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伯特·萨缪尔森

联合创作 · 2023-12-27 07:00

简介

保罗·萨缪尔森(Paul A.Samuelson),1915年出生,他发展了数理和动态经济理论,将经济科学提高到新的水平,他是当今世界经济学界的巨匠之一,他所研究的内容十分广泛,涉及经济学的各个领域,是世界上罕见的多能学者。萨缪尔森的巨著《经济学》流传颇广,被翻译成日、德、意、匈、葡、俄等多种文字,据报道销售量已达100多万册,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制订经济政策的理论根据。现在,许多国家的高等学校将《经济学》作为专业教科书。他于1947年成为约翰·贝茨·克拉克奖的首位获得者,并于1970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2009年12月13日美国经济学泰斗保罗·萨缪尔森在其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家中逝世,享年九十四岁。

生平

保罗·萨缪尔森在美国印第安纳州的加里出生,1923年搬到芝加哥居住。1935年获芝加哥大学文学学士学位,1936年获芝加哥大学文学硕士学位,1941年获的哈佛大学理学博士学位。在哈佛就读期间,师从约瑟夫·熊彼特、华西里·列昂惕夫、哥特弗里德·哈伯勒和有“美国的凯恩斯”之称的阿尔文·汉森研究经济学。萨缪尔森出身于经济学世家,其兄弟罗伯特·萨默斯、妹妹安妮塔·萨默斯、侄子拉里·萨默斯均为经济学家。

担任过的主要教和职务

1940年任麻省理工大学经济学助理教授,1944年升任副教授; 1944-1945年间在放射实验室(the Radiation Laboratory)任职; 1945年兼任福莱切法律与外交学校国际经济关系教授; 1948-1949年古根汉姆研究员。

经济学界的通才

萨缪尔森的研究,涉及经济理论的诸多领域。他根据所考察的各种问题,采用了多种数学工具,使用了既包括静态均衡分析,也包括动态过程分析的方法,这对当代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许多理论的发展,都有一定的影响。萨缪尔森对静态、比较静态、动态三者的联系和区别,做了精辟的论述。在一般均衡论方面,他补充并发展了希克斯关于静态一般均衡稳定条件,进一步发展了均衡的极大条件、均衡位移和提·查特莱尔原理,并举出了很有说服力的经济实例,说明数理方法的普遍适用性。在福利经济学方面,萨缪尔森首先对所有在这一领域中创建各个学说的先驱者的著作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尔后,他建立起自己的新福利经济学,并和汉森为国家福利论的建立和在实际生活中实施,做出了重大贡献,他的论述被西方经济学界认为是自庇古(一位伟大的古典经济学家)以来在福利经济方面少有的理论之一。在国际贸易理论方面,萨缪尔森补充了比较成本学说的“赫克谢尔—俄林定理”,对贸易国之间的生产要素价格趋向均等的条件作了严密论证,被西方人士公认为 “赫克谢尔—俄林—萨缪尔森模型”。他论述了国际贸易对贸易国利益的影响,被各资本主义国家认为是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一项重要发展。由于萨缪尔森在经济理论界全面开创性的研究,麻省理工学院在1947年提升他为经济学教授。同时,美国经济学会吸收他为会员,并授予他约翰·贝茨·克拉克奖章。

《经济学》的出版背景

20世纪40年代末,一个天气阴霾的日子,美国麦格劳—希尔公司的一位销售代表到麻省理工学院作院校拜访。整整一个下午,他一无所获。正当他灰心丧气之时,一个年轻的助教对他说:我刚刚写完一本经济学教科书,不知贵公司是否有意出版。这位销售代表想,拿到一部书稿总比空手而归好,于是答应把书稿转交编辑部门审阅——一本影响了全球几代人的经济学教科书就这样诞生了!这位年轻的助教就是保罗·萨缪尔森,而这位销售代表也因此成为麦格劳—希尔公司全球销售代表的楷模!

