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欣然
基本内容
旅英作家薛欣然 (图) 薛欣然几年前发誓“让世界为中国女性感动”的心愿终于实现了。前不久,在和家人一起回国作告别三峡的旅行之际,薛欣然在上海接受了记者的独家专访。 要谈《中国好女人们》,先得从薛欣然的经历说起。1989年,在部队院校工作十二年的薛欣然,来到河南人民广播电台,主持午夜谈话类节目“轻风夜话”,与六七十年代成长起来的一代人讲述民间百姓真实的故事,公开讨论情感问题,出人意料地受欢迎。每天都有近百份听众来信涌到她手中,其中大多数是女性。一天,一对老夫妇跑到电台,大骂薛欣然是害死他们女儿的凶手:他们的女儿给欣然写信说,一个男孩子一时情绪激动突然亲吻了她,被邻居看到,流言蜚语乍起使她感到非常困惑,希望薛欣然能在两星期内给她回信,不然她就自杀。可惜薛欣然没能及时收到这封迟到的来信。这件事令她极其震惊地发现当时的社会舆论下女性的弱势地位,她开始认真对待、思考各种各样女听众的来信。 1992年,一位女听众来信说:“你以为你在办公室、直播室就能了解中国女性,可是你知道吗?百分之八十农村、山区的女性没有受过教育,没有电话,你敢说你了解她们吗?”这封信深深地触动了薛欣然,她开始用各种形式和机会走进农村,了解那些“从未出过门”的女性世界。她渐渐发现,在中国妇女坚韧不拔的外表下面,隐藏着深深的悲怨,虽然时间把她们带到了男女平等的今天,但是她们在几千年的“传统”中只学会了顺从、忍耐和承受,保持着长期的沉默。 后来,薛欣然调入江苏人民广播电台主持类似的节目。八年的电台工作既让她看到急速变化中的中国社会和那些挣扎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性、情感、家庭、社会等诸多的女性困境与问题,也让她心中的问号越来越多,她开始想到国门外的世界是什么样的。1997年,薛欣然告别家人,只身奔赴英国。 在英国,她依然难以放弃对中国女性问题的探索和对国外中国女性的观察。她在伦敦大学做兼职教师时,很多国家学生都问过她同样的问题:“为什么中国女人和我们这么不一样?”一个意大利男学生拿着一个中国男学者写的教纲来问她,为什么教纲上说“中国女人缺少感情细胞”。薛欣然当时差点哭出来,她激动地说:“这些说法是来自于人们在西方看到的中国女人。她们许多舍弃国内的儿女,独身苦学苦干,舍不得吃穿,为家人‘闯天下挣未来’,在西方“枯燥”地生活,人们没有看到中国女人之所以这样‘无情无欲无色无味’是为了做好母亲、好妻子、好女儿、好女人!我会写一本书,写她们丰盛的深情与无私无悔的爱,让全世界为中国女人的情感流泪。” 1998年,薛欣然开始动笔写《中国好女人们》。她说:“我有一种报恩感,迫切地想写出中国女性的可爱。”从过去积累的采访素材中,她以第一人称口述实录的形式,甄选了十五个真实的故事,展现出过去时代里中国女性的甜酸苦辣:为爱情放弃财富的商业女强人;从苍蝇中寻求温存的小姑娘;痴情等待自己的大学恋人四十五年的军工干部;在唐山大地震中亲眼看着自己的儿女在残垣断壁死去的母亲们,用亲人的抚恤金供养着其他的孤儿们;新一代女大学生们剖析人生的新潮观念……“过去是我们今天的根,不了解根,你就无法正确地判断今天,你也很难真正地尊重你那‘过时’了的上一代们。我们需要一个被尊重的历史。”薛欣然说。 短短半年内,《中国好女人们》已被翻译成二十七种文字、在五十多个国家、地区出版,并在英国、澳大利亚、瑞典、巴西等八个国家登上畅销书排行榜。中文版也即将在国内出版。薛欣然说,她很想知道“身在其中”的国内读者怎样理解《中国好女人们》里那些“被深藏了很久的女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