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陵(唐朝将领)

联合创作 · 2023-12-28 03:34

基本内容

钦陵(?—698),唐代吐蕃大将。噶尔氏族,故又称噶尔·钦陵。松赞干布大相禄东赞长子。任大论(大相)。以吐蕃赞普赤都松年幼,与弟赞婆专统兵马,居中用事,独揽朝政。事无巨细,皆出其手。东掠唐境,西扰突厥,败薛仁贵於大非川,由是权益大。 圣历元年(698),赤都松以狩猎为名,对其征伐,杀其党二千余人,遂自杀。自是噶氏家族势衰。

人物生平及史籍记载

钦陵,吐蕃大臣。其祖世代为吐蕃贵族,姓薛氏。父亲禄东赞“性明毅严重,讲兵训师,雅有节制,吐蕃之并诸羌,雄霸本土,多其谋也。”①曾赴长安为松赞干布求亲,遂有文成公主西嫁吐蕃赞普的盛事。唐高宗永徽元年(650),松赞干布逝世,芒松芒赞继赞普位。因为赞普年幼,由禄东赞摄理政务。唐乾封二年 (667)禄东赞去世,即由钦陵掌握朝政。吐蕃语称宰相为论,而钦陵实为吐蕃宰相,故史称为论钦陵。禄东赞父子掌吐蕃朝政长达五十年之久。  论钦陵兄弟五人,兄早亡,弟弟分别为赞婆、悉多、于勃论。他们长期领兵在边境,“皆有才略”。赞婆在青海东部专主战事几十年。而钦陵自摄政后,总揽大权,对内将吐蕃王朝的政治组织进一步整顿完善,对外则进行武力扩张,兼并诸部,抗衡唐朝,使吐蕃国势力迅速发展壮大。  唐高宗咸亨元年(670)四月,钦陵攻占了龟兹(今新疆库车)、焉耆、疏勒(今新疆喀什)、于阗(今新疆和田)等安西四镇,切断了唐朝到西北一线以至中亚的交通,对唐王朝造成了极大威胁。在此之前,吐蕃早将原居住在今青海海南等地区的吐谷浑击溃,占据其地,进逼河湟。此刻又占据安西四镇,唐王朝深感不安。于是以著名大将薛仁贵为逻逤(今拉萨)道行军大总管,以左卫员外大将军阿史那道真、左卫将军郭待封为副帅,率兵十万前来青海,借护送吐谷浑主回国的名义,征伐吐蕃。这年八月,薛仁贵进抵大非川 (今海南州切吉草原),留郭待封领两万兵屯于大非岭上保护军需辎重 ,待命而进。薛仁贵自率大部倍道去乌海(今海南境之黑海),欲图给吐蕃以一次奇袭。  这时,吐蕃方面早有准备。钦陵亲自从安西移部青海,统所部四十万驻扎于大非川的西南,以逸待劳。当薛仁贵率军进到河口,遇到一支蕃军,大败之。郭待封闻薛军已有捷,遂不听薛仁贵将令,统所有军队辎重向乌海而进,欲图争功。中途,钦陵指挥蕃军二十万截击,俘获全部军粮辎重及许多唐军将士,郭待封大败而走。薛仁贵闻警,率部急退回大非川。钦陵集兵四十万围杀,唐军 “死伤略尽”②,全军覆没。最后钦陵答应了薛仁贵的求和,释放所有俘获唐军将士回国。此一战,钦陵以绝对优势的兵力一举歼灭唐军十万,大败了赫赫有名的薛仁贵,吐谷浑失去了最后一线复国的希望,日月山以西彻底为吐蕃所控制。薛仁贵因此而被贬为庶民,而钦陵之威名则又大大地扩扬开来。  仪凤三年(678)春天,唐朝以李敬玄为洮河道大总管兼安抚大使、检校鄯州(今乐都)都督。李敬玄上任后意欲出伐吐蕃。而此时的钦陵也已作了不少防备工作。这年九月,李敬玄与兵部尚书、右卫大将军刘审礼、副总管王孝杰统兵十八万抵青海湖,钦陵即率藩军迎战。一战即将唐前军全歼,俘虏了刘审礼和王孝杰,李敬玄闻听后“狼狈却走”③,屯兵于承风岭(今拉脊山一带),靠泥沟而守寨。钦陵指挥蕃兵从高岗往下压,唐寨岌岌可危。后来幸亏左领军员外黑齿常之率五百人乘夜袭击吐蕃营寨,惊退蕃军,李敬玄才得以收拾残军逃还鄯州。钦陵又大获全胜。刘审礼在吐蕃病死。王孝杰因为长得有点象赞普的父亲,遂遭释回国。李敬玄吓得谎报有病,连连请求调回长安。唐朝方面只好又派监察御史娄师德出使吐蕃去讲和,钦陵的弟弟赞婆在赤岭(今日月山)迎接这位唐使,并相约互不相犯。  到调露元年(679)二月,芒松芒赞去世,钦陵与芒松芒赞之子器弩悉弄的舅父麴萨若拥立器弩悉弄为赞普。唐高宗闻信后,命大将裴行俭乘机出兵攻青海。裴行俭说:“钦陵为政,大臣辑睦,未可图也”。④唐高宗便收回了成命。从这里可以看出钦陵在当时吐蕃国中的威望之高和吐蕃势力之大。