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周(著名画家)

联合创作 · 2023-12-28 04:04

人物生平

沈周,字启南,是长洲人。明宣德二年(1427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沈周出生于长洲相城里(今属江苏苏州),原籍吴兴(今浙江湖州)。沈家给他取名为沈周,字启南,寓以《诗经·周南》中周公之化之意。宣德八年(1433年),沈周七岁发蒙,从师于陈宽学习诗文。沈周自幼聪颖过人,不几年,所作已在老师之上,陈宽于是主动逊谢。正统四年(1439年),长洲知县故意在粮租上为难任职粮长的沈恒(沈周之父),沈周上书辩白。知县不再为难沈恒,于是时人推崇沈周,其父也将更多事情交与沈周处理。正统六年(1441年),沈周代父听宣于南京,以百韵诗上呈户部主事崔恭。崔恭得诗惊异,疑非其所作,于是当面要求沈周短时间内作首《凤凰台歌》,沈周提笔迅速写成,词才焕发。崔恭大加赞赏,比之王勃,并同意沈周要求,免去其父粮长之役。正统七年(1442年),伯父沈贞约于此时开始教沈周绘画。正统九年(1444年),娶陈慧庄为妻。正统十年(1445年),住在岳丈家中的沈周结识俞景明,两人从此结为至交,被当地人誉为“双骅骝”。正统十四年(1449年),“土木堡之变”发生,沈周听闻,作《已巳秋兴》,颇寓忧国之思。景泰元年(1450年),长子沈云鸿出生。景泰五年(1454年),苏州知府汪浒举荐沈周为贤良方正,并作书信敦促。沈周以筮草和《易》书卜卦,得遁卦九五,曰:“嘉遁。贞吉。”表示应该隐遁,沈周便推辞了举荐。景泰六年(1455年),沈周担任粮长一职,当时天灾人祸不断,严重影响生产生活,百姓大多无力缴纳田赋(缴纳粮食)。沈周不忍心强征,而知县却要求沈周赔垫田赋差额。沈周因此家中积蓄全无,连妻子的首饰都典当出去。然而还差500石。沈周于是入狱。后来,一位同乡郭琮帮他补了这500石,沈周很快被释放。天顺元年(1457年),曾策划“夺门之变”的徐有贞被石亨等诬陷,贬到云南金齿。作为同乡的沈周,在其被贬金齿后,赠诗表示劝慰。天顺二年(1458年),刘珏奔母丧回乡,沈周为此作《刘秋官廷美奔母丧回》一诗。天顺三年(1459年),沈周画艺渐进,间以画作赠与友人。天顺五年(1461年),沈周摆脱粮长之职,大喜,创作了《息役即兴》等诗作抒发愉悦之情。徐有贞在去年十二月被皇帝准许回家乡苏州,沈周知道后,为此作《喜徐武功伯召归》。同年,刘珏服丧期满,被派到山西做官,沈周作《送刘佥宪赴山西》为之送别。 天顺七年(1463年),吴宽到相城访沈周,二人结交,成为终身的挚友。成化元年(1465年),因吴宽介绍,沈周与史鉴相识,二人言语契合,结为好友。都穆约于此时跟从沈周学诗。 [26]  同年,沈周游南京,仅待三日。成化二年(1466年),与文林(文徵明父亲)订交。同年,徐有贞六十大寿,沈周与刘珏、杜琼合作绘画,共五幅,作寿礼送与徐有贞。成化三年(1467年),其师陈宽七十大寿,沈周作《庐山高图》祝贺。 成化五年(1469年)正月十三日,沈周与父亲、伯父、杜琼、徐有贞、祝颢(祝枝山爷爷)等赴“小洞庭”(刘珏别业)参与刘珏六十大寿。同年冬,沈周与刘珏、祝颢、李应桢、陈述、周鼎等拜访魏昌。在这场聚会中,沈周应他人请求,作《魏园雅集图》以表现聚会盛况。成华六年(1470年),为西禅寺明公作《溪峦秋色图》,并题诗。成化七年(1471年)二月六日,沈周与刘珏、史鉴、弟沈召,共南下杭州,与居住杭州的朋友刘英、诸中、沈宣、归生共同游览杭州风景名胜。这是沈周第一次杭州之游,沈周留下了《至宝叔寺》《谒后坟》等十几首诗作,创作了《飞来峰图》(藏上海文物商店)《灵隐图卷》两幅画作。 [28]  游杭州后,沈周修葺自己的“有竹居”,并作《葺竹居》一诗以自得。该年春天过后,弟沈召病重,卧床不起甚至昏迷不醒,而父亲沈恒也中风瘫痪。沈周奔波于父亲与弟弟之间,尤其是为了照顾病情凶险的弟弟,沈周把被褥搬来与弟同住。成化八年(1472年)初,父亲与弟弟仍旧处于疾病中时,老友刘珏也已病重。二月二十八日,刘珏病逝。同年春,吴宽会试、廷试均获第一,沈周喜而赋诗。同年秋,沈召也病故。沈周作了许多诗以表达二人离世之痛与对二人的追怀。成化十年(1474年),刘珏病逝两周年,沈周在刘珏的《清白轩图》上跋了首七绝。 题《清白轩图》后不久,诸中前来拜访。告别时,沈周赠诗与诸中。沈周又临刘珏《峦容山色图》,自跋中论及前代山水画家,以董源第一,巨然次之,吴镇又次之。老师杜琼于此年去世,沈周作《东原图》纪念。 同年,沈周拜访吴宽之父吴融。成化十一年(1475年),好友俞景明去世,沈周作《得俞景明讣》痛悼。 吴宽父亲吴融亦逝,沈周访东庄(吴融庄园)作诗吊唁。同年,沈周出游常熟。船经尚湖,沈周仰望虞山,作七言诗。成化十三年(1477年),父亲沈恒病故,沈周因此长期情绪低落。成化十四年(1478年),沈周心境好转。正月,让长子云鸿套车带他访吴宽家。沈周与吴宽,宽弟吴宣三人共游后园。在“医俗亭”中,三人品酒赏花,谈论花朝节之事。晚上沈周宿吴宽家,作《雨夜止宿图》。二人同房连榻,谈过世师友,不胜伤感。半个多月后,吴宽访沈周有竹居,二人共同品评沈周所藏书画金石。后云鸿打开沈周《有竹居图卷》,请吴宽题诗。二日后,二人放舟游虞山。三月谷雨后一日,沈周与吴宽、二女婿徐襄,按约定去庆云庵,主僧觉上人引他们到后院赏牡丹,后徐襄求岳丈画一《牡丹图》,沈周挥笔而就,并题诗。 沈周因为母亲的缘故,终身不愿到远方游历。母亲九十九岁才去世,此时沈周也年近八十岁。正德四年(1509年),沈周去世。以上内容参考资料

