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长丰(收藏/鉴定)
简介
王长丰,历史学博士,科技史博士后,文博研究员。北京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研究员、 安徽电视台《周末赛宝会》文物鉴定家、合肥工业大学兼职教授、安徽省书画院特聘画师、安徽中国画研究院院务委员、《新安书画》副主编。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先秦史学会、中国古文字学会、中国文字学会会员,安徽省考古学会理事、安徽省社会保障学会理事。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出版著作《商西周金文书法》、《商周金文书法谱系类徵》、《公民思想道德素质论》(合著,中国古代思想史部分)、《河南出土金文总集》(合著)、《文鼎中原》(合著)、《殷周金文族徽整理与研究》、《殷周金文族徽集成》等。获安徽省第五届(五年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二等奖、文化部第三届文化创新奖特等奖。
主要阶段及学术成果
社科基金项目研究:
1、参加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原出土金文研究》;
2、主持河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中原文化大典(古文字卷)》金文部分;
3、参加国家古籍办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战国典籍研究》([2006]178);
4、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研究成果获奖:
2001年获安徽省第五届(五年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二等奖。(该奖项是社会科学界省(部)级最高奖,笔者系独立获奖人)
发表论文:
1、《商周青铜器铭文书法艺术研究及其风格问题初探》《学术界》1997年第3期,并收入《中国跨世纪改革发展文献》。
2、《山东邹平丁公出土“上古陶片文字”考释及相关问题阐述》《古文字研究》第22辑,中华书局2000年版;2000年8月参加“新世纪中国古文字研究国际研讨会”并宣读该文。
3、《山东邹平丁公陶片文字考释与相关问题阐述》《文物研究》第12辑, 黄山书社1999年版。
4、《西周小臣职官具有史官性质考》《文物研究》第13辑, 黄山书社2000年版。
5、《唐代后宫“汤印大宁”玉印考释》(上)《中国文物报》2001年9月12日第8版总第0944期。
6、《唐代后宫“汤印大宁”玉印考释》(下)《中国文物报》2001年9月19日第8版总第0946期。
7、《〈保卣〉铭文再考与〈召诰〉、“改法度、制正朔”及召公世系等相关问题新证》《古籍研究》2002年第1期。
8、《商周青铜器铭文书法艺术相关问题初探》《 书法之友》2002年4期。
9、《商周金文的书法特征》《中国文物报》2002年9月4日第7版。
10、《康侯丰鼎的时代、铭文书写者新探》《中国文物报》2003年1月10日第7版。
11、《周公方鼎铭文的时代及其铭文书写者》《中原文物》2003年第5期。
12、《五祀卫鼎新释》《殷都学刊》2004年第6期。
13、《大保玉戈铭文新释》《古籍研究》2004年第2期。
14、《金文考释二则》《平顶山师院学报》2005年第1期。
15、《释“馘”、“ ”及其相关字》《中原文物》2005年第4期。
16、《“姓”字训义》《汉字研究》第1辑,学苑出版社2005年版。
17、《<静方鼎>书写者考》《考古与文物》2005年第6期(增)。
18、《<近出>与<集成>互重、自重校勘》《中州学刊》2006年第5期。
19、《朿、亚朿方国族氏源流考》《文物研究》第14辑,黄山书社2005年版。
20、《竝方国族氏源流考》《中原文物》2006年第1期。
21、《西周“ ”土考》《江汉考古》2006年第2期。
22、《〈静方鼎〉的时代及其铭文书写者职官考》《华夏考古》2006年第1期。
23、《朿、亚朿族器的初步整理》《许慎文化研究》,中国文艺出版社年版2006版。
24、《“息”方国族氏地理考》《中原文物》2007年第2期。
25、《“令支”方国族氏地理考》《东南文化》2007年第2期。
26、《浙江跨湖桥遗址所出刻画符号试析》《东南文化》2008年第1期。
27、《从出土铜器铭文实证我国春秋时期的“岁星”记年》《考古》2008年第4期。
28、《甲骨文所见殷商社会婚媾礼俗考》《中国文化研究》2008年第2期。
29、《殷周金文族徽研究综述》《中原文物》2008年第2期。
30、《河南新出《 夫人 鼎》岁星太岁纪年考》第五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宣读,刊于《国际古文字学论集》2008年版。
出版专著:
1、《商西周金文书法》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商周金文书法谱系类徵》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版。
3、《中原出土金文研究》(合著)线装书局2007年版。
说明:
上述研究工作都以中国出土文献为基础,论文、著作均是独立撰稿人(仅《中原出土金文研究》为第一作者);社会科学界省(部)级最高奖系独立获奖人。成果主要体现在:一是对中国殷周时期的出土史料进行了较全面地整理与研究;二是上述研究均属原创性成果,研究能力获得同行学者赞许。上述研究成果可分二类:
一、汉代以前科技史如天文、历法、古方国地理历史研究。中国汉代以前的人们观天象以授时、记年,望病候以医疾,在天文、历法、病疾、医疗、数学等学科门类均有杰出贡献,这些出土科技文献是中国古代科技史研究的重要资料。笔者曾利用出土青铜器铭文唯一一次“岁星”纪年记载,对春秋时期我国历法中的“岁星记年”进行过深入研究,证实了春秋时期我国确实存在着以“涒滩”等“岁星”记年的历法形式。此项研究是笔者在充分掌握国际学术界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开拓出来的,具有较强的学科交叉性。
二、出土古文字史料研究。上述论文有一部分是通过对古文字本身的考释,来揭示中国古代文字“远取诸物,近取诸身”的造字仿生性,阐释了诸多传世文献不见的历史信息。这对于我们从近三十年来出土的简帛竹书中所记载的科技史料,来研究公元前八世纪至公元前一世纪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是至关重要的。这也是学科交叉研究的优势所在,也是研究出土简帛竹书中所记载的科技史料的必备交叉学科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