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才瑞

联合创作 · 2023-12-27 09:18

人物生平

景才瑞,1924年生于山西省临晋县(建国后与猗氏县合并为 临猗县)。曾在西安力行中学、陕西省立西安 第二中学、陕西省立 蒲城中学〈 尧山中学〉、陕西省立 兴国中学、 中正中学、兰州国立 西北师范学院、重庆国立 中央大学求学。   1948年毕业于毕业于前中央大学理学院地理系,获 理学学士学位,同年在北平考入 华北大学二部史地系,被选为 班委会主席,参加 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结业后分配到 天津南开中学任地理教员、政治教员、副 教导主任,兼任团总支副书记、教工 团支部书记、 工会主席、天津市第28工人业余中学校长、 11区教育工会主任、天津市教育工会常委、财务部副部长、天津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后调任 天津市人民政府 教育局视导员、天津教师学院教研员、天津师范学院史地系地理教研室副主任、业余部副主任、地理专修科副主任、地理系教研室主任。1955-1956年选派到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研究部进修班进修,跟苏联专家学习自然地理。   1958年调华中师范学院地理系,先后任地质地貌教研室主任、讲师、副教授、教授、研究室主任, 华中师范大学 李四光研究中心主任。   1965-1966年曾借调任地质部西南 第四纪冰川专业考察队 技术负责人,撰写的 考察报告受到 攀枝花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的书面肯定,认为“当时考察队来 攀枝花考察后所提出的学术性报告其理论对攀枝花建设曾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为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创造过很大的经济效益。更为主要的是,当时西南 三线建设是在‘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形势下进行的,要争取时间早日建成 攀枝花钢铁基地。景才瑞同志参加的考察队为此作出了重大贡献。”   20世纪80年代初,又选派到 兰州大学,跟英国专家学习,面向世界,大开眼界。一生在5所中学与5所大学里学习过,选择名校,广求名师,受益匪浅,对他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大有裨益。   近年来,景才瑞是全国科研项目《长江 中下游第四纪冰川及第四纪地质》编辑组 主要负责人之一。

学术著作

自1958年开始在国内外各地各级报刊发表各类文章300余篇(首),其学术论文在《 地质论评》、《 地质学报》等学术刊物上发表,另两篇英文文章在国际刊物《Geojournal》上发表。出版的书籍有《人类和自然》( 商务印书馆1958年出版)、《自然地理研究些什么》(商务印书馆1959年出版)、《 黄山》( 科学出版社1984年出版)、《第四纪地质学概论》( 地质出版社1990年出版)等。主编《 李四光全集》( 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出版)、湖北省志·地理》(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出版)、《李四光学术研究》( 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出版)、《 中国大百科全书· 中国地理·华中地区》(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出版)。主要论文:《论 环境保护与环境教育的关系》发表于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4期,《环境教育是搞好环境保护的关键措施》发表于《长江流域源与环境》1996年第1期,《论资源利用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发表于《地学与发展》( 地震出版社1996年出版),《论环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发表于《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地学哲学思考》发表于 《地学哲学与可持续发展》( 中国文史出版社1998年出版),《论地学哲学与天地生人研究关系》发表于《 地学与社会》(地震出版社1994年出版)等。

成就及荣誉

曾先后担任华中师范大学教授、 学术委员会委员、职称评定委员会委员、湖北省职称评定组副组长、湖北省政协委员、科协委员、湖北省 地理学会理事长、湖北省地质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旅游学会顾问、湖北省李四光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中国地理学会理事兼长江分会副主任、 中国地质学会 第四纪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地质大学兼职教授、 信阳师院兼职教授。曾应邀去英国、 加拿大、美国、香港、澳门、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出席国际学术会议访问讲学。招收20名 研究生,应邀在全国各地大、中学 作科学报告百来次,反应热烈。获湖北省科学大会奖、湖北省高校先进科研个人奖、国家教育委员会荣誉奖、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荣誉奖、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湖北省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享受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主要著作