主要作品

画作

《仿董巨山水图》轴(作于成化九年,公元1473年)、《沧州趣图》卷、《卒夷图》、《墨菜图》(这两幅原为册页,后合装成卷)、《卧游图》。《东庄图》、《牡丹》、《盆菊幽赏图》、《烟江叠嶂图》、《庐山高图》。

沈周的代表作品多藏于大博物馆。故宫博物院藏有精美作品,重要的有《仿董巨山水图》轴、《沧州趣图》卷、《卒夷图》、《墨菜图》、《卧游图》等。南京博物院也藏有沈周精品,其中有《东庄图》、《牡丹》轴,此画作于1506年,当时沈周已81岁。辽宁博物馆藏有两幅沈周的杰作,一幅是《盆菊幽赏图》卷,画面中树石茅亭,亭中饮酒赏菊者三人,意态优闲,布势疏朗,景物宜人。另一幅是《烟江叠嶂图》卷,作于正德二年(1507年),笔墨之运用,随心所欲,满纸烟恋,诚属沈周82岁晚年杰作。

此外,台湾故宫博物院还藏有一幅沈周极有名的《庐山高图》轴。

《庐山高图》

明代画家沈周作。立轴,纸本,淡设色,纵193.8厘米,横98.1厘米,今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图中山峦层叠,草木丰茂,飞瀑高悬,云雾浮动,此图构图、布局颇具匠心,黑色浓淡怪次逐渐变化。作者取于王蒙技法,善于组合稠密高叠的石岩,进而形成转折交搭的层峦,再位置大小林木、复合为整一的自然美,疏密,松紧,有条不紊。《庐山高图》是沈周四十一岁时为祝贺老师陈宽七十寿辰的精心之作。此画仿王蒙笔法,图中山峦层叠,草木繁茂,气势恢弘。画面右下角山坡,两棵劲松虬曲盘缠,形成近景;中景以著名的庐山瀑布为中心,水帘高悬,飞流直下,两崖间木桥斜跨,打破了流水飞白的呆板,两侧巉岩峭壁,呈内敛之势。瀑布上方庐山主峰耸立,云雾浮动,山势渐入高远。构图由近景的山坡虬松,中景的瀑布、巉岩、峭壁,远景的庐山主峰,自下而上,由近及远,近、中、远景相连,一气呵成,贯串结合而形成S形曲线。这种构图法很像南宋院体的程式;近景的处理也和马远的“一角”之景十分相似。全图群峰直插,回环掩映,争奇竞胜,实在是大家手笔。此图作者自识“庐山高”篆书,并题古体长歌一首,末识“成化丁亥端阳日,门生长洲沈周诗画,敬为醒庵有道尊先生寿”。陈宽字孟贤,号醒庵,学识渊博,工诗。具唐人法,亦善绘画,曾为沈周师。陈宽祖上是江西人,所以此图写庐山之“高”,以为象征。

《庐山高图》是沈周祝贺老师陈宽70寿辰而创作的巨幅山水。陈宽祖籍临江(今江西清江),所以画家描绘江西庐山之高,象征老师的道德高尚,同时表示对老师的崇高敬意(这种象征意义取自《诗经·小雅》:“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画家采用全景式构图,以高远法布置画面,山峦重叠,草木繁茂,结构严谨,气势雄伟。画面下段近景一角画山根坡石,劲松杂树。中段以庐山瀑布为中心,飞流直下,其中两崖间斜横木桥,打破瀑布直线的单调。同时瀑布左侧崖壁的石块纹理具有内向的动势,与右侧位于中心的山冈岸壁,似乎产生一种力的碰撞,从而加强山冈向上的张力。下段两株高大的劲松,其姿态明显与中段山冈向上的趋势相呼应,把观者的视觉自然引向画面上段,使近、中、远景自下而上气脉相连。上段主峰雄伟,两边奇峰兀立,云雾浮动。主峰给人以崇高雄浑,厚重质朴之感,似乎寓意老师的宽厚博大的人格精神。《庐山高图》是属于所谓“细沈”之作。这幅画在画法上是借鉴元代画家王蒙的技法,山峰多用解索皴,笔法稳健,充满着强烈的节奏和力感。中段山冈用折带皴,与王蒙《葛稚川移居图》画法有些相似,墨色较淡,皴笔精细,表现出崖壁的险峻。左边崖壁先勾后皴,墨色较重,并以焦墨密点,显得苍郁幽深。整个画面山石、层岩,稠密交叠,一峰一石,作者都以干笔万笔的皴、点。组成浓淡、疏密的远近层次,和朴茂苍郁的艺术情趣。而且细节之处,如山中自云,山上的杂树小草,石阶、小路,以及人物等都画得一丝不苟,显示出画家的旺盛的精力和严谨认真的创作精神。然而,由于作者在画法上尽力模仿王蒙,企图重现元人的嘶风,尽管他画得很美,但从整体看却缺少元人那种不激不励的平淡天真的趣味,多少让人感到有些做作的印象。

文作

《记雪月之观》

诗作

【咏帘】

谁放春云下曲琼,一重薄隔万重情。

珠光荡日春如梦,琐影通风笑有声。

外面令人倍惆怅,里边容眼自分明。

知无缘分难轻入,敢与杨花燕子争?

