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律德光(辽太宗)

联合创作 · 2023-12-28 03:18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耶律德光,契丹的名字为尧骨,他是耶律阿保机的次子。二十岁担任天下兵马大元帅,阿保机对他寄希望很大,在阿保机的三个儿子当中,他和长子耶律倍都很受阿保机的喜爱,但耶律德光更像他的父亲。辽太祖天赞元年(922年),被任命为天下兵马大元帅,随同太祖参加了一系列征服战争,尤其是在南征幽州、西征吐谷浑、回鹘期间,战功卓著。天显元年(926年),又随同太祖灭渤海国,作为前锋攻克渤海首都忽汗城。

登基

天显元年七月二十七日(926年9月6日)辽太祖死后,述律后称制,耶律德光总揽朝政,927年12月11日,在述律后的支持下即位。天显六年(930年),割据原渤海国疆域的东丹王耶律倍南逃后唐,耶律德光统一了契丹。天显十一年(936年),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以称子、割让燕云十六州为条件,乞求耶律德光出兵助其反对后唐。耶律德光遂亲率5万骑兵,在晋阳城下击败后唐军,册立石敬塘为后晋皇帝。其后,更率军南下上党,助石敬塘灭后唐。割取燕云十六州后,耶律德光采取“因俗而治”的统治方式,实行南北两面官制度,分治汉人和契丹。又改幽州为南京、云州为西京,将燕云十六州建设成为进一步南下的基地。会同四年(944年),后晋出帝石重贵即位,拒不称臣。耶律德光于是率军南下。会同九年十二月十六日(947年1月10日),耶律德光率军攻入后晋首都东京汴梁(今河南开封),俘虏后晋出帝石重贵,灭后晋。会同十年正月初一(947年1月25日),耶律德光以中原皇帝的仪仗进入东京汴梁,在崇元殿接受百官朝贺。大同元年二月初一(947年2月24日),耶律德光在东京皇宫下诏将国号“大契丹国”改为“大辽”,改会同十年为大同元年,升镇州为中京。

南下幽云

天显九年(934年)四月,后唐均王李从珂废弑其主李从厚自立为帝,耶律倍自后唐上书辽太宗耶律德光请求讨伐唐末帝李从珂。八月,辽太宗亲自率军南伐。九月,契丹大军到达云州,攻陷河阴。十月,又攻打灵丘,十一月,进围武州的阳城。阳城、洼只城先后降附契丹。

天显十年(935年)三月,党项向契丹朝贡。四月,吐谷浑酋长退欲德率众内附契丹。

天显十一年(936年),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以称子、割让幽云十六州为条件,乞求辽太宗出兵助其反对后唐。辽太宗遂亲率5万骑兵,在晋阳城下击败后唐军,册立石敬塘为后晋皇帝。唐将高行周、符彦卿率兵前来叫战,辽太宗假装退却。唐将张敬达、杨光远又在西边列阵,未及成列,辽太宗以兵逼近之。而高行周、符彦卿为伏兵截断,首尾不能相顾。张敬达、杨光远大败,丢弃的兵仗堆积如山,斩首数万级。其后,更率军南下上党,助石敬塘灭后唐。十一月,辽太宗册封石敬瑭为“大晋皇帝”,即晋高祖。晋高祖石敬瑭至河阳,唐末帝势穷,召耶律倍与他一同赴死,耶律倍不同意,唐末帝遣秦继旻、李彦绅杀掉了耶律倍,之后举族自焚,后唐灭亡。会同元年(938年)十一月,刘昫、卢重为辽太宗上尊号为“睿文神武法天启运明德章信至道广敬昭孝嗣圣皇帝”。大赦天下,改元会同。同月,后晋使臣献上幽、蓟、瀛、莫、涿、檀、顺、妫、儒、新、武、云、应、朔、寰、蔚十六州,并献上图籍,至此“幽云十六州”割让给了契丹。辽太宗下诏,以皇都为上京,改名为临潢府,升幽州为南京。割取幽云十六州后,辽太宗将幽云十六州建设成为进一步南下的基地。辽太宗采取“因俗而治”的统治方式,实行南北两面官制度,分治汉人和契丹。升北、南二院及乙室夷离堇为王,以主簿为令,令为刺史,刺史为节度使,二部梯里己为司徒,达剌干为副使,麻都不为县令,县达剌干为马步。

