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祯祥

联合创作 · 2023-12-27 09:19

人物生平

出身良好,学习优异黄祯祥,1910年2月10日出生于福建厦门鼓浪屿。良好的家庭环境使他养成了好读书求知识的习惯。1926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当时的医学最高学府北平协和医学院,接受了严格的医学教育。1934年毕业,获医学博士学位,之后担任北平协和医院内科医生。北平协和医院是当年中国条件最好的医学机构,黄祯祥在这里整整工作了8年。他不仅打下了坚实的医学基础,而且培养了善于观察、发现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期间,他发表了有独到见解的关于白喉杆菌及其免疫的论文,受到了美国医学杂志的重视。青年时期的黄祯祥,凭着他敏锐的洞察力和坚实的医学基础,在对霍乱、链球菌感染、鼠疫等方面的研究上多有建树,发表了一系列研究论文。黄祯祥的才华受到了协和医院的器重,1941年被选送到美国留学,在美国普林斯顿洛克菲勒医学研究所进修。留学美国,学成归国黄祯祥在美国期间引起世界病毒学界瞩目的病毒体外培养新技术,为现代病毒学奠定了基础。1942年至1943年间,黄祯祥任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医科大学内科及微生物科讲师。这时,日本侵略军仍在蹂躏中华大地,中华民族处于危急存亡关头,他毅然谢绝了美国方面的一再挽留,于1943年末怀着忧国忧民之心,抱着科学救国的理想返回了祖国,到重庆中央卫生实验院任医理组主任。抗日战争胜利后,他回到北平任中央卫生实验院北平分院院长。北平解放前夕,他选择了留下来等待新中国诞生的道路。为国做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黄祯祥的专业特长开始得以发挥。1949年起,黄祯祥任中央卫生研究院微生物系病毒学室(先后改为中国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尽管当时经费少,还不具备大规模开展病毒研究的条件,而人民政府尽力为他添置了科研设备,配备了助手,他开始着手流行性乙型脑炎、麻疹、肝炎等病毒的研究工作。黄祯祥决心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中国的病毒学事业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抗美援朝时期,他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为了粉碎敌人的细菌战争,冒着生命危险深入到中国东北和朝鲜前线进行调查,用自己的专业技术为保卫世界和平作出了贡献。黄祯祥先后出访过苏联、罗马尼亚、荷兰、埃及、法国、菲律宾、美国等十几个国家,进行讲学和学术交流。1983年他率中国微生物专家代表团应邀赴美国参加第十三届国际微生物学大会,在美国丹顿市被授予该城的“金钥匙”和“荣誉市民”称号。黄祯祥享有很高的国际声望。他是美国实验生物医学会会员、苏联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合办的《病毒学杂志》编委,还担任美国《国际病毒学杂志》 、 《传染病学论丛》杂志的编委。1983年他被选为美国传染病学会名誉委员。黄祯祥热心中国医学病毒学事业,他倡议和创建了中华医学会病毒学会,创办了《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前身)。他先后主编了《医学病毒学总论》 、 《常见病毒病实验技术》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病毒学》等书。在他晚年生病住院期间还主持编写了《医学病毒学基础及实验技术》、《医学病毒学词典》。不幸逝世黄祯祥为人正直,待人诚恳热情,学识渊博,治学严谨又勇于创新。1985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了多年的夙愿。正当他以极大的干劲带领研究人员投入新课题病毒免疫治疗肿瘤研究时,1987年,白血病夺去了他的生命,终年77岁。

研究方向

20世纪初,国际上病毒研究刚刚起步,研究病毒的工作还很不成熟,方法也很落后。而病毒培养是病毒研究中最基础、最关键的一步,可以说没有病毒培养新技术的建立,也就没有病毒研究的突破和发展。1943年,黄祯祥在美国发表了对病毒学研究有重大影响的论文。“西方马脑炎病毒在组织培养上滴定和中和作用的进一步研究”,立即引起全世界的注目。这一研究成果,使病毒在试管内繁殖成为现实,从此摆脱了人工繁殖病毒靠动物、鸡胚培养的原始落后的方法。也正是这项技术的建立,拓宽了国际上病毒学家的思路,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病毒学者采用或改良了这一技术,成功地发现了许多病毒性疾病的病原,分离出许多新病毒。黄祯祥对乙型脑炎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为我国防治乙型脑炎做出了贡献。黄祯祥曾带领病毒系的科研人员开始病毒分离、实验诊断方法的建立、乙型脑炎传播媒介昆虫生态学、乙型脑炎病毒特性等方面的研究。基本摸清了我国乙型脑炎的流行规律、传播途径及特点。他还于1949年在我国首先开始了乙型脑炎疫苗的研制工作。黄祯祥在麻疹病毒研究及病毒免疫研究方面取得令人注目的成绩。黄祯祥以极大的热情和充沛的精力投入到麻疹疫苗的研究工作。他和著名儿科专家诸福棠教授共同对麻疹病毒的致病性、免疫性进行了深人探讨。他们的工作对当时我国的麻疹疫毒的研究起了推动作用。此后,黄祯祥对麻疹病毒的血凝素,麻疹疫苗的佐剂,疫苗生产工艺等也进行了广泛研究。