【题画】

嫩黄杨柳未藏鸦,隔岸红桃半著花。如此风光真入画,自然吾亦爱吾家。

【送允晖】

陆郎几宿春山去,山鸟山花尽有情。白李红桃塞行路,黄鹂留客两三声。

【题柯博士敬仲竹枝】

紫烟吹湿碧琅玕,识得奎章墨未残。莫问先生归去事,江南春雨杏花寒。

【栀子花】

雪魄冰花凉气清,曲阑深处艳精神。 一钩新月风牵影,暗送娇香入画庭

【溪亭小景】

幽亭临水称冥栖,蓼渚莎坪咫尺迷。山雨乍来第溜细,溪云欲堕竹梢低。

檐头故垒雌雄燕,篱脚秋虫子母鸡。此段风光小韦杜,可能无我一青藜。

【雨晴月下庆云庵观杏花】

杏花初开红满城,我眠僧房闻雨声。侵朝急起看红艳,对房两株令眼明。

还宜夜坐了余兴,静免蜂蝶来纷争。嫣然红粉本富贵,更借月露添妍清。

青苹流水未足拟,金莲影度双娉婷。庭空月悄花不语,但觉风过微香生。

老僧看惯不为意,却爱小纸燕脂萦。高斋素壁可长有,不由零落愁人情。

主要成就

艺术成就沈周在元明以来的文人画领域里,是一位承前启后的重要画家,对清初的新安画派有着较大的影响。他书法师黄庭坚,绘画造诣尤深,兼工山水、花鸟,也能画人物,以山水和花鸟成就突出。 在绘画方法上,沈周早年承受家学,兼师杜琼。后来博取众长,出入于宋元各家,主要继承董源、巨然以及元四家黄公望、王蒙、吴镇的水墨浅绛体系。又参以南宋李、刘、马、夏劲健的笔墨,融会贯通,刚柔并用,形成粗笔水墨的新风格,自成一家。沈周中年成为画坛领袖,技法严谨秀丽,用笔沉着稳练,内藏筋骨。晚年性情开朗,笔墨粗简豪放,气势雄浑。纵观沈周之绘画,技法全面,功力浑厚,在师宋元之法的基础上有自己的创造,进一步发展了文人水墨山水、花鸟画的表现技法,被誉为吴门画派领袖。沈周的绘画为传统山水画作出了两大贡献:其一,融南入北,弘扬了文人画的传统。如沈周的粗笔山水,用笔融进了浙派的力感和硬度,丘壑增添了守人之骨和势,将南宋的苍茫浑厚与北宋之壮丽清润融为一体,其抒发的情感也由清寂冷逸而变为宏阔平和。其二,将诗书画进一步结合起来。沈周的书法学黄庭坚,书风“遒劲奇崛”,与他的山水画苍劲浑厚十分相似、协调。他又将书法的运腕、运笔之法运用于绘画之中。沈周同时还是一个诗人,至老年“踔厉顿挫,浓郁苍老”。他把这种诗风与画格相结合,使所作之画,更具有诗情画意。艺术风格综述沈周的山水画艺术在继承元四家之一的王蒙画风、兼营南宋院体风格,形成构图严谨、笔法工整、布局缜密的风格后主要取法吴镇,兼营倪瓒、黄公望等人画法,形成其构图简练、用笔凝重、笔墨浑厚苍茫、草草而成的特点。从绘画风格上来说,大致可分为奠定基础的早期,形成与发展的中期,笔墨浑厚、线条老辣、意境深远的晚期三个阶段。沈周在元明以来文人画领域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他书法师黄庭坚,绘画造诣尤深,兼工山水、花鸟,也能画人物,以山水和花鸟成就突出。