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特里克·莫迪亚诺(诺贝尔奖得主)
人物经历
早年生活
1945年7月30日,出生于法国巴黎西南郊布洛涅-比扬古的一个富商家庭。1956年10月,成为朱伊-恩-乔萨斯蒙特塞尔学院的一名寄宿生。
1962年6月,在霍特-萨沃伊的阿内西通过了第一个学士学位;同年,进入了巴黎亨利四世中学,开始是寄宿学生,后来成为一名全日制学生。1965年,在巴黎亨利四世中学毕业,后入巴黎索邦大学学习,一年后辍学,专事文学创作;同年,为了谋生,在卡洛·庞蒂的电影制作公司做研究员。
文学之路
1968年,发表处女作《星形广场》,讲述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军占领时期一个年轻人的故事。该小说于当年获罗歇·尼米埃奖。1969年,出版小说《夜巡》,讲述第二次大战期间一个拥有双重间谍身份软弱的年轻人的故事;同年,凭借该小说获钻石笔尖奖。
1972年,出版小说《环城大道》,讲述叙述者塞尔日·亚历山大寻找父亲的故事,该小说获当年法兰西学院小说大奖。1974年,与导演路易·马尔合作创作电影剧本《拉孔布·吕西安》。1975年,剧本《拉孔布·吕西安》搬上银幕后获第4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同年,出版小说《凄凉别墅》,讲述维克托·施马拉伯爵离开巴黎,逃避威胁的故事,并凭借该小说获书商奖。
1978年,出版小说《暗店街》,主人公居伊·罗朗患遗忘症,把前半生忘得一干二净,可是他百折不挠,坚持不懈地寻找过去;同年,凭借该小说获龚古尔文学奖。
20世纪80年代之后,莫迪亚诺创作的主题有所变化,由“追寻自我”到揭示人类的渺小性和荒诞性。1981年,出版小说《青春》,描写35岁的奥迪尔和路易夫妇萨伏瓦开茶馆的故事。1985年,出版小说《往事如烟》。1986年,出版小说《八月的星期天》。1988年,出版童话《戴眼镜的女孩》。1989年,出版《儿童更衣室》(又译作《童年衣帽间》),由书中主人公“我”来叙述看到一张旧剪报而引发的故事。
1990年,出版《结婚旅行》,用第一人称,讲述“我”与“她”之间发生的事。1996年,出版《来自遗忘的深处》,讲述1994年10月,叙述者在巴黎意大利广场遇见30年前自己爱上的雅克丽娜,勾起了他对往事回忆的故事。
1997年,出版小说《多哈·布慧德》(又译作《多拉·布吕德》),书中主人公花了10年时间,寻找一个1941年在巴黎失踪的15岁的犹太姑娘多拉·布吕德。1999年,出版《陌生的人们》。
2003年,发表的小说《夜半撞车》;同年,获得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奖。2010年,获得法兰西学会颁发的表彰其终身成就的奇诺·德尔杜卡世界奖。2014年10月9日19时,获得2014年诺贝尔文学奖。
个人生活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的父亲是犹太人,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事走私活动,战后在金融界工作,母亲为比利时籍演员。父母经常不在家的成长环境让他与哥哥吕迪相依为命,不幸的是,吕迪在10岁时患病去世,这宣告了他孩提时代的结束,而他因此心里一直存在着明显的怀旧情节。帕特里克·莫迪亚诺自幼喜爱文学,十岁写诗,十四五岁便对小说创作表现出浓厚的兴趣。1970年1月,在香榭丽舍大街上的一家餐馆里,遇到多米尼克·泽尔弗斯;同年9月,两人结婚。1974年10月22日,二人的第一个女儿吉娜出生。
主要作品
作品名称作品原名出版年份作品体裁《星形广场》La Place de l'étoile1967小说《夜巡》La Ronde de nuit1969《环城大道》Les Boulevards de ceinture1972《拉孔布·吕西安》Lacombre Lucien1974《凄凉别墅》Villa triste1975《家庭手册》Livret de famille1975《暗店街》Rue des boutiques obscures1978《青春》Une Jeunesse1981《记忆的小路》Memory Lane1981《如此勇敢的男孩们》De si braves garçons1982《消失了的街区》Quartier Perdu1984《八月的星期天》Dimanches d'août1986《戴眼镜的女孩》Catherine Certitude1988《缓刑》Remise de Peine1988《儿童更衣室》Vestiaire de l'enfance1989《蜜月》Voyage de noces1990《废墟中的鲜花》Fleurs de Ruine1991《春季之犬》Chien de printemps1993《走出黑暗》Du plus loin de l'oubli1996《多哈·布慧德》Dora Bruder1997《陌生的女子们》Des inconnues1999《小首饰》La Petite Bijou2001《夜半撞车》Accident noc turne2003《家谱》Un pedigree2004《青春咖啡馆》Dans le café de la jeunesse perdue2007《地平线》L'Horizon2010《夜的草》L'Herbe des nuits2012《拉孔布·吕西安》Lacombe Lucien1974剧本(参考资料:)
