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君英(女科学家)

联合创作 · 2023-12-28 04:03

履历

在中国留学生圈中,生物学一直被认为枯燥辛苦、前途暗淡,但俞君英对此情有独钟。因为她感觉生物学不仅对人类意义重大,而且她本人也从中获得快乐,每次得到成果,她都会有一种成就感。据新华社报道,美国和日本大学的研究人员北京时间今晨(2007.11.20)分别发表论文,宣布成功把人体皮肤细胞改造成类似胚胎干细胞的“万能细胞”。其中在美国带领研究的是一名毕业于北京大学的中国科学家。学界评价这一突破为生物科学的“里程碑”,同时可能意味着风靡一时的胚胎干细胞克隆技术退出舞台。和俞君英共享荣誉的,还有同时发表论文的日本京都大学山中伸弥博士。俞君英说,去年6月得知山中伸弥的团队成功利用实验鼠皮肤细胞改组成干细胞后,她感到竞争压力增大了。特别在实验的最后阶段,筛选下来的可用基因越来越少,她甚至有点“害怕”。因为这些用于改组皮肤细胞的基因同行们都相当熟悉了,很可能别的实验室抢先一步,那么她数年的努力将付诸东流。俞君英感到自己很幸运,她在比较短的时间内筛选出一组4个基因,并成功将人体皮肤细胞改组成干细胞。为何《科学》和《细胞》两份期刊选择在同一天发表他们的论文?俞君英也不明白。因为双方提交论文的时间很接近,她猜测这可能是协商的结果。虽然她比日本科学家早,但评审的过程较长。谦虚的俞君英说,这也有好处,进一步说明她的结果是可靠的。成果终于发表了,是不是可以休整一下了?俞君英的回答是否定的。她说实验的成功只是再生医学的一个开始,未来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眼下她的目标是使新的干细胞改良到与胚胎干细胞完全一致的程度。有科学家担心俞君英和日本科学家的方法破坏了DNA的结构,并使用病毒作为引入基因的载体,由此可能引发细胞癌变。俞君英依据以往的实验经验,表示有信心通过改良基因导入方法等手段,使新的干细胞达到与胚胎细胞完全一致的水平,事实上目前的差异极其微小。俞君英说:她未来的方向是通过干细胞分化出人体器官细胞,然后通过细胞移植用于治疗心肌损坏等器官损伤类疾病。如果成功,那将是医学史上的一大突破。不过,器官细胞培养以及移植后能否起作用等问题,还需要做大量的研究。

科研成果

皮肤细胞变“万能”“科学家把从人体上提取的皮肤细胞注入特定基因,成功改造成干细胞。由于这种干细胞能通过基因组合控制,因此有“万能细胞”、“变色龙细胞”之称,有望最终培育成人体组织或器官。美日两国研究小组今晨分别在两家权威科学杂志上发表相关研究报告。美国威斯康星大学詹姆斯·汤姆森实验室的研究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研究小组由中国科学家俞君英领导。日本京都大学教授山中伸弥领导的研究小组把报告发表在《细胞》杂志上。”“万能细胞”产生过程1、提取细胞:日本从一名36岁女性的脸部、美国从一名新生儿的阴茎包皮上提取皮肤细胞2、注入基因:把4种基因注入皮肤细胞,这些特定基因能够“重组”皮肤细胞的基因3、改造成功:普通人体皮肤细胞成功改造成干细胞4、培育器官:从理论上讲,这种干细胞的功能类似通过胚胎克隆技术取得的胚胎干细胞,能够最终培育成人体组织或器官日本科学家山中伸弥在一份声明中说:“无需人类卵子或胚胎,我们现在有望制造出用于病人和疾病的特定干细胞。这些细胞有助于了解疾病机理、找出有效而安全的药物、用细胞疗法治疗病人。”詹姆斯·汤姆森作出类似评估:“与人体胚胎细胞类似,这种人体万能细胞能应用于人体组织形成及功能研究、发现和试验新药、移植医疗等。”在提及技术推广前景时,汤姆森说:“人们不知道这有多容易。美国数以千计的实验室基本明天就能做到。”“今天上午,本报记者联系到身在美国的中国籍科学家俞君英博士本人。这次研究是由俞君英领导进行的。她说,这次的突破其实是一个新的开始,打开了人类更广范围利用细胞进行研究的新局面。俞君英毕业于北京大学,是2003年到汤姆森研究室开始工作的,同时也开始了这个新项目的研究。俞君英介绍,除了她之外,研究小组里还有其他中国研究员。此外,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行政部工作人员今晨告诉本报记者,汤姆森实验室开始于1998年,由美国国家健康部门和地方基金会资助,有约17位研究员。该实验室由曾经成功分离干细胞的美籍科学家汤姆森主持。”

