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德豫
人物生平
求学
杨德豫1928年12月12日生于北平,在北平师范大学第二附小念的初小,父亲杨树达是清华大学中文系的教授,他主要是搞语言文字学,研究《汉书》、《春秋》、《论语》等。他把杨德豫的兴趣向诗歌引导,从小就教他念《诗歌易读》、《唐诗易读》、《唐诗三百首》,等等。上二三年级以后,父亲开始教他学《论语》,一共20卷从头到尾学完了。1940年小学毕业两年之后,虽然完全没有读过初中,却于1942年以同等学历考上了湖南大学自办的云麓中学,1945年7月在湖南大学历史系就读。
参政
1946年的夏天,杨德豫下决心去考清华或者中央大学,可是湖南没有考区,武汉有考区。父亲不准去,一分钱不给。他母亲就偷偷把她的一些首饰给他,凑足了到武汉的路费和生活费。
到了中央大学以后,因为中央大学教授都是很好的,对学生也很严格。杨德豫看英文小说,除了用英文写摘要、写笔记、写学习心得以外,还有必读的课本,必读的课外书。可是那一年学生运动闹得很厉害,杨德豫是学生运动的积极分子。那时候,毛泽东讲民主自由,成立联合政府。1947年1月,在“抗暴运动”中,不但中央大学的游行我参加,金陵大学的游行杨德豫也去参加。1947年5月,“反饥饿反内战”的“五二运动”,更是轰轰烈烈。
在中央大学,也有支持国民党的反动学生。和杨德豫一块从湖南到南京去的就有反动学生。可是地下党也很强大,学生自治会两派竞选,都是左派胜利,右派(三青团)失败。在中央大学,杨德豫听过罗隆基的演讲,很佩服他,在休息室专门找他签名。也听过梁漱溟的演讲,也听过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的中文演讲。此外,还听过马寅初的演讲,学生自治会专门请一些左派的教授演讲。
革命
1949年1月底,北平解放。当时准备对北平解放是两手,一手是和平解放,如果和平解放不成的话,也准备打,东西南北四路,东路由48军来打,准备从东路进攻打朝阳门这边。解放后,48军那时候要南下,很缺干部,杨德豫就改名江声参军了,一直到后来去湖南人民出版社之后才恢复杨德豫的原名。2月28日,分配到142师宣传科。4月24日,48军开始南下。杨德豫从北平一直走到江西南部,除了过黄河、过长江之外都是徒步走的,没有坐一天火车和汽车。行军期间,师领导一直叫我锻炼,下到连队班里去,杨德豫是师里头的采访员,行军的时候还要帮战士背枪,编一些快板。
遭难
1956年,召开知识分子会议,周恩来做了《向科学进军》的报告。杨德豫的思想活跃,觉得在部队里干不太合适,喜欢外国文学,想搞翻译。1956年秋天,杨德豫的业余诗歌翻译开始了,开始翻译的是《朗费罗诗选》和《彭斯诗选》。这时,就有点不安心部队的工作。当时不是义务兵制,是志愿兵制,还没有复员转业的制度。毛泽东说人民解放军永远是一个战斗队,部队中有人就把这个话歪曲成要在部队当一辈子的兵,每个军人都必须树立“永远是战斗队”的思想。业余翻译外国诗歌,也不受好评,被认为是不务正业。
杨德豫被划“右派”主要是两条罪状,一条是写那篇没有发表的文章,说广州军区领导“压制鸣放”;另一条就是在广州军区报刊座谈会上发言。1958年,“右派”处理分成6类,第一类是劳动教养,第二类就是监督劳动。我是第五类,降级、降职、降薪。原来是正连级,相当于地方的19级,降成22级,工资由原来的120几块钱,降到50块钱。取消了预备党员资格,开除军籍,剥夺军衔,被遣送到湖南大通湖农场劳动。在此后20年时间里,有13年半在生产队第一线,跟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可以说是体力劳改。有两年半摘了帽子以后调去农场宣传部办小报,还有4年是在农场子弟学校教书,这6年半可以说是体力劳改兼脑力劳改。
翻译
