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律大石(西辽德宗)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辽道宗大安三年(1087年),耶律大石出生于上京,他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八世孙,从小好学,善于骑射。兼通汉文、契丹文。天庆五年(1115年),耶律大石中进士,入翰林院,任翰林承旨,他是《辽史》中记载的辽朝唯一一个契丹进士。后历任泰、祥二州刺史,辽兴军节度使。
保卫南京
1122年(辽天祚帝保大二年),金兵大举南侵,攻克中京,天祚帝耶律延禧不敢留守,西逃入云中。时大石等留守南京,遭到金、宋夹攻。为了安定人心,坚持抵抗,大石拥立耶律淳即位,称天锡皇帝,后世称北辽。耶律淳任命大石为军事统帅,负责守卫。
大石分析当时形势,决定向金称臣,同北宋结好。但是,北宋君臣认为这是夺回燕云十六州的好机会,出兵二十万攻打南京。大石率军迎战,败宋军于白沟河,不久耶律淳病死,其妻萧德妃摄政,宋兵复来攻,奇袭南京城,在巷战中辽军再次取胜,使得兵心复振。
1123年四月,大石率军在奉圣州龙门壁附近抵抗失败被俘,逼迫为金兵带路偷袭天祚帝的青冢大营。后从金营逃脱,九月投奔天祚帝。天祚帝并不能原谅大石擅自另立皇帝的作为,也不能接受大石“养兵待时”的意见,这使得大石深自疑虑。1124年夏,在天祚帝耶律延禧准备出兵与金决战时,大石杀死了萧乙薛、坡里括二将,率领亲兵200人逃离。
称霸中亚
1134年,东喀喇汗国阿赫马德汗死,其子易卜拉欣汗不得人心,造成康里人和葛逻禄人叛乱,被迫邀请西辽出兵协助平乱。大石很快平定了康里和葛逻禄,并把东喀喇汗国降为附庸,割取其北疆一带为西辽直辖领地。当年,大石定都于八剌沙衮(今吉尔吉斯斯坦克马克),改年号康国元年。
1141年西辽的控制区域东至高昌,西抵里海,成为了中亚的霸主。1143年,耶律大石病逝,享年五十七岁,庙号“德宗”。
大石西征
过程
1122年(保大二年),金兵日益逼近,天祚帝流亡,大石与众大臣立秦晋王耶律淳为帝。淳死,立其妻萧德妃为太后,以守卫燕京。及至金兵到来,萧德妃回到天祚处,天祚恼怒,诛杀德妃并责备大石说“:我还没死,你怎么敢立耶律淳?”大石回答说:“陛下拥有全国的力量,不能去阻挡一下敌人,抛弃了国家社稷远远逃遁,致使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即使立十个耶律淳,都是太祖的子孙,岂不强似去乞求别人来宽宥性命?”皇上无言以对,赐给酒食,赦免其罪。
大石心中不能自安,就杀死萧乙薛、坡里括,自立为王,率领铁骑二百乘夜逃遁。向北走了三天,过黑水,见到白达达详稳床古儿。床古儿进献马匹四百只、驼二十只、羊若干。向西行至可敦城,驻军于北庭都护府,会集威武、崇德、会蕃、新、大林、紫河、驼等七州以及大黄室韦、敌剌、王纪剌、茶赤剌、也喜、鼻古德、尼剌、达剌乖、达密里、密儿纪、合主、乌古里、阻卜、普速完、唐古、忽母思、奚的、纠而毕十八部王之众,晓谕他们说:“我祖宗历经艰难创下大业,经历了九代二百年。金人作为臣属,逼迫我国家,残杀我黎民,屠杀毁灭我城邑,使我们的天祚皇帝陛下逃难于外,想到这些我日夜都痛心疾首。我现在仗义西行,想借助众蕃部的力量,翦灭我们的仇敌,恢复我国的领土疆域。你们众人之中也有顾念痛惜我们国家,忧虑我们的社稷,思量共同救出君父,济助生民于苦难之中的人吗?”于是得到精兵一万余人,设置官吏,编列排甲,准备仪仗器具。
