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晓辉(媒体人)

联合创作 · 2023-12-28 03:54

简介

70年代人,生来有燕赵之风。爱写文章爱调侃,喜欢以媒体人自居。混迹于京都古城,由于不懂历史而研究历史,由于喜爱传统文化而研究传统文化。最常说的一句话是:立足当下,活在历史中。

生平

成长经历

上世纪90年代,郝晓辉作为中国最早一拨的IT记者,进入媒体领域, 并迅速成为了一名行业内著名记者。但郝晓辉认为自己真正成长起来,却是离开IT领域。2003年,一个偶然的采访机缘,让郝晓辉认识了慈禧弟弟的曾孙子叶赫那拉·根正。谁也没想到,在采访中碰撞出了火花,于是两人商量好了,一定合作一次。于是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2005年初,《我所知道的慈禧太后》一书出炉了。

新书的出炉,给那根正和郝晓辉带来了很大的惊喜,也带来了很多意想不到的麻烦。由于当时中国的图书市场上,并没有历史口述类书籍,一些历史人文类书籍也并不被看好,《我所知道的慈禧太后》一出世,就受到了喜爱历史和关注传统文化的人们的关注,但也同时遭受到了一些不明真相的人们史无前例的谩骂。郝晓辉甚至在网上被人们骂为满狗。

网上铺天盖地的谩骂,一开始的确让郝晓辉和那根正有点接受不了。但后来想开了:谩骂只能是无知和无能的反应。所以,从痛苦到开始领悟,也让郝晓辉逐渐成长了起来。

后来,郝晓辉一度被一些媒体从业人员认为是畅销书作家。但郝晓辉一直否认这一点,他认为:自己从来就没有把作品作为一时畅销的作品去对待,而是认认真真地去写一部能给后世带来一些新鲜认知的作品。尽管这本书后来又出版了第二版、海外版,但郝晓辉还是认为:历史就是一本长销书。

遭遇挫折

在IT行业,老一点的人都知道,郝晓辉曾是一个名记者。伴随着中国IT业的发展兴衰,在当时最鼎盛时期撤离。

1999年,郝晓辉和几个朋友开始创业,主营公关业务,公司的发展非常顺利,员工增加到30多人,签下了一些大客户,在地价昂贵的金融街,公司租下了一套很大的办公室。然而,到分红 的时候,郝晓辉却发现,帐上只剩下了3万元。

许多合作与创业的故事都不免这样的结局,然而,这却是他很多年后也无法接受的结局。

大学毕业后,郝晓辉从报社的发行员干起,到广告业务员,再到记者,像大多数在北京奋斗的外地人一样,梦想着总有一天能有自己的公司,能开始自己的事业,从而在这个城市中真正“扎下根来”。为此,他们付出了如此多的辛酸与坚持,乃至尊严的代价。

然而,当有一天,有人告诉你,你所付出的一切,现在都已经成为了零,这样的打击对一颗多少有些天真的心来说,实在是太过残酷。

“整整一年,我都没有做任何事。”回想起创业失败的日子,郝晓辉用“崩溃”来形容他的感受。一直发着39度的高烧,他租的房间在3层,有时,他甚至连走着上楼梯的力气都没有了,必须四肢着地,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爬回“家”。

在一个城市中孤独的“爬行”,郝晓辉离开了IT行业,那里熟人太多,他厌倦了向每个人解释发生了什么,他为什么会如此幼稚,为什么不更早地介入财务管理……

对于记者来说,改变自己的圈子是很愚蠢的,因为无法形成积累,但以后郝晓辉却先后做过经济类、时尚类、奢侈品类等等媒体的编辑或记者,在网络、杂志、报纸和电台中漂泊着,尝试着不同的人生经历。

“如果你是晓辉的朋友,没有话说。”在朋友圈子中,郝晓辉成为了一个品牌,人在遭遇面前都会有两种选择,或者走向自我保护,或者更加诚意无私。

追求真实

写《我所知道的慈禧太后》,多少有点巧合。

那时郝晓辉在做《北京纪事》的编辑部主任,一个投稿者不知道如何发电子邮件,就让郝晓辉直接进入他的邮箱。在邮箱中,郝晓辉意外地看到了那根正的文章,那是一篇关于颐和园历史介绍的作品,郝晓辉发现其中讲述的很多东西都是大家所不知道的。