灭晋改辽

会同五年(942年)五月,晋高祖石敬瑭去世,养子石重贵即位,是为晋出帝。七月,后晋派遣金吾卫大将军梁言、判四方馆事朱崇节到契丹朝见辽太宗耶律德光,国书上只称孙,而不称臣。后晋大臣景延广向契丹解释:“先帝(石敬瑭)是契丹所立,而如今的皇帝是我国自己册立的。作为邻国称孙则可,奉表称臣就不可以了。”契丹客省使乔荣回国上奏,辽太宗开始有南伐灭后晋之意。

会同六年(943年)八月,石重贵之子石延煦来朝参拜辽太宗。十一月,上京留守耶律迪辇捕捉后晋间谍,得知后晋对辽朝有二心。十二月,辽太宗亲自赴南京,打算率军南下中原讨伐后晋,命赵延寿、赵延昭、耶律安端、解里等由沧、恒、易、定等州分道而进,辽太宗率大军跟从。

会同七年(944年)正月,赵延寿、赵延昭率前锋五万大军到达任丘。耶律安端入雁门,围困后晋忻、代等州。赵延寿大军到达元城,辽太宗册封赵延寿为魏博等州节度使,加封为魏王。面对契丹大军的进攻,后晋遣使乞求与契丹重修旧好,割让河北诸州。二月,辽军攻博州,刺史周儒献城投降。后晋平卢军节度使杨光远秘密遣使告知辽军从马家口渡河。后晋大将景延广命石斌守麻家口、白再荣守马家口。不久,周儒引辽军麻答在河东扎营,攻打郓州北津,以策应杨光远。后晋派李守贞、皇甫遇、梁汉璋、薛怀让率领万余人,沿着河水陆俱进。辽军在戚城围困后晋军队,后晋皇帝亲自率军救援,辽军退军。李守贞等至马家口,辽军麻答遣步卒万人扎营,骑兵万人守于外,其余军队屯河西。还未渡河后晋军已经杀到,辽军不利。三月,赵延寿向辽太宗进言:后晋诸军沿黄河置栅,但是畏惧辽军不敢出战。如果辽军直抵澶渊,据其桥梁,后晋都城必可取。当日,后晋军进驻澶渊,其前军高行周在戚城。辽太宗命赵延寿、赵延昭以数万骑兵出高行周之右,辽太宗亲率精兵出其左。战至傍晚,辽太宗复以劲骑突破后晋高行周的中军,后晋军大败。当时有谍者说东面后晋军的数量少,沿河的城栅也不坚固,辽太宗急忙率军攻打后晋军的东偏,后晋军崩溃出逃。辽太宗派兵追击,后晋军大败。之后辽太宗留赵延昭守贝州。四月,辽太宗回南京。五月,耶律拔里得奏攻破德州,擒刺史尹居璠及将吏二十七人。

契丹攻晋马家口、阳城失败后,不甘罢休,后晋则恃强而伺机反攻。会同九年(946年),契丹以欲取故予之计,派赵延寿诈降,诱晋出兵。晋出帝石重贵不察真伪,悉调宿卫禁军及诸道兵会集广晋(今河北大名),企图攻取瀛(河间)、莫(雄县南)二州,进图幽州(北京)。十一月,杜重威为帅,引兵三十万进抵瀛州,前锋将梁汉璋率先出战,未捷身亡。契丹军大举反攻,杜重威惧战,退兵武强。契丹军追击至恒州(河北正定),扼中渡桥(正定东南),与晋军夹滹沱河而峙。旋契丹出奇兵迂回至栾城,断晋军粮道。晋帅杜重威心怀异志,以腹背受敌,挟众将降。契丹以降将张彦泽为前锋,倍道疾驱,攻入大梁(开封),晋出帝被迫投降,后晋灭亡。耶律德光与后晋交战之际,“人畜亦多死,国人厌苦之”,付出了很大代价,述律太后曾警告他不要入主中原,但耶律德光没有听从。会同十年(947年)正月初一日,辽太宗以中原皇帝的仪仗进入东京汴梁,在崇元殿接受百官朝贺。其后他召集后晋群臣,表示要择一人为中原之君,后晋群臣则请愿推戴辽太宗,于是辽太宗于大同元年(947年)二月初一日穿着通天冠、绛纱袍,登东京皇宫正殿,接受胡汉百官朝贺,宣布大赦。下诏建国号为“大辽”,改会同十年为大同元年,升镇州为中京。

