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劼人

联合创作 · 2023-12-27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891年6月20日,出生于四川省成都一个下层知识分子家庭。

1907年,进四川高等学堂分设中学堂读书。

1911年,参加四川保路同志会,并经历了辛亥革命的全过程。

工作经历

1912年,开始创作小说,至1918年,发表短篇小说百余篇。

1919年6月,组织并主持“少年中国学会成都分会”工作,主编分会的《星期日》周刊。8月,动身去法国,年底到达马赛。

1921年起,主要致力于法国文学研究与翻译。

1923年3月,写成中篇小说《同情》,次年1月作为《少年中国学会从书》由中华书局出版。

1924年9月,由法国回国,抵成都,任《川报》主编。不到三个月,《川报》被军阀杨森封闭。

1926年,被聘为“公立成都大学”教授,后又被聘为文科主任兼预科主任。兼任成都《民力日报》副刊编辑。小说《编辑室的风波》发表于该年6月28日《文学周刊》。

1930年,愤于军阀、政客蹂躏大学教育,迫害进步师生,毅然辞去大学教授职务,回家开饭馆。

1933年秋,举家迁重庆,出任重庆民生机器修理厂厂长职务,由文学教育转向“实业救国”。

1935年5月,辞职回成都。7月,写成长篇历史小说《死水微澜》。秋,出任嘉乐纸厂董事长。

1936年春,日军飞机轰炸成都,李劼人从城内疏散到郊外沙河堡乡间,后在一菱角堰边建筑了自己以黄泥筑墙、麦草为顶的栖身之所,他在门楣上还题了“菱窠”匾额。同年,写成长篇小说《暴风雨前》,由中华书局出版。

1937年1-7月,长篇历史小说《大波》上、中、下三册由中华局出版.原计划中的第四册因抗战而中断,投入了抗日救亡运动。

1939年1月,参加发起成立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战协会成都分会的工作,先后担伤文协的理事、常务理事、总理事及《笔阵》主编等职。

1941年4月,嘉乐纸厂董事会通过李劼人任董事长兼总经理,自6月起,又把全部精力投入纸厂。

1943年,辞去纸厂职务回成都,重新从事翻译工作。

1946年,短篇小说集《好人家》,作为《现代文学丛刊》,由中华书局出版。

1947年春,长篇小说《天魔舞》应成都《新民报》约请,开始在该报连载。历时二百八十一天,未完。

1950年,成都解放后西南军政委员会文教委员会委员川西人民行政公署委员川西区文联筹备委员会副主席。后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成都市副市长、中国文联委员、四川省文联副主席、作协四川省分会副主席等职。解放后除创作少数短篇外,主要从事他的长篇三部曲的修改。

1959年,李劼人用稿费将故居进行翻建。

人物逝世

1962年12月24日,病逝。

主要作品

著作作品

1.《同情》(中篇小说)1924年,中华书局;

2.《死水微澜》(长篇小说)1936年,中华书局,汇校本,1987年,四川文艺出版社;

3.《暴风雨前》(长篇小说)1936年,中华书局;

4.《大波》(上中下册,长篇小说)1937年-1940年,中华书局,重写本1-4部,1958年-1963年,作家出版社;

5.《好人家》(短篇小说集)1946年,中华书局;

6.《李劼人选集》(1-5卷)1980年-1986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四川文艺出版社;

7.《天魔舞》(长篇小说)1985年,四川文艺出版社。

翻译作品

1.《人心》(长篇小说)法国莫泊桑著,1922年,中华书局;

2.《小物件》(长篇小说,又再译为《小东西》)法国都德著,1923年,中华书局;

3.《妇人书简》(长篇小说)法国浦莱浮斯德著,1924年,中华书局;

4.《马丹波娃利》(长篇小说)法国福罗贝尔著,1925年,中华书局;

5.《达哈土孔的狒狒》(长篇小说)法国都德著,1925年,中华书局;

6.《霸都亚纳》(长篇小说)法属中非洲马郎,1928年,北新;

7.《萨郎波》(长篇小说)法国福罗贝尔著,1931年,商务印书馆;

8.《文明人》(长篇小说)法国发赫尔著,1934年,中华书局;

9.《女郎爱里沙》(长篇小说)法国爱德亚·龚枯尔著,1934年,中华书局;

10.《单身姑娘》(长篇小说)法国威克妥·马格利特著,1944年,成都中西书局;