《经济学》的基本观点

保罗·萨缪尔森(Paul A.Samuelson):当代凯恩斯主义的集大成者,经济学的最后一个通才萨缪尔森在一开始就写道:“经济学研究人和社会如何作出最终选择,在使用货币的情况下,使用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的生产性资源在现在或在将来生产商品,并把商品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或集团以供消费之用。它分析改善资源配置形式所需的代价和可能得到的利益。”从这里出发他把不同社会制度的经济问题归结为三个方面:生产什么商品和生产多少;如何进行生产;应该为谁来生产。在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上,萨缪尔森避开了社会制度,认为“在一个所谓‘自由企业经济’ 中,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物品和劳务的问题,主要是由一种价格制度(市场制度、盈利和亏损制度)来决定的”。该书对经济学中的三大部分——政治经济学、部门经济学、技术经济学都有专门的论述,读过这本书的人都看到他从宏观经济学到微观经济学,从生产到消费,从经济思想史到经济制度都比前人有新的创见。这部著作在内容、形式的安排上也可谓匠心独具,他在每一章的开头加上历代名人的警句,言简意赅地概括全章的主题,使读者不像是在啃枯燥的理论书,而是在读一部有文学色彩的史书。这一巨著的出版,为普及、推广其理论创立了良好的条件。

《经济学》发热贡献

从1948年第一版问世至今,萨缪尔森的《经济学》仍然是经济学教科书的常青树。有这样长的生命力,其原因何在呢? 首先,它是内容不断更新、深浅适度的一本入门教科书。萨缪尔森在该书第一版序言开头的一句话指出,该书主要是为那些把经济学作为综合教育一部分的读者写的。萨缪尔森虽然是一位著名的数理经济学家,但为了使未接触过经济学的读者易于理解吸收这本教科书的内容,该书不使用数学模型,至于当时流行的几何图式,是在数学例证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这本书十分适合大学有关系科本科学生及其他初学者学习之用。 第二,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是该书突破传统框架,对内容与结构进行开创性的革新。在1948年之前,经济学教科书大都墨守成规,局限于说明价值与分配理论。萨缪尔森是在其经济学教科书中首先以凯恩斯的就业理论与财政政策为重点,配合以传统的价值与分配理论,而取得成功的第一人。这种编写结构,即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相结合的结构,曾被称为“新古典综合”,现在被称之为主流经济学,已成为各家编写经济学教科书的标准模式。 第三个原因是萨缪尔森将一些重要理论概念率先有机地结合到他的《经济学》教科书中。 20世纪下半叶,几乎整个经济学领域都受到了萨缪尔森的影响,他的《经济学》教科书一版再版,被认为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出现以来,第三本最流行的经济学教科书。

《经济学》的发表

1948年,萨缪尔森发表了他最有影响的巨著《经济学》。这本书一出版即告脱销。许多国家的出版商不惜重金抢购它的出版权,不久即被翻译成日、德、意、匈、葡、俄等多种文字。该书对经济学中的三大部分——政治经济学、部门经济学、技术经济学都有专门的论述,读过这本书的人都看到他从宏观经济学到微观经济学,从生产到消费,从经济思想史到经济制度都比前人有新的创见。这部著作在内容、形式的安排上也可谓匠心独具,他在每一章的开头加上历代名人的警句,言简意赅地概括全章的主题,使读者不像是在啃枯燥的理论书,而是在读一部有文学色彩的史书。这一巨著的出版,为普及、推广其理论创立了良好的条件。1953年,当《经济学》第三版发行时,萨缪尔森来到美国预算局,为美国政府出谋划策。他提倡赤字预算,追逐加速经济增长,从而使美国克服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艾森豪威尔停滞”,他也成为白宫中不可缺少的高参。 1959~1960年,萨缪尔森被任命为美国总统事务委员会调查咨询小组的顾问。1960年,他被美国总统肯尼迪任命为总统调查咨询顾问和美国国家计划局经济顾问。1958年,他与R索洛和R多夫曼合著了《线性规划与经济分析》一书,为经济学界新诞生的经济计量学做出了贡献。 1961年是萨缪尔森学术生涯中的重要一年。他再次出任美国财政部经济顾问。同时,他在《经济学》第五版中,把自己的理论体系称之为“新古典综合学派”,并在1961年的美国经济学年会上,对其理论的核心部分、理论体系及其研究方法做了较为详细的解释。他的此番解释,受到与会者的高度评价,人们一致推选他做该年度学会的会长。 1962年,萨缪尔森被授予名誉文学博士、名誉法学博士。1965年,又被任命为美国联邦储备银行经济咨询委员会顾问,并出任美国国际经济学会会长。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的经济增长较快。在肯尼迪·约翰逊出任美国总统的8年中,美国没有爆发经济危机,凯恩斯主义被他的追随者吹捧为“战后繁荣主义”,作为总统首席经济顾问的萨缪尔森便成了美国凯恩斯主义的代名词,美国经济生活中的成就也被视为是“新古典综合学派”的功绩。 1966年,萨缪尔森在接受印第安那大学授予他名誉法学博士的同时,出版了《萨缪尔森科学论文集》。1967年,密执安州大学授予他名誉法学博士。 1970年,克莱尔门特·雷特·丢特学校授予他名誉法学博士,伊利诺斯州的伊文斯威林大学授予他荣誉奖章。1971年,他获得了美国国家科学院授予的爱因斯坦奖。 1970年,《经济分析基础》的水准得到三度肯定,协助他赢得诺贝尔奖,最使他激动的是,他是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第一个美国人。他从斯德哥尔摩领奖回到纽约时,成千上万的人用最高的礼仪欢迎他。在为他举行的庆祝会上,他满怀激情地向人们说:“我可以告诉你们,怎样才能获得诺贝尔奖,诀窍之一就是要有名师指点。”他没有忘记精心栽培他的汉森·阿尔文教授。