逝世

大同元年四月初一(947年4月24日),因辽人实施的“打草谷”物资掠夺政策导致中原反抗不断,无法巩固统治,耶律德光被迫离开东京汴梁,引军北返。

辽太宗总结了这次出兵的得失:“我有三失,所以天下才这样反叛我!各地搜刮百姓钱财,是第一失;让契丹士兵打谷草扰民,是第二失;没有早点遣返节度使去治理各镇,是第三失。”对于如果治理中原,他也有了比较成熟的想法,在给他的弟弟李胡的信中他写道:“我夜里常思考治理中原的办法,看来,只有推心置腹、和协军情、抚慰百姓这三件事最重要。”只可惜他总结得有点晚了,不久就在临城(今河北临城)得病,而且病情恶化很快,到了栾城(今河北栾城)的杀胡林,更是高烧不退,在胸口和腹部放了冰块也无法降温,终于死在了栾城。大同元年四月二十二日(947年5月15日),在河北栾城杀胡林(今河北栾城县的西北)病逝,辽人将其运回北方安葬。途中为防尸体腐败,以盐渍腌其尸,以保证尸体完好运回草原安葬。

主要成就

政治领域

辽太宗对于辽朝的贡献较大的要数对政治制度的发展完善了。辽太宗将后晋的一整套汉族官制带到了辽国,加上原来阿保机时期确立的官制,终于使辽的官制在部分汉化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民族官制。

继位之初,太宗就花了大量的精力来巩固他的帝位。因为他是在皇母的支持下才得以继位的,而有些大臣却不太支持他,特别是他的哥哥耶律倍,更是不服,因为阿保机当初是将耶律倍立为太子的。所以耶律德光一直将哥哥当成他最大的政敌,采取的一系列的措施来巩固自己的帝位,直到耶律倍逃到了后唐。

其次,对于耶律倍管辖的渤海国辽太宗也严加防范,为了削弱渤海国的力量,他趁耶律倍离开属地到京城的有利时机,将渤海国大量的居民迁移到其他地方,然后将其政治中心也迁移走,渤海国土地面积大大缩小了,而政治中心迁到离契丹很近的地方也利于监视控制。耶律德光即位。耶律倍在失望之余想要投奔后唐,却被边疆的官员拦住。随后被扣留了很久,回到东丹后受到越发严重的监视。为了限制东丹国的势力,渤海人被强制迁徙,曾经辉煌的渤海国故城和文化因此毁灭殆尽。

为进一步防范哥哥,辽太宗又两次去耶律倍的府上,表面上作出兄弟和好的样子,实际上是进一步了解情况。在耶律倍住在京城的时候辽太宗又趁机去渤海国,也是为了拉拢耶律倍的属下,为他充当耳目,对付耶律倍。等耶律倍和他的属下们要回渤海国时,辽太宗又抓住时机把他的属下们召进宫里设宴招待,其实也是为了进一步拉拢他们,分化耶律倍的力量。不久,在母亲的支持下,辽太宗又使出狠命的一招,将弟弟耶律李胡立为皇太弟,作为皇位的继承人。耶律倍在弟弟的一次次明里暗里的进攻下再也无法容忍下去,此后的行为流露出明显的中原文化影响:他留下一首诗诉说自己激愤而无奈的心情,随后带着高美人载书渡海,投奔后唐而去,在那里受到了隆重的接待。辽太宗费尽心机,最后也终于达到了目的。或许契丹人的政治经验还没有汉族人那么多,心也没有那么狠毒,毕竟是将哥哥逼走了,没有直接设阴谋将他杀死。阿保机当初也是如此,没有在兄弟们第一次反叛时将他们杀死,而是赦免了他们,直到后来才杀了一些人,但对于首犯也没有斩首,而是处以杖刑。

