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发虎

联合创作 · 2023-12-27 09:17

人物经历

1980年,陈发虎考入兰州大学自然地理学专业,先后获得学士学位(1984年)、硕士学位(1987年)、博士学位(1990年)。1990年,博士毕业后留在兰州大学地理系任教,先后担任副教授(1992年-1994年)、教授(1994年-)、自然地理学博士生导师(1995年-)、副主任(1998年-)。1991年10月,访问英国莱斯特与利物浦大学地理系(至1992年4月)。1992年11月,先后在英国伦敦大学皇家霍洛威学院第四纪研究中心、利物浦大学地质系和法国国家农业研究中心土壤实验室工作(至1993年9月)。1994年,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1995年,前往英国利物浦大学地理系,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至1997年)。1996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999年,出任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院长(至2005年)。2001年11月,作为客座教授在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环境变化研究中心工作(至2002年4月)。2002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同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2005年,担任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至2016年),同年担任教育部“985”二期“西北资源环境与生态”I类科技创新平台首席科学家(至2008年)。2007年,出任兰州大学副校长(主管科研)。2008年,担任兰州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2010年,担任西部环境与气候变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至2014年),兰州大学自然地理学科带头人。2015年12月,增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同年担任兰州大学自然科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同年主持项目“农业革新促使史前人类永久定居青藏高原”入选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2016年11月,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017年7月,任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学术副所长。

主要成就

科研综述

人才培养

截至2017年,陈发虎累计培养的研究生中有50余人获得了教授和副教授职称,其中教授有30余名,有很多留在兰州大学等西部地区高校和科研院所任职。除了教授知识,陈发虎还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有机会,他就将学生“放”到野外,让他们放手去做。等碰到问题了,一对一指导,甚至花时间陪学生再前往野外调研。在他看来,这种培养模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独立思考的能力。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时间担任职务参考资料国际第四纪联合会(INQUA)古气候委员会委员和陆地过程委员会通讯委员国际地理学会(IGU)环境演化专业委员会副主席国际地理学会(IGU)COMLAND委员会委员国际古湖沼学会咨询委员会委员2005年-2013年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负责人2005年-2016年国家外专局/教育部自然地理学学科引智创新计划负责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科技委资源环境与地球科学部学部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地理科学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2011年-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第十届)中国地理学会环境变化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干旱环境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干旱半干旱区专业委员会主任《冰川冻土》副主编《干旱区资源环境》副主编《Frontiers of Earth Science》副主编《中国科学:地球科学》SCI杂志副主编《科学通报》特邀编辑《第四纪研究》杂志编委《地球科学进展》杂志编委《中国沙漠》杂志编委《湖泊科学》杂志编委《自然资源学报》杂志编委《干旱区地理》杂志编委

人物评价

陈发虎在中国西部黄土地层和气候记录、干旱区湖泊记录、晚第四纪气候快速变化、环境考古等研究领域有重要贡献。在史前人类永久定居青藏高原的过程和机制、亚洲中纬度地区气候变化的“西风模态”等方面有重要创新性认识。(中国科学院评)

人物影响

2006年,陈发虎将其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的一万元奖金全部捐出,并今后每年从个人收入中拿出一万元人民币设立奖学金,用于奖励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在校二、三年级热爱地学、品学兼优、家庭经济困难的优秀学生,鼓励学生在校期间积极参与科学研究、社会实践。

浏览 2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