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马克

联合创作 · 2023-12-27 07:36

学术生平

彼特·纽马克出生于捷克的布尔诺市。五岁时,离开家乡迁居英国,之后在英国接受传统的学院教育。纽马克曾就读于著名的拉格比公学,后就读于剑桥大学的三一学院,学习语言,期间他学习并精通法了法语和德语,且英国文学成绩优异。与在拉格比公学压抑的氛围相比,剑桥的学习开放而自由。其中有三位老师对纽马克影响较大:他的法语老师艺术史学家安东尼·布兰特、英语老师文学学者法兰克·雷蒙德·利维斯、爱尔兰剧作家尚·奥凯西。这些人看待艺术与文学的方法深深影响了纽马克的翻译技巧和方法,纽马克尤其对于利维斯和奥凯西看重文学德育和美育的重要性甚是认同,这些观点在他之后的文章中都有反映。纽马克一直把翻译当做一种严肃的活动,这也是受到了他们的影响。

翻译态度

“总的来说,文学作品可归为两类:一类是对人类行为严肃的道德评价;第二类与第一类紧紧相连,即为娱人,是一种欢愉,一种感观之乐。因为前者的原因,我总是很严肃地对待文学……这种情况和翻译相同,因为对翻译的态度亦是非常严肃。"

翻译思想

语义翻译

在语义翻译中,纽马克认为目标文本应在目标语的语义和句法结构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准确地再现源文本的语境意义 。它与直译的区别在于,直译 后的译文只将源文本词语 的基本意义译 了过来,虽然符合 目标语的句法结构 ,但未考虑源语用词的语境因素 ,不尊重语言的使用场合 。在语义翻译中,译者首先必须忠于原作者 ,服从源语文化,只在源文本的内涵意义构成理解障碍时才加 以解释 。因此,语义翻译有时更倾 向于超额翻译 ,与交际翻译相比会显得比较复杂、笨拙 。

交际翻译

在交际翻译中,纽马克认为目标文本所产生的效果应力求接近源文本。由于重效果而不重内容 ,所以交际翻译首先要忠实于目标语和目标文本读者 ,要求源语服从 目标语和文化 ,不给读者 留下任何疑点和晦涩难懂之处。因此 ,交际翻译有时更倾向于欠额翻译 ,与语义翻译相比会比较通顺、简朴,译文通常会比较长。

关联翻译法

纽马克对 “关联翻译法”的定义是:原作或译语文本的语言越重要 ,就越要紧贴原文翻译 。无论是对意义的取舍还是采用适当翻译方法都存在着以什么为标准的问题,这一标准就是 “重要 ”与否。一篇译作的紧贴程度可以从文本、词汇和语法三个角度加以概括。

(一 )从词汇上说

最常见的紧贴翻译是字对字翻译,可采用转化、归化、直译和释义的方法达到对等 。翻译有时需要进行转化 (借词),即把一个原文里的词转化到译文里去。

(二 )从语法上说

翻译中的贴切程度依换置的类型而定。在许多情况下,相同的结构是可以复制的。 当一种语言在另一种语言里找不到对等的语法结构时,则需要调整语句结构。

(三 )从文本贴切的程度看

词汇和语法贴切之和 , 加上文本的衔接连贯,就构成文本贴切的程度。

为做到紧贴翻译 ,纽马克提出了七种方法:成分分析法、调整译法 、描写对等、功能对等 、文化对等,同义(近义)和释义。紧贴程度最高的是成分分析法,紧贴程度最低的是释义法。“紧贴”是相对的,“紧贴”与 “不紧贴”之间并没有明确的分界线。

翻译成果

上个世纪60年代末,翻译这项语言活动开始引起广泛的关注。特别是语言学的相关理论介入后,翻译研究取得了很大成果。1974年,纽马克升任教授,开设翻译理论课。从这时起,纽马克开始写一些专门论述翻译问题的文章。在大量的翻译实践和教学实践的指引下,纽马克的翻译思想开始初具形态。正如纽马克自己所言他的大多数想法都是来自课堂。1981年,纽马克的第一部著作《翻译问题探讨》出版,立刻引起广泛赞誉。正是在这本书中,他提出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概念。之后,纽马克放弃全职教师,担任客座教授,全心投入翻译学的研究。1988年,出版《翻译教程》(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该书后1988年英国应用语言学协会奖。1991年,出版《 论翻译》(About Translasion)一书,提出全新概念“翻译关联法”。此后,分别于1993年何1995年,又出版了《翻译短评》(Paragraphs on Translation)和《翻译短评(第二集)》(More paragraphs on Translation)。其中前两本书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且多次版印,影响深远,奠定了纽马克在英国翻译界的地位。现在,纽马克虽然人已近九十高龄,仍然笔耕不辍,为英国的《语言学家》杂志的“今日翻译”(Translation Now)专栏撰稿,并继续为学生上课。

浏览 10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