1130(或1131)年二月甲午日,以青牛、白马祭祀天地、祖宗,整顿队伍向西进发。先写信给回鹘王毕勒哥说“:从前我国太祖皇帝北征,经过卜古罕城,就曾派遣使者到甘州,下诏给你们祖先乌母主说:‘你思念故国吗,朕马上就可以为你恢复,你担心不能回去吗,我已经拥有这片土地了。我拥有,也就是你拥有了。’你的祖先当即上表致谢,认为国家迁来此地,已有十几代人,军民都留恋现有国王,不愿迁居异地,所以我也就不能重返故国了。这表明我国与你们国家的交好已有多年历史了。现在我准备向西前往大食,向你们国家借道,你们切不可生疑。”毕勒哥接到书信,当即到客舍迎接,大宴三日,临走之前,又进献六百匹马、一百只骆驼、三千只羊,并愿以子孙为人质做附庸,送至境外。所经过之处,为敌的击败之,降附的安抚之。行军万里,有好几个国家归附,获得的骆驼、马匹、牛、羊、财物,不可胜数。兵力日益强大,士气日益高涨。
到寻思干,西域各国合力举兵十万,号称忽儿珊,前来拒战。两军相距大约两里。大石晓谕将士说“:敌军虽多但是没有谋划,攻击它,便会首尾不能相救,我军必定会获胜。”派六院司大王萧斡里剌、招讨副使耶律松山等率兵两千五百人攻击其右路,枢密副使萧剌阿不、招讨使耶律术薛等人率兵两千五百人攻其左路;自己率众进攻其中路。三军一齐攻击,忽儿珊大败,伏尸数十里。大石驻军于寻思干共九十日,回族国王前来降附,贡献土产。
又西行至起儿漫,文武百官册立大石为皇帝,1134年二月五日即位,年三十八岁,号称葛儿罕。又奉上汉制尊号曰天佑皇帝,改元延庆。追谥祖父为嗣元皇帝,祖母为宣义皇后,册立元妃萧氏为昭德皇后。于是对百官说“:我与你们行程三万里,跋山涉水过沙漠,日夜艰辛前行。仰赖祖宗之福佑,你等众人之力,我冒昧地登了大位。你们的祖、父都应该加以存恤善后,以共享荣耀。”从萧斡里剌以下四十九人的祖父和父亲,封号爵赏各有等差。
路线研究
耶律大石一行的西征路线问题,相继有许多研究者加入讨论。本篇以吾古孙仲端《北使记》记载为分析核心,辅以金山以西交通的考察,证明契丹军队曾由“叶密立”至“阴山”前,遇阻折入“回鹘国”。相关的论点尚有:以《辽史》中记载排斥《征服世界者史》等中亚作家记载的理由并不成立,而所称的“回鹘路”、“碎叶路”,由于沙漠穿越的困难,也并非一条捷径。刘祁及同时代耶律楚材等使用的“回纥”一词所指,更可能是“畏吾儿”及与其在人种上相同的中、西亚白种人。耶律大石于金军来袭前即已进军“吉利吉思”,因此,一旦失利,即向西至于“翼只水”。其一行西征所过迂回曲折,还可从其对臣下所语“朕与卿等行三万里,跋涉沙漠”中得到旁证。
耶律大石的西征路线,学术界颇有不同的说法。归纳起来,主要的大致有三种:一、以俄国学者威廉·巴托尔德《中亚突厥史十二讲》第七讲〈西辽和可失哈儿的突厥文化〉为代表:西征分南、北二路:南路由“杭海山”亦今杭爱山西南行,越过金山亦今阿尔泰山南段,折而南入畏吾儿亦今新疆吉木萨尔县、吐鲁番市一带,再沿“阴山”亦今天山南麓进向可失合儿亦今喀什市;北路由“杭海山”西北行,越过“贪漫山”亦今萨彦岭西段,入“吉利吉思”亦今俄罗斯克孜勒、阿巴坎市一带,受挫后退出,再西行越过“金山”和“翼只水”亦今额尔齐斯河抵达“叶密立”亦今新疆额敏县1。二、以周良霄先生〈关于西辽史的几个问题〉一文为代表:南路只是一支偏师,而以北路为主力经行2。三、以钱伯泉先生〈耶律大石西行路线研究〉一文为代表:“余大钧的观点过分重视波斯和阿拉伯史家的记载,从而使自己的意见基本上与巴托尔德相同,只不过把南下塔里木盆地和北征吉尔吉斯的时间错开而已”。“耶律大石西行的路线是:借道西州回鹘国,沿天山北麓西进,西北至叶密立城。三年后,又由叶密立南下伊黎河流域,再西进巴拉撒浑城。根本没有北上吉尔吉思地区,也没有南下塔里木盆地”。
