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善(学者)
人物简介
李善,唐扬州江都(今江苏扬州)人,一说为江夏(今湖北武昌)。显庆中,为崇贤馆直学士,后转秘书郎等。学识渊博,不善属文,专于注释,人称书簏。因罪株连,流姚州。遇赦还,寓居汴、郑间,讲授《文选》为业。著《文选注》六十卷。开元时,吕延济等五人共注《文选》,后人并善原注,合为一书,名《六臣注文选》。苏轼谓五臣注荒陋,不及善注。著有《汉书辨惑》。
人物生平
李善(630—689),唐代知名学者,鄂州江夏(今湖北武汉人)。清正廉洁、刚直不阿,有君子的风范和韵致。有雅行。学贯古今,不能属辞,故人号“书簏”。初任录事参军,授秘书郎,出为泾城县令。乾封元年(666),贺兰敏之鸠集学士刊正经史并著撰传记,遂引荐李善为崇文馆学士,转兰台郎,擢崇贤馆直学士,行潞王府参军,兼沛王侍读,教导皇子李贤。咸亨二年(671)六月,贺兰敏之事发,敕流雷州,复其本姓。行至韶关。以马绞死。朝士坐与敏之交游者,流放岭南,李善便是其中之一,流配姚州(云南姚安县)。上元元年(674),以雍王李贤为皇太子,大赦天下。李善得还,已是六十一岁的老人了。不再涉足官场了,寓居汴、郑之间,继续完善充实《文选注》,以讲《文选》为业,人称“文选学士”,诸生多自远方而至”。修撰《文选辨惑》《汉书辨惑》。载初元年(690),李善卒,七十七岁。《新唐书·李邕传》有记载。
主要成就
1、注解《文选》《文选》,是由南梁昭明太子萧统主持编撰的、汇集前代优秀文章的一部经典著作,曾经在历代文人中产生过极大的影响。中国历史上,前有研究《诗经》“诗学”,汉代研究《五经》的经学,清朝研究《红楼梦》的“红学”。唐代,则有研究《文选》的“文选学”。使“文选学”真正成为一门显学,作用最大的就是李善。当时,李善曾在“文选学”的开山祖师、扬州人曹宪的指导下,为《文选》作了详细的注解。在作注过程中,李善博采众家之长,包括李邕在内的意见,全都予以采纳吸收。《新唐书 ·李邕传》中记载:《文选注》初稿完成后,李善让儿子李邕阅读,并提出批评意见,“试为补益之”。李邕读后,真的提出了一些变更、增删的建议,而李善见到李邕提出的建议很有道理,就将相应的内容写在原稿的旁边,出现了“两书并行”的情况。完善后的六十卷《文选注》上呈给唐高宗李治。高宗皇帝读后,大加赞赏,赐给李善绢绸一百二十匹,并下诏将李善的六十卷《文选注》藏于秘阁。李善最大的贡献在于《文选注》,萃其一生精力,成就皇皇巨著。《文选注》征引了极其丰富的文献资料,凡经部215种,史部352种,子部217种,集部798种,四部合计1582种。因此。《文选注》大行于当时,流传于世代,仍有极高的地位和巨大的影响。2、撰《汉书辩惑》李善撰有《汉书辩惑》(三十卷)。
轶事典故
曹李巷旧城旌忠寺南尚有一条名为糙米巷的小巷。其实,它是由“曹李巷”之名讹传而来,而“曹李”两字就是纪念曹宪和李善二人的——千百余年,扬州人一直怀念着曾经给这座城带来无尚光荣名人。
亲属成员
祖父:李赎,隋朝连州司马父亲:李元哲,括州括苍县令,赠沂州别驾儿子:李邕,书法家,括州刺史、北海太守,赠秘书监儿媳:温氏,太原郡君孙子:李颖;李翘,大理评事;李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