主要成就

黄祯祥是中国病毒学奠基人之一,1943年在美国《实验医学杂志》发表了“马脑炎病毒西方毒株在组织培养中滴定和中和作用的进一步研究”一文,这一新技术概括为:第一步,用人为的方法将动物组织经过处理消化成单层细胞,并给这种细胞以一定的营养成分使其在试管内存活。第二步,将病毒接种在这种细胞内,经过一段时间,细胞就会出现一系列病理改变。观察者只要用普通显微镜观察细胞有无病变,即可间接判断有无病毒的繁殖。首创病毒体外培养法技术,为现代病毒学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世界上许多国家采用这种技术分离了诸如流行性出血热、麻疹、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病毒。近年来在全球引起震动的艾滋病病毒也是采用组织培养这一技术分离得到的。黄祯祥对流行性乙型脑炎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曾带领病毒系的科研人员进行病毒分离、实验诊断方法的建立、乙型脑炎传播媒介昆虫生态学、乙型脑炎病毒特性等方面的研究,基本弄清了中国乙型脑炎的流行规律、传播途径及特点。黄祯祥1949年在中国首先开始了乙型脑炎疫苗的研制工作。经过多年研究,黄祯祥和研究团队最终研制出乙型脑炎疫苗,并获得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1988年卫生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54年,世界上分离麻疹病毒获得成功,用组织培养技术研制麻疹疫苗就成为世界病毒学界探讨的重要课题。1961年,黄祯祥以极大的热情和充沛的精力投入到麻疹疫苗的研究工作中。他和著名儿科专家诸福棠教授合作对麻疹病毒的致病性、免疫性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的合作推动了当时中国麻疹病毒的研究工作。此后,黄祯祥和他领导的麻疹病毒研究室对麻疹病毒血凝素、麻疹疫苗的佐剂、疫苗的生产工艺等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福尔马林处理的麻疹疫苗》是他这一时期发表的重要论文。这篇论文曾在第四届国际病毒大会上宣读,得到与会者的好评。“文化大革命”以后,黄祯祥致力于病毒免疫的研究,先后发表了《被动免疫对活病毒自动免疫的影响》等论文。在病毒免疫治疗肿瘤的研究方面,他指导研究生进行了探索性的工作,先后发表了《不同病毒两次治疗腹水瘤小鼠的初步研究》、《病毒与环磷酰胺联合治疗小鼠瘤的研究》、《肿瘤抗巨噬细胞移动作用的研究》等多篇论文。这些研究成果无疑对寻找抗肿瘤治疗方法提供了有思考价值的线索和依据。黄祯祥提出的病毒免疫治疗肿瘤的新设想,将是肿瘤治疗研究中有待开发的一块具有广阔前景的领域。主要论著黄祯祥,王逸民.北京市流行性脑炎病毒的分离和鉴别.中华医学杂志,1951,37(4):280—286.黄祯祥.北京市流行性脑炎媒介的推论和预防.中华新医学报,1951,2(8):635—638.黄祯祥,贾秉义,诸福棠等.麻疹减毒活疫苗的研究:Ⅰ.不同代数及不同剂量的人羊膜细胞减毒活疫苗的致病性及免疫性.中华医学杂志,1961,47(6):341—345.黄祯祥,郭可謇,吴洛沂.麻疹病毒的分离.中华医学杂志,1961,47(6):352—354.曾毅,邓裕美,黄祯祥.影响麻疹病毒血凝素滴度的某些因素探讨.微生物学报,1963,9(3):267—271.曲丽荣,黄祯祥.肿瘤抗巨噬细胞移动因子的生物学特性及用于肿瘤诊断.中国医学科学院院报,1987,9(4):255—261.黄祯样论文选集.中华医学会、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编辑出版.1990.

荣誉记录

时间奖项备注1988年卫生部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奖1980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获奖

社会任职

1949至1987年 任中央卫生研究院微生物系病毒学室(先后改为中国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1982年 任《国际病毒学》杂志、《传染病学论丛》编委,被聘为国际比较病毒学组织咨询委员会委员。1984年起,任中国微生物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医学会微生物学和免疫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医学会病毒学会主任委员。

著作作品

时间作品名称作者出版社1990年医学病毒学基础及实验技术黄祯祥主编科学出版社1987年常见病毒病实验技术黄祯祥主编科学出版社1986年病毒性肝炎研究进展黄祯祥主编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病毒学黄祯祥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5年病毒学总论黄祯祥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浏览 6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