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面。正是在这样丰富多彩的背景下,人生展现出形形式式的命运。小说中有些人的命运阴森可怕,另一些人则和谐幸福,而这种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是夏季特有的。作者的人生观在此表现得极为清楚:力求自由、丰富和完美。诚然,小说中的人物不像《神圣的贫困》和《少女西丽娅》中的人物那样具有深度,但这些人物活泼轻松,正好与作品中那一幅幅美丽的画面有机地协调起来。

在《夏夜的人们》中,作者语言的魅力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展现。甚至可以这样说,从纯艺术的观点看,这部小说比作者的任何其他小说都更为精致。

其他作品

西伦佩的其他作品还有长篇小说《一个人的道路》(1932)、《夏夜的人们》(1934)、《八月》(1941)、《人生的美和苦恼》(1945),短篇小说集《黑里图和拉纳尔》(1923)、《天使保护的人》(1923)、《地平线上》(1924)、《棚屋山》(1925)、《潮流深处》(1933)和《第十五》(1936)等。其中《夏夜的人们》亦为西伦佩的重要作品。书中描绘了典型的芬兰自然风光,展现了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面:“千湖之国”的蔚蓝湖泊,林木葱郁的巍巍群山,瞬息万变的美丽阳光,同时也揭示了在这丰富多彩的背景下生活的各种人物的命运。

个人荣誉

弗兰斯·埃米尔·西兰帕的技巧是不同凡响的,即使译成外国语文也能清晰地显现出来。淳朴简洁,真实客观,没有丝毫做作,语言像清澈的泉流在流淌,反映出以艺术家的眼光捕捉到的一切。选材极为慎重考究,面对显而易见的美的事物弗兰斯·埃米尔·西兰帕多少有点畏缩迟疑。在简单的日常生活中创造出美,成功地做到这点的方法,始终是诀窍。人们不是看到弗兰斯·埃米尔·西兰帕作为一位作家在书桌前写作,而是看到作为一位水彩画家在画架前挥笔。人们往往习惯于让自己的眼睛,一种新的方式去观赏。描绘夏日阳光里的天空和云彩时,面对过分喜爱的题材,忘记了固有的疑惧,那时以大师的妙手奏响了音乐。喜欢单纯和典型,这种特色同样表现在对人的描写上。喜欢描写农民的日常生活,这些农民牢牢扎根在土地上,从大地吸取力量。到叙事时,也表现出同样的技巧,那效果也只是用极单纯的手段造成的。谈到自己最著名的作品时,道出了别人未能道出的话:“与《少女西丽娅》有关的一切,通常都既无足轻重,又壮丽非凡。”没有任何艺术家更能这样渴望涉足于现实的事物。代表了人民,没有任何华丽的外表。发现自己是灾难性势力的牺牲品,自己的不屈不挠的勇气是英勇伟大的,自己是永远忠于职责,面对死亡毫无畏惧的。在感谢您的贡献时,联翩浮想更像插上了翅膀;带着衷心的赞美和深深的激动。

外界评价

读《少女西丽亚》有感第一次接触芬兰文学,当看完这本《少女西丽亚》后,内心很不平静。我被西兰帕的乡土文学深深吸引。他的高雅风格,描写的细腻,白描似的刻画人物,流畅的语言,我很快适应了他的具有独特特色,和高度的表现手法。尤其我能从中学习到他那精娴圆熟和色彩丰富的技巧。此书是由《少女西丽亚》《神圣的贫困》两个故事组成。前一个故事主要概括了古斯塔和西丽亚这父女两代人的经历。作者着重刻画少女西丽亚的纯洁,善良,美丽,深情和表达了作者对她不幸命运的同情。后一个故事宜其现实主义手法,写出了一个贫苦农民尤哈.托沃拉60年的苦难生涯及不幸命运,从而展示出芬兰社会革命历史中真实画面。文章对尤哈的刻画出神入化,有血有肉。作者饱含深情的刻画了农民与大自然的关系,反映出农民生活的真实现状,他为此193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为什么能获得如此殊荣,正如译者前言所说,早他一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有我们耳熟能详的赛珍珠和她的《大地》。现在看来,有些评论家说的对。她是站在“一位在中国的美国女教士的立场上”来看中国的,“不过一点浮面的情形”。而西兰帕他的创作深深扎根于芬兰大地,,他熟悉芬兰民族历史,人民的心理,祖国的山山水水,乡亲的音容笑貌。他真正是芬兰农民的儿子,他爱农村和农民,尤其是贫苦农民。所以他的著作常取材于真实的农民生活,具有乡土气息,带着浓厚的民族色彩。我们的鲁迅曾说过:“现在的文学也一样,由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注意”,翻译家傅雷先生也认为:“只有真正了解自己民族的优秀传统精神,具备自己的民族灵魂,才能彻底了解别个民族的优秀传统,渗透他们的灵魂”。我看完这本书,联想到我国文学道路上的著名作家,有成就的文学现代新秀,无疑不证明鲁迅和傅雷先生说的多好啊。这也是我看书,剖析和欣赏中外文学著作的尺度。毫无疑问,西兰帕的《少女西丽亚》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优秀作品。他通过极为质朴的语言文字,忠实地反映了当时芬兰农民悲惨的生活。芬兰当时是在俄国沙皇的殖民统治,加上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更加剧农民的悲苦命运,导致破产。如尤哈(《神圣的贫困》里的主人公)本是一个“伐木热”的工人,他出来身上的破衣服外,一无所有。他勤奋劳动,节俭度日,终不能过上舒心日子,漂泊闯荡多年,不得不回到故乡,当佃户农民。曾经“租过一头牛买过一匹老驽马”发过家,但后来的日子:他整天忧心忡忡,愁吃,愁穿,愁住。时到中年头也秃了,牙也掉了,呈现未老先衰的样子。生活压得他透不过气来。未来一片渺茫。同样西丽亚沦为女佣后生活在辛酸和屈辱中,劳动繁重,所得菲薄,苦不堪言。无产者的贫困和苦难就是这样。书中揭示了农民革命的真正原因。他们惟有参加革命,别无他途。1917年十月革命,使芬兰人民受到极大的鼓舞。尤哈参加了革命,文章再现了革命的真实。作者有的强烈的爱憎,这种情感渗透在字里行间里。在书中也揭示了资产阶级敌视和诽谤革命的“白色谎言”,如革命是“上当受骗”西兰帕用事实戳穿资产阶级的可耻行径和卑劣伎俩。从作品,我觉得西兰帕不是一个无产阶级作家,一个革命战士,但他同情革命,同情农民,至少是理想主义者。总之,尽管西兰帕的作品有不足之处,但仍是一个不可多得的革命的优秀作家,他的民族风格,清新刚健,纯朴朴素的笔调,是一般的作家没有的。我见识了西兰帕,他是芬兰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

浏览 10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