主要观点

美国是世界头号经济大国,但可能已不再是世界经济领袖。二者之间存在区别。没有人怀疑美国经济的非凡财富和地位。美国经济规模约为日本的3.5倍、德国的7倍、中国的9倍。美元是世界贸易和国际投资的主要货币,约占各国政府外汇储备的2/3。美国资本市场和投资银行仍然无法超越。汤姆森金融公司表示,2003年全球公司和政府出售的股票、公债和其他债券在5.3万亿美元以上,其中58%的资金源于美国。全球最大的5家承销商都来自美国(花旗银行集团、摩根斯坦利国际投资公司和美林公司占据前三名)。美国经济各方面的优势都十分明显。

但领导能力在于通过强行实现自己的愿望或促使他人追随自己,从而确立并实现自己的目标.在“全球化”成为时髦词汇前,美国便开始大力推行全球化进程,无意中削弱了自己的领导地位。在全球化不断发展的日益繁荣的世界上,开始出现与美国竞争的财富与权力中心:不仅包括欧洲和日本、还有巴西、中国和印度。布什政府将在第二任期内不可避免地面对有限的经济领导能力。美国常常在推动局势发展的同时被其奴役。美国至少需要考虑三个关键领域。其一是石油。2004年,意外的油价迅速上涨危及了世界经济的复苏。美国的问题很简单。庞大的国内石油消耗推动油价上升。如今美国石油需求60%依赖进口。美国人口还不到世界总人口的5%,但耗油量占全球石油生产的1/4。

其二是美国经常账户赤字。美国赤字如果无限上升,可能震动全球经济。标准—蒲耳氏公司的经济学家戴维·怀斯说,美国2004年的赤字达到创记录的6640亿美元,是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5.7%。美国人在海外的开支远远超过他们的收人;在22年内,美国21次出现经常账户赤字。同时,外国人利用他们的高额美元收入购买大量美国股票、债券、不动产乃至整个公司。截至2003年底,投入美国的外国净投资额达到2.4万亿美元。

其三是全球贸易谈判。二战以来举行过八轮导致降低关税及其他贸易堡垒的重要谈判。正在举行第九轮谈判。高盛公司的罗伯特·霍马茨说,截至20世纪90年代末,“美欧是世界贸易的决策者”。如今不同了。2003年9月在墨西哥坎昆举行的谈判以失败告终,几乎导致本回合谈判崩溃。以巴西和印度为首的发展中国家认为美欧降低农业保护主义的计划不够公正,因此拒绝该计划。只有在美国和欧盟做出更多让步后,谈判才得以继续。

这些事件体现出一种普遍趋势,即美国就算和几位亲密盟友合作,也不能再随心所欲地操纵全球经济。至于“美元危机”,这些巨额赤字并非由美国单方面造成——也不能由美国独自解决。原因之一是美国经济增长率高于欧洲和日本,刺激美国进口并损害美国出口。另一个原因是以中国为首的亚洲国家拒绝重估本国汇率,也伤害了美国贸易均衡。美国必须放慢经济增长速度,并降低对进口的需求。这些措施很可能遭到反对。也难以确定它们是否能成功恢复对美元的市场信心。