创作特点
主旨思想
自我迷失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被称为是“新寓言派”代表作家,着重探索和研究当代人的存在及其与周围环境、现实的关系,他在许多作品中都反映了这方面的内容。小说主题都是寻找、调查、回忆和探索。犹太、纳粹占领,以及身份认知的缺失,这些是他小说中反复出现的主题。帕特里克·莫迪亚诺多次在作品中对漂浮、渺小、悲哀的生存境遇进行阐释,“尘埃”“浪花”“回声”“水汽 ”“沙滩上的脚印”等转瞬即逝、毫无重量的事物就是当代人存在的象征,这也正是作者不断在作品中书写人类身份迷失状态的深层寓意所在。在帕特里克·莫迪亚诺的笔下,人生就是一个没有出口的陷阱,个体在其中只能悲哀地做着无谓的挣扎和抗争。他笔下的人物都被简化成了一个个身影、一个个符号,像漂浮在空气中的幽灵一样,无依无靠,从来无法确定自己的现在和未来,甚至连自己的过去都是不确定的。在这样的生存状态下他们只能默默地承受着这种无法确定的自我身份带来的焦虑和不安,反映出了后现代社会中个体的渺小和失落以及个体生存状态的困境。帕特里克·莫迪亚诺从后现代主义的视角呈现了一个意义已经失落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他笔下的人物也同卡夫卡笔下的人物一样在语言上喋喋不休地诉说着焦虑,在行动上则像地洞中惴惴不安的地鼠般到处躲藏。帕特里克·莫迪亚诺通过在作品中对当代人身份迷失状态的书写,展示了二战后乃至现代整个人类的生存状态,这也正是其当代社会意义所在。
追寻自我
回忆为帕特里克·莫迪亚诺及其笔下的主人公们提供了一种内省的方式来认识自己,通过对过去的经历、细节、人物的回忆来重置自我、追寻自我,渴望在回忆的过程中追寻到自我的身份并重新融入到现实生活中。但是帕特里克·莫迪亚诺笔下的回忆都是以碎片的形式存在,即使主人公们 再坚持也是无济于事,他们既不能将回忆填补完整,也无法把它彻底清除掉。不管是《暗店街》中的失忆侦探居伊,还是《夜半撞车》中的叙述者“我”,他们都在作品中向我们传达出了记忆的碎片化,所以帕特里克·莫迪亚诺笔下主人公借助回忆来重置自我、追寻身份最终都是以无果而告终。
人物形象
海滩人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发表的一系列作品中,出现的总是同样类型的人物“海滩人”,因此“海滩人”形象是理解他作品的关键。帕特里克·莫迪亚诺的创作生涯中,他总是致力于表现同样类型的人物海滩人,他笔下的人物在某种程度上都是“海滩人”形象的缩影。通过对该类型人物的分析,发现失去自我是“海滩人”形象最重要的特征,这一点也与他试图解决身份危机的创作动机相吻合。正是从此点出发,帕特里克·莫迪亚诺通常会选犹太人、无国籍者、飘荡的流浪者作为他文本的主人公。这些人物都在现实中找不到自己的根、附着处和立足点,处于漂浮的状态,同时,把他自己从战争中支取到的象征性压力投射到他笔下的“海滩人”身上,因此他们都背负着沉重的内在和外在压力,在处处充满危机的环境中痛苦挣扎,为自己的命运和处境焦虑不已。莫迪亚诺通过采用追寻的叙述模式,表现“海滩人”孜孜不倦的追寻。尽管他们的追寻都以失败而告终,但都没有放弃自己的目标,正是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显示出了后现代社会中个体的生机与活力。
无父状态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的作品,尤其是前期的小说大都以神秘的父亲为主要形象之一。他作品中的父亲和儿子是一种冷漠甚至是仇恨的关系,这种关系正是父权所象征的稳定状态的瓦解,是一种维持主人公生活平衡的父亲般稳定力量的崩塌。在帕特里克·莫迪亚诺笔下,象征着“父权”的力量是缺失的,主人公们处于一种“无父”状态,缺失了可取代和驱逐的对象,所以他们的自我独立身份被瓦解,陷入一种自我迷失的境地,从而悬置自我,成为一个不完整的人。
艺术手法