细阅钱伯泉先生文章,“新论”的基点有二。一是以中国记载排斥波斯、阿剌伯记载:“我国自古即有严格而认真的记史、修史制度,《辽史》和《金史》的编纂,都有档案和实录做依据,即使在剪裁删削时,可能在年代和小节上会有失误,但是重要的史实决不会出现问题。因此,耶律大石西行经过西州回鹘汗国境内,是无可怀疑的事实。中亚和西方向来没有官方记史和修史的传统,有关史籍多出自私人之手,其可靠性自然比不上中国文献。因此,无论是志费尼,还是伊本-阿西尔都没有记录耶律大石路经西州回鹘的史实,由此可知穆斯林史家的记载也有其一定的局限性”。二是以所称的历史地理知识否定西行路线的其他方案:“既然耶律大石西行的目标大食,是喀喇汗王朝以巴拉撒浑城为中心的北部地区;那么,只要熟悉古代中国北方和西域历史地理的人,立刻就会想到一条最便利的路线:自蒙古高原中部的可敦城出发,经过阿尔泰山南麓和东部天山北麓,到达西州回鹘国的都城别失八里,这条道路就是唐代中期开辟的回鹘路。再从别失八里沿天山北麓西行,在今新疆精河县穿过登努勒台山口,到达伊犁河流域,然后西经伊塞克湖南岸,西至巴拉撒浑城,这是一条唐朝十分繁荣的通道,因为终点是巴剌撒浑以西不远的碎叶城,所以被称作碎叶路”。
对于第一点,并不夸大地说,这种“感观”过于偏颇。乃为当时中亚主要历史著作之一的志费尼《征服世界史》等书难以轻易否定,犹如波伊勒(J.A.Boyle)在英译本序里所言:“《世界征服者史》是1252年或1253年在哈剌和林开始撰写的;而志费尼在1260年仍在撰写它”。“引用巴尔托德的话,他的著作尚未得到它应有的估价”。“有意义的是,拉施特(《史集》)在谈这个时期的历史中,经常满足于几乎逐字逐句地追随他的前辈。志费尼更有两次访问东亚的方便。他对突厥人和蒙古人的大部分报道,必定是在蒙古宗王的宫廷中,以及他到那里去的旅途中所搜集到的”。而以《辽史》、《金史》论,元人修史时资料就已残缺。苏天爵《滋溪稿》卷二五〈三史质疑〉:“金亡,元帅张侯柔收拾金史北归,中统初送史院,当时已阙太宗、熙宗实录”。“金诸臣三品以上方许立传,然多无事业,所书不过历官岁月而已。四品以下当载者多,而史却不载。当访求书之。若夫将相大臣卒于太宗、熙宗、卫王之时者,虽历官岁月,今亦多无所考矣”6。耶律大石建国时,辽社已墟,而金所统治并不包涵大漠迤北。既不可能是耶律氏、完颜氏宫廷旧藏,当然也无法沾叨“我国自古即有严格而认真的记史、修史制度”之光。
称雄中亚
主词条:卡特万之战
关于耶律大石称帝后在中亚的活动,《辽史》概括性地总结道:“(耶律大石)所过,敌者胜之,降者安之。兵行万里,归者数国,获驼、马、牛、羊、财物,不可胜计。” 今人根据域外史料勾勒其大概如下:耶律大石统帅大军南下,高昌回鹘没作抵抗,即归顺西辽。耶律大石将其并入版图,却仍让回鹘汗王统治这一地区,另设“沙黑纳”(监国)以为督察。
而后,西辽军西攻东喀喇汗国,在喀什噶尔(今新疆喀什)遭到东喀喇汗阿赫马德·伊本·哈桑率部阻击,西辽军大受挫折,转而进攻七河地区。该地居住着原从辽朝迁来的突厥一契丹人,与汗廷时有摩擦,因而耶律大石的军队一出现,他们就投向西辽,使西辽军人数猛增一倍。但耶律大石并未立即进军东喀喇汗王廷八剌沙衮(今吉尔吉斯斯坦克马克),而是将大军集结边境,待机而动。