1958年6月,到了农场劳动。1959年10月,《朗费罗诗选》就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为什么“右派”还能出版书呢?这里有一个过程。人民文学出版社来信同意出版大概是在1958年春天和夏天之间,军队已经决定划杨德豫为“右派”了,还没有下放劳动。业余翻译一本书,美国诗人朗费罗的诗选,投给人民文学出版社,已经来信同意出版。领导说:“那不行,你右派分子还能够出书,那不是说不红也可以专吗?”报社就给人民文学出版社写信说:“我们不同意右派分子江声出这本书。”其实人民文学出版社约我翻译的除了这本《朗费罗诗选》,还有一本是《彭斯诗选》。他们说他们已经另约一个人翻译《彭斯诗选》,由我们两个人合译。我当时还不知道是谁,后来知道是王佐良。
1978年12月,被调到湖南人民出版社。当时湘潭大学教授、老诗人彭燕郊找到出版局领导,建议出版一套外国诗歌中译本丛书。这套书先后由湖南人民、湖南文艺两家出版社出版,时间长达10年(1983年-1992年),共出书51种。1991年,这套丛书获首届全国优秀外国文学图书二等奖。
主要作品
译著《朗费罗诗选》;莎士比亚长诗《鲁克丽丝受辱记》(收入《莎士比亚全集》);《拜伦抒情诗七十首》;《湖畔诗魂——华兹华斯诗选》;《神秘诗!怪诞诗!——柯尔律治的三篇代表作》;英汉对照《华兹华斯抒情诗选》;英汉对照《拜伦抒情诗选》;《华兹华斯、柯尔律治诗选》(收入《世界文学名著文库》)。 他是国学大师杨树达先生的哲嗣,少年时代即发表旧体诗,见于杨树达先生的《积微翁回忆录》。1996年以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湖畔诗魂——华兹华斯诗选》的中译本荣膺首届鲁迅文学奖彩虹奖第一名。
人物评价
杨德豫的严谨也深深镌刻在老友朱正记忆中。湖南人民出版社编审、学者朱正曾和杨德豫共事34年,从1979年右派改正之后两人便一起在湖南人民出版社工作。“杨老师在社里是出了名的英文好。”朱正介绍,除了《诗苑译林》丛书外,杨德豫也编其他重要的书,记得他编薛君度的《黄兴与中国革命》时,原书引文很多,杨德豫把民国初年文件、政府公报原文都找出来,一一做了备注,“非常尽职,工作量很大”。朱正说,自己在1998年写作关于反右运动的《1957年的夏季》一书时,曾经和杨德豫讨论,得到的帮助很大。书出版之后,他送了杨德豫两本,一本作纪念,一本供他批改。杨德豫详细地做了批改,从错字到观点都详细列出,他至今珍藏着这个修改版。 “希腊群岛啊,希腊群岛!你有过萨福歌唱爱情,你有过隆盛的武功文教,太阳神从你的提洛岛诞生!长夏的阳光还灿烂如金———除了太阳,一切都沉沦!”提起老翻译家杨德豫,很多人都会想起他翻译的《拜伦抒情诗七十首》。除了拜伦外,杨德豫还译有莎士比亚长诗《贞女劫》以及《华兹华斯抒情诗选》、《朗费罗诗选》、《柯尔律治的三篇代表作》等。其中《华兹华斯抒情诗选》曾获首届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文学翻译彩虹奖。著名翻译家、诗人、人民文学出版社前总编辑屠岸高度评价杨德豫的译文,认为“体现了到现今为止英诗汉译的最佳水平”。 “杨德豫的翻译有很高的水平,很难有人比肩,更不用说超过了。”屠岸告诉南都记者,翻译是艺术再创造,不仅要熟悉原文,更需要高度的精神力量和艺术技巧,杨德豫的翻译秉承卞之琳所说的“以顿代步”、“韵式译原式”、“等行”的翻译原则,无论从神韵、内涵还是风格上,都显示了高超的水准。 屠岸印象中,杨德豫低调谦虚,待人接物温文尔雅,自己虽不写诗,但是有诗人气质,且家学渊源,中西学底蕴深厚。“他的翻译量少质优,我曾经问过他为什么停笔不译了?他告诉我是身体原因。”上世纪50年代杨德豫因言获罪被打成“右派”,下放洞庭湖边劳改多年,身体受到很大伤害,右派修正之后已经50多岁。“按照他的才华,本可以对翻译有更大的贡献”,屠岸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