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正华
人物简介
朱正华(1924一1999年)江苏 常州人。华东化工学院精细 化工教授,博士生导师。」1944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工系。历任华东化工学院院长等职。现任中国化工学会精细化工专业委员 会副主任,中国感光研究会副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 届工学评议组成员。专长精细化工。
政治职务
中国民主同盟盟员 中国共产党党员(1956年加入) 上海市第七届人大代表 上海市第八届人大代表 上海市第七届人大常委会委员
学术职务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 中国染料学会理事 中国化工学会精细化工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副主任 中国感光研究会第二届副理事长 中国感光学会理事长 中国精细化工学会主任委员 美国化学学会会员 国际感光学会主席
奖项荣誉
1963年荣获国家科委发明创造二等奖 1978年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1990年荣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
评价摘抄
已故著名化学家朱正华(摘自《人民日报-华东新闻》1999年09月01日第3版) 外行人很少知道朱正华的大名,缘于他的增感染料研究很难用三言两语讲清楚。不过,我们今天能用比进口产品便宜一半的乐凯彩卷 拍照,却离不开他的研究。50年代,我国彩卷全部依赖进口,朱正华创造性地研制出了我国第一部彩色电影《女篮五号》的拷贝胶片。现 任中国乐凯胶片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姚荣国回忆起我国彩卷工业起步时的情景,对朱老的贡献赞不绝口。那时,乐凯的前身保定胶片厂成立 不久,原来负责技术的苏联专家撤出,只能求救于朱正华任教的华东化工学院。朱先生带着刚毕业的姚荣国来到保定帮助工作。那时的生 活条件很艰苦,每个月只有400克白面粉,其余均是粗粮,朱正华就这样挑起了全厂科研的重担。 60年代初,我军打下一架侵入我领空的美国高空间谍机。 从这架当时国际最先进的飞机上,发现了高清晰度的航摄胶卷。 如能破译这些胶卷的染料构成,将对我国感光染料研究极有帮 助。朱正华接到任务后,带领手下人马投入了废寝忘食的工作。 当时,国家经济状况不好,科研资料、设备奇缺。朱先生戴着 上千度的近视眼镜,钻进图书馆查找有限的资料,用手一页页 抄下来。课题组终于成功地剖析了这些胶卷的5个基本染料构成 和合成方法。以后通过不断研究,奠定了我国感光材料光谱增 感的理论基础,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30年过去,这些染料 至今还在广泛使用。 由于很多项目属国家机密,他的科研论文不能公开发表, 失去了一些评奖机会。谈及此事,朱正华只是付之一笑。 朱正华出身贫寒,父亲被侵华日军的飞机炸死。他14岁外 出逃难,途经遵义时考进浙江大学先修班。由于品学兼优,被 竺可桢校长推荐提前进入本科学习。从此,朱正华始终怀着强 烈的爱国热情,国家的需要至高无上。 抗美援朝,他涉足氯霉素的研制,缓解了前方药品短缺; 50年代中期,他几乎与国外同时发明了活性染料;60年代,他 提出超增感理论,解决了高空航摄的难题;70年代,他开发出 新型催化剂,攻克了山东 胜利油田原油含硫量高、燃烧时有臭 味的难关,使产品达到出口标准,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90年代,国内染料行业兴起合资热。但多数国外公司并不 想把先进技术引进中国,只想抢占中国市场,直接销售产品。 为了保护民族工业,朱先生不顾古稀高龄,“下海”与上海染 化八厂成立了活性染料联合研究所。他带领两名博士生,在3年 间将活性染料的固色率从70%提高到90%。这一成果增加了该 厂与德国某大公司合资谈判的筹码,连合作方也慕名邀请他作 有关技术的基础理论研究。 朱正华长期在华东化工学院(现华东理工大学)从教,并 曾担任该校校长。他教育学生“做人要老实,治学要创新”。 他对科研中的弄虚作假现象深恶痛绝,好几次退回了别人说情 送来的不合格论文。他积极引进国外先进仪器设备,创建现代 化的分析测试中心、物理实验室,推动学校从单科性学院走向 多科性大学。他亲自培养的近20名博士生和博士后研究人员中, 有4人成为“洪堡学者”,2名成为“马普学者”。这是两个被 公认代表国际一流学术水平的科研项目。 朱正华的“关门弟子”江利民博士满怀深情地回忆说,他 考取博士时,朱先生已受糖尿病折磨多年,双眼视力几近失明, 日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但在病榻上,仍不忘为学生的课题出 谋划策,字斟句酌地修改毕业论文。有一次,有病在身的他不 慎从实验室的楼梯上摔下,半天才坐起来。可他说,再痛再累 也要认真负责地传授学问。 朱老虽然离开了大家,但他的谆谆教诲却始终留在学生们 的心中:“知识分子怎么才算爱国?就是要让中国的科技在世 界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不受制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