军事领域

夺取幽云

在巩固了自己的帝位之后,辽太宗耶律德光开始继续父亲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事业,向南用兵,争霸中原。辽太宗南下中原一直等到了唐明宗李嗣源死后,而且是石敬瑭主动求救时才敢出兵,后来灭后晋也是由于后晋将领投降拣了个便宜。

石敬瑭和唐末帝李从珂发生矛盾之后,石敬瑭为保住自己的势力,称帝登基,只得向辽太宗求救。等待已久的辽太宗喜出望外,看到石敬瑭诱人的条件,赶忙亲自出兵相救。立石敬瑭为大晋皇帝,不费吹灰之力将早就渴望的十六州拢入契丹的统治范围,而且每年还有大批的布帛输入。

灭亡后晋

晋高祖石敬瑭死后,晋出帝石重贵继位,后晋态度的变化给辽太宗用兵提供了良机和充分的借口。会同七年(944年),辽太宗开始实施灭晋计划。灭晋前,他一方面加强与南唐的联系,另一方面利用汉将赵延寿欲称帝的野心,许诺他得中原后,立其为帝。赵延寿“由是为契丹尽力,尽取中原之策” ,成为南下战略战术的主要谋划和实施者。契丹兵至中渡寨,杜重威心怀异志,为促降,辽太宗称:“赵延寿威望素浅,恐不能帝中国。汝果降者,当以汝为之。”于是,杜重威二十万晋军主力释甲投降。大同元年(947年)正月初一,耶律德光法驾入汴

经济领域

辽太宗治理辽国的过程也是他学习汉族文化,总结汉族治国经验兵运用于实际的过程。原来辽太宗就很重视农业的发展,不但支持汉族人在汉族地区发展农业,在草原地区适合发展农业的地方,他也让人开垦土地,发展生产。为保护农业生产,防止没有重农习惯的契丹族人有意无意的破坏,辽太宗下令禁止随从们随意践踏庄稼,行军时也命令部队绕开农田。农业的发达对辽国多种经济的发展起了较大的促进作用,也增强了辽的国力。

民族领域

随着契丹国的统治区域不断扩大,辽太宗为了更好地治理不同民族的事务,就制定了“因俗而治”的原则,形成了北、南两套完整的官制。即北面官制和南面官制。

北面官制,即辽朝契丹族的官制,官吏用契丹族,掌握辽朝的一切军政事务,也是辽朝的最高权力机关。之所以称为北面官,是因为契丹族有崇拜太阳的习俗,喜欢向东,而且以左为上。这样,辽王的大帐就面向东方,而北面就是左,也就是契丹族官吏的办公地点,所以叫北面官。在北面官中,又分为几种类型:北面朝官,北面御帐官,北面皇族帐官,以及北面诸帐官和北面宫官。

北面朝官,这是辽朝官制的主要机构,在北面朝官中又分为南北两个不同的部门,如北枢密院管兵部,南枢密院管吏部。这和总的南北面官制很容易混淆,应该分清。在北面朝官中,南北枢密院是辽国的最高行政机构,分别掌管军政和民政,也通称为北衙和南衙。北面朝官中还有北南枢密院中丞司,掌管纠察检举百官。北南宰相府也参与军国大事,类似于汉族官制中的参知政事。另外,还有大惕隐司,掌管皇族的政教事务。设置夷离毕院,掌管断案、刑狱。敌烈麻都司掌管礼仪。最后在百官之上还设置了一个没有实际职务的大于越府,只是一个荣誉称号,和汉族太师的称号差不多。但一般人很难得到大于越的称号,整个辽朝也只有三个人得到过。