郝晓辉立刻与那根正联系,结果他惊奇地发现,那根正是慈禧的曾孙。郝晓辉也说过:写《我所知道的慈禧太后》之前,我和大家对慈禧的认识差不多,我觉得她就是个祸国殃民的妖后,是一个令人痛恨的人。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郝晓辉感到应该更深入地、更全面地去看一个历史人物,而不应该急于做结论。郝晓辉认为历史是没有对错的,它是客观发生的事情,在历史研究中,应着力于追求历史的真实,而非人云亦云。

就这样,郝晓辉与那根正开始了合作。“写作不是为了给慈禧翻案,而是以事实为依据,还原历史的真相,给学界增加新的资料,因为在这段历史的研究中,以讹传讹的东西实在太多。”

比如,很多人都知道慈禧的小名叫“兰儿”,但事实上那是她进宫后被封的名字,她真正的小名是“杏儿”,这是《我所知道的慈禧太后》首次披露的事实。

关于慈禧的出生地,说法甚多,甚至有的学者说慈禧是汉人的女儿,13岁被卖到惠征家当丫鬟,这显然是站不住脚的,慈禧精通满汉双文,如果只是个丫鬟,怎能得到如此良好的教育。

慈禧与光绪之间的关系也是学界争论比较多的话题之一,其实,慈禧亲生儿子同治是一个很叛逆的人,成人后与慈禧隔阂甚大,后因为嫖娼染病而亡。他的死给慈禧带来的影响非常大,光绪作为慈禧妹妹的孩子,又是她的养子,从3、4岁进宫起,慈禧对他的要求就比较严,希望不重蹈同治的悲剧。光绪小的时候,慈禧总是亲自为他洗澡,遇到打雷下雨,光绪必须搂着慈禧才能睡觉。所以,说慈禧对光绪没有感情显然是荒谬的。

“像这样的历史事实,一直被人们所忽略,这影响了我们对历史的认识。包括戊戌六君子,其实最初是七君子,然而,很多学者却不知道这一点。”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历史真相,郝晓辉成了图书馆的常客,对一段历史事实的认定,必须经过多方资料印证,他才下决心去写。“作为慈禧的后人,那根正的一些说法有可能带有传说的因素,所以必须和文献对照。”

正在写作中的《我所知道的慈禧太后》第2版将增加“挪用海军经费”这段公案的研究,郝晓辉说:“3年前就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但感到资料不够,所以没有写,这3年先后找到了很多材料,我们写的东西要对后人负责。”

写作的过程也是研究的过程

2004年,郝晓辉开始关注北京传统文化,对前门一带进行了非常详细的考察。在连续2年多的时间内,不断地去采访、接触一些前门老住户,甚至与一些老人,成了非常好的忘年交。5年后,一本《勾栏胭脂——八大胡同的前世今生》诞生了。

两年多的时间,郝晓辉走遍了前门的所有胡同。别人可能用半天甚至一天才能走完的胡同,郝晓辉不到2小时就能走完。在那段时间,郝晓辉认为自己是除了前门一带的老住户,对前门一带最为熟悉的人。后来走到胡同里,也经常会遇到一些熟人。几千张的照片,几十个有故事的老人,这是哪怕生活在这一带的人,都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说起为什么会去采访 八大胡同,吸引郝晓辉的,首先是八大胡同的建筑,在他看来,那是北京民居的精华聚集之所,虽经时间的洗礼,却从不曾雨打风吹去。中国许多地方戏剧都是从 八大胡同发展起来的。北京目前尚存的大规模的胡同区不多,希望我的书能让人们更多关注 八大胡同中文化遗迹的保护,不能因为这里曾经是红灯区,就忽略了它的历史价值。这是郝晓辉一直强调的。

曾出版图书

《我所知道的慈禧太后》《我所知道的末代皇后》《勾栏胭脂》—— 八大胡同的前世今生《财富滋味》《成长课堂》

浏览 2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