不久后,阿赫马德逝世,新即位的东喀喇汗易卜拉欣同葛逻禄首领和康里首领不和,二部反叛。延庆三年(1134年)初,易卜拉欣被迫请求耶律大石出兵支援。耶律大石很快平定了康里和葛逻禄动乱,并借机把东喀喇汗国降为附庸,割取其北疆一带为西辽直辖领地。他见八剌沙衮左山右川,控扼万里,是中亚少有的耕牧两宜的富饶之地,于是决定在此建都,改称“虎思斡耳朵”(意为强有力的宫帐),改年号为康国。其后不久,吉尔吉斯人和康里人也都臣服了西辽的统治。
安定后方之后,耶律大石决定东征金朝,以兴复辽朝。延庆三年(1134年)三月,他派萧斡里剌为兵马都元帅,敌剌部前同知枢密院事萧查剌阿不为副元帅,茶赤剌部秃鲁耶律燕山为都部署,护卫耶律铁哥为都监,率军七万东征。临行前,耶律大石以青牛、白马祭天,树立大旗,对众军盟誓说:“我大辽自太祖、太宗以来,历经艰难而成就帝业,其后继位的国君沉溺享乐,不理国政,致使盗贼蜂起,天下土崩瓦解。朕率领尔等远抵朔漠,希望兴复大业,以光大中兴功业。此处不是朕与尔等世代所居之地。”然后,他向萧斡里剌申命道:“如今你前去,要做到有功必赏、有过必罚,与士卒同甘共苦,选择水草丰美之处立营,考虑敌情然后进军,不要自取祸败啊。”在东征途中,西辽先后征服了喀什喀尔(今新疆喀什)、和阗(今新疆和田)、畏兀儿等地。 [26] 但在此后的行军中,或许因大漠阻隔,战线过长,西辽军牛马多死,最终无功而返。耶律大石长叹道:“皇天弗顾,数也!”其后一二年间,西辽还再次发起过对金军的突袭,一度击败前来征讨的金军,但未取得大的战果。此后,耶律大石也彻底将扩张重心转向西方伊斯兰世界。
康国四年(1137年),耶律大石率部进入费尔干纳盆地,途中未遇抵抗,但在继续西进时,遭到已为塞尔柱帝国附属国的西喀喇汗马赫穆德·伊本·穆罕默德的抵抗,两军交战,西喀喇军溃败,马赫穆德逃回撒马尔罕。耶律大石在战后也不追击,而是致力于巩固新占领的区域。
卡特万之战,红色为西辽军(Seasonsinthesun制)
马赫穆德归国后,一再请求宗主国塞尔柱帝国的苏丹艾哈迈德·桑贾尔(马赫穆德的舅舅)出兵攻辽。经长期准备,桑贾尔号召伊斯兰世界对西辽的异教徒发动圣战,从呼罗珊、锡斯坦、伽色尼、马赞德兰、古尔等国集结了十万多联军,在康国八年(1141年)发起东征,率领穆斯林联军渡过阿姆河,进入河中地区,向葛逻禄人进攻。葛逻禄人急忙派使者向耶律大石求救。耶律大石企图调解未果,于是召集汉、契丹、突厥等军迎击。回历2月5日(儒略历9月9日),双方在卡特万(英语:Katwan,一译克特湾,在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以北)激战。交战前,耶律大石指出联军虽多而少谋,只要发起进攻,他们首尾不能相救,西辽军必胜。他派六院司大王萧斡里剌、招讨副使耶律松山等率两千五百人攻联军右路;枢密副使萧剌阿不、招讨使耶律术薛等率两千五百人攻联军左路;自己率众进攻联军中路。西辽军三路齐攻,迫使桑贾尔首尾不救,全军溃败。桑贾尔携马赫穆德逃至呼罗珊,其妻子和左右两翼指挥官都成为战俘。
卡特万会战是中亚史上著名的战役,穆斯林史家认为“在伊斯兰教中没有比这更大的会战”。据估计,桑贾尔部下死亡多达3万人。塞尔柱王朝的势力从此退出河中地区,原属国西喀喇汗国和花剌子模均归属西辽。
