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宪
人物生平
1920年11月7日,生于浙江绍兴市,祖籍绍兴上虞市。
1936年9月1日,浙江大学附属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学习。
1939年,在上海考入大同大学理学院化学系。
1940年,徐光宪因为住在当时法租界的一个煤球厂里,而大同大学在英租界,所以改考入借法租界震旦大学上课的交通大学(今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
1944年7月~1946年8月,上海宝华化学厂技师。
1951年3月15日,博士论文《旋光的量子化学理论》完成,并通过论文答辩,获博士学位(Ph.D.)。 4月15日,与夫人高小霞离开旧金山,乘船回到新中国。 5月5日,受聘任北京大学化学系副教授。
1952年9月10日,加入中国民主同盟。
1953年9月,开始配位化学的研究,开始讲授化学统计力学课。
1954年7~9月,受教育部委托,唐敖庆、卢嘉锡、吴征铠、徐光宪在北京主办物质结构进修班,为全国培养第一批物质结构教师。
1956年5月,参加全国12年(1957-1972)科学发展规划会议。9月为落实全民办原子能的号召,高教部通知北大调徐光宪任放射化学教研室主任,开始从事核燃料萃取化学的研究。
1959年2月,开始从事铀-235同位素分离方法的研究。
1959年9月,到湖南长沙参加重铀酸铵的研制和生产。
1960年8月,受教育部委托办全国物质结构和放射化学教师进修班。
1961年8月,应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所邀请,到该所讲萃取化学一个月。
1964年8月,参加二机部在青岛燕儿岛召开的极密会议,会议决定摒弃苏联提供的沉淀法,以中国自行研究的、先进的萃取法筹建核燃料后处理厂,制造原子弹原料钚。
1972年3月,由江西干校回化学系从事稀土萃取分离的教学和研究,与黄春辉、金天柱等研究用N263-DTPA推拉体系,获得镨钕萃取分离系数大于4,而其他萃取体系的分离系数均小于2。6月开始研究串级萃取理论。
1973年12月,包钢稀土三厂派人来北大做N263-DTPA推拉体系萃取分离镨钕的中间试验,获得成功。
1974年9月,与金天柱等到包钢稀土三厂做N263-DTPA推拉体系萃取分离镨钕的工业试验,获得成功,仅用80级萃取槽,得到纯镧、纯镨、纯钕,并在第三出口得到SM,Eu,Gd的富集物。12月与黄春辉、金天柱、陈凤祥、李能等研究用环烷酸一步法萃取高纯钇,获得成功,为北京化工厂提供制备荧光粉的合格原料。
1975年8月,在京召开第一次全国稀土会议,徐光宪提出串级萃取理论,受到大家重视,有色研究总院萧祖炽总工程师要求办串级萃取理论讨论班。
1976年4月,参加制订全国稀土发展规划。
1978年9月,与黎乐民共同招收量子化学研究生10名,连同中国科学院化学所和南开大学来进修的研究生,开一量子化学研究生班,编写量子化学讲义,后出书三卷。12月受聘,任国家科学技术委员化学学科组成员。
1980年5月,率中国科学院稀土代表团访问美国及法国。12月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81年2月,受聘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届学科评议组成员。
1981年9月9日,参加第一届CGP留美研究生招生命题会。
1983年11月,参加中国共产党。
1984年10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应邀到天安门观礼。
1985年2月,受聘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
1986年2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成立,应聘担任化学学部主任。
1986年10~11月,受日本科学振兴会特邀作为JSPS高级研究员访问东京大学、东京工业大学、分子科学研究院、京都大学等讲学。
1987年5月,受日方特邀,作IUPAC CHEMRAWN CONF VI 的大会报告。6月受聘,任第二届国家自然科学奖励委员会委员。8~9月参加唐敖庆率领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代表团访问西德。9月访问比利时列日大学。
1989年4月,国家计委批准在北京大学筹建稀土材料化学与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9月参加在澳大利亚召开的第三届亚洲化学大会,当选为亚洲化学会主席。12月参加在美国檀香山召开的太平洋地区化学大会,应邀作分组学术报告。
1990年10月,参加第2回中日稀土交流会作大会学术报告。
1990年11月7日,稀土中心编印《徐光宪论文选集》(共五卷)。
1991年5月,在京召开第二届国际稀土会议,任大会副主席,兼程序委员会主席,作大会学术报告。6月受聘任第三届国家自然科学奖励委员会委员。8月在京召开第四届亚洲化学大会,任大会主席,受到江泽民主席的接见。
1992年1月,应邀访问香港中文大学讲学。9月参加在日本京都和东京召开的第2次中日理论化学会,作大会学术报告。10月主持在广州召开的第4次中日稀土化学会,作大会学术报告。12月主持在泰国曼谷召开的亚洲化学大会理事会,应邀在第16届国际化学教育会上作原子价新定义的大会报告;国家攀登项目"稀土基础研究"立项,任首席科学家,召开第一次专家会议,分配课题。
1993年2月,到上海有机所主持有机化学战略讨论会。4月应邀访问加拿大McGill大学,作稀土化学方面学术报告二次,讨论合作计划;应Arthony John Poe 教授邀请访问Toronto大学,作稀土配位化学方面学术报告。9月到美国Monterey参加The 20th Rare Earth Research Conference,出席稀土国际会议协调会,决定1995年8月在中国召开国际稀土会议;应哥伦比亚大学化学系主任Richard Bersohn教授和Ronald C.D.Breslow教授邀请访问该校,作稀土配位化学与量子化学方面学术报告;11月到马来西亚Kuala Lumpar 参加第五届亚洲化学大会,作大会邀请报告,接受亚洲化学会荣誉证书。
1994年1月,应台湾工业研究院院长邀请访问新竹,作稀土分离化学学术报告;应台湾中研院院长邀请访问台北,作原子价新概念的学术报告。
1995年,受聘任东北大学名誉教授。
1996年4月7日,与高小霞应邀参加交通大学100周年纪念及交大院士纪念馆开幕剪彩。4月18日 在杭州欢度金婚纪念。
1996年7月12日,八五攀登计划《稀土科学基础研究》总结通过验收,被评为优秀。
1997年4月1日,与高小霞应邀参加浙江大学100周年纪念活动,并作学术报告。
1998年5月18日,高小霞被确诊得癌症,住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9月9日故世,9月17日遗体告别,10月14日骨灰安葬于北京万安公墓。
2008年,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15年4月28日,徐光宪在京因病去世,享年95岁。
研究方向
徐光宪的研究横跨物理化学、核燃料化学、配位化学、萃取化学、稀土化学等领域。
荣誉表彰
浙江省数理化竞赛优胜奖
(中学时代)
美国Phi Lamda Upsilon荣誉化学会会员,接受金钥匙一枚
(1949年2月)
美国Sigma Xi 荣誉科学会会员,接受金钥匙一枚
(1950年10月)
"稀土萃取研究"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1978年3月)
获得国家经委颁发的奖励和荣誉证书
(1985年)