北面御帐官,它也有许多下属机构。例如侍卫司,负责御帐的护卫。北南护卫府,负责北南两个枢密院的护卫工作。

北面皇族帐官,阿保机的后裔、阿保机伯父的后裔、阿保机叔父的后裔、阿保机兄弟们的后裔共四个系统的皇族,分别设立有职权的营帐,叫做四帐皇族,地位很高。北面皇族帐官也有分支机构,大内惕隐司就专门掌管四帐的政教事务。

北面诸帐官,这是为阿保机部落之外,即皇族之外的其他有地位的部族设立的机构,如遥辇氏,渤海王族等,一方面是表示恩宠,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有效地控制。

北面宫官,主要掌管宫廷一些日常事务。

和北面官相对应的就是南面官,在辽太宗得到十六州之后,进一步完善了汉族的官制,仿效唐朝的官制,设立三省六部等一整套治理机构。以此来招徕汉族人,管理汉族人的事务。南面官主要由汉人来担任,契丹人也有在南面官中任职的,他们被称为汉官,也穿汉服。南面官由于办公的营帐在辽国王大帐的南面,所以称为南面官。

南面官中的分支机构有:汉人枢密院,阿保机的时候叫“汉儿司”,其他有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御史台、翰林院等。

在地方官制当中,辽朝也是两套制度并存,就是部族制和州县制,契丹人和其他游牧民族用部族制,而汉人和渤海人则使用唐朝时用的州县制。在耶律倍投奔后唐之后,辽太宗又趁机整顿了东丹也就是原来渤海国的行政制度。先让耶律倍的妃子主持东丹政务,然后采取措施加强了对东丹的控制。东丹国在原先并不是辽中央政权直接管辖的地区,东丹是个亲王的封国,东丹王对于本地的事务可以全权管理。他可以自己建立年号和国号,而且有权直接和外国交往。对于宰相以下的官员可以自己任免。在耶律倍走后,辽太宗就在东丹国设立了中台省,派遣官吏到那里参与政务管理,从而加强了对东丹的控制。

发展农业的同时,辽太宗也继续父亲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做法,尽量征召人才。

尽管如此,契丹人的习惯也不能从根本上得以改变,特别是辽军在南下中原作战的时候,由于辽国军队没有后勤供应,粮草要靠自己就地解决,所以,辽兵到一个地方就必然要骚扰百姓,抢夺粮草,这使辽军遭到当地人的。民心丢失了,辽在中原的统治也就很难再继续下去,直到临死,辽太宗耶律德光才醒悟过来,但为时已完,其实就算他早一点知道,并采取措施,也无法在较短的时机内改变长期的民族习惯。契丹作为一个游牧民族统治中原地区,汉化是必要的,辽太宗去世前大概认识到了这一点,但他已没有机会把他总结的经验教训在实践中贯彻实施了。

辽军在汉族地区除了掠夺粮草之外,许多契丹人还在黄河地区担任官员。

外交领域

在巩固了自己的帝位之后,辽太宗开始继续父亲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事业,向南用兵,争霸中原。契丹族从辽太祖开始就想把疆土扩展到黄河岸边,进而拥有黄河以北的大片领土。但汉族势力抵制契丹族的进攻,所以,契丹用兵时总是趁中原几派势力相争时打着支援一方的旗号进攻。在后唐统治时期比较稳定,再加上后唐的军队号称鸦军,都穿黑衣,战斗力也很强,而契丹族是以民为兵的,没有专门的野战军,所以在和中原兵作战时总是吃亏。因此,辽太宗的势力再大,也要等到中原出了变故时乘虚而入,收渔人之利,单纯的宣战和正式决战很难取得成功。所以,辽太宗南下中原一直等到了李嗣源死后,而且是石敬瑭主动求救时才敢出兵,后来灭后晋也是由于后晋将领投降拣了个便宜。