沈周的绘画,技艺全面,功力浑朴,在师法宋元的基础上有自己的创造,发展了文人水墨写意山水、花鸟画的表现技法,成为吴门画派的领袖。所作山水画,有的是描写高山大川,表现传统山水画的三远之景。而大多数作品则是描写南方山水及园林景物,表现了当时文人生活的幽闲意趣。在绘画方法上,沈周早年承受家学,兼师杜琼。后来博取众长,出入于宋元各家,后自成一家。沈周早年多作小幅,40岁以后始拓大幅,中年画法严谨细秀,用笔沉着劲练,以骨力胜,晚岁笔墨粗简豪放,气势雄强。沈周的绘画,技艺全面,在学习前人的基础上有自己的创造。早期沈周出生在艺术世家,这是其他人少有的优势。他七岁拜陈宽为师接受启蒙教育,十五岁正式拜刘珏为师学习绘画,在二位严师的引导下认真地学习诗文与绘画。沈周在三十七岁(1463年)自认为已经走出了绘画的习作阶段。据考证, 1461年以前,沈周流入社会的画甚少,也不见他以画会友送客的记载。但到了 1463年前后,即天顺朝后期,沈周的绘画作品则予以赠人或出现在社会活动中。中期四十岁至五十岁为沈周山水画艺术风格“粗沈”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时期。沈周在这阶段的山水画法主要取法元四家之一的王蒙,兼学董源、巨然,形成细密风格特征,同时又不局限于家学与王蒙或宋画风格的影响,旁及吴镇、黄公望、倪瓒等的画风。其绘画作品的样式由繁入简,由细入粗,且向大幅拓展。而在绘画题材上多取材江南田园风景,并以画家的独特情思融入笔端,表现出苍茫厚重的山水情境,作品已显现出“细沈”向“粗沈”转化的趋势。沈周山水画艺术风格转型期大致是五十岁至六十之间,此时期为沈周的“粗沈”风格定型期。在这阶段,他一方面继续师承元四家,另一方面尝试着技法的创新,在探索与实践中成功地演绎了王蒙、董源、巨然、黄公望、米芾、倪瓒、吴镇等的画法。而中晚期的沈周,山水画艺术风格主要取法吴镇,并在继承与演绎中取得了新的突破,同时成功地将黄庭坚书法笔意融入到山水画笔墨语言的表现当中,使其绘画形成“粗沈”的个人面貌。晚期沈周山水画艺术的绘画晚期是六十岁以后。这时期沈周的绘画,将吴镇多变的笔墨之道、王蒙画风中的细密厚润和黄公望笔法的雄伟潇洒融为一体,“集诸家之法”而形成一种练达、浑厚、苍茫、苍润的山水画艺术风格,成功地表现出了一个画家对自然的阐释、对笔墨的释放和自我精神的表现。他晚年的作品用笔沉稳,浑厚简达,湿润苍茫,雄健而坚实,笔墨粗简豪放,气势雄强。真正意义上的“粗沈”风格特征日臻成熟。沈周不仅精于画山水人物,画蟹也有其独到之处。沈周的《郭索图》是幅淡墨写意作品,画幅中间部位的清水大阐蟹,有坚实如锯齿般的双螯,如钳子似的夹住稻穗,蟹壳尖楞突出,如一把把锐利尖刀,爬沙横行于水草之间。整幅画先用淡墨画蟹壳、蟹脚;焦墨画爪尖和蟹壳凸凹;浓墨渲染双螯,活脱脱勾画出一只清水大闸蟹横行于水草之间的情景,将螃蟹狰狞而又可爱的形象,描绘得淋漓尽致,别有一番意境。