“串级萃取理论及其在稀土和金川钴镍分离中的应用”获得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
(1985年)
“串级萃取理论及其应用”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1987年)
“轻稀土三出口萃取分离工艺理论设计及其工业实践”获得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1988年)
“色素型胆结石的组成、结构及生成机理的研究”项目获得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1988年)
《物质结构》荣获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特等奖,由国务院李鹏总理授奖
(1988年1月)
获冶金部和全国稀土推广应用领导小组颁发的科技进步二等奖
(1989年)
《稀土溶剂萃取》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 "应用量子化学"科研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串级萃取理论"科研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1990年10月)
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0年)
国家教委和国家科委授予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
(1990年12月)
"稀土萃取分离工艺的一步放大"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1991年11月)
北京大学首届自然科学研究突出贡献奖
(1994年9月)
首届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1995年1月)
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
(2006年)
北京大学首届蔡元培奖
荣膺200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进步奖
社会任职
1964年12月
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77年11月
第七届北京市人民代表
1978年2月
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1980年12月
第一届中国稀土学会副理事长,兼任稀土化学和湿法冶金专业委员会主任
1981年
中国大百科全书化学编委会物理化学副主编和无机化学副主编
1981年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副主编
1982年1月
"国际量子化学杂志(Int.J.Quantum Chem.)"顾问编委
《中国稀土学报》主编
1983年6月
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
1984年12月
《科学通报》副主编
1985年
《中国科学》副主编
1985年1月
《无机化学学报》副主编
1985年1月——1987年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主编
1986年4月
中国化学会第22届理事会理事长
1988年3月
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1989年
亚洲化学学会联合会当选主席
1991年
国际镧系和锕系研究(Lanthanides and Actinides Research)顾问编委
1998年10月9日
第三次中国稀土学会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被选为名誉副事长
著作作品
书籍方面
《物质结构讲义》(徐光宪编) (一九五四年暑期综合大学教学研究座谈会 1954)
《物质结构》(徐光宪,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59年12月)
《物质结构》(徐光宪编著) (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
《物质结构简明教程》(徐光宪编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65)
《量子化学 : 基本原理和从头计算法》(徐光宪著/黎乐民著/王德民著) (科学出版社 1980)
《萃取化学原理》(徐光宪,著)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New Frontiers in Rare Earth Science and Applications 》(徐光宪,著)(科学出版社出版 1985年1月)
《物质结构》(徐光宪编/王祥云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7)
《稀土的溶剂萃取》(徐光宪著) (科学出版社 1987)
《物质结构》(徐光宪/王祥云合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7 )
《徐光宪教授学术论文选集》(徐光宪著) (北京大学化学系稀土化学研究中心 1990)
《徐光宪论文选集》(徐光宪著)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95)
《北京大学一九五五—一九五六学年科学讨论会,化学分会论文》(徐光宪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稀土》(徐光宪主编) (冶金工业出版社1995)
《神奇之土 : 稀土科学基础研究》(徐光宪, 主编/倪嘉缵, 主编)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徐光宪文集》(徐光宪,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论文方面
《旋光的量子化学理论》(1951年)
《超越化学前沿的探索—与信息科学交叉的新园地》(2005年5月)
人物评价
桃李满天下,师德传四方。——季羡林
徐光宪教授已在中国化学界辛勤耕耘了50多年,为中国化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科学研究水平的提高作出了突出贡献。人们要学习他勤奋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作风,以及严格要求自己,宽以待人的崇高品格,并衷心祝愿他健康、长寿!——陈佳洱
几十年来,先生为适应国家需要,四次变更科研方向,每次都能看准前沿,迅速取得累累硕果,一方面是由于他有为祖国科研事业作出贡献的强大精神驱动力,另一方面也由于他具有广博深厚的学科基础。 ——黎乐民
科学家中有两种人,一种是“工匠”,还有一种是“大师”。前者的目光局限在具体的研究中,而后者则研究科学的哲学层面。徐先生则已经达到了后者的境界。——严纯华
人物纪念
2020年11月14日,徐光宪、高小霞院士伉俪纪念活动在上海交大闵行校区举行。上海交通大学校长林忠钦、常务副校长丁奎岭、徐光宪高小霞院士之女徐放女士及亲属代表,两位院士的高足黎健博士、黄云辉教授及弟子门生代表,绍兴市上虞区区委常委王永表等徐院士家乡的代表以及交大师生和校友代表出席纪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