石敬瑭和后唐李从珂发生矛盾之后,石敬瑭为保住自己的势力,称 帝登基,只得向辽太宗求救。等待已久的辽太宗喜出望外,看到石敬瑭诱人的条件,赶忙亲自出兵相救。立石敬瑭为大晋皇帝,自己则得到了一大块肥肉,不费吹灰之力将早就渴望的十六州拢入契丹的统治范围,而且每年还有大批的布帛输入。但辽太宗这块意外的肥肉也只品尝了十来年的时间,最后他把命丢在了中原。

不管以后怎样,辽太宗毕竟将十六州弄到了手,下一个目标就是继续南下,将边界推进到黄河岸边。石敬瑭死后,石重贵继位,后晋态度的变化给辽太宗用兵提供了良机和充分的借口。同时,幽州的赵延寿也想像当年石敬瑭那样当个皇帝,劝辽太宗乘机进攻。后晋将领杨光远也暗通契丹,说后晋违背盟约,正好借机出兵,而且后晋境内发生了大的灾害,军队也死亡过半,只要出兵,就能一举成功。

辽太宗禁不住心动了,为了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便发动了对后晋的讨伐战争,而且连续打了三次,直到灭了后晋。在灭后晋长达三年的战争中,辽太宗超人的意志力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说明他用兵中原是经过了长期准备和长期等待的,一遇到有利时机就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最后终于实现了多年的愿望,虽然得胜由于后晋军队的投降,但辽太宗的意志力之强确实令人佩服。

在用兵的过程中,辽太宗的过人谋略也运用得很充分。他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汉族官吏的称  帝野心和他们之间的矛盾,这和辽太宗多年了解掌握中原的各种政治和军事情报有很大的关系。

他先利用了赵延寿想当中原皇帝的野心,让他充当了和后晋作战的先锋。许诺赵延寿在灭后晋之后让他做皇帝,使他深信不疑,作战很是卖力。第一次发兵,只有赵延寿的一路兵马取得了一点战果。等最后灭了后晋,辽太宗却闭口不提当初的诺言,赵延寿不知羞耻地提出立自己为太子,辽太宗却说太子应该由他的儿子当,他当不合适。就是任赵延寿官职时大臣也提议将给他的“都督中外诸军事”给划掉了。狡诈善变的辽太宗将赵延寿大大耍弄了一番。对于另一个人物杜重威辽太宗也同样许诺给皇帝之位,等杜重威投降后,让他穿上皇帝穿的赭黄袍,和之前让赵延寿穿赭黄袍去抚慰后晋将士一样,将这两个一心要当皇帝的败类像耍猴一样耍了个够,他们俩如果在一块谈谈穿赭袍的感受大概会差不多吧。皇帝这个位子最后还是辽太宗自己坐上了,不过他的代价也很大,把老命都搭进去了,死前还受了不少罪。

对后晋的战争由于后晋爱国将士的英勇奋战,辽太宗也打得很艰苦,第二次发兵时,被后晋的皇甫遇、慕容彦超、李守贞等将领打得大败而归,契丹国内当时也发生了灾害,人和牲畜大量死亡,各部落也有了厌战情绪,而且母亲述律后了解到后晋派使者议和时,也极力劝说辽太宗罢兵讲和。述律后对儿子说:“如果汉人做契丹王,行吗?”辽太宗说:“不行。”述律后又说:“那你为什么非要当汉王呢?”辽太宗说:“石氏忘恩负义不能容忍。”述律后又劝他:“你就是得了汉地也不能久留,万一有什么意外,后悔就来不及了。”后来的事实说明述律后还是有先见之明的,辽太宗也命丧于中原。辽太宗没有听从母亲的劝告,坚持要后晋割让镇州和定州,才肯息兵,其实他是不愿意就此轻易丧失这个机会。虽然一时失利,但辽太宗还是第二年又出兵进攻,结果抓住了时机,利用杜重威怯懦和想 当 皇 帝的弱点,劝降成功,不久后晋也被灭掉了。