家庭生活

沈家世代隐居吴门,居苏州相城。沈周的曾祖父是王蒙的好友;父亲沈恒吉,又是杜琼的学生。书画乃家学渊源。父亲、伯父都以诗文书画闻名乡里。沈周家族本来世代籍贯吴兴(今浙江湖州)。元朝末年时,移居到苏州相城,从此成了苏州人。沈家历代布衣,族无显宦,但却是吴中(苏州古称)望族。关系姓名简介曾祖沈良字良琛,号兰坡。沈家定居相城始自沈良。与妻子徐氏辛苦经营,使沈家兴旺起来。精通书画鉴赏,与王蒙为好友。祖父沈澄字孟渊,号介轩、晚号亲庵。永乐初年被推举为人才,但不做官。一生住在西庄,隐居读书。沈澄工诗能画,尤以诗享誉江南。伯父沈贞字贞吉,号南斋、陶然道人、陶庵。亦以隐逸自乐。父亲沈恒字恒吉,号同斋。好客,喜欢对客豪饮。兄弟二人皆工诗善画,二人的绘画技术超越其父,作品虽不多,却被后人誉为“神品”。(以上参考资料)

轶事典故

为人孝顺

沈周侍奉双亲十分孝顺。父亲去世后,有人劝勉他做官,他回答道:“你难道不知道我母亲得靠我维系生命吗?我怎么能离开她的膝下?”他一直厌烦进入城市,在外城外面购置了可暂时住下的安适住所。如果有事的话,就去那里一下。到了晚年,隐藏自己踪迹只担心不够幽深,前前后后巡抚王恕、彭礼都用礼节恭敬地对待他,要留他在自己的官府里,但他都以母亲年老为由推辞了。

