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瑟·埃文斯(考古学家)

联合创作 · 2023-12-28 01:07

简介

阿瑟·约翰·埃文斯爵士(SirArthurJohnEvans)(1851年7月8日—1941年7月11日),又称阿瑟·埃文斯(ArthurEvans)、阿瑟·伊文斯(伊文思、艾凡斯)。英国著名考古学家、牛津阿什莫尔博物馆馆长(1884-1908),致力于希腊考古。1900年起在克里特岛发掘出克诺索斯王宫遗址(ThePalaceofMinosatKnossos),被誉为20世纪考古学最伟大的成就之一。他提出米诺斯文明的概念,并证明了米诺斯文明是古希腊历史和爱琴文明的源头。在遗址中他还发现了刻有A、B两种不同形式的线形文字的泥匾,线形文字B在1952年由米迈克尔·文特里斯(1922—1956)解读成功,这种文字是希腊语的早期形式,而线形文字A却一直没有得到解读。埃文斯是继德国考古学家海因里希·谢里曼研究爱琴文明的开拓者。谢里曼原本打算发掘米诺斯王宫,但终因逝世而未能遂愿。埃文斯买下这块考古地皮,负责起刚刚开始的发掘工程。起初他沿用了谢里曼对“迈锡尼文明”的定义,但不久发现必须将自己定义的米诺斯文明从其中区分出来,并认为克里特是迈锡尼文明的起源地。埃文斯的著作有《克里特人象形文字与前腓尼基人文字》(CretanPictographsandPrae-PhoenicianScript,1895)、《迈锡尼人对树与柱的崇拜》(TheMycenaeanTreeandPillarCult,1901)、《米诺斯图画文字》(1909)、《米诺斯宫》(ThePalaceofMinos,4vol.,1921–35)等,是当时考古界的主要收获,并且极大地促进了人们对于欧洲和东地中海史前时期的研究。

家庭背景

埃文斯的父亲约翰·埃文斯来自一个受过教育、智力活跃的家庭,祖父亚瑟·本诺尼·埃文斯博士毕业于牛津大学,曾经是古典学和历史学教授,波斯沃斯市语言学校的校长。父亲约翰懂得拉丁语,并能引经据典。1840年,他放弃了去大学读书,在舅父约翰·迪金森(JohnDickinson)的造纸厂开始工作。约翰和他的堂兄妹哈莉特(Harriet),也就是老板的女儿结婚,1851年成为了家庭企业的合伙人。造纸厂带来的利润最终对儿子埃文斯在克诺索斯的发掘工作以及由此而来的著作出版给与予经济上的极大支持。随后约翰取得了主管职位,公司最后更名为“约翰·迪金森文具”。他在业余时间博览群书,刻苦钻研古文物和古钱币知识,使他成为了古董商、钱币收藏家、地质学家,更是英国史前考古学奠基人和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并在相关领域出版专著。约翰曾获得莱伊尔奖章(LyellMedal),1892年被维多利亚女王授予爵士荣誉。不幸的是,埃文斯的母亲哈莉特在他8岁时就离开人世,但还有两个兄弟,诺曼和刘易斯,和两个姐妹,陪伴了他的一生。埃文斯被继母范妮抚养长大,相处很好。她并没有自己的孩子,不久也撒手人寰。约翰的第三个夫人是一位古典学者,在他70岁的时候生下一个女儿琼,之后成为了一名艺术史家。1908年85的约翰去世,埃文斯57岁,其时克诺索斯的主要工作已经完成。尽管他已经主要利用其它资金出版著作,但是父亲曾在经济上给予的极大程度的资助却难以忘怀。