会同十年(公元947年),辽太宗用中原皇帝的仪仗进入了后晋都城开封,在崇元殿他又穿上皇帝的装束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贺。把投降的石重贵封为负义侯,除了讽刺,这个官职没有任何别的含义。后晋因为契丹而建立,最后又因为契丹而灭亡,真是兴也耶律德光,亡也耶律德光。

靠别人的力量建立的王朝很难长久存在下去。在称 帝之前,辽太宗耶律德光又做了做表面文章,让了让帝位,但后晋的大臣们被赦免已经很感激他了,谁还敢说别的,于是都说“夷、夏之心,皆愿推戴皇帝”,辽太宗也不再让,欣欣然坐上了父亲耶律阿保机早就想坐的皇帝宝座。辽太宗在做了中原皇帝的同时还将契丹国号改为“大辽”,年号也改成“大同”。有的书中为了叙述简便,就将这之前的契丹也称为辽。

个人生活

父母父亲: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母亲:淳钦皇后述律平兄弟姐妹同母兄耶律倍,本名耶律突欲同母弟耶律洪古,本名耶律李胡同母妹耶律质古异母弟耶律牙里果后妃靖安皇后萧温 [40] 宫人萧氏子女辽穆宗耶律璟,本名耶律述律,母萧温太平王耶律罨撒葛,母萧温耶律天德 [41]  ,母宫人萧氏冀王耶律敌烈,母宫人萧氏越王耶律必摄,母宫人萧氏燕国大长公主耶律吕不谷耶律嘲瑰 [42]

轶事典故

出生奇闻

相传述律平曾梦见一个神人戴金冠、穿素服、执兵仗,相貌丰满俊美,有十二只异兽相随。其中有黑兔跳跃到她怀里,于是怀孕,在大部落东楼之地生下耶律德光。耶律德光出生时,“黑云覆帐,火光照室,有声如雷”,诸部都为之惊异。后来辽穆宗就在这里设立了“降圣州”。

擅长文学

耶律德光自身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他由于“慕中华文字”而改汉名“德光”。会写辽、汉文字。他和耶律倍都学过书法,所以述律后曾“命书于前以观之”,太宗还善写文章。天显十年(935年),太宗靖安皇后萧温病死,“上自制文,谥曰彰德皇后”,表示哀悼。同年,在弘福寺为皇后饭僧时,为追感以前父母兄弟在观音像前相聚“乃自制文题于壁”。由于文章感人,使“读者悲之”。

制为帝羓

辽太宗在栾城杀胡林病死后,契丹人把他的肚子剖开,去掉肠胃,用盐填满,确保尸体不腐烂,运往北方。后晋人称之为“帝羓”。

驰骑贯狐

大同元年(947年),有十余人骑马在祖州西五十里的大山中狩猎,看见辽太宗骑着白马,独自追猎白狐,并一箭将其射死,忽然辽太宗消失了,只留下所擒获的白狐和他的弓矢。就在这一天,辽太宗崩于栾城,后来人们就在这里建庙,并在怀州凤凰门绘制太宗驰骑贯狐之像。

后世纪念

怀陵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右旗北,南距怀州故城3公里。葬太宗耶律德光和穆宗耶律璟二帝,凿山为陵,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怀陵东西长5公里,南北宽2.5公里,北、东、南三面环山,在山脉低洼处用石墙封堵。入谷口处夯筑高大陵门,已毁坏,仅存两个高大的封土堆。中部一道石墙将陵园分为外陵区和内陵区。外陵区有两处大型殿堂建筑遗迹。从谷口到墓地筑有6道石墙,陵墓和祭殿均建在内陵区。两座陵寝早年被盗,墓室顶部严重塌陷,祭殿等建筑也仅存台基遗迹,地表散布大量精致、考究的辽代建筑构件。