甘做画工

弘治十一年,长洲新来的曹太守,想征召当地有名的画工把府中装饰一番。衙门里有一个嫉恨沈周的小吏,看新太守对当地名流不熟悉,就把沈周的名字写在其中,让堂堂画家去做小工的活计,也算羞辱他一回。于是衙门里当差的征召沈周进城服劳役,为太守作画。

此时,内阁大学士李东阳,文渊阁大学士、户部尚书王鏊等,都是沈周过从甚密的挚友。不料沈周却淡然一笑,其后,沈周果然每天到太守府画画,早出晚归,乐在其中,一干就是几个月装修完毕,曹太守亲自来验收,还特地赏了他几文钱。不久,曹太守到京城述职,吏部尚书随口问道:“沈先生近来身体好吗?"曹太守不知所云,又不敢细问,只好含含糊糊地回答:“他身体挺好!"改天曹太守又去拜访李东阳。李东阳独独问他:“沈先生有书信让你带来吗?"曹太守茫然不知所措,只好信口应道:“有书信,只是还没送到。"

慌忙退出之后,曹太守赶紧去拜访自己的好朋友吏部右侍郎吴宽,问他: “长洲的沈先生是个什么人?"吴侍郎详细向他说了沈周的情况。曹太守这才知道,沈先生竟然就是那个给他绘饰墙壁的老画工。他吓得汗流浃背,自京城回到苏州,曹太守连家都没敢回,就直奔竹庄,一再向沈周道歉。

一次,某太守向沈周求画。古代太守出行,常用五马驾车,所以“五马”成了“太守”的代称。可这位太守文化水平有限,不知道这一知识点。当他看到沈周为他画的画中只有五匹马时,觉得太小家子气,直言道:“岂无一人相随耶?”沈周赶紧又为他画了六个随从,以增排场,还开玩笑:“无奈绢短,只画仪仗前导三对。”意为:这画画的绢布短了点,如果长点的话我就能为您画上更多的随从了。太守表示满意。

沈周极喜欢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花重金购得。但这幅旷世杰作被一个朋友借走后,便下落不明。换成别人那肯定是不依不饶了。但沈周没有。一段时日后,他发现此画竟在市面上流通。这时,沈周完全可以告官,追回原本属于自己的至宝。但他不愿让朋友身陷囹圄,并没有打官司。可同时他又深爱此画,怎么办呢?他凭着自己超强的记忆力,把《富春山居图》给“默写”了出来。

以上内容参考资料

史籍记载

《明史·卷二百九十八·列传第一百八十六》 沈周半身像(2张)沈周,字启南,长洲人, 工诗善画。祖澄,永乐间举人材。不就。所居曰西庄,日置酒牧宾,人拟之顾仲瑛。伯父贞吉,父恒吉,并抗隐。构有竹居,兄弟读书其中,工诗善画,臧获亦解文墨。邑人陈孟贤者,陈五经继之子也。周少从之游,得其指授。年十一,游南都,作百韵诗,上巡抚侍郎崔恭。面试《凤凰台赋》,援笔立就,恭大嗟异。及长,书无所不览。文摹左氏,诗拟白居易、苏轼、陆游,字仿黄庭坚,并为世所爱重。尤工于画,评者谓为明世第一。郡守欲荐周贤良,周筮《易》,得《遁》之九五,周决意隐遁。所居有水竹亭馆之胜,图书鼎彝充牣错列,四方名士过从无虚日,风流文彩照映一时。奉亲至孝。父没,或劝之仕,对曰:“若不知母氏以我为命耶?奈何离膝下。”居恒厌入城市,于郭外置行窝,有事一造之。晚年,匿迹惟恐不深,先后巡抚王恕、彭礼咸礼敬之,欲留幕下,并以母老辞。有郡守征画工绘屋壁。里人疾周者,入其姓名,遂被摄。或劝周谒贵游以免,周曰:“往役,义也,谒贵游,不更辱乎!”卒供役而还。已而守入觐,铨曹问曰:“沈先生无恙乎?”守不知所对,漫应曰:“无恙。”见内阁,李东阳曰:“沈先生有牍乎?”守益愕,复漫应曰:“有而未至。”守出,仓皇谒侍郎吴宽,问“沈先生何人?”宽备言其状。询左右,乃画壁生也。比还,谒周舍,再拜引咎,索饭,饭之而去。周以母故,终身不远游。母年九十九而终,周亦八十矣。又三年,以正德四年卒。