生平年记

1851年,埃文斯生于英国英格兰东南部赫特福德郡(Hertfordshire)的一个叫做纳什米尔(NashMills)的小村子。家庭给了孩童时代的伊文思深刻的影响。当时,进化论的奠基人达尔文、文化进化论的鼻祖奥古斯都·兰·福克斯等英国学术界大师经常在埃文斯家探讨学术问题。少年埃文斯在这种环境下,既培养了对历史学与考古学的兴趣,又打下了相当扎实的基础。埃文斯从小就痴迷于克里特古老的传说,希望有朝一日能揭开这个迷人的传说。1858年,母亲去世。1868年,从哈罗公学毕业。1870—1874年,他进入牛津大学布雷齐诺斯学院(BrasenoseCollege)学习,攻读历史学学位。1871年,伊文思前往硝烟未尽的巴黎游览。在这次旅游中,一本旅游书激起了他对土耳其人的兴趣,于是他又继续前往东南欧考察。1872年,和诺曼去中欧的喀尔巴阡山(Carpathians)探险。1873年,伊文思前往北欧考察,并在途中进行了一次小规模考古发掘。1875年,他为撰写一部历史著作前往德国的哥廷根大学求学。毕业后,他又到东欧旅行、访问,并写成了两本有关巴尔干的著作,由此成为巴尔干问题专家。以后伊文思曾任《曼彻斯特卫报》驻巴尔干通讯员,为英国发回了大量关于巴尔干的报道。一次,为了赶上和历史学家谢里曼见面,伊文思先是黑夜中骑马7小时,又雇船渡过伯克河,再赶走一整天,终于在午夜时分赶上弗里曼。正是在这次会谈后,伊文思和谢里曼的大女儿马格利特——一位通晓多国语言、具有丰富历史修养的小姐互相吸引、陷入爱河。以后,马格利特成为了伊文思的妻子和得力助手。如果说孩童时代的伊文思更多地是得益于优越的客观环境,那么青年时代的伊文思更多地是开始依靠自身的主观努力。1882年,重返母校,成为阿什摩利博物馆管理员。埃文斯酷爱考古学,1883年,游历希腊,开始收集古印章。1884年,他被指派为牛津大学阿什莫尔博物馆馆长。当时阿西莫林博物馆的收藏很杂,而且藏品逐年减少、占地逐年缩小,馆长也是一个闲职。但在这以后的25年中,他凭借自己的努力,用旺盛的精力和远见卓识把阿西莫林博物馆变成了一座世界知名的博物馆,其收藏的米诺斯文物是希腊之外的最多的。在这同时,他继续自己少年时代的希望,不断地加强自己的学习,经常进行考察访问,对考古发掘也越来越有兴趣。1894年,第一次登上克里特岛,参观了诺萨斯的肯帕拉山,实地考察米诺斯文明。1878年,克里特考古学家卡洛凯林诺斯曾在此进行过试验性挖掘,留下几条沟槽,除此之外,那里仍然保持原貌。埃文斯迷上了这个地方,终于在1899年买下这块考古地皮。1900年,埃文斯展开诺萨斯的考古工作。到了年底,他已经挖掘出弥诺斯王宫整座西翼建筑,并着手准备开挖东翼建筑。两年之内,觐见室、中央庭院、大阶梯和后宫相继出土。挖掘工作一直持续到1932年。1901年,他被选为皇家学会会员。1908年,被任命为牛津大学史前考古学讲座教授。1911年,因为对考古学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埃文斯受封为爵士。1941年7月11日,埃文斯在牛津附近的尤尔伯里去世。

发现古文明

发现线索

1883年,伊文思夫妇到希腊旅游,考察访问了著名的迈锡尼和其他的史前遗址。在这期间,伊文思夫妇还专程拜访了小亚细亚特洛伊遗址和希腊迈锡尼遗址的发现者──谢里曼。在谢里曼收藏的众多迈锡尼出土文物中,伊文思发现了许多环状或块状雕石制成的印章。这些印章上的一些雕刻具有海中生物的形状,如同小小的章鱼。一般人往往只停留于对这些出土文物历史悠久的感慨,但伊文思敏锐地意识到,这很有可能是某个未知的海洋文明的特征。由此伊文思发现了一个古老文明的线索。

追踪线索

在希腊之行后的10年中,伊文思开始注意收集古印章。在地中海东部的遗址中,他收集到大量类似的印章。1893年,伊文思在雅典的文物摊上又发现了类似的古印章。据文物贩子介绍,它们来自克里特岛,当地人称为“奶石”,据说有催奶的魔力,因而常被妇女们所佩带。伊文思决定亲自去克里特岛进行考察。调查中伊文思还获悉,离克里特岛北岸不远,有一个叫卡弗拉的大土墩不久前出土过一些巨大的储物罐。经过研究和分析,伊文思认定,这个方圆几英亩的大土墩很可能就是传说中的米诺斯王的住地──克诺索斯城的遗址所在地。他意识到自己有可能就要实现自己孩童时代的希望。

1894年,伊文思第一次踏上克里特岛,他吃惊地发现,商店里摆着各种古印石,有些雕刻印石甚至成为当地农人脖子上的装饰品。如此丰富的古印章证明了这里就是一个未知古代文明埋藏地。于是他想尽一切办法,准备买下卡弗拉大土墩。从1894年至1899年,经过6年艰苦的谈判和讨价还价,伊文思最终取得了这块土地的所有权。

幸运的发掘

初步发掘

1900年3月23日上午11时,伊文思正式开始他在克里特岛的伟大考古发掘。由于遗址文化层距离地表很近,在前五天中出土文物就堆积如山,有雕刻石印、花瓶、陶罐和泥板等。和一般的考古发掘费时、费力又难以取得成果相比,这次发掘真是一次“幸运的发掘”。在发掘以前,在伊文思的头脑中,克诺索斯废墟下掩埋的史前文明并不是一个独立的文明,它只不过是20年前谢里曼所揭示的希腊本土迈锡尼文明在爱琴海上的延伸。但通过对这么多的出土文物初步的研究,伊文思开始认识到,米诺斯文明不仅比迈锡尼文明更古老,而且是一个独特的文明。