人物争议

嗣位

以《资治通鉴》为代表的中土文献记载了天显元年九月部族酋首受述律后之意“推举”德光为王,失败的耶律倍做出了“出逃后唐”的“过激”举动;而以《辽史》为代表的辽朝文献却道出了另一番情况,记载了天显二年十一月耶律倍“让国”于耶律德光的一派和谐之景。关于此处差异,学界呈现两种十分鲜明的态度。一类认为《辽史》的记载有粉饰太平之嫌。如姚从吾认为:“让位的事情,与辽俗不合。这里所说,似为一种饰词,或者是记事人由汉俗而生的误解。” 对此,陈述,李桂芝等也认为《辽史》所载的耶律倍让国有曲笔之嫌,并且基于中土史籍论证出太宗继立是世选的结果 [77-78]  。另一类则认为《辽史》的记录比中土文献可靠,如蔡美彪就认为中土文献的记述是中土误传,以辽朝文献为基础提出了大元帅继任说。两种观点虽然针锋相对,却在即位只有一次这一观念上达成了共识,双方均认为中土文献与辽朝文献的记述是同一件事,对文献的差异表现出非此即彼的态度。

中土文献给出的耶律德光即位的原因是出于述律后的偏爱,可勾稽史料,会发现耶律德光与述律后并不和睦,耶律德光的心腹曾受述律后的迫害,与之相似,与述律后有嫌隙的人却在太宗即位后获得晋升。皇长子耶律倍汉文化程度较高,难以把控,二来耶律德光统辖兵权,又受诸部青睐,呼声更高。故述律后选择了耶律德光,扶植其即位,以便日后坐享其成。

死因

对于耶律德光南征的死亡原因,史泠歌先生做了相关探讨,她认为导致耶律德光去世的原因是疟疾。 史先生立论的依据是《资治通鉴》的如下记载:“契丹主至临城,得疾;及栾城,病甚,苦热,聚冰于胸腹手足,且啖之。丙子,至杀胡林而卒。”

关于耶律德光之死的文献,史先生的整理并不充分,除《资治通鉴》外,尚有两种文献。薛居正的《旧五代史》的记载是:“(四月)十六日,次于栾城县杀胡林之侧,时德光已得寒热疾数日矣,命胡人赍酒脯,祷于得疾之地。”韩国所藏《太平广记详节》中有五代王仁裕著《玉堂闲话》,有《胡王》一条,不见于今本《太平广记》:“(丁未岁)三月十七日胡王自汴而北,四月中,过邢州,胡王遇疾……十六日行次栾城,其疾遂亟。二十一日,乃殂。访其所殂之地,则曰杀胡林也。初,胡王之将南也,下令陈郑间数州,悉使藏冰。至是婴疾,热作,不胜其苦,命近州输冰,于手足心腋之间皆多置冰,以至于绝。”

在患病的症状方面,《玉堂闲话》与《资治通鉴》记载或为“热作”,或为“苦热”,均指发热性疾病。《旧五代史》则明言为“寒热疾”,“寒热疾”语焉不详,但不外乎两种解释:恶寒发热与寒热交替往来。三种文献的共同之处在于:耶律德光从发病到死亡经历时间非常短,死于天福十二年四月二十一日,以身体高热为主要症状。耶律德光南征死亡所患疾病相当于中医学的温病,细分相当于温病中的温疫,如再细分,以暑燥疫和温热疫的可能性比较大。

人物评价

当阿保机死后,述律后主持了推选新皇帝的仪式,在主政的述律后的建议下,大臣们都赞成耶律德光继位,于是,耶律德光举行了契丹传统的燔柴礼,正式继位为契丹新皇帝。后来在南下中原灭掉后晋,但他自己也在回军途中死在了栾城,死后,他的庙号为太宗,谥号为孝武惠文嗣圣皇帝,历史上一般通称他为辽太宗。耶律德光对于契丹的贡献很大,尤其在他继位之后,在许多方面促进了契丹政治和经济和发展。在政治方面他完善了从阿保机开始的管制,使之系统化。他还使契丹的领土继续扩大,使契丹走向了强盛时期。他在位期间,契丹的农业也有了较大的发展。此外,契丹的本民族文化也发展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

艺术形象

年份纪录片扮演者2012年契丹王朝钟立强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