学界评价

因为这种被称为“直接改造”的技术不仅能避免人体胚胎克隆技术引发的伦理争议,其高效、便利也为进一步医学应用打开了大门。“我们现在可以设想这么一个时代:能够以一种简单方式制造干细胞,任何人身上的组织标本均能培育出任何组织器官。”——世界首只克隆羊多利的“助产士”、英国科学家伊恩·威尔默特在一份声明中说。“这项研究是一个了不起的科学里程碑。从生物学意义上讲,相当于莱特兄弟制造的首架飞机。”——致力于人体胚胎克隆技术研究的美国细胞高级技术研究所首席科学家罗伯特·兰扎不惜溢美之辞。

北大学子

北大校友俞君英在世界上首次以非克隆技术培养出人体干细胞,这个消息几个小时内就传遍了北京大学的各个角落。在她本科学习的学院——北大生命科学学院,老师和同学们更是按捺不住地激动和自豪,他们以最快的速度通过网络把母校师生的问候和祝贺,送到大洋彼岸。

飞机

“在简单的寒暄后,吴光耀教授便直言“俞君英取得今天的成就,我丝毫不感到意外。”接着,他向记者介绍俞君英所取得突破的具体意义。”“当年,汤姆森教授创造干细胞无限繁殖的技术,在这基础上再加上俞君英的勤奋和智慧,才使得她在短期内将表皮细胞转化为干细胞成为可能,实现了震惊世界的科学进步。因此,从某种意义上,她的研究相当于航空工程中制造成首架可飞行的飞机,进一步努力,可以制造出民航飞机、轰炸机、战斗机等。”吴教授掩不住心中的喜悦介绍说。”

相关介绍

目前,这种利用基因改造培育干细胞,从技术本身来看已经成熟,但俞君英说:“这一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现在讨论利用这些干细胞培育人体器官并进行移植实在还为时过早。”俞君英说,利用基因改造培育干细胞技术有极大的发展潜力,除皮肤细胞外,科学家还可以选择人体其他的组织细胞进行改造,而目前他们之所以选择皮肤细胞,是因为皮肤细胞易获取,易培育。俞君英认为,人类胚胎干细胞研究存在巨大的伦理争议,在很多国家也被法律禁止,而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则绕过了胚胎,利用人体其他细胞制成类似胚胎干细胞的干细胞,从而避免了伦理争议与法律难题。而且从科研角度来看,涉及人类胚胎干细胞的克隆技术操作难度非常大,卵子的来源也是个问题。相比之下,利用基因技术“仿制”胚胎干细胞,技术操作上相对容易,成本也会低得多。因此他们的研究成果让干细胞研究又多了一种选择。