克诺索斯宫殿及主要文物

经过3个月的挖掘,伊文思发现,这些遗址并非孤立的建筑物,而是一个庞大建筑物的组成部分。于是他继续扩大发掘范围。后来,考古学家把这些建筑物称为“宫殿群”。整个建筑群依山而建,整体为多层平顶式建筑。建筑围绕着一个长约60米,宽约30米的长方形中央大庭院,四周由住房、庭院、通道、楼梯、地窖和阳台构成,总共有1500多个房间,总面积达2?2万平方米。因为地势西高东低,所以庭院以西的建筑为二三层的楼房,庭院以东为三四层的楼房。从东麓远望,但见层楼高耸,门窗廊道参差罗列,蔚为壮观。因为建筑物处于不同的水平上,阶梯和楼道必不可少。房间的通风和采光利用天井解决。众多的楼道和天井使建筑物的空间与受光生出无穷变化。整个宫殿由于楼层密接,厅堂错落,廊道迂回,人们在其中就很容易迷失方向。伊文思断定,这就是传说中的克诺索斯“迷宫”所在地,并向全世界宣布了他的重大发现。

不久,伊文思又发现了其他一些重要的出土文物。这当中包括他认为克诺索斯遗址上发现的最有价值的单件手工制品──一张由象牙、水晶、金、银和铅质蓝玻璃刻制而成的赌桌、绘有庄严的宗教礼仪和民间生活场景的众多壁画等。这一切使考古学家们意识到,这里不是一个普通的遗址,而是一个未知的古代文明。

丰硕的成果

继续挖掘和“重现”米诺斯宫殿

在初步发掘获得重大发现后,伊文思在克里特岛继续挖掘,力图揭示米诺斯文明完整和真实的面貌。从1900年到1931年,从知天命的壮年到耋耄的衰年,他几乎一直在这个岛上进行发掘,获得了大量的实物资料。在继续挖掘的同时,伊文思也力图“重现”米诺斯宫殿,那就是修复克诺索斯宫殿群。

出版《克诺索斯的米诺斯王宫》

从1902年起,伊文思在继续挖掘和“重现”米诺斯宫殿的同时,开始研究这一文明,并先后出版了专著──《克诺索斯的米诺斯王宫》一至四卷。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第一卷直到1921年才正式出版,后三卷分别在1928年、1930年和1935年出版。全书共3000多页,3400多幅插图,史料丰富、字句优美,凝聚了伊文思大量的心血。书中的内容和一些基本观点极大地补充了考古学和历史学的不足,成为后人研究米诺斯文明的基础。关于米诺斯文明的年代和地位,伊文思认为米诺斯文明(或克里特文明)远早于迈锡尼文明,爱琴文明应开端于克里特文明。其依据是,克里特岛上考古发掘的大量实物资料证实了克里特于公元前3000年便进入了青铜时代,这早于迈锡尼文明。

,伊文思认为米诺斯王是第一个建立地中海霸权的君主。其主要依据是,在出土的墙壁、柱子和印章上发现了象征着海上霸权的三叉戟。同时,在克里特岛海岸没有发现大量的城防遗址,这从反面说明了当时米诺斯政权确实拥有一支强大的海上武装力量——只有它有能力进攻别的政权,其他政权没有力量进攻它。此外,岛上还出土了一些能够说明克诺索斯君主与周围海洋间密切联系的证据。

,伊文思认为其主要是宫殿。由于地震等自然原因或其他人为原因,克诺索斯的宫殿多次被毁,但这些宫殿在被毁后又会得到重建,新建筑物往往依附于旧建筑物上,造成了“迷宫”的出现。很多出土文物证明,宫殿往往就是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伊文思用“祭司王”来解释。也就是说,米诺斯不仅是国王,也是大祭司,是集神权和王权于一身的“祭司王”。从理论上说,远古时代的君主普遍具有神性。伊文思也推断,“米诺斯”不是某个国王个人的名号,而是青铜时代克里特诸王共享的神性称号,类似于古埃及的“法老”。从出土文物看,宫殿遗址中出现的许多具有宗教色彩的塑像和壁画是有力的证据。如伊文思把“百合王子”浮雕中的王子即视为“祭司王”,由于王子距离走廊尽头还有三四米,伊文思猜想他前面应该还有位女神,他自己则是祭祀队伍的引领者。

,伊文思认为这是一个热爱自然、有文化教养、热爱和平的民族。发掘出来的大量艺术品也显示出这些特点。例如克里特绘画最钟爱的题材是动植物,尤其是海洋生物。雕塑品《收获者之杯》表现了劳动者所洋溢的欢乐情绪。

外文著作:

Evans,ArthurJohn(1876).,AugustandSeptember1875;.London:Longmans,GreensandCo..

Evans,ArthurJohn(1901)..London:MacMillanandCo.Limited.

Evans,ArthurJohn;IndexbyJoanEvans(1921,1928,1930,1935,1936)..London:MacMillanandCo.

浏览 8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