人物纪念

故里公园沈周故里和沈周墓在今相城区阳澄湖镇。据了解,阳澄湖镇是明代“吴门画派”鼻祖沈周的故里,1509年,沈周病逝,葬于相城西笺圩,也就是如今的现阳澄湖镇西宅里,由文徵明写行状,王鏊撰墓志铭。沈周墓占地5亩,四周有小河环绕,并筑青石罗城,封土高约3米。墓前有墓坊遗迹青石柱二根。沈周后裔沈彦良于1928年重建敬山顶碑亭一座,内有明王繁书《沈隐士石田先生墓志铭)}、明张宣撰《故沈良琢妻徐氏墓志铭》、(故孺人徐氏墓志铭),1928年施兆麟撰《沈氏碑刻亭记》,1921年清末遗老吴荫培题《明处士沈石田先生墓》碑等,现均保存在墓亭内。1993年原湘城镇复修了墓碑亭,重立了青石墓碑;1956年,沈周墓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保单位。上世纪八十年代修,吴县文管委曾出资修缮沈周墓,2002年,阳澄湖镇政府也出资再次对其进行保护性修缮。 2004年阳澄湖镇以沈周墓为轴心,把前后池塘和周边闲地串连成景,建成了沈周故里公园。传承馆2017年3月28日,阳澄湖镇湘城小学举办了以“传启南书画,承沈周艺文”为主题的系列活动。为沈周像揭幕、举行书画捐赠仪式、启用沈周书画传承馆。沈周书画传承馆由湘城小学筹建。该馆于当天正式启用,集中展示了沈周的人生历程、艺术追求和道德精神。作为陈列沈周生平事迹、展览沈周高仿书画代表作品、展示学生获奖作品的平台。后世研究阳澄湖镇一直注重收集整理沈周书籍、画册。共收集到1982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沈石田》画册、1984年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的连环画《沈石田》等两本早期画册,以及多套《沈周书画集》、《沈周·山水册》、《沈周绘画作品编》和《沈周·中国好丹青大师条幅精品复制》等多册文献资料。在对沈周生平和作品有了较深入研究后,阳澄湖镇筹划成立“沈周研究会”。沈周品牌在湘城小学设立以传承吴门画派为主题的“启南书画苑”,邀请多位当代“吴门画派”著名画家定期来校指导,并在成立“沈周书法社”“沈周绘画社”“沈周文学社”等学校社团的基础上,每年定期开展为期一周的“沈周文化艺术节”,集中展示“沈周文化”的传承成果;2016年起,阳澄湖镇开设“沈周讲堂”,沈周后人沈依民担任第一讲的主讲人,为师生们讲述先贤沈周孜孜不倦创作书画的钻研精神和淡泊名利的高尚品格。开展“沈周好人”评选,并举办“沈周文化研讨会”。2017年起,举办为期2-3天的“沈周文化节”。2018年9月,阳澄湖镇与江苏省美术家协会签约成立“沈周文化研究院”。2018年9月21日,沈周文化园举行3场沈周文化研讨会,包括“沈周文化产业”论坛、沈周的为人与家风、沈周的艺术造诣及在艺术界的影响力,20多名国内外知名文化产业专家和沈周文化研究专家进行深入研讨和交流。2019年10月,阳澄湖镇联合中国农业农村部和中国文联,举办全国首届“阳澄湖”艺术节。阳澄湖镇将打造一条“沈周文化带”,从沈周墓起,走沈周路,过沈周村,到位于湘城老街的沈氏祠堂,把阳澄湖镇中心片区打造成一座独具文化特色的“沈周小镇”。

人物评价

《明史》:①工诗善画,臧获亦解文墨。②文摹左氏,诗拟白居易、苏轼、陆游,字仿黄庭坚,并为世所爱重。尤工于画,评者谓为明世第一。 张舜徽《艺苑丛话》:沈石田书画为有明一代大家,年又老寿,故墨迹流传甚广,而應品充斥,昔人论之详矣。其山水画少承家法,长博习宋元名家,皆能出入变化,自成一体。四十以前率盈尺小帧,四十以后,始拓为大幅。粗枝大叶,虽草草点缀,而高致绝人。……字仿黄庭坚,道劲奇崛,视山谷书又变化矣。

浏览 5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