随后,耶律大石领兵进入西喀喇汗王廷撒马尔罕,改名为河中府,中国历史学者王国维认为西辽可能以其城为陪都。同时,耶律大石也保存了西喀喇汗国,封马赫穆德之弟易卜拉欣为桃花石汗,留一名“沙黑纳”督察其统治。其后不久,耶律大石派额儿布思进攻花刺子模,迫使花刺子模沙阿阿拉乌丁·阿即思归顺西辽,每年交纳三万第纳尔的贡品。耶律大石在河中府驻扎了三个月,而后西巡起儿漫(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东北),再班师虎思斡耳朵。
在西辽境内民族复杂、宗教多样的基础上,对于属国和附庸部落,耶律大石要求他们按时缴纳贡金,并派遣一名(监国)监管,他们的头人要挂银牌表示臣服。其余方面一切依照原有模式治理。在宗教方面他也施行了包容政策。自此,西辽国力日增,成为了中亚的强国。
逝世
康国十年(1143年),耶律大石逝世,享年五十七岁,在位共二十年(此处自称王其计算)。死后庙号为德宗。 耶律大石的名字成为了西辽的代称,在他死后,周边政权仍以“大石”称呼西辽的君主。
年龄争议
《辽史》记载“又西至起儿漫,文武百官册立大石为帝,以甲辰岁二月五日即位,年三十八,号葛儿罕。复上汉尊号曰天皇帝,改元延庆。”1124年即位时年三十八岁,应生于1087年;大石称帝(1132年)时年三十八岁,应生于1095年。即位是指称帝,是1132年。1124年是自立为王。
主要成就
民族宗教
关于耶律大石本人的宗教信仰,不同宗教的信徒有着不同的说法,《世界征服者史》的作者志费尼认为他“秘密成为了一位穆斯林”,另一位历史学家伊本·阿西尔又说他是摩尼教徒,甚至还有景教徒称颂他是传说中的祭司王约翰。其原因也许是因为他表现出了极度的宽容性。在统治区域内,他没有强行推进任何信仰,并且对不同的宗教一视同仁。伊斯兰教、佛教、景教、摩尼教、萨满教等宗教都在西辽赢得了不少信徒。对于其属国和附庸部落,大石要求他们按时缴纳贡金,并派遣一名“沙黑纳”(监国)监管,他们的头人要挂银牌表示臣服。其余方面一切依照原有模式治理。另外,他也采取了辽朝南北面官制,对南面的农耕居民和北部的游牧居民按其习俗分别治理。每户交一第纳尔税收。
由于他的这些宽容措施,西辽尽得民心,很快发展成为中亚地区首屈一指的强国,连成吉思汗的重要辅臣耶律楚材也盛赞其“颇尚文教,西域人至今思之”。
军事才能
其军事才能历来为人称道,他坚持“养兵待时”,虽然屡遭失败,但均能善于把握时机,随败随起。先率一城哀兵破十万宋军于燕京,后领数百铁骑开万里国土于中亚,将耶律氏的国祚又绵延了近百年。
安定后方之后,大石决定东征金朝,希望复国。1134年夏,大石指派手下大将萧斡里剌率军七万出征,因牛马多死被迫撤回。大石也彻底将扩张重心转向西方伊斯兰世界。
1137年,大石率军侵入西黑汗国,在忽毡击溃了敌军主力。西喀喇汗国遂向其宗主国塞尔柱突厥帝国求援。塞尔柱突厥苏丹桑伽号召伊斯兰世界对西辽的异教徒发动圣战,集合了呼罗珊、加兹尼等国的士兵约十余万,于1141年7月,与大石在撒马儿罕附近的卡特万决战。决战结果,穆斯林联军惨败,桑迦仅以身免。大石率军一直追击至起儿漫(今撒马尔罕附近)。此战之后,塞尔柱突厥的势力退出中亚,原属国西喀喇汗国和花剌子模均归属西辽。西辽成为中亚霸主。
经济
西辽帝国疆域辽阔,自然地理条件复杂,社会经济发展极不平衡。耶律大石建立西辽后,维持了原有的农耕和游牧的两部经济体制,在农耕地区减轻赋税,实行户赋制度,每户只收一个第纳尔。 根据当时中亚地区的金银比价,这是较轻的赋税。 这一举措,使耶律大石的统治得到稳固,中亚的半耕半牧的生产方式得到发展。