正由于如此,从大败李敬玄之后十多年间,唐朝虽不甘心于吐蕃的进逼河湟,但也不能轻易发兵作战。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唐蕃为争夺安西四镇而交恶。三月,钦陵同弟弟赞婆统率蕃兵,在素罗汗山(今洮州一带)与前来征伐的唐军又展开了一场决战,结果再一次取得大捷。唐方大将王孝杰因此被免为庶民,娄师德被贬为原州员外司马。  据敦煌藏文文献记载,钦陵不仅善于作战,而且能言善辩,极有远见。在这次战役之前,唐军统师王孝杰曾致书钦陵,并赠以粟米、蔓菁籽各一袋,书信声称:“吐蕃之军旅如虎成群,如牦牛列队,所计之数吾亦相当。谚云:量颅缝帽,量足缝靴。……天降霹雳,轰击岩石,岩石再大岂能相比?”钦陵复信答道:“小鸟虽众,为一鹰隼之食物;游鱼虽多,为一水獭之食物。麋鹿角虽多,岂能取胜;牛角虽短,却能取胜。松树生长百年,一斧足以伐倒;江河纵然宽阔,一(扌庹)之革舟即可渡过。青稞稻米长满大坝之上,却入于一盘水磨之中。星斗布满天空,一轮红日之光,使之黯然失色。一星焰火足以烧光高山深谷之所有果木树林;一股泉水源头爆发山洪,足以冲走所有坝上的果木树林。满地土块之中,若使一石滚动,请观此一石破碎,还是巨大土块破碎?……你们之军旅实如湖上之蝇群,为数虽多,不便于指挥,与山头云烟相似,对于人无足轻重也。吾之军丁岂不是犹如一把镰刀割刈众草乎?牦牛虽大,以一箭之微,射之难道不能致死乎?……”连篇累牍,类譬巧喻,真可以说是妙语叠出。据古藏文文献,此战果然杀唐军十万人之多,“尸骸高与天齐”。⑤  同年九月,唐朝右武卫胄曹参军郭元振随吐蕃使者到吐蕃,钦陵提出讲和条件,即唐朝撤去安西四镇的戍兵,并以突厥十姓之地(今新疆境内)辖属于吐蕃。郭元振说:“四镇、十姓与吐蕃种类本殊,今请罢唐兵,岂非有吞并之志乎?”⑥钦陵很机智地问道:“使者意我规削部为唐边患耶?我若贪土地财赋,彼青海,湟川近矣,今舍不争何哉?突厥诸部碛漠莽莽,去中国远甚,安有争地万里外耶?…”⑦后来虽然唐朝方面考虑到边疆重地,不能轻易送他人,没有答应这一要求,但从这一事件可以看出,钦陵其人是何等的有深谋远略。  钦陵兄弟在吐蕃执政数十年,权倾当朝。赞普器弩悉弄随着年长,意欲收回旁落的国事大权。圣历二年(699)二月,赞普与大臣论岩乘钦陵在外之机,捕杀其亲党两千余人,并召钦陵兄弟来朝。钦陵自知去必死,便举兵抗命。赞普出兵讨伐,结果钦陵兵败自杀身亡。  钦陵一死,其弟赞婆于同年四月率部千余人降唐。赞婆镇守青海三十余年,很有声望,武则天封为归德王、右卫大将军,令其率部众守洪源谷(在今甘肃古浪县西,邻近青海海北州)。接着,钦陵的儿子弓仁也率吐谷浑七千余帐降唐,拜为左玉钤卫将军、酒泉郡公,后累迁至左骁卫大将军、朔方副大使,卒后赠拨川郡王,其子亦在朝中为大将军。  以钦陵为代表的吐蕃势力为了扩强国域,突袭占据了吐谷浑故地,控制了青海大部,欲图进而直接攻占唐土。而唐朝失去附国吐谷浑等于失去了一个天然的藩篱。唐蕃双方为了各自的利益,就在青海东部农业区以西展开了长期的战争较量。钦陵不仅派弟弟赞婆长期镇守青海,而且自己经常率兵活动于这块地方。他首先一举歼灭薛仁贵十万大军,彻底控制吐谷浑国土,为吐蕃国势的壮大,疆域的扩张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之后又接连大败李敬玄、王孝杰数十万大军,对巩固吐蕃东境起了极重要的作用。他是一个当之无愧的军事家,同时也是一位出色的外交家。在青海的军事活动是他一生业绩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可以说,钦陵是吐蕃前期经营青海的一个重要人物,地方史研究中不应忽略此人。  注释:  ①《旧唐书》卷196《吐蕃传》上  ②《资治通鉴》卷201。  ⑧《旧唐书》卷81《李敬玄传》  ④《资治通鉴》卷202。  ⑤《敦煌古藏文历史文书 ⑥《资治通鉴》卷205。  ⑦《新唐书》卷216《吐蕃传》上