全球化进程并非削弱美国经济领袖地位的唯一原因。一些有利的传统政治因素也消失了。最重要的就是冷战。美国的主要贸易伙伴也是其主要军事盟友。它们依赖美国的保护伞。如今,美国的海外军事行动(即伊拉克战争)激怒了世界。抵制美国的领导反而受到民众欢迎。同样,美国以往受益于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前身为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世界贸易组织的国际经济组织的控制。美国仍在这些组织占据主导地位,但势力已然减弱。更糟的是,这些组织的影响力也在下降。

当然,这些都未必说明美国注定失去其领导地位,但它们意味着领导的性质变了。美国的领导地位已不再是天经地义的事实。美国开始依赖说服工作而不是强权进行领导。亚洲金融危机既提供了教训也发出了警告。教训在于全球市场不能永远良好地自行运转。它们需要一些广泛的政治框架保障稳定、遏制不确定因素并处理危机。

基本论断

经济学泰斗罗伯特·萨缪尔森在将于2月24日出版的《新闻周刊》上发表文章,认为经济的全球化进程已经走到了一个岔路口:战争可能为全球化带来更加安全的国际环境;也可能会证明这个世界不再适合全球化。

全球化进程的起落

在世界经济的历史上,全球化曾遭受战争的几度重创。在19世纪,全球化经济繁盛一时,铁路、蒸汽船、电报的发明和苏伊士运河的开通都极大地促进了贸易、全球投资和移民的兴起。但是在一战爆发前后,各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农业和工业都反对进口,要求提高关税,全球贸易和投资就逐渐衰落。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二战结束。1950年,国际贸易在全球生产总值中的比例比1870年时还要低。

当经济给人带来信心、政治环境相对稳定的时候,贸易将会繁荣。二战结束以后,处于世界超级大国地位的美国主导制订了全球贸易规则,带动了全球的经济发展。尤其是冷战结束后,经济的全球化更是以不可阻挡之势蓬勃发展,全球贸易和投资快速增长。据世界银行统计,在2000年,全球出口额达到全球经济总产值的23%,这大约是1960年所占比例的两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报告显示,2001年各国持有的外国证券总价值为12.5万亿美元,其中美国持有2.2万亿,日本1.3万亿,德国7920亿。繁荣的贸易又让人们对未来的经济更加充满信心,从而进一步推动全球化进程。

战后全球化的前景

但在萨缪尔森看来,这次美国对伊战争将是全球化进程上的一道关卡。尽管对伊战争规模比一战和二战要小得多,然而在经济全球化程度已经很深的今日,这场战争可能会引发更大的负面影响。

最好的前景是:如果这次美国能快速胜利地结束对伊战争,平民伤亡数量很少,石油供应没有中断,全球化进程将不会受到影响。最坏的前景是:全球化进程逆转,损害那些依靠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国家。全球化研究中心的斯蒂芬·里克特说:“主要的经济大国由于非经济的原因出现分裂,已经无力相互信任。”英国《金融时报》报道,欧洲的公司高层都在担心,美国和法德在外交上的分裂会发展成为经济的矛盾,而且现在这种分歧已经初露端倪,德国的公司已经发现美国的客户在收缩。此外,战争也将使全球经济的宏观发展放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表示,伊拉克战事可能导致今年全球经济增长只达到2002年3%的一半,即1.5%,拉丁美洲与其他发展中地区将受创最深。

除此以外,全球化还面临着一些和对伊战争无关的挑战:首先是全球经济对美国经济过分依赖。摩根斯坦利称,从1995年到2002年,美国占了全球经济增长的64%。其次,美国强大的领导地位也将受到每个国家的攻击。再有就是欧洲和日本的经济持续低迷;阿根廷和巴西陷入债务泥潭。此外,一些劳工和环保组织强烈反对全球化。

萨缪尔森认为,发展经济的需求让各个国家走到一起来,但是文化和政治的差异又使其分道扬镳。合作的力量正在对抗分裂的强权,即将爆发的战争将决定谁会最后胜出。

浏览 2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