论新 构造运动与 地壳稳定性   本文对新构造运动与地壳稳定性进行了研究。文章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处在发展变化的运动之中,地壳当然也不例外。文章围绕新构造运动、地壳稳定性、新构造运动与地壳稳定性进行了论述。 论 环境保护与 环境教育的关系   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大环境,对它的认识、利用、改造与保护逐步深化.要保护周围环境,必须事先进行环境教育,增强 环境意识,环境教育应成为 义务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 青藏高原东缘地貌发展及其地学意义   本文对青藏高原东缘地貌发展及其地学意义进行了论述。文章指出,在青藏高原东南部和东部与第三级阶梯的接触部分,发育了许多高大的山脉。这一峡谷地带, 堆积地貌不发育,而山崩、滑坡、 泥石流频繁;植被 垂直分带明显,山下为茂密的森林,而山上为雪山、冰川,共同构成瑰丽的图景.在这一高山峡谷地区数千米高原上,分布有不少由古 冰碛物发育形成的红色 风化壳.红色风化壳是 湿热气候的产物,这表明古冰碛物堆积时的高原并不高,同时也证明青藏高原 第四纪冰期序列所反映的 气候波动周期长、幅度大,并与高原隆升同步发生的道理. 论 李四光学术思想中 辩证思维的特色   李四光教授冲破机械 唯物主义的障碍,在不断地批判学习与创新过程中,树立了坚定的 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其学术思想中辩证思维的特色有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批判与学习的辩证统一、继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以及 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辩证统一.从发展的观点看待一切事物,从学以致用的观点处理一切事物,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敢于创新,独树一帜. 论中国 西部开发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东部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为了求得相对的平衡, 共同富裕,因此中国西部必须紧迫地开发;但因西部的 自然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所以,只能实事求是地适度开发,依靠 科学技术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使知识化与工业化互相促进,开发与 生态环境保护同步进行. 论如何构建人地和谐的和谐社会   构建人地和谐的和谐社会,首先在于认识 人地关系,以及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阐述了人地关系的概念及其内涵,分析了人地矛盾及其表现,论述了构建人地和谐的和谐社会应注重建立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系统发展观、树立 生态伦理和环境道德观念、加强立法工作以保护生态环境和加强国民 生态文明教育等几个方面的对策和措施.依照人地和谐的规律行事,构建民主法治、 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 论城市化与人口集散流动   城市化随着人类社会的向前发展而发展.先是"有市无城"、"日中为市",人口早集晚散;到了 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有市也有城墙的城市才逐渐形成,但规模都不太大,城中虽有一定数量的定居人口,但人口仍然是早集晚散;一直到了资本主义大机器生产时代,大量农业人口涌入城市,城市化才大发展起来,出现"城市膨胀",城墙的保卫作用丧失以及 后资本主义社会的" 逆城市化"发展过程.随着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人类社会将向更高级阶段发展,城市乡村化,乡村城市化,城乡差别逐步消灭,城市化将完成它的历史使命,人口自由流动,集散自如. 论海洋性冰川地貌特色及其地学意义   包括 龙门山、 贡嘎山、 峨眉山、 螺髻山、 玉龙山等在内的青藏高原东缘,峡谷深切,山势险峻, 极高山雪峰林立,海洋性冰川活跃.不少河流的干支流多发源于古冰川U形槽谷中,往下则急转为深切的V形谷,后因高原隆起而成" 谷中谷"形态,或是支流以 跌水或瀑布形式汇入主流.在有些 基座阶地 河流相沉积物的底部,保留着一层受过湿热 风化带红色的冰川堆碛物,已被抬高至数千m的不同高度;这在青藏高原东缘环境演化过程中,说明青藏高原第四纪冰期序列所反映的气候波动周期长、幅度大,并与高原隆升同步发生.否则就不可能在高原南缘于喀里山口东面札个纳沟东岸海拔5 000~5 200 m的阿兹秋山岭顶部,残留厚约20~180 m的褐红色风化冰碛物. 论 大陆性冰川地貌特色及其地学意义   中国西北部的现代高山冰川属于极大陆性冰川.温度极低,活动性很小,比较稳定,以位于极高的海拔高度及极低的温度得以保存, 降雪量比较少,积累与消融均比较缓慢,其地质地貌作用不强,所形成的冰川地貌不如海洋性冰川显著,称为高位 山地冰川, 祁连山等中国西北部大陆性冰川的地质地貌作用较弱,所形成的冰川U形谷与 冰斗等等均比较浅平, 侧碛堤与 终碛垄也不那么高大,呈现 具体而微平缓的地貌特色。

人物逝世

著名地理学家、“中国地理科学成就奖”获得者、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景才瑞,于2020年3月7日下午6时55分,在家中逝世,享年96岁。

浏览 3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