11.《彼得与露西》(中篇小说)法国罗曼·罗兰著,1946年,成都人言社。

主要成就

李劼人先生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他早年参加过有李大钊、邓中夏、赵世炎、恽代英、周太玄等参加的“少年中国学会”,青年时期即醉心于文学和新闻,组创《川报》,被聘为社长兼总编,在传播“五·四”精神,开拓新文化方面颇有影响。1919年李劼人赴法勤工俭学,先后入巴黎大学文学院、蒙彼利埃大学文学院学习。1924年回国,仍然重操旧业,在《川报》任编辑,《川报》被封后,在国立成都大学任教。1938年纸厂向省政府经济部正式申请立案,成立《嘉乐制纸厂股份有限公司》,李劼人为董事长,总公司下设重庆、成都、乐山分公司,公司一方面向经济部借款4万元,增添设备,一方面广泛集资,招募新股,李劼人通过董事会招收了重庆民生实业公司和成都树德中学的大宗股金,许多地方的知名人士如邓华民、孙德操、宋师度、吴照华等都成了股东。1939年5月,厂长王怀仲去重庆买设备,遭日机轰炸遇难,这一来,纸厂的责任完全落在了李劼人身上。1940年,公司董事会正式通过由李劼人任董事长兼总经理,并聘请曾留学德国的造纸专业工程师陈晓岚为厂长,特聘马寅初博士为经济顾问。抗战胜利后,嘉乐纸厂生产跌落,销路锐减,处于严重的衰落时期,年产量约300—400吨。为工厂不至于倒闭,李劼人付出了全部精力,伤尽了不少脑筋,一直到1949年解放。在“扶持民族工商业发展”的方针指引下,工厂积压多年的纸被《川西日报》全部买光,工厂资金回笼,经营复活。此时,李劼人已打算把工厂交给国家,并将纸厂的所有资料转交周太玄,通过组织向上汇报。1952年嘉乐纸厂被批准公私合营,李劼人才辞去董事长职务,完全脱离了为之付出27年精力的纸厂事务,开始致力于政府的领导工作,担任起四川省人民政府委员,成都市副市长、四川省政协副主席等职务。1937年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都分会成立。 这是党领导下的一个群众文艺团体。李劼人曾先后担任 “成都文协”理事、常务理事、理事长及会刊《笔阵》主笔,他工作勤奋,从不放弃自己的职责,积极倡导和组织抗日救亡活动,响应延安的政治主张而发起签名、发宣言,开座谈会等。而且更重要的是,他利用担任嘉乐纸厂董事长的特殊身份,在文协面临经济困难之时,主动设法为文协拨款,并多次为会刊《笔阵》捐赠嘉乐纸付印,有时三五十令甚至百余令不等。《笔阵》新一期的编后语中说:“李劼人先生代表我们向嘉乐纸厂说话——这份高德厚谊,本刊怎么也忘不了。”在文协的《会务报告》中也有这样的记载:“会友李劼人先生月初由嘉定归来,给本会带来五百元由嘉乐纸厂募捐来的捐款,嘉乐纸厂给本会的赞助,这已是第二次了。”又载“承本会理事、嘉乐纸厂董事长李劼人帮助,捐嘉乐纸六千张,使《笔阵》得再与好友见面,深表感谢。” 李劼人在拟定“嘉乐制纸股份公司”的章程时有一个规定,每年年终结算时,在盈利项目内可拨出百分之五作为文化事业补助费,可以说那时成都文协的活动经费和纸张都是劼人先生以这样的名义给予支持的,使得文协的工作和会刊《笔阵》能坚持下去,为抗战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人物评价

最早对李劼人热情赞颂的是人们熟知的郭沫若先生。他首次提出李劼人是“中国的左拉”,而《大波》是“小说的近代《华阳国志》”。郭沫若之后,20世纪50年代初,香港著名学者曹聚仁也充分肯定了李劼人作品的价值,认为“现代中国小说家之中,李劼人的几种长篇小说,其成就还在茅盾、巴金之上。”曹聚仁在对比了屠格涅夫和左拉的小说以后,得出了结论:“从写作技巧上说,李氏也是一个很成熟的作家。”已故香港著名文学史家司马长风先生则把李劼人作为中国20世纪30年代中长篇小说的七大家之一。在《中国新文学史》一书中,他不仅介绍了李劼人的文学活动和“大河小说”的内容,而且介绍了李劼人作品在国外的影响,认为李劼人对黄澜生太太的描写“在中国文学史上,这是前无古人的笔法”。还说:“李氏的风格沉实,规模宏大,长于结构,而个别人物与景物的描写又极细致生动,有直迫福楼拜、托尔斯泰的气魄。”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杨义研究员的三卷本《中国现代小说史》,为四川乡土作家群专设了一章,而李劼人则作为四川乡土作家群中的大家之首。杨义先生从“白话小说的早行者”,“锲而不舍地创作近代史长篇”,“小说的近代《华阳国志》的特色”三个方面,对李劼人的文学创作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解析评论。明确地指出,李劼人是“具有全国影响的重要小说家”,“在三十年代作家的艺术气魄方面,李劼人是屈指可数的”。杨义还认为:“李劼人的成功,正在于把外国近代的小说意识,不着痕迹地融解在东方文学的趣味和手法之中,从而形成一种开放的而且又具有民族特色的创作个性。”法国翻译家温晋仪女士在法译本《死水微澜》的前言中,称李劼人的书是“中西影响相融合的一个范例。”而日本翻译家竹内实则在李劼人还健在的时候,就已经着手译介李劼人和他的“大河小说”了,并一再撰文盛赞李劼人是“中国最优秀的作家”;日本文学评论家花田青辉特别将李劼人与明治时代的大作家岛崎藤春相提并论,认为《死水微澜》“吸引读者无比的魅力。”1971年由日本河山书房出版社出版的“现代中国文学”丛书,共十二辑,单独占一辑的只有李劼人、鲁迅、郭沫若、茅盾、赵树理、曲波六人,其余的作家都是二人合辑,如巴金与老舍就合编为第四辑。在美国,在英国,李劼人不仅是作为文学家被研究,而且是作为历史学家、民俗学家被跨学科研究。

浏览 3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