总体风格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的创作的小说非常具有夜晚的磷光所散发出来的幽暗神秘的气质,具体来说就是在莫迪亚诺的作品里,黑夜、迷雾、梦境、幻觉等意象烘托出来的超现实氛围。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模糊不清,混乱的时代背景,时间的紊乱无序,空间的支离破碎,以及作品里的主人公总是孜孜不倦地追寻但往往悲怆结局的命运书写形成了一种半明半暗,似真还幻的写作风格,而作者正是通过这样的一种写作风格来反映二战期间法国被德国占领时期的一代人的生存境遇以及作者对于自己所处时代的深沉思考。
情节结构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在创作中往往会打破时空的界限,以追寻为主线,把支离破碎的回忆片段揉和在现时的叙述中,以片段撑起文本的内容和结构,如《暗店街》就是由47个片段组合而成的。这些片段有主人公的亲身经历,有从其它地方得到的调查报告,有朋友之间的通信,也有主人公回忆起来的过往生活的图景。片段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既自成一篇又围绕同一个主题,共同构成了整部小说的结构。《夜半撞车》也是由一些片段组合而成的小说,它以文本的主人公“我”寻找肇事车辆的车主雅克琳娜·博塞尔让为主线,串联起“我”早年生活的片段。由于“我”向他伸手要钱而把我扭送到警察局的父亲、“我”曾倾心的女孩埃莱娜、博维埃尔博士主持的讨论会、童年时被轧死的狗、幼年时的居所等画面犹如潮水一般涌向“我”的脑海。从这些片段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少年时的颠簸、青年时的穷困和成年时的浑浑噩噩。帕特里克·莫迪亚诺的小说都既没有具体的情节,也没有明确的答案,更没有蕴含道德内容的价值评判,他只是借助片段,以虚构和臆想的手法,在读者面前营造出一个令人迷乱、困惑的虚实相间、现实与往昔交错的世界。事实上,帕特里克·莫迪亚诺也正是想用这样的手法来揭示当代人所面临的支离破碎的社会现实。因此,他的作品文笔纯正、完美、锋利、自制,语言简明流畅、优美稳健、诙谐幽默、富有寓意。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在每部作品中都会设置一个悬念,如《暗店街》中主人公居伊·罗朗的身份到底是什么,有过什么样的经历;《夜的草》中的丹妮的真实身份到底是什么,那个令她着实烦恼的秘密到底是什么;《凄凉别墅》中当年主人公维克多为什么带着恐惧逃离巴黎,伊沃娜和曼特到底有什么不能说的秘密等。这些作品情节的发展基本都是围绕着悬念的解决来进行。帕特里克·莫迪亚诺的作品中还常常萦绕着神秘、紧张的气氛,在这种气氛下作者往往按照侦探小说中的破案手法如查电话号码、寻访相关地址和人、跟踪、查阅以往档案等,来试图解开悬念,并且在叙事结构上也采用了侦探小说中的 “追寻”式结构。帕特里克·莫迪亚诺正是通过这一叙述模式来表现他笔下主人公对身份的追寻,从而塑造出了一系列不断找寻和解读自己与他人身份的类“侦探”形象:他们在路灯的微光下,在夜晚的城市里游荡,在追寻“某人”的道路上渐行渐远。因此,帕特里克·莫迪亚诺的小说有侦探小说的特征。
固定点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的法国犹太裔身份使他始终有一种生命的漂泊感,为了打破这种永恒的漂泊状态,抗争对“自我”的遗忘和迷失,他提出了“固定点”理论,让人物通过“固定点”来定位自我。“固定点”理论是和其“海滩人”形象相呼应出现的,是对“存在”的一种见证。“固定点”理论在《青春咖啡馆》中被明确提出“固定点”就是生命的痕迹,它可以是一张照片,一丝气息,一种颜色,一本电话簿,一份报纸,一个地址等等。主人公通过这些固定点在时间和空间的洪流中定位自己,证明自己的存在。
荣誉记录
文学类▪2014 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 ▪2010 奇诺·德尔杜卡世界奖 (获奖) ▪1978 龚古尔文学奖 《暗店街》 (获奖) ▪1975 书商奖 《凄凉的别墅》 (获奖) ▪1972 获法兰西学院小说大奖 《环城大道》 (获奖) ▪1969 钻石笔尖奖 《夜巡》 (获奖) ▪1968 罗歇·尼米埃奖 《星形广场》 (获奖)
人物评价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唤起了对最不可捉摸的人类命运的记忆。诺奖获得者帕特里克·莫迪亚诺作品的三个关键词是:记忆、身份、历史。他的书大都与记忆有关,读者可以穿过时间与自己相遇。(瑞典文学院评)他在中国的影响也挺大。他跟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克莱齐奥是齐名的,他们和另外一个法国作家乔治·佩雷克合称为“法国当代作家三杰”。(作家邱华栋评)他的创作致力于“发掘记忆的微妙性和身份的复杂性”。(法国前总统奥朗德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