在生产技术方面,随着耶律大石建立西辽,他带来的汉人把中原各种先进的生产技术传入西域,远至阿姆河以南的巴里黑和团八刺等地均可见“长安题识”的漆器,由此可见中原器物传播之远。而据现代考古发现,在西辽的直辖领地上有很发达的冶炼业,特别是兵器生产,箭铁、斧、刀、短剑、恺甲等各地都有发现。在建筑和造型艺术方面,西辽也传播了汉文化,使其同中亚文化融合,对中亚人民的精神和物质文化的向前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文化
西辽王朝统治区域内,有契丹、汉、回鹘、塔吉克、样磨、葛逻禄、蒙古、吐蕃等民族。宗教有萨满教、佛教、儒教、祆教、伊斯兰教、景教、摩尼教、犹太教等。在耶律大石的统治区,形成了民族宗教错综复杂的局面。耶律大石面对复杂的民族宗教问题,在统治区采取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允许各种宗教并存,不设国教,不允许任意宗教坐大,各种宗教或教派自然不会对耶律大石的政权产生不满。在统治区域内,耶律大石没有强行推进任何信仰,并且对不同的宗教一视同仁。伊斯兰教、佛教、景教、摩尼教、萨满教等宗教都在西辽赢得了不少信徒。
正因如此,甚至关于耶律大石本人的宗教信仰都有着不同的说法,《世界征服者史》的作者、波斯史学家志费尼认为他“秘密成为了一位穆斯林”,另一位阿拉伯历史学家伊本·阿西尔又说他是摩尼教徒,甚至还有景教徒称颂他是传说中的祭司王约翰 。
由于他的这些宗教宽容措施,西辽尽得民心,很快发展成为中亚强国。后来成吉思汗的重要辅臣耶律楚材盛赞耶律大石“颇尚文教,西域人至今思之” 。
另一方面,耶律大石带领众多汉人与深受汉文化影响或高度汉化的契丹人进入西域,这是唐末以来未曾出现的迁徙活动。这一活动,传播汉文化,正如史学家陈垣所说:“当元人未据西域之先,大石林牙已将汉族文明炫耀于中亚大陆。
民族与对外关系
耶律大石在早期任职时,曾就宋朝结盟金朝之事与宋使有过一次交涉,巳初露外交才华。而后无论在何种环境下,他都能妥善地解决好与邻国的关系,争取到盟友,从而在实行自己的计划时,能够得到多方的援助。诸如在他离开天祚出走的途中,得到白达达详稳的援助,在他到达可敦城后,很快就团结起七州十八部,并且一直努力与四周邻邦结好,力图结成反金的统一战线,实际上也给金朝造成了一定的压力。特别是在来到政治势力纷繁复杂的中亚地区后,他能因势利导,在建设统一帝国的同时,采取联盟自治,与当地原有的统治者相安无事,保持了相当长时间的社会安定
个人生活
妻子:感天皇后萧塔不烟,耶律大石死后执政称制,在位七年(1144年―1150年)。儿子:西辽仁宗耶律夷列,在位十三年(1150年―1163年)。女儿:承天太后耶律普速完,耶律夷列死后执政称制,在位十四年(1164年―1177年)。
轶事典故
卡特万之战前,耶律大石写信为葛逻禄人求情,塞尔柱苏丹艾哈迈德·桑贾尔不接受调解,却回信要他信奉伊斯兰教,并威胁恐吓他:若不改宗教信仰,将率大军将其消灭。为了显示自己军队的强大,桑贾尔在信中夸张的说:“他们甚至能用弓箭把头发射断。”耶律大石见到信后,命令手下抓住使者,再递给他一根针,要他扎断自己的一根胡须,使者无论如何做不到。耶律大石就说:“你用针尚且无法扎断自己的胡须,你的同伙安能用箭射断头发?”