历史评价

《资治通鉴》记载:“初,吐蕃赞普器弩悉弄尚幼,论钦陵兄弟用事,皆有勇略,诸胡畏之。钦陵居中秉政,诸弟握兵分据方面,赞婆常居东边,为中国患者三十余年。器弩悉弄浸长,阴与大臣论岩谋诛之。会钦陵出外,赞普诈云出畋,集兵执钦陵亲党二千余人,杀之,遣使召钦陵兄弟,钦陵等举兵不受命。赞普将兵讨之,钦陵兵溃,自杀。夏四月,赞婆帅所部千余人来降,太后命左武卫铠曹参军郭元振与河源军大使夫蒙令卿将骑迎之,以赞婆为特进、归徳王。”“冬,十月,丁亥,论赞婆至都,太后宠待赏赐甚厚,以为右卫大将军,使将其众守洪源谷”史籍《通鉴考异》引《实录》记载:“赞婆及其兄弟莽布支来降,以莽布支为左羽林卫员外大将军,封安国公。”胡三省在《通鉴》之注中说:“按赞婆弟名悉多于敷论。明年,吐蕃将麴莽布支寇凉州,与唐休璟战。未详《实录》所云。今删去。”  吕元膺在《骠骑大将军论公神道碑铭并序》中说:论惟贤“其先西土人也。高祖讳东赞,作相于西戎,因官立姓,遂为论氏……曾祖陵,与祖躬仁同总众于东。至高宗朝,拔部落七千余帐归国,拜特进左玉钤卫大将军,封归怀郡王。褒忠奖诚,宠锡殊厚,子孙因家,自银州至于京兆。祖躬仁,朔方副大总管、云麾将军、行左晓卫大将军,酒泉郡开国公,赠拨川郡王,谥曰忠”  《骠骑大将军论公神道碑铭并序》明言:与弓仁一同附唐者是其父钦陵,而非赞婆。目前,藏学界也有钦陵即赞婆异名说,但难以论定。吕元膺,字景夫,郓州东平人。唐徳宗建中初年,策贤良高第。唐朝贞元年间拜右司员外郎,出为蕲州刺史。宪宗朝,官吏部侍郎,在唐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病卒,终年七十二岁。元膺时,论弓仁之子论诚节尚在,他后又为论诚节之子论惟贤作碑铭,所言较《资治通鉴》及新旧《唐书》可靠。

家族后裔

自宋朝以降,噶尔·东赞的后裔论氏家族汉化日深,弃武从文者渐众。至元、明之时,仍有见诸史籍者,九百余年间其族世系不绝,在中国各民族的家族繁衍历史上也是不多见的。  今天,在青海省黄南同仁县 曲库乎乡有其家族人众,如今在该乡有“瓜什则措娃”之村落,实际上应为“噶尔氏部落”,音讹为“瓜什则”。藏语“瓜什则措娃”实际上就是“噶尔氏家的公子”之意,传为噶尔·东赞的长孙一族的世居之地。另外,在青海省泽库县也有瓜什则乡,就是噶尔氏乡,本为千户部落,皆为噶尔氏家后裔。在泽库县的多福屯乡有古德尕让部落,其先民就是噶尔东赞长子之后。在青海生海南州同德县拉加寺左近有辰什则部落,以为噶尔·东赞的后裔。  如此考据,噶尔氏的后裔子孙仍然生息在黄河西岸广袤的土地上,称凉洲论氏。君子之泽,世代不斩,汉藏两族关系之源远流长,兄弟情谊之深厚无比,当在不言而喻之中。

浏览 2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