花絮

说起实验室的“老板”,俞君英却另有一番道理。她的讲座,第一张幻灯片就是一张八卦“老板”们的漫画。漫画来自《自然》杂志,用简洁的线条刻画了9种PI(Principal Investigator)。PI即实验室“老板”,他们是告诉学生该做什么,该如何做以及发给学生工资的人。选PI难:太懒的学不到东西,能学到东西的又太严厉;没名气的不被人重视,太过出名却成了偶像派;不够大牌的拿不出手,太大牌则像上帝了,没有人想在一个全知又永不出错的上帝手底下工作……底下学生便问:“那么,你的PI汤姆森是哪类?”“喔,汤姆森……也许他是‘上帝’那种,不过还好,他还愿意与学生交流。”再问:“学生阶段找什么样的PI合适呢?”“看你个人的特性了。但有几个原则,那个地方要给你足够的训练,又能提供给你一定的思考空间。毕竟,PHD阶段,你的主要任务是trainning自己。”回答时,是郑重的——这是正统的指导意见。又问:“那么,如何做一个好PI?”莞尔,答:“其实,作学生的时期,是做研究的人最幸福的时候。虽然看上去寄人篱下,钱也比较少,生活清苦,但做的事情很纯粹,只是努力去希望解答令自己困惑的问题就行了。做了PI,就没那么纯粹了,你需要考虑很多东西……”答着答着,声音低下去,有些沉默。忽然想起自己的责任来,便抬起头,嘴角上翘,补充:“所以,趁着年轻,扎扎实实、快快乐乐地作PHD吧。”说这句时,她看着下面的未来科学家们,目光里,是鼓励。某张幻灯片中,俞君英选的图片是个撞墙的小人,她指着小人解释:“这就是你从事科学工作的大部分工作状态。超过99.9%的工作都是在碰壁。”选择这个职业,“你需要足够坚韧的内心和足够的心理准备。”提问:为什么从事今天这项研究工作?俞君英:3个理由。Health care,当然,我个人也知道,这种基础成果想应用到临床上,还很遥远;Constant challenge,科学所能提供的这种持续的挑战,不是任何一件事情可以代替的;Mentoring the next generation of scientists,作为一个科学家,你必然要有自己的实验室,你的实验室里会有很多年轻人,你有机会眼看着那些年轻科学家们成长起来。提问:为什么选择从事研究?俞君英:也曾试图去工作,没找到合适的。提问:为什么会从事再生医学和干细胞相关研究?俞君英:我从前是做植物分子研究的,在美国,这类研究是冷门。但植物具有最强大的再生能力。后来我还研究过卵细胞如何成熟。虽然没有刻意去选择,我之前做的那些东西都对我今天的再生医学领域的研究很有帮助。可见,重要的不是你的题目,而是你有没有扎扎实实去做。提问 :你选择干细胞研究方向时,预见到过今天的成就吗?俞君英:知道这项工作很重要,但并不知道需要多长时间,当时是下决心做一辈子的。提问:干细胞的相关研究还会继续热门吗?俞君英:会,但最近好像有点过热了。提问:对今天的学生,应该继续做研究还是去工作,你有建议么?俞君英:看个人喜好吧。当然,你一旦作了决定 ,不论决心做什么,都该踏踏实实去做,以免浪费资源。提问:汤姆森实验室对你们的研究成果都申请了专利,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会阻碍再生医学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吗?俞君英:专利对基础研究和早期的应用研究都不是障碍。药厂想做商业用途的话,付钱也是应该的。提问:你将来的方向会转向应用吗?俞君英:应该不会,企业界虽然可以提供一些钱,但他们的资金都是支持最接近应用的成果的,科学研究有时需要经历一些看不到应用前景的阶段。另外,我做研究的目的只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喜欢仅因为这个目的而工作。提问:据说你这次是来国内考察研究环境,会回国工作吗?俞君英:最近几天,我参观了国内的几个实验室,确实有些人为了真正发展中国科研工作作了很多事情。但我个人而言,要不要回国还要回去好好考虑。在国内做PI的话,我的资金并不是问题。但我的几个顾虑包括:有没有一个好的研究环境,有没有与足够优秀的同行进行交流的氛围;能否招到合用的学生,尤其是好的post doctor?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