史料记载
《辽史》卷30《天祚皇帝纪四附西辽本末》 为主,其余记录散见《三朝北盟会编》 《契丹国志》 [ 《归潜志》 [ 《松漠纪闻》 及《金史》 等书。《史集》等中亚、西亚文献也有记录 。
人物争议
西行路线
关于耶律大石的西征路线,学术界大致有三种观点:
一、以俄国学者威廉·巴托尔德《中亚突厥史十二讲》第七讲《西辽和可失哈儿的突厥文化》为代表:西征分南、北二路:南路由“杭海山”(今杭爱山)西南行,越过金山(今阿尔泰山)南段,折而南入畏吾儿(今新疆吉木萨尔、吐鲁番一带),再沿“阴山”(今天山南麓)进向可失合儿(今新疆喀什);北路由“杭海山”西北行,越过“贪漫山”(今萨彦岭)西段,入“吉利吉思”(今俄罗斯克孜勒、阿巴坎市一带),受挫后退出,再西行越过“金山”和“翼只水”(今额尔齐斯河)抵达“叶密立”(今新疆额敏)。
二、以中国历史学者周良霄《关于西辽史的几个问题》一文为代表:南路只是一支偏师,而以北路为主力经行。
三、以中国历史学者钱伯泉《耶律大石西行路线研究》一文为代表:“余大钧的观点过分重视波斯和阿拉伯史家的记载,从而使自己的意见基本上与巴托尔德相同,只不过把南下塔里木盆地和北征吉尔吉斯的时间错开而已”。“耶律大石西行的路线是:借道西州回鹘国,沿天山北麓西进,西北至叶密立城。三年后,又由叶密立南下伊黎河流域,再西进巴拉撒浑城。根本没有北上吉尔吉思地区,也没有南下塔里木盆地”。
中国历史学者王颋在《金山以西交通与耶律大石西征路线新证》中对上述观点做出归纳后,对金山以西交通进行了详细考察,认为以《辽史》记载为准排斥《世界征服者史》记载的理由并不成立,认为耶律大石由叶密立至“阴山”(今博罗科努山)前,遇阻折入回鹘,再循龟兹(今新疆库车)、可什合儿至巴刺沙衮。
称帝时间
游戏《逆水寒》中的耶律大石
关于耶律大石称帝的时间,《辽史·西辽本末》定为“甲辰岁二月五日”,即保大四年(1124年)。但耶律大石是在保大四年(1124年)中旬才离开天祚帝,率部西去的,不可能在此前五个月就到了万里之外的起儿漫称帝的。因此关于耶律大石称帝的时间,历代说法不一:
商辂等编著的《续资治通鉴纲目》定为保大五年(1125年);
钱大昕、汪远孙《西辽纪年表》定为金天会六年(1128年);
羽田亨《西辽建国始末及其纪年》定为金天会十年(1132年)。
丁谦《西辽立国本末考》,唐长孺《耶律大石年谱》,魏特夫、冯家升的《中国社会史——辽》附录“哈剌契丹”定为金天会九年(1131年)。
中国历史学者魏良弢在《西辽史研究》中结合诸说,经过推敲分析,认为耶律大石称帝应该在金天会十年(1132年)。
建元时间
关于延庆建元究竟在何年,《辞海》所附《中国历史纪年表》作1124年,即耶律大石脱离天祚帝的保大四年。但这是有争议的:
第一,大石自立为王以后,仍以臣子自居,以“天祚帝蒙尘”“思救君父”相号召,不可能作出改元之举;
第二,称帝改元是中国传统,耶律大石精通汉文化,应该遵循这一惯例;
第三,《辽史·天祚帝纪四》说:大石在延庆三年“得善地,遂建都城,号虎思斡耳朵,改延庆为康国元年”,则延庆三年即康国元年,而这年为1134年,是有中西史料确证的。
因而延庆改元应在1132年。 [25] 中国历史学者魏良弢、虞云国均持此说。
人物评价
总体评价
他的姓名已成为西辽的象征,在他去世数十年后,西域、南宋和金朝仍径以大石指称西辽。耶律大石在艰难的条件下,率众西征,在中亚创建了另一个疆域辽阔的多民族的新王朝。他总结辽朝兴衰的教训,吸收当地民族的统治经验,制定了西辽基本制度和政策,推动了中亚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了这一地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以致西辽被蒙古消灭以后,成吉思汗的谋臣耶律楚材仍称赞大石“颇尚文教,西域人至今思之”。大石在辽史上应该占有与阿保机那样的地位,也应该列入中华民族最杰出的历史人物的行列。以前的史书对他强调得实在不够。
历代评价
脱脱等《辽史》:①“通辽、汉字,善骑射”;②“大石既帝淳而王天祚矣,复归天祚。天祚责以大义,乃自立为王而去之。幸藉祖宗馀威遗智,建号万里之外。虽寡母弱子,更继迭承,几九十年,亦可谓难矣。”;③“大石苟延,彼善于此,亦几何哉?”
洪皓:“达实、深入沙子、立天祚之子梁王为帝、而相之。”
耶律楚材:“后辽兴大石,西域统龟兹,万里威声震,百年名教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